1. 首頁
  2. 讀書筆記

《一問一世界》的讀書筆記

《一問一世界》2000字的讀書筆記

20xx年是楊瀾入行20年,也是《楊瀾訪談錄》10週年的紀念,這樣的“XX”,對楊瀾來說,實在是美麗的巧合。楊瀾說:“20xx年也好,20 年也好,在人生中不長也不短。回頭一看,其實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趕路,顧不上停下來。借這個機會我停下來,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再望望前面的天空。” 她的這個“停下來”,就催生了《一問一世界》。這是楊瀾入行20年的傳記作品,展現了她非同尋常的媒體生涯;讀者從中也可以看到楊瀾20年來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以及她對世界的處置方式和價值觀。

在《一問一世界》中,楊瀾對自己20年的媒體人生進行了審視與展望:以提問為生的她,對“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對“問”有了執著的迴歸。楊瀾在序言中強調:“出現在本書中的六個問題是從一萬多個問題中挑選出來的,它們基本涵蓋了《楊瀾訪談錄》訪談嘉賓集中的若干領域:國際政治、商業、文化、女界、體育、藝術等。我希望經由這一個個問題,串聯起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採訪,亦希望以這些人物的談話去接近21世紀第一個十年我們共同的記憶。”

在千萬裡、千百遍的“問”裡,楊瀾對世界、人生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思考。她說,在採訪了500多位精英人士後,自己對成功的定義有了質疑:到底什麼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樣?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患了“成功綜合徵”?為了“成功”,我們常常忘記自己的初衷和內心真正的渴望;為了“成功”,我們忽略了路邊的風景,忽略了身邊的人,我們能不能停下腳步給他們一個微笑,給他們一個擁抱?生在這個追求成功的年代,許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成功的意義何在。那麼到底何為成功?楊瀾沒有直接給出答案,只說自己曾收到一個簡訊,“真正的成功,不是賺了多少錢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這一切身份的`時候,還有人願意在你身邊對你微笑。”

在“問”的世界裡,楊瀾提出了自己對幸福、挫折的理解。她說,我相信幸福要靠運氣,但更要靠能力:夢想的能力、創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總之三個字:幸福力——追求和給予幸福的力量。我要的幸福是豐富而有價值的生命,是充滿愛和溫暖的情感,請不要讓我取捨。她說,當你為了一個理想去努力奮鬥,而且經歷過挫折的時候,我認為你對整個世界的理解,會更深一步……這是人生非常寶貴的財富,你經歷過很大的歡喜,也經歷過很大的挫折,但是你還是能夠站起來,重新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上來,我覺得這是對一個人很大的考驗。人生於世,誰沒有追求,誰不希望成功、祈求幸福?但何為幸福,幸福與成功有何關係,幸福的感受如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每一“問”中,楊瀾發現別樣的世界,引發更新的思考。

20年過去了,楊瀾依然散發著迷人的光彩,她用自己的獨特追求,發掘著人生中的美好和智慧,成為成功的資深媒體人。在《楊瀾訪談錄》裡,她盡情揮灑著自己的激情和智慧,她不停地追問別人,也追問自己,透過這個舞臺,她完成了豐富的人生積累。她為何對此情有獨鍾?楊瀾說:採訪其實像是一次探險,是一種對人心的探險。做專訪常常是交淺而言深,一個從未見面的人坐在你面前,短短的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時間,你希望挖掘出一些更深層的東西,人家憑什麼要告訴你呢?這就好像你進入一個叢林,你只是大概知道一個方向,並不知道你中間會遇到什麼河流,什麼溝壑,是否會在山窮水盡之際突然柳暗花明,眼前開闊。如果一直能有一份好奇心,訪談就變成一次有趣的旅行。

在書中,楊瀾談到語言對認識世界、對話西方的重要性。她說,當年考大學本來打算報考藝術類或者社會學、歷史學專業,但最終在父親的建議下,選擇到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英語。後來,她依靠語言上的優勢,走進電視主持行業的大門,又在《楊瀾訪談錄》的對話平臺上,與東西方的各路精英們談古論今。隨著工作的開展,楊瀾越來越感到,掌握母語之外的語言,絕對不僅僅是獲得了學習工具,而是得到了新的思維方式,甚至是被引領著進入了新的世界,進入文化的比較,對於不同世界的比較。在這個過程中,楊瀾以對話者和溝通者的姿態推進著中國與世界的融合,也讓西方世界和外部世界逐漸加深了對中國的瞭解。

一個提問者要問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所仰仗的是其常識系統。楊瀾覺得自己的常識來自兩大系統:一是人生的常識,另一種是科學的常識。不同的人來自不同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又身處於不同的文化中,那麼就擁有了繽紛各異的常識系統。楊瀾說:“在探索世界的同時,我們有機會更好地認識自己。在生命的旅程中,其實我們每個人自問的問題可能比問他人的問題更重要,簡單的問題比複雜的問題更重要。作為一個以提問為生的人,我企望以一個個問題開啟一個個世界,它可能是地理的,可能是行業的,可能是心靈的。我感謝《楊瀾訪談錄》的所有受訪嘉賓,謝謝他們讓我走進他們的世界。哪怕並不完整,哪怕仍有保留,都讓我有機會與觀眾一起分享世界的寬度、理性的深度和人性的溫度。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進入他人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開啟你自己的世界。”

美國前財政部長羅伯特·肯尼迪曾有一句名言:“當我們回首歷史,我們要問‘為什麼’,當我們面向未來,我們要問‘為什麼不’。”所以,楊瀾在序言的結尾鼓勵大家:生命有無數的可能性,你的夢想還在沉睡,為什麼不把它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