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實用】家鄉的魚作文3篇

家鄉的魚作文

【實用】家鄉的魚作文3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魚作文3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魚作文 篇1

  提起家鄉的“麻辣魚”,我不由得要流口水,那色,那香,那味!嘖嘖!

  它的製作工序很獨特。先把抓來的新鮮魚兒(一般都是爸爸每天去村裡山邊的小河裡釣的,活蹦亂跳的。)刮鱗刨肚,清洗乾淨,用鹽和辣椒粉在罈子裡醃製一到兩天,以去除魚的腥味。放置一兩天後取出,上鍋蒸十五分鐘,(每次蒸時,我可不敢怠慢,站旁邊幫忙掐著秒錶看時間,嘿嘿!)在白嫩嫩的肉片上撒上翠綠的香菜,紅紅的辣椒,墨綠色的蔥花,灑上麻辣配料粉,再澆上一圈閃著金光的醬油,可以上蒸籠了。在蒸籠裡待夠30分鐘,先別慌,還得灑上辣椒醬,擺上紅辣椒,這樣才能端到圍滿親戚朋友們的桌子上閃亮登場!

  家裡來客人時,媽媽總會用麻辣魚招待。每次,總是張羅好幾桌,大家聚在一起,除去聊天聲必定會有讚歎魚好吃的聲音:“哇!這魚這麼香,怎麼做的呀?”而媽媽總是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多吃點,多吃點。”

  桌子一般擺在院子裡,桌子上除了麻辣魚,還會有不同的配菜,也有酒和飲料。大家的筷子就數伸向麻辣魚的最多,最勤快。因為,吃一口酸中帶辣味的魚肉,嘴裡就一下子火辣辣的,這時,小孩喝一口飲料,大人呷一口酒,都是那麼合適。塞進嘴裡一片滑嫩的魚肉,咬起來又富有嚼勁兒,別提有多爽快了!然後,大家的嘴巴上都沾上了亮晶晶的油光,臉被辣得紅彤彤的,“哈哈哈!”的聲音不絕於耳,這些時候,我就覺得大人也不是大人了,像一個個小孩子那樣興奮……

  我愛家鄉的“麻辣魚”,更深深地愛著我的家鄉——湖北高羅鄉!

家鄉的魚作文 篇2

  家鄉帶給我最大樂趣的,恐怕是魚。

  兩邊有如煙的楊柳,中間鑲嵌著玉帶似的溪流,水鳴淺淺的是淺灘,碧如翡翠的是深潭。大魚常在深潭中游弋,小魚總在淺灘中奮進。魚大的像小孩,魚小的如指頭;美的身披五彩,醜的鱗如蛇皮。它們或者三五成群,或者成百上千;有的天馬行空,也有成雙成對。一派怡然自得。

  看魚最好是在木橋之上。這時風平浪靜,微漾的波光投影在潭底的金沙彩石之上,給人以迷離恍惚之感。東一簇西一簇的水草,伸展長長的綠臂,向著藍天招搖。浮游在半空中的小魚,投影潭底,千姿百態:有的搖頭擺尾,像水中的舞者;有的往來翕忽,如頑皮的小孩;有的凝然不動,似在思考著重大問題;有的倏爾不見,逃逸得比箭還快。潛游在深處的是鯽魚,身圓體扁,優哉遊哉;搖腮鼓嘴,尋尋覓覓,不像白魚那樣貪玩,而是專心地覓食。水底沙石上,圓蚌慵懶地展示著雪白肌膚,曬著日光浴;螺螄低頭趕路,留下彎彎曲曲的足跡。搖曳的水草中,圓蟹在橫行,蝦兒在出沒,一幅魚樂圖。

  如是冬天,站在潭邊高處遠眺,又是另一番景象。潭邊樹木蕭疏,潭水深黑,太陽彷彿一位耄耋老人,無力地照耀著粼粼的寒水。這時的潭底忽然銀光乍現,一閃一閃,吸引著你的目光,刷亮著你的雙眼。啊,原來是成百上千條白鰷,帶狀分佈,首尾相銜,緩緩向前。隨著頭魚的指揮,它們一起騰挪宛轉,一起舞姿翩翩。此時的水底銀光萬點,霞光欲燃。鰷魚用這樣的形式,合奏著和諧的旋律,綻放著生命的光彩。

  與魚親密接觸,就要在夏天的傍晚。勞作了一天的我們,回家一放下鋤頭扁擔,就拿起毛巾短褲往溪灘跑。縱身黑魆魆的深潭,簇擁清涼涼的碧波,辛勞隨波而去,愜意油然而生。星月倒映著深潭,波紋把月亮拉長。這時我們漂浮在水面之上,傾聽著水底異響,仰望著星光燦爛,真有一種宿雲臥霧、倚星眠月的感覺。身下的溪流就是迢迢的銀河?溪灘的白石就是滿天的星星?溪畔的樹影就是千奇百怪的神仙?正當我跟著莊子作逍遙遊,突然,在我的身上、腿上、背上,啄、啄,啄、啄、啄,一下兩下,十幾下,數十下,是咬?是敲?是撞?是啄?輕輕的疼,微微的癢,噢!我們處於小魚圍啄之中。我們站直身體,撩撥水花,驅趕游魚。稍一安靜,腿上身上,啄、啄,啄、啄、啄,魚兒又圍啄著我們。我們索性一動也不動,閉上眼睛享受著魚兒的親吻和逗樂。

  魚兒,帶給我們歡樂,也帶給我們美味。那段清貧的歲月,飯也吃不飽,不要說沾葷帶腥,能改變一下生活的,只有溪中的魚,這是自然的厚愛,老天的饋贈。為了保證魚兒繁榮興旺,村裡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大家只能手抓竿釣,絕不允許用網、炸、電、藥等手段。在這樣的保護下,魚兒繁殖很快,不要說潭中溪上,就是淺水灣內,綠草苔中,魚兒成群結隊,悠然往來。只要你跳入水中,擊掌數下,魚兒就躲進青苔之中,一動不動,自以為人們看它不見。這時我們悄悄走近,雙手往苔上一按,一條鯽魚就被丟上了沙灘。摸上十來條也就一支菸的功夫,然後用柳枝一串,提回家中,母親很快做出一碗味道鮮美的鯽魚燉蛋。

  更多時候,等到晚學放歸,約上三兩夥伴,挎上魚籃,提上魚竿,趕到溪邊。先翻開溪流中一塊塊卵石,用嘴吸取石底的水蠍,然後吐到盛著黃沙的竹缽裡面。等到竹缽裡魚餌盛滿,就開始釣魚。釣魚不是兀坐溪邊,而是人隨水走,因為小魚大多在灘淺流急處覓食,我們就在這裡遊走揮竿。腳踏溜滑的卵石,眼盯水中的浮子,只要浮子一沉,一提魚竿,一條雪白如銀的白魚,或色彩斑斕的石斑魚,就會嗖地飛進胸前的魚籃。這時遠處群山如黛,晚霞欲燃;腳下流金淌銀,水鳴濺濺。夜幕即將籠罩的瞬間,也是魚兒最易上鉤的時候。只要魚竿往水中一揮,浮子就會一沉,一提魚竿就會有一道銀光蹦出水面。

  挎著銀光閃閃的魚籃,披著暮靄沉沉的夜幕,踏著灰白的土路往家趕。母親一番開膛挖腸,刮鱗瀝乾,就倒入鍋中,用油熬煎,等到煎得兩面焦黃,母親再配上生薑大蒜,煮上十來分鐘,出鍋前放上一把香蔥,一碗香噴噴的小魚就端上飯桌。夾上一條往嘴裡送,那真叫透鮮。

  其實那時魚兒不僅溪裡有,田裡坑裡都有。拿著一隻畚箕徜徉在稻田中間,尋到上塊田流到下塊田的水口,用畚箕往嘩嘩的流水口一淘,畚箕裡保不準有手掌寬的鯽魚在跳躍。有時遠遠看見田裡魚脊劃過的水花,我們什麼都不顧地跳進稻田。等到抓到了魚兒,禾苗也踏倒一片。倘被看田水的大人看見,就會趕來用鋤頭扎破你的畚箕,還把你罵個狗血噴頭。你看著逃回田裡的魚兒,渾身像洩了氣的皮球。

  其實我們最喜歡捉小坑中的魚兒,但小坑承擔著稻田的灌溉任務,要捉魚就得偷偷地幹,或是月上中天的深夜,或是日毒歇工的中午。我們觀察好小坑中魚多的一段,就悄悄在兩端用石頭和爛泥堵上,然後在兩頭各用破面盆嘩啦嘩啦地往外舀水。水在不斷地變淺,魚兒啪啪啪地從這頭跑到那頭。坑中什麼魚都有,有鯽魚鯰魚白魚石斑,運氣好時還能抓到鱉和鰻。一次舀幹坑水準備埋頭捕魚,突然一聲斷喝看水人趕到,一把扒掉我們築起的堤壩。赤膊光背、滿身泥漿的我們,急忙連滾帶爬,逃出深坑,衣服一拎,作鳥獸散。

  有的時候,抓魚並不要這樣辛苦,路上也能碰個正著。一次放學挎著竹籃去割兔草,行進在碧綠的田畈之間。突然看見一隻鱉正緩緩地穿過小路,走得大搖大擺不緊不慢,大象一樣的從容,老牛一樣的穩健,走進稻田前還回頭望了我一眼。另一回我沒有這樣客氣,一天中午經過溪邊,淺水處居然遊弋著幾隻黑黑的鰻,我突然跳下水用笠帽一兜最大的一條,連水帶鰻地潑上沙灘。

  除了捉魚抓鰻,還抓泥鰍黃鱔。抓泥鰍黃鱔的`時間可在冬天。這時坑水結冰,萬物蕭瑟,稻田裸露出深褐色的胸膛。我們來到田坑邊,雙手往泥中一插,捧起一塊溼溼的泥團,你會發現,一條或幾條褐脊白肚的泥鰍就會扭動著往泥裡鑽。就這樣,我們一塊塊深挖著田泥,一條條地撿拾著泥中的泥鰍或黃鱔,不一會兒,細口的魚簍會變得沉甸甸。對於泥鰍,母親會先煎後烘,最後做成泥鰍幹。黃鱔就現抓現吃,殺了以後剪成一段段,放在飯鍋裡一蒸,熟後醮上醬油就是美餐。

  直到有一天,我們新奇地揹著噴霧器,走進碧綠的稻田噴藥治蟲。那噝噝作響的噴頭,那股惡臭的氣味,所到之處,只見青蛙驚跳,魚兒翻白,螞蟥斃命,就連生命力最強的泥鰍,也彷彿喝醉了酒,在原地打轉轉,最後一命嗚呼。隨著農藥的普及,噴霧的使用,田野上飄蕩著臭味,田畈上漂浮著死蛙死魚。而村裡的幾個偷魚者,夜裡往溪中傾倒農藥藥魚。一夜之間,大小魚兒全部死光,整條溪灘一片惡臭。這樣幾個來回,溪上田裡的魚兒近乎絕跡。原來活潑可愛的魚兒不見了,色彩斑斕的魚群消失了。數千年的農耕文明,一夜之間就被現代“科技”滅絕,這是一種怎樣的進步?又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後來金色的溪灘也消失了,溪邊辦起了數十家水泥預製場,溪中挖成了深深淺淺的大小窟窿,清澈透明的溪水常年渾濁,恬靜幽遠的溪灘車來人往。汽車引擎代替了潺潺流水,水泥製品凝固了詩意環境。每次回家,也會偶遇溪水變清的時候,但潭中已經什麼都沒有。死一般的沉寂,墳一般的空虛。

  當人類無知地戕殺了所有魚類,魚類只好以消失來抗議!當人類破壞了賴以生存的環境,環境只好以瘟疫來還以顏色。人物同繁榮,是自然的最佳生態;相看兩不厭,是觀景的最高境界。

  家鄉,我的樂園!魚兒,我的朋友!

  你們何時能夠游回我的家園?

家鄉的魚作文 篇3

  我的老家安徽,每到過年期間,人們會吃一種名叫“面魚”的食物。

  小時候過年時,聽奶奶說待會兒我們就可以吃麵魚了!哥哥姐姐們就心奮不已。

  老遠就聞到它的香氣了。像烤雞,卻沒有它那麼單調;像煎雞蛋,又好像比這個更鮮美;像豬蹄湯,但沒有它的油膩。中間還夾雜這青菜的甜香味和新鮮豆腐的味道。

  奶奶把它放在茶几的碟子裡,潔白的碟子,襯托出它的雍容華貴。它長得長長的,兩旁尖尖的,中間為長方塊,猶如一塊肥胖的落葉似的,外面用脆脆的、酥黃酥黃的東西包著。

  我的口水早已“飛流直下三千尺”了,實在忍不住了,拿起筷子夾起一塊放置碗中,從其一頭開始吃起。恩,不錯,吃起來棒極了!外酥裡嫩,裡面是豆腐、青菜、粉絲等各種常見的食品摻和成的。

  咦?不是叫“面魚”、“面魚”嗎?怎麼既沒有吃到面,也沒有吃到魚呢?

  原來啊,是以前的人們買不起魚,於是便把它做成近似於的模樣,象徵著“年年有餘”;至於它的名字中為什麼會出現“面”字,也許是因為以前是用面做的,後因什麼原因去掉了吧。

  我津津有味地吃著,卻渾然不知製作這小小的面魚需大費周章!

  除夕夜前五六天左右,便開始了做面魚的準備。我們老家這邊的豆腐、豆漿、豆腦仍採用最古老的方法,用石磨。爸爸磨豆子推石磨;爺爺則用平吊的十字架和布來將豆漿與豆渣分開;媽媽燒灶臺的火,把豆漿倒進鍋裡燒開,過了一會兒,上面會形成一張薄薄的皮一樣的東西,這就是面魚最外層的豆皮;奶奶便用乾淨的竹條把它撈起來晾曬。不能曬太乾,曬太乾太脆不好包;也不能曬太潮,曬太潮軟綿綿的,不好吃。

  第二步就來拌餡了。用剛做好的豆腐以及許多農作物剁成餡,再放上早早準備好的調味料拌均勻,然後把它放進鍋中蒸熟。

  最後一步當然是把它們包起來下油鍋炸。這也是最難的一步,全家的大人都出動了,爺爺掌握火候,奶奶炸,媽媽包,其他人只有給他們打打下手、端端盤子的權利。炸,為最關鍵的一部,入鍋即取,不可有一絲一毫的猶豫,這樣才能做到外酥裡嫩的效果。

  別看僅僅三步,做起來卻極其麻煩,需要四五天呢。

  忙活了四五天,終於可以開吃了,我們一家人圍在圓桌上,香味徐徐飄來,我聞到了它那獨特的味道,聞到了年的氣息,聞到了家的溫暖,感受到了愛的甜美。

  如此美味可口、意義非凡的獨門小吃,誰人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