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建築/建材/工程/家居

高考生物複習方法

2017高考生物複習方法

無論是高考理科綜合生物學試題,還是歷次模擬試題,命題的指導思想都是:重視基礎,突出能力和應用,以學科內綜合為主。學生普遍反映做題容易,自我感覺良好。但從閱卷情況來看,並非如此。針對考生在答卷中存在的問題,再加上高考在即,考生更應合理安排時間。建議考生將時間分為兩部分,前期是“練”,後期是“看”。

模擬考試學生存在的5個問題

(一)基礎不牢

例如:市模擬Ⅱ卷中的第24題,請學生根據溫度、呼吸強度、蒸騰量變化的曲線分析11月份收穫的大白菜,外部葉片含鈣量比內部葉片高的原因。學生基本上都能分析出外部葉片生長時溫度較高,其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較強,而對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的變化又是如何影響鈣的吸收和運輸的,不能準確表達。這實際表明學生對礦質元素吸收與運輸的動力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礦質元素吸收的動力是呼吸作用,而礦質元素運輸的動力是蒸騰作用。

(二)審題不細

例如:市模擬Ⅱ卷中第23題的玉米雜交實驗,題目中已經限定用M和m分別表示顯、隱性基因,請學生寫出植株b和實驗三的子代中糯玉米胚乳的基因型。有些考生則在考試中將本已分析正確的答案習慣性地用字母A或B等表示基因型,造成了不必要的丟分。

(三)表達不準

例如:市模擬Ⅱ卷中第25題的第(3)題,利用乳酸合成高分子材料,對於環境有什麼重要意義?答案只需回答:用乳酸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迴歸自然,從而實現碳和水的迴圈,利於環境保護。對此學生心裡明白,卻不能用精練、準確的生物學術語說到要點上。

(四)分析不透

例如:市模擬Ⅰ卷中的第7題,請學生根據圖表中的資料(如下表)判斷細胞生長過程中,由階段Ⅰ過渡到階段Ⅱ時是否吸收水分、合成纖維素和蛋白質。

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注意到了由上表中變化的數字而表明的細胞對水分的吸收和蛋白質的合成;當看到表中表述細胞壁厚度的數字沒有變化時,則習慣性認為,細胞壁沒有變化,構成它的纖維素也就沒有合成,而忽略了由於細胞體積的增大,細胞壁的面積也會隨之增大,這樣細胞必然會合成更多的纖維素去構建細胞壁。這表明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五)實驗設計與分析能力不強

本次模擬試題未涉及實驗設計題型,所以主要反映出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不強。如Ⅱ卷中第23題玉米雜交實驗中,某些學生就對“測交是雜交的一種,可以產生更大、更多的變異,提高後代對環境的適應性,長期進行對植物有利”分析不出。從歷年高考閱卷中也反映出學生對實驗設計的原則掌握不準,實驗方法不當,原理不明,設計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學性等問題。

獨立完成作業環節

獨立完成作業是深化知識,鞏固知識,檢查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複習與應用相結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有些學生沒有真正利用好這個環節。他們一下課就搶著做作業,作業一完,萬事大吉。更有些學生課上根本沒聽懂,下課後也不問,作業抄襲後向老師交差完事。其實,做好作業有以下意義:

1.可以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透過做作業可以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補救。

2.透過做作業時的思考,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把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公式的變換搞熟練。總之,有利於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

3.可以培養思維能力。因為作業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必然會促使自己積極思考,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做完作業後,不能把它一扔了事,而應當定期進行分類整理,為總複習積累資料。複習時,翻閱一下記錄的作業,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做作業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審題。審題是做作業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個題目,首先應判斷它屬於哪一類,難易的程度如何?分清題目的條件和要求。已知條件是什麼?從題目提供的資訊中還能挖掘出什麼條件?它的要求是什麼?同時要讓自己的思路順著題目的路子思考。透過思考、準確、透徹地理解題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條件有哪些,題目要求的結論是什麼。在審題過程中,還要注意哪些地方沒有直接用語言表示出來,而隱含在題目中的其他形式條件,即注意隱含條件的挖掘。

2.尋找解題途徑。方法一般有三種:一種是“由因導果”,可以表述為:“已知→可知→可知……”,最後到達結論。第二種是“執果索因”,即結論←需知←需知←……”。這樣一層一層的追下去,直到追到已知條件全部有了為止。這樣。已知條件和要求結論之間的道路就打通了。第三種是對於一些比較複雜的題目,就需要我們用前兩種的綜合辦法,以儘量縮短條件與結論的距離。即一方面從已知條件推出一些可知的中間結果,另一方面根據題目的要求分析出一些需知的中間結果。需知與已知一旦統一,則可得到解題的途徑。

在尋找解題途徑中,要廣泛聯想與這些條件和結論有關的概念、公式、法則和方法等。聯想過去是否解過和與此相同或相近的題目。那時是怎樣解的?如果能聯想起有關的舊知識,即與此題相應的規律原理、原則、公式就會浮現在腦海中,使解題的思路更加開闊。聯想越廣,跨度越大,得到的解題效果也越佳。

有時因為題目較複雜,為了思考方便,也可以把審題的過程畫成簡圖。這實際上是一個運用學過的.知識,把題目加工、改造的過程。經過加工,思路明瞭,解題捷徑就會出現在眼前。

3.正確解題,經過①②兩個步驟,已經尋得解題的途徑,判定了解題的方案。但在實施時還要注意解題的保質保量。要做到這點,解題的步驟必須按部就班,一步步演算。書寫規範化,格式明瞭,表達準確。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有紮實的基礎。除此以外,在解題中,重要的知識點應寫出來,繁題要簡寫,簡題要詳寫。

4.注意檢查。就是回過頭來再檢查一遍,看看是否題目要求的解都求出來了,有沒有漏解。是否求出的解均符合題目的要求,有沒有錯解。檢查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一環。檢查的方法很多。①步步檢查法。即從審題開始,一步步檢查。這種方法可以檢查出計算、表達上的錯誤。②重做法。即重做一遍,看結果是否一樣。③代入法。將計算結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同時,還要注意鍛鍊一題多解、一題多想。比較歸類的解題習慣,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以最佳狀態應對高考

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某些平時很好的同學在中敗得很慘,而一些平時一般的同學卻發揮出色。這種“冷門”爆出常令人驚詫不已。

易邁步(IMAP)潛能調查與研究表明,這與考生的狀態是否穩定有關。

心理穩定的考生無論何時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考前階段,他們緊張而有序地投入備考活動中,不焦不躁,對即將到來的考試不感到過分擔憂和恐懼。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各種干擾能用意志力加以排除。進入考場後,能做到頭腦冷靜,活躍,能真實表現出自己的水平,甚至還可能超水平發揮。他們能取得好成績或爆出冷門也就不奇怪了。

心理不穩定的考生經常處在一種緊張恐懼、煩躁不安之中 學習方法。有的表現為對自己信心不足,對考試失敗的後果(如丟面子、受責罵)想得過多;有的表現為考前拼命背書、解題,夜以繼日,導致嚴重失眠、頭昏腦脹,越是想記越記不住。有的表現為坐立不安,經常問周圍同學,“你複習得怎樣?” 如別人說“差不多了”,一想起自己還差很遠,心中愈加慌亂。進入考場後,這些人似乎生怕時間不夠用,往往不等交待問題就匆忙答卷,結果,有改動題目的地方,有對題目附加說明的地方統統沒聽見,影響答題。一遇困難的題或未複習好的題就驚慌失措,內心直說“完了,這下完了”。有時,連平時熟悉的也想不起來了。

可以說心理不穩定的考生實際上是自己打敗了自己。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心理調整(目的是使自己心理穩定)的重要性。下面介紹三種把自己調整到最佳考試狀態:

1、考試不過是自己真實水平的展現

在一般同學心裡,作業和考試的“比重”是不同的。做作業輕輕鬆鬆,沒有壓力,而考試時如臨大敵,感到緊張恐懼。實際上,作業和考試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都是為了檢查掌握知識的情況。所不同的是,作業時可以討論,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而考試要求在限定時問內獨立完成。如此所已。

我們可以暗示自己:“考試不過是對我真實水平的檢驗,如果我都掌握了,任他怎麼考,又何懼之有?如果我沒有掌握,害怕又有什麼用?”這樣一想,就能起到鎮定的作用。

2、對自己說: “我能行”

信心和勇氣有著令人驚異的魄力。同樣一個人,缺乏信心還是充滿信心,其表現和結果是大不相同的。

考前心理對考試的影響也與此相似。心理學研究表明,一旦人的腦海裡充滿這種恐懼不安的陰影,頭腦的功能自然就會陷於混亂,無法對事物作出客觀的正確判斷。所以考試之前,要多想有把握考好的條件。讓好的的心像浮現在自己的腦海中,堅信我平時學得紮實,複習方法對頭,一定能考好。這樣就可以使在考試中呈現良好的狀態,有利於腦力的良好發揮。

3、考前養精蓄銳有助於心理穩定

造成考生對考試緊張恐懼心理的原因除了心理因素外,還與參考者的體質有關,考試前過分緊張地複習,大量做題、背誦、熬夜,難免造成腦力和體力極度疲勞,引發各種病症,如神經衰弱、頭昏、失眠、疲倦、乏力、胃疼等,這些病症都可以加劇對考試的緊張恐懼,削弱對考試的信心,導致拿到考卷之後,頭昏眼花、心跳加快、手足發顫、出冷汗甚至昏厥。要避免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考試之前的養精蓄銳,臨考之前幾天中的複習不可過度疲勞,每天保證一個小時的體育活動,八個小時的睡眠,同時要加強營養,使自己精力充沛、精神振奮地投入考試。

克服緊張恐懼心理,除了採用上述三種方法外,平時還可以進行一些調節大腦功能的訓練,靜坐放鬆,按摩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