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範文
調查背景
在全球日趨一體化的今天,中國與國際的聯絡越來越緊密,西方的各種節日和文化也迅速傳入我國。面對現今外來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過西方情人節不過七夕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針對此現象,為了加強青少年對於我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我們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作為中國當代中學生,我們在接受西方的節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會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所以我們小組決定從中西方傳統節日為課題進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 學會珍惜和保護中國傳統節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國人。
2 瞭解西方傳統節日文化。
3 學會分析和總結雙方的不同之處。
4 增強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能力以及社會交際能力。
研究方法
資料法、調查法、整理法
研究流程
一:以資料的收集和調查為主,由 負責。
1時間 2搜查途徑:(1)網上查詢 (2)圖書查詢
二:以資料的撰寫和總結成果為主,由 負責。
(1)時間 (有關要求:最後的資料,由整理員將所有資料有條理的整理完畢後,交於撰寫員,進行最後的整理和收尾,與此同時,各位組員也要開始著手準備自己的組員心得。
三:以組員形成的心得,形成結題報告為主。
本課題的表達方式:論文
附:關於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論文
一、 節日
“節日”:古代農曆的所謂“節”,是對歲時的分節,把歲時的逐漸變化分成像竹節一樣的間距,把兩節氣交接之日時定為交節,由此轉意為節日。農曆上的節日本意僅指節日的相交之日,並無民俗意義上的節日含義,在曆法所定的年歲,季節交替的節日期間,舉行一些約定俗成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經濟的內涵,相傳相襲,年復一年,從而形成具有完整意義的民俗節日。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的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他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國不是宗教的國家,但也有許多自己的節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春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文化的內涵。例如春節。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www..Com)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
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
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等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壯大。
二、 西方的傳統節日
三、 西方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亦具有生產、生活及宗教三大型別,但由於社會經濟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前兩種型別的傳統節日日益淡化,或逐漸消亡,從而讓位於宗教性節日。例如萬聖節。
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
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蔔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遊走於村落間。
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迴歸。萬聖節的節日活動:
紐約市也特別在萬聖節晚上舉行巡遊,讓一群吸血鬼,殭屍,巫婆,科學怪人等齊齊現身,還歡迎市民到場參觀,到會者不限年齡、性別,不分階級、國籍,即使你是膽小鬼,也可加入他們的行列,來個熱熱鬧鬧的人鬼嘉年華會。
其實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並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臉更非常可愛,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參加大型化裝舞會一樣。
在各式各樣的裝扮角色中,以女巫殭屍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專賣萬聖節用品的店鋪也特別準備這類衣飾出售,以迎合大眾所需;與此同時,生產商每年更會把當年大熱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場,務求令更多人投入這西方傳統節日的熱潮裡,如在電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師造型,已是許多孩子必選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萬聖節巡遊﹝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於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員Mr Ralph Lee發起,據說最初他帶著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鄰居處遊行,後來漸漸演變成整個村的大型活動,而活動中當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時,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所以即使人們只是抱著想看熱鬧的心態,當你踏進村子裡,很快便會被邀請參與巡行,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紐約市的萬聖節巡遊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紐約人和遊客參加,而巡遊會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舉行,各隊伍約在夜晚上七時從第六大道與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遊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23rd Street﹞為止,全程大概多個小時。
無論是來自亞洲,南美,非洲,歐洲,以至中東地區的參觀者,都可以把自己裝扮成各式各樣的人物,亦可帶備簡單樂器,即時演奏本土的獨特音樂,融合無疆界的風土文化。可能我以前從未參加過萬聖節的活動,更莫說這麼精彩的巡遊,所以特別覺得有新鮮感。
早於十月中,曼哈頓市已開始“鬧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見四處懸掛起萬聖節的鬼怪裝飾,很多百貨公司也忙著把應節禮品及衣物堆放在櫥窗裡,吸引不少途人駐足觀看,而超級市場及街市亦擺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賣,供市民買回家佈置家園或製作南瓜燈之用,當然嘛,也有主婦烹煮南瓜作菜餚或糕餅,完全依足節慶傳統。
四、從中西節日看中西文化差異
一、中西傳統節日形成的歷史淵源與各自特徵
中國長期以來處於封建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中, 其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包含了農耕文明的社會特徵, 主要是從歲時節令轉換而來的。我國古代長期以農為本, 在生產力和農業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 十分重視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在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了自然時序的複雜規律, 總結出四時、二十四節氣, 形成了以節日為主的傳統節日。勤勞的中國人民為了更好地生存, 必須大力發展農業, 而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天氣的關照。古人云“春雨貴如油”、“清明忙種麥, 穀雨種大田”。在古代, 春節、清明節( 古代稱三月節)中秋節 等都是重要的農事節日。而西方文化則不同,其由於長久受基督教的影響, 其傳統節日起源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節的由來是由於暴君克勞多斯命令男人開赴戰場, 禁止他們結婚、訂婚, 已經訂婚的也必須解除婚約, 人民怨聲載道,修士瓦倫丁就住在離暴君宮殿不遠的神廟裡, 他對暴君的虐行感到氣憤。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 瓦倫丁在神聖的祭壇前為他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一傳十, 十傳百, 很多人在瓦倫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暴君得知後將瓦倫丁投入地牢, 瓦倫丁受盡折磨而死。那一天是公元270 年2 月14 日。後人為紀念這位善良的修士, 將每年的2月14 日定為情人節 。復活節是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覆活,節日因此得名 、萬聖節( 紀念教會所有聖人) 、聖誕節( 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 , 些節日的起源大多與宗教有關係。當然, 西方節日中也有和農業有關的節日, 但他們以農業為主的`節日的歷史不如中國漫長。
二、中西傳統節日慶祝方式上有各自特徵、存在明顯差異。
中國的傳統節日帶有明顯的社會特徵, 基本是封建社會時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會的痕跡: 等級制、家族式, 節日無不以家族內部活動為中心。西方的傳統節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現出人們的互動性、集體性和狂歡性, 以自我為中心, 崇尚個性張揚。這與中國節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體現了西方文化的群體性, 反映了人們渴望互相交流、群體參與的願望,體現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現自我的特點。這裡試舉兩例說明。
( 1) 春節與新年。作為新一年的開始, 中西方有著極大差異的慶祝方式。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源於秦朝, 定於每年農曆的一月一日, 從農曆12月23日開始, 人民開始開展各種慶祝方式, 一直持續到元宵節。春節的習俗繁多, 如大掃除、吃團圓飯、拜年、放鞭炮, 舞獅子等。總之, 不論是大街小巷, 都籠罩著一股濃濃的喜慶氣氛。而西方, 他們崇尚的是過公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們過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區的人民湧上街道, 進行盛大的狂歡, 到了深夜接近零時時, 數十萬人會聚集於一起, 誠心地祈禱, 為新的一年的到來倒計時。當大鐘敲響12下, 頓時, 優美的樂曲奏響, 揭開了華麗舞會的序幕, 人們通宵達旦地慶祝。可見, 春節與新年各有千秋: 春節, 充滿濃厚的傳統氣息和獨有的魅力; 新年, 體現時代的氣息和潮流的感覺, 更貼近現代生活。
( 2) 萬聖節與中元節。萬聖節作為西方的重要節日之一, 頗受人民的重視。那一天, 每戶門前都要掛上一盞南瓜燈, 人人都穿上奇裝異服, 據說有辟邪之用。其實, 作為先進的發達國家, 人們對於鬼怪已不再迷信, 他們多半是為了尋開心而已。同時, 人們還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他們可以任意去左鄰右舍討吃的, 絕不會受到懲罰。在中國, 傳說中元節是鬼門關開啟的日子, 這一天, 地府裡的小鬼會出來遊蕩, 迷信色彩濃厚的中國人, 對鬼神是極為敬懼的。那一天, 他們會當街燒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禍於他們。於是, 中元節這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產物逐漸被淘汰了。
五、 中西節日文化的交融
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存在著各個方面的差異,傳統節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源於歲時節令,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西方的傳統節日主要源於宗教及相關事件,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另外,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主要以吃喝飲食為主題,其主要原因是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長壽為目的;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習俗主要以玩樂為主題,其原因是西方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樂為目的。從中國人過西方節日及外國人過中國節,我們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腳步。在全球化時代,由於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深化,中西傳統節日逐漸被雙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納,又有此消彼長的現象。
研究成果
瞭解中西方傳統節日,提高我們的交際能力,增強我們的團隊意識,讓我們瞭解我們中國的歷史是多麼的雄偉壯觀,同時瞭解西方的外來節日,增加了我們的知識面。
結論與建議
同學們,當今中國,傳統節日中充斥著商業驅動,作秀氾濫,面對這個物質嚴重挑戰精神的世界,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新青年,你們應當全面正確地把握節日的概念和內涵,理性看待節日這個文化載體,將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道德風尚,更重要的是將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薪火相傳!希望當代中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的學習瞭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