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健康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精選11篇)

生命只有一次,安全從我做起。為了保障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尊重和珍惜生命,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對於安全方面做一個承諾,本文是關於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的論文,僅供參考。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1

關鍵詞:

物質;精神;代溝;真愛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裝置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佈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遊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係,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鬆。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併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吳紅駿,趙潔,《運用認知學習理論改革遠端開放教育的教與學》,2000年

[2]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2

對幼兒成長過程中心理健康有著十分很大幫助作用。因此,教師及幼兒家長均應當積極探索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相關問題,透過科學有效措施加強心理健康教學,從而使幼兒能夠保持健康良好心理長,促進幼兒全面健康成長髮育。本文就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進行研究。隨著當前社會不斷髮展,社會上對幼兒心理健康也越來越越關注,同時幼兒心理健康也是幼兒成長髮育過程中一項重要因素。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證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及手段,對保證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在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當積極分析所存在問題,從而採取有效對策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一、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夠充分認識。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幼兒園能夠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所認識,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實際實施過程中僅僅使幼兒生理方面及基本物質方面需求得到滿足,對於幼兒心理健康內在真正需求往往忽略,另外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一定侷限性,對幼兒實際接收能力往往忽略,往往選擇行為治療方式進行矯正,未能夠對是否真正適合幼兒進行考慮。其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統性。在幼兒心理發展時期,透過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使幼兒潛在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因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情況來看,其發展時間比較晚,相關理論研究比較少,其所導致結果就是幼兒教育工作者水平比較低。另外,在當期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比較凌亂、分散,缺乏集中性,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大部分都是借鑑其它學科或者較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這些課程與幼兒實際年齡存在很大差異,不利於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適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整合力度。第三,缺乏充足師資力量及家庭支援。當前幼兒園教師未能夠準確把握評價心理健康相關標準以及其效果,由於教師知識缺乏系統性,並且教育實踐也存在侷限性,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於幼兒心理問題往往不知所措,未能夠及時正確進行糾正。此外,在家長方面,在日常生活過程中很多家長往往對幼兒心理健康重要性忽視,並且很多家長都不具備相關心理健康知識以及教育能力,造成幼兒有一些不良心理問題出現,由此可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目前家長所起到作用明顯比較落後,與幼兒園教育之間未能夠保證同步進行。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對策分析

2.1積極創設對幼兒心理健康成長有利環境

在每個人成長髮育過程中,環境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物質環境應當能夠對幼兒生理及心理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幼兒園內部整體環境應當保證舒適、安全以及衛生與實用,在幼兒園內對於其材料以及裝飾應當對色彩選擇進行考慮,應當能夠使不同幼兒不同需要整體得到滿足,幼兒園應當對自然環境進行合理利用,合理進行佈局,幼兒園內裝飾應當保證色調柔和,保證與幼兒審美情況相符合。在保證環境舒適、良好基礎上,教師應當保持寬容理解態度,對幼兒積極引導,使其能夠對周圍世界自由主動進行探索,使其身心能夠得到良好發展。

2.2積極提升幼兒教育工作者整體素質

幼兒教育是具有較強專業性的一項工作。當前我國幼兒教育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幼兒教師,另外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保育工作者也具有一定輔助作用,要求這些工作人員不但要求具備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具備道德感以及責任意識,所以,建立高素質幼兒教育人才隊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幼兒教育工作者自身而言,應當積極提升其專業素養以及法治底線意識,要能夠對幼教事業以及幼兒真正熱愛。在心理學知識方面應當對幼兒教育工作者進行培訓,使其心理衛生方面相關知識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將心理諮詢以及診斷知識掌握,並且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對相關心理知識進行有效運用,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使幼兒心理能夠保證健康成長。

2.3有效運用家園合作教育模式

對於幼兒生活及學習而言,幼兒園及家庭均佔據一定比例,因此,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家庭與幼兒園之間應當積極相互配合。作為幼兒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對幼兒身體健康發育關注,同時也應當將基本心理學知識掌握,使其能夠將正確兒童發展觀能夠樹立起來,對社群以及幼兒園資源應當充分利用。另外,幼兒園應當積極開設專門講座,以便於能夠為家長提供機會,使其對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加充分認識,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還應當對社群以及社會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積極實現資源共享,從而使家庭及幼兒園均能夠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積極參與,進而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較好效果,使幼兒心理健康得到保證,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三、結語

在幼兒成長髮育過程中,不但身體健康十分重要,同時心理健康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能夠保證幼兒心理健康成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十分必要,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清楚認識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並且針對所存在問題選擇有效對策解決,從而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有利於幼兒心理更好發展。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3

如今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科學文化知識顯得越發重要,古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與挑戰,從而產生了很多不好的情緒,引發種種矛盾,產生心理問題。這一點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越來越被家長、教育者所重視,所以家長、教育者該怎樣去看待心理健康,解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最佳化素質教育,給孩子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成為孩子發展的重點,並引發了眾多的思考。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一)自身因素由於中學生正處於人生髮展的變革時期,所以往往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都不太成熟,而且逆反心理很嚴重,導致中學生的學習方法普遍不當,養成不好的習慣;學習基礎不紮實,影響新知識的吸收;學習鬆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動力。

(二)學校因素中國的教育迫使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待在學校,所以學校被稱為學生的第二個家,但是學校的學生眾多,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又因教師的各種原因,如:體罰學生、嫌棄差生、不尊重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導致學生感到心理上的孤獨。

(三)家庭因素家長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因此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甚是重要。但有的家長文化水平較低,在知識上給不了學生幫助,而且有的家長認為學習知識不重要,所以給孩子樹立了不好的榜樣,再加上有的家長缺少對孩子的溫暖,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四)社會原因由於社會的快節奏發展和社會的複雜性,因而產生了很多誘惑學生的事物,並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此外,社會的多變性也影響著學生,資訊時代的發展,初中生正處於發展的轉型階段,因為他們的童真,往往會做出一些他們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但卻很危險的事,給其心理帶來恐懼,而且在和平的世界環境下,仍有著不法分子與恐怖組織,這都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很大的威脅。

二、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一)社會要營造良好的風氣社會是一個大環境,一個社會的走向帶動著各方面的發展,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應該高舉心理健康教育這塊牌子,以健康為主題,大力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生間的開展,做好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工作。此外,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部門還應該制定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學體制,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這塊,規劃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只有解決了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才能為國家輸送人才,為社會培養所需人才。

(二)學校應該打造一個舒適的校舍環境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生十分重要。學校應該從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發,站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立場上,去打造學校的學習環境,制定有利於中學生心理健康往積極方面發展的校章制度。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細節的重視,一個乾淨整潔的校園環境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安靜與愉悅,以及教室內外的裝飾、一兩句名人的詩句、一個順口的標語,都會引導著學生往積極陽光的方向發展,使其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與此同時,宿舍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視,有些家較遠的學生會選擇住校,本來就缺少家的溫暖,所以宿舍的環境和方方面面都在影響著學生學習的好壞,以及宿舍的安全保障等等,因此一個好的宿舍就會帶來一幫樂觀的孩子。

(三)師生間的關係要融洽學生在學習時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困惑,這時唯一能幫助學生的就是老師,但是鑑於中學生的特殊發展時期,有的學生不願與老師交流,甚至還有學生害怕與老師交流,導致其不會的問題越積越多,最終形成一個知識漏洞,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因此,師生之間要相互配合,教師要放下架子,融入到學生中去,成為學生最好的良師益友,面對不同的學生要運用不同的方式去溝通,讓學生明白老師的出發點一切都是為了他們的學習,並以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為主題,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案,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學生,這樣不僅有利於自己的教學開展,還培養了學生積極的心理素質。

(四)開設心理輔導課,開展心理講座學校在學生學習的課程中,要加強每週一至兩節心理輔導課的融入,不能放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有必要的話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期末考試,加強學生的重視度。還有,學校要定期開展心理講座,聘請一些名師為學生講課普及心理知識,現場進行心理測試和心理訓練,並指導學生怎樣做好正確的心理暗示,組織學生現場觀看積極的心理影片。

(五)家長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就是家長,所以家長的教育至關重要,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學生的發展,所以家長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養成,學校可以透過家長會去引導家長對學生髮展規律的認識,以及瞭解學生在青春期過程中心理、生理上的發展變化。家長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過多地給孩子施加壓力,盼望孩子成才是好事,但要尋求科學的方法,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要傷害孩子對學習的信心與熱情。

由於學生在青春期過程中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長的情緒要保持冷靜,不要實行暴力手段,給孩子帶來恐懼與不安,所以重視家長知識的普及是現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成敗的重中之重。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革越是激烈,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也就越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漫長的工程,舉足輕重,需要社會、國家、學校、家長到學生個人方方面面的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健全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學生成為祖國之棟樑,社會所需人才。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4

一、在職業女性中作為醫護人員,由於職業的特殊性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一些調查結果顯示:醫護人群中存在著較普遍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身心疲憊:90%以上的被調查者感到身心疲憊,特殊的職業環境造成的高緊張度、高風險度、高責任度無疑是其主要成因。眾所周知,醫護人員由於職業的特點,不僅在崗時要保持高度緊張,而且下班後也不得不常常處於一種緊張狀態,如術前要考慮病人的手術方案和術中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補救措施,術後要牽掛病人的反應和併發症,每天數十種幾百片藥物的查對,終年無定時的緊急情況召喚,睡眠質量差,常年沒有完全的精神放鬆,是導致醫護人員心身交瘁的主要原因。

壓抑感:醫護人員常年工作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護理人員常年目睹的是血、尿、糞、膿,耳聞的是呻吟、哭訴,每日交往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雙重受損的病人,這種特殊的職業工作環境和不良情景因素的長期刺激,成為威脅醫護人員心身健康的潛在的危險因素。

強迫傾向:從心理衛生角度看“強迫症”是一種疾病狀態,但由於醫護人員的職業責任“人命關天”的理念,操作規程的“強制性”特點,專業“查對”制度的嚴格性,使醫護人員尤其是護理人員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強迫觀念,以至“強迫傾向”在部分醫務人員中有所表現。

第一、有積極向上的心境。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表現在對事業、生活充滿信心、情趣,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兢兢業業工作,並由此產生責任心、成就感、榮譽感,基本上沒有心理障礙,在繁忙的工作和艱苦的環境中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第二、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心理品格。自信而謙虛謹慎,寬容大度,舉賢任能,對別人的成功不存嫉妒之心,能和別人分享快樂,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有合作精神,有正義感和獻身精神,不具有性格上的缺陷。如美容問題的爭議。"女為悅己者容"那麼有人認為女性美容是為了給男性看的。但我認為美容可以增強自信心,為什麼是給男性看的呢?

第三、有堅強的意志。有為達到目標不懈努力的心態,有恆心,在逆境中堅持進取。人的心理行為的基本過程是由需要引起動機,形成緊張感,又引起行動,導致滿足或挫折。當人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挫折,它是指人們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遇到的障礙。因此,要有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成績時不沾沾自喜,有遇挫折時時不垂頭喪氣,重新調整自己的目標,開始新一輪的追求。

心理學博士申荷永夫婦提出公式: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壓力+身心疾病)/(心理應付技巧+自信心+社會支援),心理壓力和身心疾病是威脅女性心理健康的消極因素,心理壓力來自於事業上的挫折、家庭關係的緊張、人生的挫折、突發事件的產生。心理壓力如果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對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威脅。如何加大分母?社會支援包括設立婦女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婦女熱線諮詢服務、婦聯絡統信訪、維權服務機構、,以及社會政策、法律、道德上將性別意識納入主流,促進男女平等,使女性發展有良好的社會環境。

汕頭大學校女職工委員會進行了《汕頭大學女教職工壓力及減壓》的問卷調查,總體情況良好,如性格特徵,以含蓄溫和和外向開朗為主。調查顯示,中年女性多數感到壓力較大,面臨的最大壓力來自工作,其次是子女大家教育。採取比較正確的減壓方法,最常用的減壓方法是向家人和朋友傾訴,積極交流和溝通。這說明我校女性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二、女性的情感問題

與心理健康有關的情感問題。女性為什麼會產生情感問題?1998年美國發表"全國婦女組織情感宣言",可見,這是個世界性的問題。這是因為有些婦女的情感問題這個純個人或私人領域問題已經變成了社會問題。如影響社會的安定、家庭的質量、下一代的培育、婦女的社會地位乃至一個社會文明的進步狀態。提出這類問題也說明了社會的進步。因為在婦女沒有社會地位的時代,我們是不可能坐在這兒座談女性情感問題的。婦女情感問題是一個涉及面廣內容複雜的問題。涉及到婦女的智商、情商、心商。智商,(IQ):智力年齡/生理年齡,是一個人學習、事業能否獲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情商(EQ):情感智力,是個體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種發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能力影響影響生活各個層面和人生未來的關鍵性品質因素,婚姻、家庭、職業生涯,凡此人生大事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情商的高低,情商高的人瞭解自身感受,具有控制衝動和惱怒、理智處理事件的能力,面臨各種考驗都能保持樂觀狀態,有學者認為,智商20%,情商80%;心商(MQ):人的成功除智力因素、非智力的情商因素,還有心理健康、潛心能因素,人的心理潛能高於生理潛能,有學者甚至認為,普通人的大腦只用了一部分,大部分處於沉睡。情感問題具有依附性。它不僅僅是情感問題,它受到社會環境、個人性格、自身的經濟地位等等的影響,依附於一定的社會氛圍。一般而言,社會流行或崇尚什麼,婦女的情感就依附什麼女性完整的情感理論包括事業情感、夫妻情感、兒女情感,分事業型、兼顧型、生活型。我比較認可事業、生活兼顧型。分析女性產生情感問題的原因,大致有這樣幾種心理:

一是託付心理。在婚姻戀愛中將自己所有的希望、要求、需要、快樂寄託於對方的身上,處處依賴對方,以為我的健康幸福全繫於你,如果我不快樂了,一定是你的"責任"-你沒有"照顧"好我!於是,抱怨連天、怨聲載道,大嘆命苦、遇人不淑,典型一個"受害者"的苦難形象。這種"託付心態"產生的社會心理基礎是個人的"自我價值不足"--是其在成長的過程裡沒有培育出良好的自信、自愛與自尊。中國五千年的封建社會教化女性,要"三從四德",要做個"貞潔女子"、"賢妻良母"。諸如此類的宣導已在女性的潛意識深處刻下了"我只要成為他的人,我一定會得到幸福快樂!"的信念。還有滿大街飄動的流行情歌在信誓旦旦:"愛你一萬年!"……這些流行的時尚加上文化在骨子裡的滲透,令許多女性迷失了自己,頗以為只要"嫁個愛我的人",我便可幸福快樂一輩子!事實上,這是對女性的極大"傷害",暗示了女人只要依附於某個男人,或者依附於婚姻,就一定會快樂幸福。無論在婚姻內,還是婚姻外,每個人的幸福與快樂,都必須依靠自己才能擁有及幸福長久,每個人都有十分的力量照顧他人生的快樂,假如一個人為了愛你而照顧你,給了你五分,他只剩五分來照顧他自己。如果你不去學習照顧自己,你的能力只有五分,全憑對方給你的五分來照顧自己,一年、二年、三年,如你還沒有成長到八分、十分的能力,對方因為要照顧他自己的人生,而收回或減少對你的照顧,那麼將是你痛苦的來臨日!這種對伴侶、婚姻、家的關切度遠超過了對自我的關愛,忘卻了對自己的關心與愛,即是對伴侶的愛、對婚姻的愛、對家的愛!--因為"你"就是婚姻和家的主體之一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是沒有資格去愛別人的!因為那樣的"愛"沒有品質、沒有內涵、沒有深度!被你"愛"的人終久會被"愛"得窒息或逃離而去!存有"託付心態"的人,等於把人生快樂的"遙控器"交給別人,註定要被動受苦!

二是自我封閉心理。自我封閉心理大多是從婚後的開始的,尤其是有了孩子或與父母一起生活,又承擔較多的家務的女人為甚。這時的女人,已儼然為標準的家庭主婦的生活模式。每日奔波於睡覺、做飯、照顧孩子或老人、工作這四點之間。這些為"愛"而放棄自己的"生活空間"--朋友、愛好、事業的女人們,她們生活的快樂嗎?幸福嗎?充分的資料顯示,她們過得並不幸福、快樂。封閉自我的女性學會了沉默、服務、羅嗦、焦慮、等待、閉談感受,與先生的感情在微妙的發生變化。這些女性因為婚姻和家的存在,將注意力逐漸轉移到家和老公的身上,忽略了、甚至不惜放棄終愛的事業、喜歡的愛好、親密的朋友,甚至委曲求全以維護婚姻的穩定。因為結婚,因為愛,而統統的放棄了!家成了生活的全部,婚姻則是生命的重心。因為這樣的選擇,她們在老公心目中的感覺在悄悄的"變化"著:變的婆婆媽媽、不再可愛、小心翼翼、對老公的吸引力銳減,於是,婚外戀等現象可能發生了,而女性自己負起什麼樣的責任?我們究竟可以學習並提升的又是什麼?

三是自我心理。在婚姻生活中,二人在理念、價值觀及需要發生碰撞的時候,往往固執已見、不肯退步,堅持"我是對的"之觀點,如果另一方稍加施壓,便反唇相譏。在婚姻的二人世界裡,難免會有認知及價值觀的差異,爭吵與衝突也是正常現象。問題是,有沒有清晰衝突的最終目標是要達成"一致","一致"的結果是滿足二人的需求。盲目的堅持"我是對的"或"我就是這樣的"之觀點,是把自己擺在比對方高一頭的位階上,一幅不合作的態度。其實,心理學研究發現,凡缺少彈性,堅持"認死理"--"我是對的"的這類人,內心大多是恐懼的、自卑的,其實害怕別人的不認可,而保護自己,往往贏了"小我",輸掉"我們",得不償失啊!

以上這三種心理,我們應如何應對?其一,對自己負責,積極的自我成長,建立自信,生涯規劃,主宰自己的生活及選擇,信任用自己的力量來分享生命的價值;其二,婚姻、情感只是人生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生命中一道絕美的風景線,是一個重大的抉擇。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完整與豐富還需要其它重要的因素,朋友、成長、事業、心靈等內涵,幸福人生的秘訣在於"整體平衡"或"平衡式的成功",即在事業、婚姻、學習及朋友當中綜合平衡,而不厚此薄彼。這樣才能取得真正的幸福快樂;其三,不固執己見,學會放下"自我",善於"讓步",才會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柔軟與可愛。同時,是人生的智慧,更是生命的成熟!

當然,最重要的是正確等待家庭、婚姻、道德。托爾思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對於走進婚姻家庭情感的女性,當昔日的激情與火熱,由平淡如水的親情代替時,需要以平常的心態來對待,用道德約束自己。我認為,人的生活總需要陽光些吧!我還認為女性需要相對獨立我非常欣賞當代女詩人舒婷《致橡樹》中的詩句:我必須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5

一、農村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1.農村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表現在強迫、恐懼、精神病化、焦慮、偏執等問題

從心理學上的劃分來看,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分為兩類: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其中,情緒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和抑鬱,行為問題主要有強迫、偏執。

2.經濟收入、競爭壓力及職位晉升等問題帶來的心理壓力

2010年《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已提出大力發展學前教育,提升學前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解決幼兒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但是具體仍舊沒有涉及學前教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到目前為止,學前教育仍然沒有被納入義務教育體系,農村的整體收入水平與城市相比也是有很大差距的,這就意味著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二、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

1.農村幼兒教師待遇低、社會認可度小

首先,農村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住房條件、飲食條件等相對較差,雖然不少教師受傳統文化崇尚節儉等觀念的影響,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風,習慣了默默耕耘,無私奉獻。但社會的發展和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師的物質需要也在“水漲船高”,對於一些“高檔”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其次,相對於其他職業來說,幼兒教育這個職業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責任感、耐心和愛心,比別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但是社會上還有許多人對幼兒教師這個職業存有偏見,相當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師等同於保姆、服務者,這種不公正對待也使相當一部分幼兒教師產生了不平衡感和自卑感,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發展。

2.人際關係複雜,工作壓力大

幼兒教師的工作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與幼兒、同事、幼兒園管理者及幼兒家長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教師作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處理各種關係中可能會遇到矛盾衝突,處理不好,因此會產生激動、不安、煩惱和痛苦,不僅影響工作,而且有礙心理健康。

3.家長的高期望給教師構成了一定的壓力

在我國,對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數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伴隨著家長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開發等一些新觀念的影響,他們不再把幼兒園當作是臨時照顧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一入園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長對幼兒園的社會聲譽、教學質量、教學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相應對幼兒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方法、自身素質等也有了較高的期望,這種高期望在幼兒教師身上的.投射就變成了一種較大的心理壓力。

三、克服農村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1.幼兒園方面,以人為本、科學管理

幼兒園要為教師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提供教師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建設民主、平等、尊重的幼兒園精神環境。有效地保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減輕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如建立倒班制,減少工作時間、以及加班時間。從而減輕幼兒教師的身心疲憊。其次,改善幼兒園管理,建立及時獎勵,鼓勵創新,充分發揮教師的潛力;進行科學、民主、有效的管理,實行科學管理和以人為本的有效結合。最後,幼兒園要增加幼兒教師的福利待遇,提高幼兒教師的生活水平,平衡其心理壓力,進而減少其負性情緒。

2.政策方面,制定相應的政策法令

幼兒園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幼兒教師的合法權益,包括工資待遇,在職培訓和進修、職位晉升、休假制度等等。充分保障幼兒教師的自身利益,真正幫助幼兒教師解決後顧之憂,安心幼教事業。再者,透過媒體報道幼兒教師的故事,讓社會和更多的人瞭解,幼兒教育不僅僅是帶孩子那麼簡單的事。應改變那些認為幼兒教師是“高階保姆”的錯誤觀念,給予幼兒教師充分的肯定和應有的尊重。

3.個人方面,教師自身要學會自我心理的調控,增加個人抗挫折能力

心理能動反映論認為教師心理健康是在後天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社會適應經驗的基礎上,透過主體的構建活動,建立起一套完備的心理調節機制實現的。因而,幼兒教師只有學會心理調適,才能使心理健康得到維護與增進。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6

這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對職業教育的新要求。與普通中學的學生相比,中職學校的學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這阻礙了中職學生潛能的發揮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須把握學生心理的特殊性,透過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科學設定理論及實踐教程、建立新型師生關係等有效措施,培養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力強、對社會有用的中等職業技能人才。

一、中職學生心理特點的具體表現

1.學習動力不足,自卑感強

中職學生大多來自農村貧困家庭,有些學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奶奶爺爺撫養長大,缺乏必要的家庭關愛。部分家長甚至抱著能長個、能養大的標準養育孩子,造成很多中職學生是“被上學”的。因此,不少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再加上來自社會和自己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他們認為自己低人一等,未來渺茫。部分學生因此自信心喪失,自卑感嚴重。

2.自我意識凸顯,集體觀念較差

對於十六七歲的中職學生而言,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逐漸將注意力集中到自我上。他們不僅能夠逐步地客觀認識自我,而且在自我表現、自我防衛和自我珍重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較理智的獨立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已經把自己當作“成人”對待,希望逐步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渴望在社會上受到尊重,享有一定的社會權利和地位。但是,由於受到一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家庭生活觀念的侷限,他們又容易在心理上表現出自私和極端的一面,漠視學校的關心和同學的幫助,面對利益選擇時往往以個人為中心,奉獻意識和集體意識不夠,紀律鬆懈,社會和集體責任感欠缺。

3.渴望被認可,但人際關係欠佳

“展示自我、體現價值、渴望被認可”是中職學生心理的一個顯著特徵。但是,部分中職生由於性格內向、心思敏感,表達能力不足,缺乏為人處世的能力,再加上害怕被嘲笑、不願甚至不敢與他人交往,因而造成人際關係障礙。

4.就業期待與悲觀心理並存

對中職學生來說,面臨的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就業,他們一方面對未來的工作充滿期待和嚮往,希望早日畢業、儘快就業,為家庭分憂;另一方面又對自己的未來深感焦慮,認為研究生、本科生找份工作都不易,更何況自己只是箇中職生呢?正是這種焦慮和悲觀心理,導致不少中職學生學習期間得過且過、患得患失。

二、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舉措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級網路體系

健全的管理機制和工作機制是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中職學校應該建立“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學生科—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資訊員”四級網路體系。其中,學生科要設定專門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員落實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計劃,負責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2.科學設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中職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學校要按照要求把心理健康課程列入人才培養方案,開足課時。教師在規劃和設定心理健康課程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對授課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設定。同時心理健康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行為訓練為一體的特殊課程,要採取角色扮演、啟發式講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組討論法、心理測驗法、行為訓練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要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健康不僅要求軀體無病、體格健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掌握心理學知識並運用所學的心理調節方法,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擾,提升自身心理素質。

3.做好個體諮詢、團體諮詢和心理知識講座活動

中職學校要建立規範、功能齊全的諮詢室,包括預約等候室、個體諮詢室、心理測量室、情緒宣洩室、沙盤遊戲室、音樂放鬆室等功能室,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調節。學校要做好整體佈局、科學規劃,既要有心理諮詢師對個體進行開導、對學生集體進行心理專題講座,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有效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挖掘潛能、完善人格,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4.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係,以持續的耐心給予他們更多關心、理解和尊重,使每個學生能最大限度發揮自身潛力。同時,作為專業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努力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課程間的有效融合,專業課的講授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

5.重視宣傳,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中職學校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宣傳工作,提高全體教職工的認識,集眾人之力,做好心理健康宣傳活動。學校要利用展板、電子屏、廣播、校園網站、微信平臺等多種媒介向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採取心理劇、心理知識競賽、心理電影評析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豐富學生課外活動,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做好學生心理保健。

總之,當前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仍不容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教師只有結合實際不斷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把握中職學生心理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養出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力強的高素質中等職業技能人才。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7

摘要:

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開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質也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而作為完善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那麼作為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採取相應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發展,形成樂觀開朗、積極進取、堅忍不拔、勇於戰勝挫折等個性心理品質。

關鍵詞:

小學生心理障礙心理健康健全人格

一、小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現象及原因。

在學校裡,有許多小學生與常人大不一樣,他們表面自尊但內心自卑;願意進取但畏懼困難;有參與意識但參與能力低下;有較強的自我實現慾望但消極的自我實現方式。這些學生產生了心理障礙,大都以自我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滿、不思進取、破罐子摔碎等嚴重的逆反心理。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是由於不良的社會生活環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家長過分溺愛。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有些家庭條件好的,在家裡被眾星捧月似的寵著護著,“拿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口裡怕化了”,這種學生,在學校自理能力差,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強,但自信心差;喜歡錶揚,但對批評卻接受不了,甚至產生嚴重的挫折心理,厭倦學習,厭倦學校。二是平時的高壓教育。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的心理負擔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壓力日益增大,社會、家庭和學校都存在著功利主義傾向,使學生的學習充滿功利主義。學校以分數和升學衡量學生;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情迫切,學生除要完成學校的學習任務外,還要參加眾多的補習班、興趣班、特長班、外語班等學習,整天精神高度緊張,心理疲憊,壓力很大。從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對各種學習,對家長、對學校都有逆反和仇視的心理。三是缺少愛。主要發生在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或生活特別困難的學生。小孩遭受父母離異,心理受到打擊,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撫養和教育方面處理不當,就會使孩子覺得不如別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傷,產生妒忌、不滿、不公平等心理。四是自身缺陷。有個別學生長相不好看或身體殘疾,別人諷刺、挖苦,使他們心理受到傷害,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寬容,產生了羞愧、自卑、不思進取、委屈、失望、說慌、無助、失落、對老師疏遠、逆反心理等心理現象。五是缺乏生存教育。學生對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價值認識不清,產生錯位。正是由於這種種原因,使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二、關心愛護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對小學生來說,心理健康問題多數與關愛、理解、信任等缺乏有關。因此,要搞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師必須對孩子充滿愛心,對學生抱以保護、愛撫、友善、關心、熱情的態度,用關愛的精神去教育心理不平衡、心理被扭曲受傷害的學生,透過心理的安慰、心理引導和心理諮詢給以安撫和解脫。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說教或者心理衛生知識的講解。那麼,老師如何有效地對心理有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呢?

1、創設寬鬆和諧的良好環境

教師和家長在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幫教和矯正其心理失衡時,應首先為他們創造一個適合他們心理成長的良好外部環境,捕捉教育時機,為他們選擇和提供一些可讀性強,又適合其年齡特徵,內容健康的課外書籍,結合重大節日多開展有意義的活動。平時組織學生觀看健康的影像,組織參觀烈士紀念館,革命先烈紀念地,舉行歌詠會、朗誦會等等,以此來分散和轉移社會不良影響對他們心理的刺激。教師和家長應該放下架子,同學生交朋友談思想,摸清他們心裡的真實想法。只有這樣,矯正他們的不良心理才會見成效。針對這些情況,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創設寬鬆和諧的環境,讓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養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一是建立一個團結互助、和諧友愛的班集體。透過在班上開展互幫互學、互相關愛的活動,讓學生相互深入全面的瞭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愛的同學關係。對有困難有缺點的學生,用平等真誠的態度給予幫助,使他們在學校裡,心情愉快,精神放鬆,以增強其信心,激發其求知慾,鼓舞其勇氣,對困難挫折都能勇敢面對,對他人理解、尊重、寬容,在集體中做一個受歡迎的角色。

二是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採用啟發式和快樂教學的方法,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鬆。同時,注意引導和幫助學生逐步克服學習困難,增強其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培養他們相互協作、共同探討的精神。

三是創設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生活環境。開展多種文體活動,寓教於樂。利用主題隊會活動,組織學生觀看他們喜愛的影視片,講故事,談理想,說未來,選取一些社會角色作模擬表演等,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瞭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遠大的理想與腳踏實地的學習結合起來,幫助學生逐漸克服缺點,自我完善個性。

2、關注差異,用愛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與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發現,絕大部分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問題,有問題的主要是極個別的,由於多種原因長期造成的。作為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從開學的第一天起,就必須認真全面的瞭解每一個學生的有關情況,透過日常的觀察,初步確定出重點的教育物件,在作進一步深入瞭解後,再製定出教育計劃、方案和措施,循序漸進地進行教育和疏導。

結語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的教育的一項內容和整個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一門全新學科,是心理學理論的技術體現,屬於應用心理理解範疇,是直接服務於人心理健康的一門獨特的理論與技術。現在,農村小學並沒有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主要是班主任與家長及各科任老師共同配合,處處留心學生的心理狀態,發現問題及時展開幫教,用愛溫暖他們,啟發、引導、提高學生對自身調節的自控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幫助他們的心理健康地成長、發展。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8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未來人才素質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否,成功速度的快慢,與自信心的有無或強弱有著密切關係。因此,要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養樹立他們相應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一、打造出色的班主任培訓平臺

在培訓中來提升班主任的理論水平。自信心是一個涉及心理學方面的問題,班主任需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支援,需要進行專門培訓,以促進行為能力的跟進。比如:

1.集中培訓

針對心理學方面存在的共性問題,由學校負責定期組織集中性的專題輔導。透過集中訓練,解決班主任在理論方面存在的困惑問題,引導班主任以正確的途徑來培養學生的自信。

2.自主培訓

開出自信心方面的具體書目,班主任自己安排時間進行學習、消化。同時,可以讓課題組的老師共同收集有關自信心培養方面的資料、課件,放在學校的網站上,供班主任瀏覽,使用。

3.提供自我反思與相互交流的平臺

給班主任搭建了新老班主任反思、交流、對話、分享的平臺,剖析教育案例,進行理性思考,構建科學的育人理念。

二、搭建學校與家長交流的橋樑

家長也對學校、對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心,而這種信心的缺失,是導致學生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家庭教育是整個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學校、班主任與家長合力教育孩子就變得十分必要。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嘗試:

1.大力宣傳,讓家長對學校充滿自信

學校重視樹立教師的良好形象,讓家長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充滿信心。每到家長會,學校都會給每位同學寫一封致家長的一封信,讓學生帶回家,讓父母翻閱,讓家長與我們的老師“親密接觸”,讓孩子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和我校的教師以及教學狀況有一個具體的認識。

2.對家長進行自信教育的有關培訓

重點指導家長“賞識孩子”。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給予正確引導,再多多正面鼓勵,能讓孩子得到一種自我尊敬,即自尊感和成功感。賞識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賞識孩子所取得的點滴進步,甚至要學會賞識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到家長永遠是他的後盾。

3.實施感恩教育,從內容到形式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主要透過學生給父母寫信,父母給學生寫回信,舉辦感激父母的徵文比賽,佈置感恩教育作業等形式,教育學生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

在幫助家長樹立自信的過程中,家長與學校有了更多的溝通,不斷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質,轉換自身的教育觀念;同時在困境面前,積極嘗試,奮力進取的學生更多了。在初見成效的基礎上,學校不斷開啟思路,引導、開展好家庭教育工作,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

在學校,班主任工作的成敗對學生影響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學生接觸時間最多,接觸空間最廣的老師就是班主任。以下是我針對學生自信心培養的途徑及經驗進行分享:

1.在評價中培養

教師對學生經常作肯定性的評價,可以激發並強化學生的自信心。但評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評價要及時,易於激起學生成功的體驗,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評價要恰如其分,防止遺漏,既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更不要遺漏。

③評價要因人而異。

2.在自我暗示中培養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暗示有一種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並指導人的行為,使之按預想的目標活動,最終達到目的。例如,當一個人心情沮喪時,反覆在心裡默唸:“我精神抖擻,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幫助人從不良情緒中擺脫出來。所以,經常讓學生在心裡鄭重其事地默唸一些暗示語,比如“我一定能學好英語”,考前默唸“這次考試一定能考好”等,不僅對學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在情感激勵教育培養

我經常會遇到各方面較差的學生,他們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卑感。以平等、寬容、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關心尊重他們,並給予更多的激勵和關懷。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注意培養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4.在競爭中培養

競爭能力是一種具有遠大抱負、一種不斷追求、不斷攀登的精神。當代中學生具有一定的競爭意識,但又往往缺乏耐力和信心,表現為開始做某件事情時,信心十足,鬥志昂揚,但一遇到困難、失敗,又失去勇氣和信心。為此,我經常透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構築一種你追我趕、相互競爭、既團結又友愛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具有競爭精神,才能激發個人的潛力,在學習中敢於冒尖、敢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滿,從而促進個人進步,增強自身實力,培養自信。

四、增強學生自主參與意識

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環節,班級管理要成功,必須把班級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人。我覺得班主任應根據本班級自身特點,充分發揮班委會和團支部的核心力量,加強對班幹部和團幹部的培訓,指導他們大膽工作、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班級日常事務全部交給學生來做,就會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在做中鍛鍊,在鍛鍊中逐步培養自信。

1.建立一系列學生自我管理單位,形成它們相互監督、相互促進的團結機制,並拓展它們的功能

比如,班委會在學生自我教育、自律發展、自主管理等方面發揮突現作用。團支部對班級情況進行監督、評價、反饋、溝通,確實形成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有效體系,對班級整體工作的開展有較好的幫助。

2.開創學生自我管理的活動,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樹立了學生的自信

(1)學習自主管理。學生自主成立班級學科興趣小組,努力實現自主學習的目標。每個學科由一名責任心較強的同學負責,利用課餘時間定期商討學習上的問題,可以是一種題型的多種解法,可以是單元知識的整體梳理,也可以是學習方法的取長補短。在這個基礎上,學科老師給予適當的引導,並將興趣小組的成果由同學自己以總結述評的方式在課上推薦給全班同學,因為學生自己分析的問題往往更切合本班學情的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整個班級的進步。

(2)行規自主管理。人人參與制定班規。利用班會課學生們根據自己本班情況定出班規,各有各的特色。學生參與制度制定,並且參與管理過程,參與評定結果,使他們產生了責任心和使命感,並且提高了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自主展開主題班會活動

學生自主策劃主題班會。班會注重引導學生的主體參與,強化學生的自我教育,關注學生的苦惱,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體現學生道德成長的需求。《成功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投入情景,進行了針對性的教育。在一次次專題活動中,學生們學會了尊重與信任、理解與溝通、互助與競爭,班會課成為學生的自我展示、自我鍛鍊、自我提升的舞臺。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訊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付擔子,不能僅僅把工作停留在瞭解問題,而是要著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實際的意義。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身心健康發展、茁壯成長。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9

一、重活動:形式活潑貼近學生心理

如果我們說心理輔導和諮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點”,透過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條主“線”的話,那麼透過開展豐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心理文化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面”。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大學生心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個載體,其特點是工作繁瑣,全程貫穿,豐富多彩,貼近實際。筆者結合實踐,總結了依託各層次高校學生心理骨幹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具體舉措為:

(一)創新常規活動指導人

常規活動包括個體諮詢、團體輔導、現場諮詢、心理講座、心理普查回訪、新生適應活動、心理健康報紙等。常規活動多,並且多半是帶有指導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但是這些指導要真正走入高校學生的心裡,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就必須在內容的選取和活動形式的設計上下功夫。學生有學生的心理特點,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舉辦特色活動塑造人

體驗激發情感,行為改變認知,習慣積澱品質。特色活動包括心理行為訓練、心理素質大比拼、職業心理應激干預訓練等。比如透過設定一些工作要求的訓練情境和內容,讓參加訓練的學生在特定情境訓練中體驗心理上的變化。在訓練的過程中和結束時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認知上的調適。透過反覆訓練使受訓者養成良好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應對模式。最終積澱成工作必需的基礎心理素質。

(三)依託節日活動感染人

依託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精神衛生日,母親節,感恩節等節日開展一些心理活動。這些活動既有節日的氣氛,又有心靈的觸動,開展的好可以達到一定的心理輔導作用,比單純的認知療法有效果,活動效果很好。

(四)鼓勵交流活動薰陶人

交流活動包括心理沙龍、心理主題班會等,交流活動應該因地制宜,緊跟時代特點,話當下心情,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如新生適應為主題的“以老帶新,愉快生活”活動,還有“女生當自強”,“女生身心健康”交流活動等等。交流活動主要是圍繞同學之間的碰撞,老師只是一個引領者,這些話題的引領往往能夠使他們在同輩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思想的共鳴,從而能夠整合和審視自己的視角,然後踏著成長的階梯曲折前進。這些成長都是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的,但是是堅實有力量的。

二、抓隊伍:站在高人的肩膀上依靠高校學生

擁有一支高水平、專業化、數量足夠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保障。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相關部門都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的現狀都不能滿足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需要。[2(]P.8-9)在負責心理諮詢中心工作的老師看來,專門開展心理工作,全處開展心理工作,吸取師生智慧開展心理工作,是目前形勢下做好心理工作的關鍵。長期以來,心理諮詢中心的老師與一批有思想高度、有理論功底、有專業素養,真正服務學生的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師生保持密切聯絡,共同守衛安全穩定這層底線。心理中心人手少,成員除了心理日常工作,同時還承擔授課任務,有的同時還是輔導員。要完成日常工作和很多活動幾乎是不可能,專職教師更多是發揮統籌作用,宏觀指導和規劃設想。

(一)依靠兼職教師發揮專業作用

心理諮詢室需要每天安排心理老師值班;心理回訪的高校學生多達幾百人;心理骨幹素質拓展活動需要多組教師帶隊等等,這些任務的完成都離不開一個學校其它部門心理學教師或心理諮詢師的大力支援。

(二)依靠輔導員隊伍發揮基層戰鬥堡壘作用

學生管理人員實行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輔導員這支隊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軍。這是因為:一是這支隊伍從事學生管理多年,洞悉學生心理,經驗型基礎良好,可塑性強,對他們加以系統的心理知識培訓,就可以向科學型邁進一大步。二是這支隊伍與學生朝夕相處,沒有哪支隊伍比他們更能第一時間接觸學生,瞭解學生,支援學生,所以他們讓我們依靠。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10

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進行了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那麼,何為心理健康?所謂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種持續保持的心理狀況,一方面要沒有心理的疾病,另一方面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做到這兩點,就擁有了我們所說的健康心理。那麼,目前我國學生的心理現狀是怎樣的呢?體育訓練強度與心理健康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如何除錯體育訓練與心理健康呢?接下來我們就一一解答。

一、我國學生心理現狀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與變革,人們的生活步伐逐漸的加快,社會上的競爭也在日益的加劇,人類的情緒已經進去了嚴重負重的時代。正是這種社會上的變化,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然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據資料顯示,我國的大學生身體素質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而心理問題更是迫在眉睫,1988年的大學生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人數已經高達99%。可見,心理健康問題已經不容小覷,嚴重影響著我國大學生的發展。另外,在這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中,其中由於心理問題而休學的學生人數佔所有休學學生人數的64.4%,高居心病休學之首,這也更加說明了心理問題對我國大學生的影響,也更加證明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性。

二、體育訓練強度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1、適度訓練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1)適度鍛鍊,促進身體發展透過適度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發展,為心理成長提供紮實的物質基礎。體育競賽是體育活動的常用劃分形式,其中往往伴隨著成功和失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鍛鍊學生承受失敗與挫折的能力,培養學生克服困難、不屈不撓的優良品質。體育競賽中,存在著嚴格的規則與紀律要求,對於培養學生超強的自控力與紀律性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並且還能夠鍛鍊學生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的優秀精神。另外,體育鍛煉一般都是室外活動,風吹日曬,略微惡略的環境更能對學生進行考驗,有利於培養學生剛毅的性格。

(2)適度鍛鍊,促進人際交往通常情況下,體育鍛煉都是以班集體為單位進行的,師生共同參與,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和更多的同學交流與互動,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體育課堂其實就是一個小的“社會課堂”,課堂的形式和內容都是模擬的社會生,在課堂中,學生會受到勝利,會受到挫折,會受到成功,會受到失敗,會受到優勢,也會受到劣勢等等,一系列的體驗,都能夠讓學生對自身的素質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有助於自我認知,也有利於交到更多的朋友。

(3)適度訓練,增強信心體育訓練通常都是激烈、艱苦、競爭的,對學生的情緒和意志力都是很大的考驗。適度的體育訓練,能夠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思想作風,有助於培養學生集體主義、團結友善和愛國主義精神,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沉著果斷、機智靈活的意志品質,這些都是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因此,適度的體育訓練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不可比擬的作用。

(4)適度鍛鍊,緩解緊張疲勞適度的體育訓練能夠幫助消除疲勞、緩解緊張情緒。疲勞是一種綜合性症狀,和我們的心理狀況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人長時間的從事一項令其情緒消極的任務或工作時,他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產生疲勞與緊張。但是,如果保持適度的體育訓練,並且在鍛鍊過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緒,就能夠明顯的減輕疲勞。與此同時,適度的體育鍛煉對於治療神經衰弱也有著十分顯著的效果,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積極休息”。另外,適當的訓練可以有效的增強心理堅韌性,減輕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消極情緒,根據研究顯示,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比不不鍛鍊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要強好幾倍。

2、超強的體育訓練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根據英國專家的研究顯示,高強度的體育訓練對人的身體或是心理都具有不利影響,過度的訓練會造成體力的大量消耗,形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對免疫系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在過度的訓練時,會產生大量的負荷,促使機體內產生大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腎上腺素,這些激素對淋巴細胞(免疫系統的前線戰士)會有抑制作用,血液中的抗體數量也會由於訓練強度的提高而降低。所以,高強度的體育訓練對我們的身心發展並沒有好處,並且不利於健康。訓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以一蹴而就,需要細水長流,有一些人急功近利,想要一舉而成,總是長時間的高強度訓練,導致後天性免疫缺陷綜合症的出現,影響了生理和心理的發展。

3、低強度的訓練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其實這應該是眾所周知的,低強度的訓練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沒有直接的不良影響,不會像高強度的訓練那樣嚴重影響身心發展,而是對學生有著間接的影響。就比如一個體育生,長期不堅持鍛鍊,每天只是跑幾百米的訓練強度,雖說對身體無害,但是長此以往,體育成績會一落千丈,與其他人差出水平,到時候學生自己就會產生自卑心理,會懷疑自己的能力,造成心理上的影響,日復一日,心理就會產生疾病,不利於心理健康的發展。綜上所述,是我國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不同的體育訓練強度對心理健康的印象,可見不同的訓練強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大不相同,其實毋庸置疑的是我們要作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鍛鍊,適度的訓練強度對我們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利無害,而不管是高強度還是低強度都不利於心理健康的發展,望大家都能夠合理訓練,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況。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11

【摘要】

大學生時代是人生中一段既美好又特殊的時期。現在的社會給我們提供了充分施展自我才能的舞臺和多方面的發展機遇,而他們可憑藉的競爭優勢已不單單是智力和體力,更重要的是健康和健全的人格。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由青春期向成年期轉變的重要時段,也是自我意識不斷完善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尤其重要,大學生們應加強認識,掌握技巧,積極訓練,不斷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促使自我健康成長。

【關鍵字】

大學生心理健康,人格的發展和培養,大學生戀愛心理,大學生自我認識,心理教育。

【引言】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發展的階段,也是一個伴隨著個體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個過渡時期。由於生活環境、學習特點、人際交往、自我角色等方面的改變。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塑造健全人格、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一、大學生的時代主題

心理健康是時代的主題,是現在社會進步與人類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全方位開放的新局面為其提供了成才得廣闊舞臺和更多的發展機會,但同時,激烈的競爭也帶來更多嚴峻的挑戰,時代的發展對大學生提出了更多、更新、更強的要求。提高個人的修養,保持心理的健康,增強人格的魅力,最佳化心理素質是每一個立志成才的大學生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

當代大學生面臨著新世紀的挑戰。綜合國力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於人才素質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養。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系統中的基礎,同時又滲透在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素質之中。由於21世紀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更高、更全面,與以往任何時期相比,當代大學生更需要心理健康的指導和鍛鍊。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大學生人格的培養與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範、行為方式、環境資訊、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最佳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三,大學生戀愛心理分析

步入大學,許多的同學都步入了大學戀愛這一人生事業當中。大學戀愛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現象,而是已經從現象轉變成了潮流,就像許多同學說的那樣,在大學戀愛是正常,不戀愛才是不正常,因此,大學生戀愛是個值得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

大學生戀愛,除具有一般青年戀愛的特性外,還具有自己獨有的特點:

1)注重戀愛過程,輕視戀愛結果;

2)主觀學業第一,客觀愛情至上

3)戀愛觀念開放,傳統道德淡化;

4)失戀態度寬容,承受能力較弱。

大學生戀愛的利弊並不是戀愛與生俱來的東西,而關鍵取決於我們對待戀愛問題的態度,以及是否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是否正確選擇戀愛時機,是否能正確處理戀愛與學業的關係等因素。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都是因人而異的。處理的當,可以成為學習和事業的催化劑,使人努力學習,成績上升。而處理不當,則可能分散精力,浪費時間,情緒波動,成績下滑。大學生的戀愛問題關鍵取決於自己,而學校則應當加以正確的引導。

四、大學生自我認識

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鍊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

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複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衝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複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

五、對大學生心理教育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諮詢作用。

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最佳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定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諮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瞭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諮詢中心進一步透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型別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透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澱的文化知識、道德規範、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鬆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應該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未來的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