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詩的作文
關於古詩的作文
“古詩”,雖只有兩個字,卻包含著無限的情懷,無盡的美景......
其實,你要是仔細尋找,還會發現,古詩中還蘊藏著一片大自然! 要說花,就必須得說說花王——牡丹。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那句“天下真花獨牡丹”更是證明了牡丹百花之王的地位。唐朝,牡丹更是王室中的“寵兒”,劉禹錫就曾說: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瞧,小小一朵牡丹花開花時節竟能震動京城。牡丹的雍容華貴,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貴婦,古時的美人楊貴妃就最喜歡北平稀有的綠牡丹,怪不得唐朝的羅隱在《牡丹花》中寫到: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與牡丹相比,桃花就像一位小家碧玉。雖羞答答的卻有股清秀非凡的感覺直逼而來。桃花妹妹可真愛美,濃妝豔抹打扮得花技招展,豔而不妖,恰到好處。我現在終於明白什麼叫“每對春風競吐芳,胭脂顏色更濃妝。”
桃花色彩繽紛,紅似火,粉似霞,也有素面美人,白似雪......每種桃花都讓人愛不釋手,真是“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 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花從古至今就是詩人名士所贊誦的物件。荷花憑藉婷婷玉立的姿色,心曠神怡的芳香,吸引著無數人,荷花,哦不,就是花蕊,含苞欲放的花骨兒躲在茂密的荷葉中,可那尖尖的頭兒藏不住,就成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像水一樣清嫩的荷葉就如一池無暇的翡翠,綠得沉迷,綠得心醉。綠葉陪紅荷,好一幅“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花那楚楚動人的花瓣,新雨後梨花帶雨的臉蛋,婀娜多姿的身材,亭亭玉立的氣質,無不在訴說“出汙泥而不染, 清漣而不妖。”
歲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 先說梅吧!《梅花》中立在牆角迎著嚴寒盛開的梅花,有股高潔堅強的意志。《墨梅》中只願留下清香的梅花,抒發了梅與世無爭的高尚品德。《紅樓夢》中“千紅萬紫,終讓梅花奪魁”的詩句,同樣寫出了梅花與世無爭的品德,卻隱約流露出一種自有專長的傲慢。有些梅花卻平白無故地遭受百花的嫉妒,就似“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喔,這朵梅花卻又是這樣的傲骨,這樣的無私“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再說說竹!民以食為天,可大詩人蘇軾卻說:“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聽,多有趣,吃飯時可以不要吃肉,可居住時卻不能沒有竹子。《竹石》中寫到: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把竹子不畏風雨,不怕困難的頑強品質,描繪得淋漓盡致。 古詩是一個放大鏡,幫助我們仔細尋找大自然中的美。
古詩奇就奇在用樸素的文字描繪不平凡的情操;妙就妙在能借用普通的事物,抒發出不平凡的感情;美就美在使人意猶未盡,回味悠長!
關於古詩的作文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裡有風標。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鷀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雲水遙。
它生活在像樊籠般茂密的竹林中孤寂無伴,在喧鬧的山雞群裡顯得高雅不凡。低頭飲水時,我唯恐它那鮮紅的鶴頂會突然掉落;展翅晾曬時,我常常擔心它那雪白的腰身會融化消失。轉眼看到鸕鷀覺得它毛色汙濁,又討厭鸚鵡的叫聲太諂媚。對風鳴唳想的究竟是什麼呢?惆悵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遙的雲水之間。
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當時官場失意,對那些妖媚獻寵的人極度厭惡,而歸隱田園又遙不可及,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與無奈,從而寫下了這首詩。
作者借物抒懷,把鶴想象成自己。只是在囚籠里長唳,惆悵的望向遠方,那遙不可及的雲水之鄉才是夢想的天堂。
這首詩描寫了鶴的生活環境和風格的與眾不同,突出了它的形態美、色彩美和聲音美。以鶴與雞、鸕鷀、鸚鵡作對比,表現了鶴不事權貴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風姿,同時表達了詩人對閒適的田園生活的嚮往和對仕途沉浮、官場黑暗的厭惡。
關於古詩的作文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是啊,如果你讀了許多書,之後會變得知識淵博、學富五車。走到哪裡都不怕有任何的考試。而今天,我就學習了第22課古詩兩首,可都是關於書的哦!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所寫的一首告誡自己兒子子聿的古詩。前兩句: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寫的是陸游與兒子子聿議論書上的東西。說的是古人做學問的時候,是全力以赴的。小時候在學習上花費的精力與心血,只有到老時才能有所成就。而後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陸游給子聿說的理。陸游說書本上的知識終究是有限的,如果想深入透徹地理解必須要透過自己的時間才能得到真知。在這首古詩裡,詩人深刻地闡述了知與行的關係: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透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觀書有感》也是南宋著名的詩人朱熹寫的一首說理詩。是詩人在讀書讀累時看見那清澈見底的池塘所寫下的一首騎士後人的詩。前兩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是寫景的。襯托了方塘的靜,頓時使方塘為之生色。而後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作者談體會。只有有源源不斷地輸入新的水,才能使池塘更加清澈。這首古詩告訴我們在學習中只有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接受新知識,才能開闊心智,明晰事理;才能不斷進步,有所成就。
這兩首古詩都讓我受益終生,只有讀書才能知識淵博。正如那一句俗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