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黑板報

高中中秋節黑板報

高中中秋節黑板報

每一年的八月十五我們都會吃到月餅一直看到最圓的月亮,那麼大家會畫最好看的黑板報嗎?以下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高中中秋節黑板報,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中中秋節黑板報

明月高懸照人間,花好月圓人亦圓。花香撲鼻人自醉,月餅香甜沁心田。真摯問候送夥伴,可曾千里還鄉共團圓?祝你全家團圓人歡樂,生活幸福又美滿!中秋快樂!

明月圓圓天邊掛,桂花淡香美心間,思念絲絲連成線,祝福真摯帶祥瑞,中秋佳節閤家歡,賞月賞花享團圓,願君闔家大團圓,幸福美滿一萬年。中秋快樂!

一樣的天,一樣的月,一樣的節日,一樣的你,一樣的我。在這中秋國慶喜相逢的美好日子,讓我們共同祝福祖國母親生日快樂,明天會更好。

桂花香,月餅甜,中秋月兒分外明。人家月下慶團圓,我在月下獨徘徊。長年分離別家鄉,中秋之夜情更切。只盼明年中秋時,能與家人共賞月。但願月圓人亦圓,不必千里共嬋娟!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佳節萬家歡,吳剛捧出桂花酒,嫦娥蟾宮舞蹁躚。家鄉的月亮分外圓,團聚的月餅香又甜,重逢的日子比蜜甜。祝大家月圓餅圓人更圓,團圓的節日樂翻天!

飽蘸中秋的月色,繪一幅故鄉的山水圖;奏響中秋的琴絃,唱一首思念的'詠歎調;邁開中秋的舞步,跳一曲團圓的開場舞。祝中秋快樂!

高中中秋節黑板報

做“月夕”,“八月節”。中秋前夕,人們都儘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有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地方,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月餅與中秋節的聯絡是在明代。具有關資料說,當時,北京城市裡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身和贈於親朋好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比如,山西省介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閤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的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小孩們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秋節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高中中秋節黑板報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

朝代:清代 作者: 查慎行

長風霾雲莽千里,雲氣蓬蓬天冒水。

風收雲散波乍平,倒轉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紅,素月欲昇天斂容。

舟人回首盡東望,吞吐故在馮夷宮。

須臾忽自波心上,鏡面橫開十餘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迴盪。

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

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

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

遙聞漁父唱歌來,始覺中秋是今夕。

鑑賞

這首詩寫洞庭湖的月夜景色。詩的開篇展現湖上風雲變化的雄奇場面,為下面寫湖光月色作好鋪墊。在具體描寫時,詩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如“鏡面橫開十餘丈”、“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句;並融會神話傳說與典故,如“馮夷宮”、“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句,把月亮從初升到當空的過程,描摹得形神兼備。從風收雲散,寫到日落月升,最後在漁歌渺渺中收尾,給人清幽淡遠之感,彷彿將人帶入一個美妙的神話境界。全詩筆調輕健活潑,如行雲流水,呈獻出一派空明澄澈的景象,使人神往。中秋明月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內容,此詩則以其獨特的藝術成就,為同類題材之詩的佼佼者。

詩人無論是在表現新題材、開掘新境界,還是在語言表達藝術方面,都是頗見功力,整首詩沒有出奇制勝的故作,如行雲流水,不露雕鑿的痕跡,足見詩人藝術功夫的深厚。結尾“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帶動讀者的心境完全沉浸在空明澄澈的審美觀照之中,《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雄渾恢宏,豪放空靈,更具神奇浪漫之美。新鮮的感受、生新的境界、貼合物件本身的語言,詩人從語言形式內容方面都對詩歌作了生動的革新,見證了詩人《涿州過渡》中“自笑年來詩境熟,每從熟處欲求生”的對創新和個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