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重陽節

重陽節資料簡介

有關重陽節資料簡介

導語:“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有關重陽節資料簡介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關重陽節資料簡介

重陽節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也逐漸的被人們所熟知。為什麼把陰曆九月九日叫做重陽呢?那是因為,古人“以陽爻為九”,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九”;日月並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又名“重九”、“九月九”、“九日”。

重陽節的習俗有很多,而且麼一個地方的習俗都不太一樣,如登高、賞菊、飲菊花酒、簪插菊花、吃重陽糕、佩帶茱萸、放風箏等。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它還是我國傳統的敬老節。各地還把重陽節衍化為“登山節”、 “菊花節”、“茱萸節”、“野餐節”、“女兒節”等等。這些叫法,均由節日的活動內容或主題而得名。

重陽節究竟起源何時,學術界尚無定論。一般認為,重陽節的個別節俗在先秦時期已經初露端倪,至東漢時期正式產生。它的產生,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首先,從天候上看,古代先民確定了天文點上的冬至和夏至之後,就要選擇兩個節氣之間的中間點,於是,上巳節和下巳節就出現了,最後定格在三月三和九月九。另外,我國古代先民把大火星看做火神的化身。

到了九月,大火星退隱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和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也使將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以為邪祟將與之俱來,因而產生辟邪的要求,並將它在重陽節俗中體現了出來。其次,從物候上看,農曆九月,我國大部分地區農事已畢,農民需要慶豐收。

《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 “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儘管史料闕如,但我們仍然可以斷定:先秦時流傳已久的各種九月豐年慶祝活動,到東漢時有了一個固定的日期——九月九,因而實現了節日化。再次,從氣候上看,九月天清氣朗,氣候乾燥。由於東漢時道教產生,各種神秘觀念、儀式、傳說和古老風俗的滲入,對九月九日的氣候便有了新的解釋。一種解釋是,人們以為這一天清氣上揚,濁氣下沉,地勢越高,清氣聚集得越多,登臨高處自然就可以乘清氣而昇天,由此產生了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從主觀上講,登高原是為了求仙和昇天,但這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於是求仙。昇天便轉為祈壽。這成了傳統重陽節的一個重要主題活動。另一種解釋是,人們認為九月天氣由暖轉寒,容易發生時疫。

由於當時科學水平較低,誤以為是冥冥中存在的鬼魅邪祟勢力所致,因而產生了以桓景學道的傳說為代表的避邪趨吉的要求,從而登高和佩插茱萸就成為古代重陽節的主要習俗。

重陽節在東漢產生,在六朝定型,在唐宋達到鼎盛。在漫長的傳續過程中,它幾經嬗變,耦合了多種民俗因素和神秘的數理邏輯,將儀式型的節日逐漸轉變為娛樂型的節日,並且表現出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徵、思維習慣、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重陽文化。

就重陽的民俗文化價值而言,有三點值得強調。

其一,重陽民俗文化具有極強的傳承性和地域特徵性。他們相輔相成,緊緊圍繞避禍消災、健康長壽、積極向上這一主題,在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日氛圍中,構建出極其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情愫。

其二,桓景的學道避災,雖帶有神秘色彩,但他把登高作為具體行為去實踐,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以強身健體、防病祛疾為目的的登高民俗的開端。他向世人展示這樣一個道理:災難不可怕,邪惡無所懼,只有勇於攀登進取、相信自我、敢於抗爭的人,才能追求到生命的價值和美好的未來。

其三,重陽在演變過程中超越了大眾民俗文化的基本內涵,隨著民族文化的日臻完美,其文化內涵也產生著質的飛躍與昇華,派生出歷代文人、學者、士大夫借重陽日抒情達意的高雅文化現象。他們留下了許多不朽的佳句名作,至今仍被人們爭相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