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方案水果拼盤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下面是pincai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
一、活動目標
1.鞏固對各種水果的認識,體驗創作的樂趣。
2. 知道多吃水果有益健康。
3、讓幼兒感受親子活動中溫馨的氣氛,幼兒具有初步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活動準備
1.事先同家長交流活動的內容,並讓家長收集、設計水果拼盤的樣式。
2、家長各帶洗淨的所需水果,水果刀一把,盤子、牙籤、製作水果圖片等等。
3、小獎品、紅花。
三、活動過程
1.律動《小手拍拍》《Peek-a-boo》.
2.師幼共同展示所學的兒歌和歌曲。
3.全體幼兒表演歌曲《水果碰碰碰》
4.請家長和幼兒一起分別說說今天自己帶來了什麼水果,分別是什麼顏色和形狀。
3.老師講話:各位家長朋友,大家好。感謝你們在百忙之中能抽出時間來參加這次親子活動,對此我們表示衷心地感謝與熱烈的歡迎。水果是幼兒極其喜歡的食物,讓幼兒結合各種感官進行操作,加強幼兒對各種水果的認識。知道水果還有其他的吃法,透過製作水果拼盤一來引起幼兒的興趣,二來培養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增進了家長與幼兒之間的親情,融洽了親子關係,也讓每一位幼兒個性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我們將從如下幾點觀看您將要做成得的水果拼盤:(1)衛 生:是否乾淨衛生地進行水果的處理及拼盤。(2)創 意:考驗參賽家庭的想象力與別具匠心,主題鮮明。(3)整體造型:看水果拼盤的外型是否美觀,讓人眼前一亮 。(4)色 彩:顏色、色調的.搭配是否合理、雅觀。(5)經 濟:看是否浪費了較多的水果。(6)速 度:每組家庭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拼盤。 下面我們最喜愛的親子水果拼盤活動現在開始。 5.家長和幼兒一起討論設計,要把水果切成什麼形狀、排成怎樣的形狀等。
6.播放音樂,家長與幼兒共同製作水果拼盤。完成後為拼盤取個名字。
7.“水果拼盤”展示,互相介紹自己的作品,拍照留念。
8.老師發放小獎品、紅花等給予鼓勵。
9.親子活動結束。
篇二
一、活動意圖:
此次活動我們以親子的形式開展,主旨在讓家長和孩子透過共同製作餃子的活動,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情,感受節日3.8婦女節媽媽對孩子,孩子對媽媽的愛。度過了一個別有意義的節日。
二、活動準備:
1、家長:各式各樣水果、水果刀、牙籤、沙拉醬。
2、園部:不鏽鋼餐盤
3、音樂《世上只有媽媽好》《我的好媽媽》《媽媽的吻》、《遊子吟》、《不再麻煩好媽媽》《《媽媽寶貝》《媽媽我愛你》
三、活動物件:小一班幼兒及家長
活動時間:2014年3 月7日上午
活動地點:本班教室
四、活動流程:
致詞:
首先我們非常感謝各位家長從百忙之中抽空來參加我們今天的親子活動,謝謝你們對我們工作的支援!在這春意盎然的三月,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今天就讓我們小一班的小朋友為媽媽們來慶祝這個節日吧。
接下來我來介紹一下今天的活動的流程:
(一)欣賞拼盤圖片過程,家長與幼兒一起來拼盤/做沙拉。
1、先欣賞拼盤圖片:家長和幼兒一組,選擇桌面上的水果,進行拼盤/做沙拉,使用刀子時要小心,做好拼盤/沙拉的家長可以拿相機進行拍照留念,這是寶寶喂媽媽吃水果,也可以給媽媽錘錘背,對媽媽說媽媽您辛苦了,媽媽我愛您。
2、家長,幼兒,老師一起跳親子操《媽媽寶貝》
3、在做拼盤/沙拉前注意事項:
(1)、請家長帶幼兒去洗手,在製作的過程中應注意衛生,安全。
(2)、因地制宜,安排好幼兒家長的座位。
(3)、家長幼兒教師一起做水果拼盤/沙拉(播放媽媽的音樂,體驗濃濃的溫馨氛圍)
(4)、場地整理(自由洗手)負責人: 劉老師,各位家長代表講話
結束
節日簡介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的“舉杯邀明月”,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在中秋節,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每一種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