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工藝社會實踐報告
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盛行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的農村。這種工藝,雖然原始,但很實用;雖然看似簡單,但並不易學。
傳統打鐵工藝,一個隨著歲月逐漸流失的手藝,在很多現代人的眼中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所謂“鐵匠”更是少之又少。在以前有“一舉官,二打鐵”的說法,可見鐵匠在當時是多麼重要。然而,隨著現代鑄造技術的發展,人們在生活、生產中所需鐵器均可在市場上購得成品,鐵匠的手藝漸無用武之地,這一老工藝也瀕臨著消失的困境。但府谷磧塄農業園區的鐵匠趙清海仍然在堅守著傳統打鐵工藝。
打鐵鋪也稱“鐵匠爐”。所謂“鋪”只是一間破房子,屋子正中放個大火爐,爐邊架一風箱,風箱一拉,風進火爐,爐膛內火苗直躥。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後移到大鐵墩上,由師傅掌主錘,下手握大錘進行鍛打。上手經驗豐富,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在鍛打過程中,上手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能將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可以說在老鐵匠手中,堅硬的鐵塊變方、圓、長、扁、尖均可。鐵器成品有與傳統生產方式相配套的'有農具,如犁、耙、鋤、鎬、鐮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等,此外還有如門環、泡釘、門插等。
俗話說,人生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今年60歲的宋文,卻偏偏選擇了這門苦差事——打鐵,並且一干就50年。“我不怕苦,說起來這門手藝還是我在困難時期唯一的經濟來源,現在社會養老、醫療制度都非常好,不靠打鐵也能生活,但村民農具還是要修補或購買,為他們提供一些方便,自己心裡也開心。”確實如此,宋師傅憑藉手中一把鐵錘,將堅硬的鐵塊變成各種農業、工業、生活上用的產品,由於手藝過硬,五里三鄉的村民都趕往這裡請宋師傅打製鐵具,50年如一日,宋家鐵匠鋪就在鐵錘的叮噹聲中贏得了當地百姓的口碑。
宋師傅說,打鐵是體力活,辛苦不說,而且需要花心思去研究每種鐵器的造型,滿足客人的要求,即使有悟性刻苦去學,起碼也要三五年才能出師。加上現在的年輕人或上班、或自己創業,打鐵賺的錢又不多,所以學這門手藝的人就顯得少之又少,基本上沒有。這樣多年,李師傅從來沒有收過一名徒弟,“以前也有父母送孩子來學這門手藝,但幾個月下來,孩子吃不下這個苦,都放棄了。”他擔心如果自己哪天不能再打了,自家的這門手藝可能就難以傳承了。
[打鐵工藝社會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1.機械類如何寫實習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