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1

《烏合之眾》這本書出版於1895年,是一部解析群體心理的經典名著。全書的語言生動流暢,分析鞭辟入裡且入木三分,一經問世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此書顛覆了人們對群眾的通常認識,在閱讀該書時我同樣觸碰到了一個全然不同的視角。作者以十分簡約的方式,極為精細的考察了個人聚整合群體時的心理變化,指出個人一旦融入群體,個性就會被湮滅,群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的統治地位。與此同時,群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義,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的特點。

決定看這本書是因為第一眼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它,那還是弗洛伊德說的:“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從頭看到尾我都感覺到這本書中的論述有所偏激,可以說我應該是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就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集體(群體)原來遠遠不是我所認識和接受的那樣無所不能,無堅不摧。群眾竟成了一群毫無自我意識的就如同書名上只知道人云亦云的烏合之眾!雖然我並沒有完全的跟從書中理論否認我以前的思想,但是我還是明白群體遠遠不是我被灌輸的和自己想象的那樣。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對群體竟然感覺到有點兒不安,因為事實上社會的確存在著種種現象昭示著群眾的沒有自主意識的從眾性。比如在圖書市場中,當一本書“紅”起來位居暢銷書榜後不久,便會有一系列從名稱、封面、內容、體例甚至版式都類似的書湧現出來,從而出現一股出版潮流,一種時尚,中國人的“從眾心理”似乎又助長了這種風氣,從“誰動了我的乳酪”到“狼行天下”,從“名人風”到“勵志風”,從“財經風”到“醫療保健風”,從“家教風”到“無人不讀史”,每一種風氣盛行時,各種型別的讀物嘩啦啦趕著往外冒,作者五花八門,質量良莠不齊,但是大多都會有著不錯的銷量,甚至穩居在暢銷書架上。然而我們讀者幾乎是沒有自己的辨別能力,抱著流行即優質的想法,跟在別人後面買書,此時的消費者便受大眾消費趨勢蠱惑,淪為身不由己的烏合之眾。在從眾過程中,個人因為有背後的集體力量的支撐,任何一種行為都是可接受的,儘管有些行為是非理性的或者是低於個體思想,但卻可以被群眾接受。而這正是勒龐認為的群體中的智力泯滅,文中得出“群體中個人智力泯滅存在著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我意識模糊;

第二階段是獨立思考能力下降;

第三個階段是判斷力與邏輯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趨同一致;

第四個階段是殘存的智力品質被徹底反噬。

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一個頭腦非常嚴謹的個人不復存在,他成為了群體中的一份子,成為了一個不具備邏輯能力與判斷力的智力泯滅者。”

雖然勒龐只舉了些簡單的例子來闡述他的觀點,但不得不說,能夠論證他觀點的例子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在生活中大量存在著。其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大學生的學習狀況,從高中的起早摸黑的苦讀到大學生活的悠哉遊哉,那麼多的大學生就這麼墮落著,偶爾冒出的發憤圖強的激情在看到周圍的同學懶散的樣子也持續不了幾天。

我們學習和理解群體特徵,進而來探明群體動向,希望自己在群體中能保有一定的理性。但群體中的個體要想超越群體是非常艱難的。畢竟個體既然身為群體的一員,就意味著個體有著與群體有相同的想法,要想超越,第一件事就是改變原有的觀點,然而人性中能夠輕易

的否認他人卻很難來否定自己,其二就算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卻很難得到群體中的人的認同以及支援,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很容易遭受到排斥,很可能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往往會放棄自己的想法,沉淪在群體這個波流中。

比如說,股市中的投資家,與其他所有在股市中投資的人有著相同的意識就是想要賺錢。也正因為如此,他跟其他股民一樣都是在一個群體中的人,智慧水平是低下的。他要想超越大家,就得從不同的方面出發要與大眾思想不同,就像漲得好的時候賣出,跌得慘時買進,橫盤時還要忍受。自己不僅需要有獨特見解而且還要堅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其他人的的事影響,就算時常要遭受低谷也不會對自己產生質疑。當然這是十分困難的。

如此,群體中的優秀個體是極為稀少的他們是在孤獨中前行的。

另外,我在文中看到了這樣一段話令我印象十分的深刻:

“個人需要為他的行為承擔責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是群體則不然,群體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群體就是法律,群體的就是道德,群體的行為是天然合法的。

這是因為單獨的一個人是有其名姓的,而群體的本身就是他的名字。群體是無名氏!無名氏不需要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擔責任。因為無名,所以無由指控!於是群體得到的,是最為原始的本能表達與宣洩。”——9頁

當時我就回想起我曾親眼見證的一件事:一輛裝滿各種水果的卡車在轉彎處予另一輛車相撞,當即就撒了一地的水果,開始的'時候只有少部分的行人撿拾地上的水果,然後人數越來越多,最後竟不顧司機的阻擋瘋狂地哄搶!事情為何演變成這樣的呢?除了原因之一是由於人們的貪慾,再者就是秉持著眾人都在撿,我跟著做也沒多大關係的想法。所謂“法不責眾”的經驗使他們意識到,他們不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肯定自己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所以他們不但沒有負罪意識,反而沾沾自喜。

還有就是對本書中介紹的煽動群體的技巧,領袖的動員手段:斷言、重複和傳染。深有感觸。

群體意識行為簡單,那麼激發群體行動力,就要使用簡捷的語言,並且要用通俗易懂的傳播方式反覆宣講。也就是勒龐所提出的:斷言、重複。在此基礎上,群體會自然地互相傳染。

領袖的動員手段之一斷言:“做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眾頭腦最可靠的辦法之一。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瞭,證據和證明看上去越貧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時代的宗教書和各種法典,總是訴諸簡單的斷言。號召人們起來捍衛某項政治事業的政客,利用廣告手段推銷產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斷言的價值。”

斷言,就是你只能服從不能質疑。清除了思維一種是手段中的其他念頭,群體的行動力很容易的被激發。無論是戰場上還是商場上,領導一聲話,勝過千言萬語。隨從者們不會仔細想一想這句話對不對或者應不應該遵從,而會一躍而上。

但是,如果斷言沒有不斷地重複,而且要儘可能的不更變措辭,它還是不會起著真正的影響。拿破崙曾經說過,極為重要的修辭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重複。重複也是本書中提到的領袖的動員手段之二。三人成虎,謊言重複千遍就成了真理。人性懶惰,思維更懶惰,是不願意多想為什麼的,所以,一句謊話如果翻來覆去地重複,大家就會以此為真,真話反而沒有人信了。這就是說,那些斷言的事情,必須要透過不斷的重複才能在頭腦中生根,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把它當做得到證實的真理接受下來。正如書中所言:“不斷重複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在這裡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誰是那個不斷被重複的主張的作者,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移。”

最後一種手段是傳染 ,任何人都逃不掉傳染,當身邊的某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情言之確鑿是,就會不由主的相信著,難怕理由也不是那麼充足時。“各種觀念、感情、情緒和信念,對於群眾來說都具有病菌一樣強大的傳染力。”

“領袖們藉助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的手段,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群體的頭腦,雖然這些作用有些是緩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眾接受的每一種觀念,最終總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最上層紮根,不管獲勝意見的荒謬性是多麼顯而易見。”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奮鬥》中寫道:“群體愛戴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說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於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麼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為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說的真實意義。”

社會中大多數處於中下層地位的群眾,大多對超出自身生活經驗的一般問題不甚瞭解,很難辨明真偽,希望可以聽從權威的意見,這樣就不會茫然無措。因此群體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我想這也給予了上位者以利用的機會。

這本書毫不留情的揭露了群體陰暗面,雖然以前也窺測到了一些,但都不及這一次來的兇猛,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讓懵懂的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

總之,在勒龐看來,群體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相比,總是較為低劣的。這讓我們不禁聯想到自己在在現實中的狀況,我們要從自身做起,不隨波逐流,做一個清醒的人,尤其是在群體中更要保持警惕,堅持自己的信念。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2

本週書單為《烏合之眾》,作者龐勒是法國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這本講大眾心理的書也受到了另外一位心理學大牛弗洛伊德的盛讚。可能因為太學術的原因,加上又是碎片化的閱讀場景,這本《烏合之眾》看起來其實有點吃力。

一、群體無智慧VS群體智慧

其實從書名就可以反應作者要表達的觀點:群體是無智慧的。乍一聽與我們之前認同的群體智慧自相矛盾。但是看完書其實需要特別界定作者對於群體的定義:群體是一個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群體中的人有兩個共同特點:1. 每一個人個性的消失;2. 群體中的人的感情和思想都在關注同一件事。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我們通常所說的群體智慧其實和烏合之眾提到的群體其實有點不同。個人覺得群體智慧中很重要的一個優勢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角度,這樣對同一件事就能想出很多種解決辦法,最後就可以選擇一種更快更好的解決辦法來解決問題。很明顯,在群體智慧裡,每個個體是有個性的,並且這種個性還是促成群體智慧優勢不可或缺的要素。

換句話說,群體智慧中,群體是個形容詞,強調的是多個解決方案。而群體無智慧中的群體是個名詞,指一群人聚在一起,關注同一件事情有同樣情感,個性服從於共性的狀態。叨逼這麼久,估計把你繞暈了,總之記住一點就好:群體智慧和群體無智慧是不衝突的,兩者的群體表示的含義不一樣。

二、“人民群眾”絕不比任何一個人更聰明,反倒是他們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

看到這個觀點,你是不是會嚇一跳?說好的歷史發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的呢?在作者看來,群體只有很普通的品質、很普通的智慧、最低甚至更低層次的智力。因為群體的思考和行動決策與個體在正常狀態下是截然不同的。群體被以下3種因素所驅使:本能、傳染和暗示。

激發一個人最本能的決定性因素是數量。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法律上和道德上的責任;但是群體是無名氏,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群體就是法律,群體就是道德,群體的行為天然就是合理的。在群體中,曾經牢固地約束一個人的責任感蕩然無存,只有最為原始的本能表達和宣洩。

群體情緒的相互傳染,決定著群體行為選擇的傾向。在群體中,任何一種不合常理的感情和行動都會很容易的傳染開來,其程度之強,足以讓一個人隨時準備為另一個與他毫不相關的人作出犧牲。一個被群體情緒傳染的人會感受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強大,他的行動完全憑另一種陌生的力量來主宰。

群體中的人格是很脆弱的,他隨時都會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任何意識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他的自我自我人格消失了,但他的行動力還在。群體中的人理智的力量與自控的能力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而放大非理性的衝動能力卻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強化。如果有誰想讓群體冷靜下來或是改弦易轍,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

三、群體中的人是野蠻的玩偶

當人的自我意識消失,思想和情感都會任由暗示和相互傳染的作用轉向同一個方向,於是暗示的觀念就會在霎時轉化為行動或者傾向。群體中的個人行為表現有以下特點:

1. 自我人格消失

2. 無意識人格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3. 情感與思想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轉向同一個方向

4. 暗示的觀念具有即刻轉化為行動的衝動

在群體狀態下,一個有著明確的身份與性格的個人已經消失,融入集體後,他成為了而一個再也不受自己意願控制與支配的玩偶。任何一個群體更像是一個原始人的烏合之眾!

四、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

在群體中,眾目睽睽下所發生的最簡單的事情,不久會變得面目全非,並在迅速的傳說之中,呈現出多種怪異的版本。因為群體慣於把歪曲性的想象力與因為這種想象力所引發的幻覺同真實的事實混為一談。群體因為用形象來思維,很容易引發幻覺現象,無法區別真實與幻覺,沒有能力區別主觀和客觀。

五、群體只接受簡單觀念

群體能接受的觀念只有兩類:時髦觀念和基本觀念。時髦觀念因為環境而產生,非常容易讓人著迷,然而來的快也去得快,很少具有生命力併發揮持久的影響。基本觀念因為環境、遺傳規律和公眾意見而具有極大的穩定性,比如宗教觀念,社會主義和民主觀念。論為群體提供哪種觀念,它們必須是絕對的,毫不妥協的,毋庸置疑的,簡單明瞭的。因為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並且容易誇張,容易陷入極端,想要某一種觀念對群體產生有效的影響,它就必須披上形象的外衣。

六、掌握群體的想象力

想要領導群體,需要在他們的想象力上下大功夫。不管刺激群眾想象力的是什麼,都必須遵循以下兩點原則:

1. 採取的形式必須是令人吃驚的鮮明形象

2. 一定不要做任何多餘的解釋,只需要伴之以幾個不同尋常或神奇的事實就夠了

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只有對它們進行濃縮加工,它們才會形成一種令人結舌的驚人形象。

七、直搗人心,影響群體意見的因素

影響群體意見的因素分為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間接因素包括:民族性格、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對於這些間接因素,沒有什麼好說的,都是一個長期過程累積下形成的。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驗、理性。群體容易被鮮明的形象打動,當鮮明形象不存在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詞語或套話,巧妙地把它們從民眾心中啟用。群體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他們必須擁有自己的幻想,他們本能地轉向那些他們需要的巧舌如簧者。經驗是唯一能夠讓真理在群眾心中牢固生根的方法,也是唯一讓危險的幻想歸於破滅的有效手段。群眾從不受理性的影響,他們只能理解那些拼湊起來的觀念。群體從不會遵從正常的邏輯,要想讓群眾相信什麼,那麼就先得搞清楚讓他們興奮的情感,並裝出自己也有這種感情的樣子。

結語:

本書看完之後,對群體心理觸動比較大,對於那些左右宗教狂熱分子的力量也終於有所理解。能夠對現有現象給出合理解釋應該是很多研究者追求的目標。不過整本書的基調還是蠻黑暗的,從人性的陰暗面去剖析群體,可能作者相信人性本惡吧。

最後也提出書中自相矛盾的一個點:作者提到歷史是人民群眾杜撰的,因為群體的證詞多是對事實真相的背叛,我們無法再對這個世界上發生過的事情做出準確的判斷。但是,作者自己卻引用了很多歷史典故來論證自己的論點,這是不是也說你的那些論點本身也是站不住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