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寫好議論文的技巧講解

寫好議論文的技巧講解

寫好議論文的技巧講解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這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寫好議論文的技巧講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寫好議論文的技巧講解

  (一)議論文要素

  1、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它的主要特點,一是論說三要素完備,突出;二是論證結構嚴密,合乎規範模式;三是語言合乎議論語體,準確、概括、邏輯性強。其中論證結構規範是寫好這一型別議論文的關鍵。

  議論文的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論點最好在文章的開頭,用具體的一句話,用判斷句式,將中心論點擺出來。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選用論據要注意典型性、新穎性、表述要精練、簡要。議論文要以理服人,就必須分析說理,把問題展開、論透,也就是要充分論證。論證要合乎邏輯,嚴密有力。為此就要運用恰當的論證方法。

  例如,“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和情感有關。”(江蘇考生《天平和七絃琴》)

  將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首句即入題,形象地點出了情感與理智的內在關係——情感與理智對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這樣的開頭,入題迅速,閃爍著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2.論證的基本結構層次:三段論式的結構。還有常見的論證結構:a、總分總式結構 b、對照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並列式結構

  3.常用的論證方法:a、例證法,用典型事例作論據來證明論點。運用例證法要注意對事例敘述的方法。注意並列的幾個事例的順序,還要注意安排的詳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寫,不熟知的要詳寫。b、喻證法,增強了作品論證的形象性。運用喻證法要注意本體、喻體的相似性。c、對比論證: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論證的鮮明性,使讀者清楚作者贊成什麼,反對什麼。d、引證法,除引用名人以外,同學應該多積累一些古典詩詞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強論證的力量,另一方面,它還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強議論文的文學性。論證方法還有引申論證、因果論證。就不一一詳說。

  4.學會選用事實論據。要注意幾點:

  ①論據必須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論據要具有代表性。

  ②論據必須具有新穎性。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寫失敗與成功的關係,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髮明燈泡,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類似的內容不是說不可以用,而是說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誰的與眾不同呢?

  ③論據的表述要精練、簡要,與記敘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與論點相關的內容。

  5.論述文主要結構思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是什麼”:就是確立觀點。作為議論文,寫起來是這樣的,首先破題——明確是什麼觀點,有什麼意義。必須挑一個明確的論點。

  “為什麼”:就是論證的過程。根據論點找例子,組合例子,開始排結構。然後就是分析例子,以及這個例子的社會價值,中間可以用多種論證方法,比如反正、引申、演繹與歸納等。

  “怎麼辦”:就是結合現實、社會、人生以及自己怎麼做。

  (二)議論文如何論證

  議論文的寫法主要是論證。論證,從形式邏輯角度說,是運用論據證實論點的全部邏輯推理過程,這個過程表示論據和論點之間是用何種邏輯的方法聯絡起來或統一起來的。

  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論證方法。

  1、事例論證

  事例論證就是用典型的具體事實作論據來證明論點。通常所說的“擺事實”就是這種方法。這是運用歸納推理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易於掌握,用得也普遍。

  事例論證,最重要的是注意論據和論點方向的一致性和緊密的統一,不可有距離。

  例如有一篇文章談到寫作要勤於觀察,勤于思考問題時,舉例道:

  著名大作家、詩人莎士比亞就善於觀察生活,提煉素材,寫了大量的悲喜劇以及,終於成了不朽的藝術大師。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在傍晚乘涼時發現蘋果往地上掉,為什麼不往天上掉?經過反覆實踐,終於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引力這一科學論斷。

  這裡,舉莎士比亞一例還可以,雖然說得不夠透徹,但與論點總還有一定的直接關係;舉牛頓的事例則不恰當,因為他雖然也觀察、思考,但非寫作中的事。

  下面這段文字舉例,證明觀點“舉手投足之間”就十分充分:

  舉手投足是一把尺,它是衡量人的內在含金量的標準。含金量高的人,必然,我敢說必然,是一個偉大的人。屠格涅夫為了施捨路邊的乞丐,翻遍了自己的錢包,卻找不到一分錢,只得握住乞丐的雙手說“我很抱歉,朋友”;雷鋒在戰友們不在時,把大家的衣服都洗乾淨曬了;周恩來總理衣容整潔,談吐大方,豈是朝夕而成的?或如《士兵突擊》裡的許三多,在班裡的戰友整天只知喝茶打牌的時候,一個人默默地搬運石頭,愣是日積月累地修成了一條路……

  2、事理引申

  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已知的事理論據來證明論點。這是運用演繹推理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所以又有叫“演繹法”的。例如下面一段文字,證明“不輕易放棄”的觀點,這個事理引申就很好:

  我總是想學著去堅強,可是堅強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堅強總不是我想象的那樣子堅強,它並不是兩個字,它並不是一種心情,它不是一時的衝動就能完成的事情。我覺得它好難。我曾經嘗試著去做,可是最終我還是失敗了。我還是放棄了。雖然事情總是以失敗而告終,雖然事情總是以放棄而結束,但是我並沒有很輕易的說出不。雖然不是個勇敢的孩子,可是我也不是輕易放棄的孩子。我的放棄總是在掙扎了之後才做出的決定。

  使用事理論證,特別是引用名言警句立論,應注意:

  A  引用的事理與論點真正構成一種緊密的記憶體聯絡。

  B  對於引語一般要作一些闡明、說明,不要引完就單下結論,以免給人淺薄的感覺。

  C  除了由於論辯的需要,必須引用大量的論述外,引語要力求簡潔。作者要善於抓住引語的精華。

  例如:

  年青的軍官把失去親人的痛苦,化作與死神賽跑搶救倖存者的動力;泥濘的山路上,他揹著白髮蒼蒼的老人,向安全的港灣停靠。年輕的女警官把嗷嗷待哺的孩子託付給在家人,在瓦礫中抱起戰勝了震魔的小生命,甘甜的乳汁綻放了天真的花蕾。“最美麗的警察”,這是人們給她的最好的評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愛幼在特定的背景下閃爍著絢麗的光,人性的光芒昭示著最偉大而又最普通的“人之常情”。

  後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分析就簡潔而恰當。下面這段文字,也用了名言,並進行了分析: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是供我們觀察的無限舞臺,那麼,“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則是激發與約束我們將觀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門。如帕斯卡爾所言,“思維成就人的偉大,我們的一切尊嚴都在於思考——即使你只不過是強大自然下的葦草。”如果沒有這種“靈魂在場”之下的思考,那麼無論多少個蘋果掉下來,恐怕也砸不出“萬有引力”的發現;無論人類是多麼費盡心思地觀察與學習,也難有一絲一毫的創造與進步。

  3、反證法

  顧名思義,反證不是從正面直接來證明論點,而是從反面間接地證明論點。這是運用演繹推理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先看下面一例:

  假如當初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將領去攔守華容道,那麼,可能曹操會被擒拿;又假如從那次吸取教訓,這一次秉公辦事,不管馬謖怎樣拍胸脯,下保證,不合適就不用,那麼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劇。而事實恰恰相反,諸葛亮並未從第一次失策中吸取教訓,而是在重蹈覆轍後,才“深恨自己之不明”,流涕斬了馬謖。

  這段文字中“如果”之後用的便是反證法:不是從正面講,而是從反而講。“如果”是分析文章的好形式。

  袁隆平的事蹟也許經常會寫入你的作文中。一般的同學都只是正面來寫,往往寫他是個科學家,他的名字叫袁隆平,獲得了什麼獎。這樣寫不形象,不深入,不細緻。學一學“如果”吧:

  如果袁隆平僅僅是為了個人的生活美好,他不會穿著水鞋,戴著草帽,農民著,科學著;如果他僅僅是為了錢而生存,他就不會拿著500萬的科技大獎還生活得那麼樸素而又純淨;如果他也像普通人一樣不善於思考,雜交水稻也不會靠近他。

  反證法,論證更有力量。例如:

  如果梭羅沒有掙脫嘈雜城市的束縛,瓦爾登湖的漣漪也不會在他的心中盪漾;如果梭羅沒有漫步湖畔清爽的陽光裡,那麼恬靜的清明也不會屬於他;如果梭羅傾向於那些為金錢而束縛的人們,他也不會擁有屬於他的那些冷雨。

  如果梭羅沒有走進大自然他就不會有清新自然的文字;如果梭羅沉醉於紙醉金迷的城市生活,就不會感受到置身田園的欣慰;如果梭羅沒有在烈日當空曬下辛勤地勞作,猛烈的暴風雨將不會是最好的.伴侶,使他充實,他的耳朵就聽不到美好的音樂。

  如果貝利沒有在生活中時時刻刻保持著清醒,他不會成為備受世人注目的球王;如果沒有在球場上時刻保持著清醒,他也不會多次捧起“大力神”杯;如果在人們的讚美聲中貝利不是每分鐘都時刻保持著清醒,那麼他的後代就會真的忘記了如何在困難中奮起,在貧困中勝利。

  4、類比法

  這種方法是將一類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進行比較,運用類比推理形式進行論證。例如,下面這段文字,就是類比論證,用了“農夫與蛇的故事”類比,證明“不要說你是好心”的觀點:

  不要說你是好心,當你暴虎馮河、黔驢技窮之時。農夫與蛇的故事眾人皆知:好心的農夫看到被冰凍住、奄奄一息的蛇,便用溫暖的胸懷融化冰雪,蛇甦醒了,卻反咬農夫一口,農夫賠上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去拯救那些難以拯救的小人。可在我看來,這也是農夫自不量力的表現,總以為自己可以拯救別人並不讓自己受傷。現實生活中此類事情屢屢皆是,不知有多少人以為自己可以赤手空拳地救出那些溺水、跳樓之人,卻因為缺乏工具及技巧而害死別人,甚至自己也賠上一條命。這種“好心”,難道會被接受嗎?

  再如:

  最後談談練基本功的問題。基本功對拿筆桿子的人很重要,不練是不行的。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繪畫的人常畫,唱歌的人常唱,而搞文字的人怎麼可以幾個月不寫東西呢?……

  這裡,寫作、繪畫、歌唱可以類比,因為這些都屬於文藝創作的範圍,有相同的本質屬性。

  5、對比法

  對比,是將論據中截然相反的兩種情況進行比較。因為比較的雙方形成鮮明的對照,互為襯托,所以,這種方法特別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質,具有很強的論證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

  對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橫比”,一種是“縱比”。“橫比”是把同一時期的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例如《變味的善良》的正反論證:

  2008年奧運會是我們中國人的奧運,舉國歡慶,氣氛火熱,聖火傳遞,同一世界,同一夢想。但是,不和諧的色彩也玷汙了奧運火紅的火炬、綠色的橄欖枝。據報道,8歲孩童用55天時間完成抵京“馬拉松式”賽跑;10歲孩子捆綁雙臂在激流中前行;8歲女孩在父親陪同下步行3000多千米到達首都北京……這些行為引起中國甚至世界媒體的關注,其中不乏外國媒體以此對中國奧運的詆譭。不實評論需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認,這是“畸形奧運熱”。我們舉辦一個理性的奧運,就需要理性的行為作支撐。熱情由火熱的激情變為瘋狂。

  再如《贊犧牲精神》的正反對比:

  太原工學院副教授欒弗,歸國定居的年輕女科學家趙芬,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九旬老人徐良董,浙江省象山縣無機輕體板材廠女青年郭秀蓮與王竹平等人,為社會建設甘願犧牲一時一已的利益直至個人生命。

  可惜,現在有些人還缺少這種犧牲精神。他們腦子裡裝的不是黨和人民的利益,而是個人眼前的“實惠”。不是嗎?……這種極端利已者的人生觀,和前面那種人相比,顯得何等渺小,和我們今天的歷史重任何等不相稱?

  “縱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的不同情況作比較。往往講到一個地區,一個單位的發展形勢,群眾生活過去與現在的變化,使用的就是這種對比方法。

  6、因果互證法

  這是透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因果關係,來證明論點的一種論證方法。它可以用原因來證明作為論點的“結果”;以原因的必然性證實結果的必然性。例如《我於咖啡中看見》中的一段,是先果後因的關係:

  我想,因了這生命的慷慨,我們必須尊嚴地活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們的存在。我凝視這白瓷杯中的咖啡,又想起這位終生在愛與死之間作繭自縛的天才——— 維吉妮亞伍爾芙。她的靈魂有著深刻的思想與錯亂。我恍若看見在春光明媚的蘇格蘭鄉下,矢車菊香氣的陽光鋪滿整個房屋,鵝毛筆與厚質紙張的摩擦,桌旁的咖啡輕嫋地散發熱氣,她正寫著《奧蘭多》。我的嘴角輕輕揚起,這個天才一生傳奇,終在疾病中死去,她說,生命的核心一片空蕩蕩,像一間房屋。抑或,在她品完咖啡的苦與甜之後,剩下的也不過是一隻空杯子,這一生,死後也帶不走任何東西。

  再如《繽紛成就和諧》的因果論證,是先因後果:

  千年之前,春秋戰國的戰亂年代裡卻上演了空前而驚世的文化盛宴,諸子百家的爭鳴之聲穿透史冊、書卷,穿越時空仍然在耳畔擲地有聲;千年之後,蔡元培先生的 “不以自己思想來束縛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來束縛自己”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國人,而 “學術自由,相容幷包”的思想又延續至今,令人感佩。

  所以,請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選擇,請用心去領會並呵護真正的和諧,各個民族的不同風俗習慣,請給予保護;各個地區的不同生活習性,請給予寬容;尊重商店裡買不同飲料的人;尊重音像店裡買古典音樂或是流行搖滾音樂的顧客……正是每個人的不同特性構成這變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沒有不同就沒有真正的和諧。

  由原因引出結果:“所以,請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選擇”。這就是因果論證。

  7、比喻法

  用比喻來說明道理的方法,可以叫做“喻證法”。這是運用類比推理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

  例如:

  雲朵則是天空的粉妝。清晨的雲被染成鮮嫩的粉紅,如初生的嬰兒的臉頰,血色柔和。黃昏的雲被鍍上金橙色,如斑斑鏽跡,閃耀著孤獨歲月逝去的光輝。有一個成語叫做“白雲蒼狗”,天空每日便上演著一部《白雲蒼狗》的電影,觀眾有稚嫩的孩童,有遲暮的老人,他們從變幻莫測的雲朵中,或找到了童年時品嚐的甜蜜的棉花糖,或找到了童話故事裡雲的國度。

  孟浩然詩曰:“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天空的粉妝融化了,晶瑩的雨水便落了下來。我們無法親吻遼遠的天空,卻能親吻到天空的眼淚——雨。點點滴滴的雨,愁煞過詞人李清照,愁煞過賀鑄:梅子黃時雨。我們堅硬卻裂縫百出的心,被雨潤澤,然後從心靈的旱地上長出一株新綠,從心靈的塵埃上開出一朵潔白。這柔弱的植物吸飽了天空的淚,在風中搖曳生長,離天空近了一點,又近了一點……(江蘇卷滿分作文《懷想天空》)

  這兩段文字文彩飛揚,聯想豐富,給人以哲理的啟迪和審美的雅趣。“親吻天空的眼淚——雨”,顯得何等多情,何等美妙!“離天空近了一點,又近了一點”,引發了多少遐思!

  水。站在山頂,遠遠的小城環抱在水的懷裡。“一條古時水,在我手心流”。我們都攤開手掌,讓雨水在上面彙集。那些細小的溝渠剎那間就填滿了,匯成小流,匯成溪,匯成江河,匯成大海,終成一片汪洋。我們都感動了,淚水也就勢匯進手中的海里。你知道嗎,站在這山上,我們看到了一片海,那是我們心中的海,比真正的海更加波濤洶湧,肆意汪洋。

  風吹起來了。“風啊,你吹起來吧,搖動我呆滯的目光,成兩條波光漣瀲的溪流,我將以你的慈愛,重以手指,蘸著時間。”我已經忘卻了這詩人的名字,卻永遠記得這詩。風吹起來了,帶來遠方的寒意,遠方的歌,遠方的希望。 (湖南卷滿分作文《詩意地生活》)

  這兩段文字從遊歷中對 “水”“風”的感受入手,巧妙地點出人應“永遠詩意地歌唱,詩意地生活”的題意。寫景非常細膩、形象,語言流暢、優美,讀來給人美的享受。

  (三)常見議論文格式提綱

  1、標題(題目)

  2、開頭提出論點:簡述材料,引出論點(啟示、啟迪、告訴我們、說明了、讓我明白了等)

  3、論證過程:設問句(或其他過渡句或過渡段)過渡,引出理由。(如“我們為什麼認為… …,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理由”)

  4、論證過程:提出理由(分論點)(分論點間角度應不同,層次不能重複,證據或性質或時代或範圍要有區別;證據要典型、精當,可舉例、可比喻、可引用、可對比等;分論點間的結構可並列、可層進、可對照、可分總或總分、可綜合運用多種結構形式)

  其一… …(分論點、證據、分析、評議)

  其二… …(分論點、證據、分析、評議)

  其三… …(分論點、證據、分析、評議)

  5、論證過程:可進行辯證分析(常用詞:誠然… …但是… … /雖然… … 但是… … /固然… ….)

  6、結尾:結論(解決問題,提出方法,照應開頭等)

  (四)議論文的“四字訣”

  古往今來,文章無定法。古人曾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那麼文章有定法嗎?實話說,文章確也無定法,古人說的“鳳頭、豬肚、豹尾”。鳳頭,就是用漂亮的文字開頭;中間的內容可以儘可能的豐富,這就是豬肚;而豹尾則是用乾淨利索的文字結尾。但總結議論文的一般性規律,結合古人的成功經驗,可以總結為四個字:起、承、轉、合。

  起:就是引題、入題。就是結合給的材料和題目,用極短的文字,迅速抓住主旨、中心,迅速入題。

  承:就是結合觀點、主題,進行分析、論證。承,就是承接,就是對論點進行延伸,進行思辯分析。

  轉:就是藉助事例,進一步“轉入”說理、說事,來進一步論證自己樹立的觀點、認識。用事實說話,最好用兩個方面的材料,一是古今中外的事例,可以選取一個事例詳寫,也可以用概括的幾個事例寫。二是結合現實生活的事例來說理。總之,“轉”就是結合“轉入”“引入”的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合:就是進行總結、拓展。可以用名人的話,或用整齊的句子結尾。

  “起、承、轉、合”的文字與段落到底怎樣分配?

  一般“起、合”文字可在100餘字,各佔一段。而“承、轉”可用300—500字的文字,分別佔3—5段即可。這是基本的要求,文字與段落可不拘於此。

  議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1.一篇文章一定要有一箇中心、主題,有自己的觀點。

  2.論述文重在“述”,記述、簡述、評述、論述,重在說明道理。

  3.一篇文章一定要扣準給的材料和題目,去選材、組材。

  4.一篇文章要儘量地用例,當然也不是用例越多越好,可以在舉例時分析、論證。

  下文運用了“起、承、轉、合”的形式。

  [例文]

  談意氣

  “意氣”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這樣一個義項:意志和氣概,如意氣風發。[是為起]

  這義項曾被毛主席在《沁園春·長沙》中用過,原句為“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也正是這書生意氣讓他成就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讓他成為了永垂史冊,青史留名的偉大領袖,這足見這“意氣”二字如太極,生四象生萬物。 [是為承]

  在棋盤拼殺,楚河漢界分明,我會一如既往想起楚王項羽與漢王劉邦。虞姬的自刎,烏騅的投江讓更多的人倒向項羽,鴻門宴上的劉邦似乎只是小人,聽聽漢家小兒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便熱血沸騰,可歷史的車輪證明了劉邦比項羽更能成就一番大業。是他主張張騫扶著駝鈴走向了大漠,是他讓衛青揮動旌旗舞向了大漠的飛沙。[ 轉一]

  他們都是英雄,皆有意氣,是意氣二字所有義項不同,楚王的意氣用事,與漢王的意氣風發。

  在漢朝的朝堂之上,說過漢王劉邦,我們便不能不談韓信與司馬遷。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成語。沙場點兵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可是我們依然記得他當年所受的胯下之辱。是何等的意志和氣概讓他壓下心中的憤怒,成就今日的輝煌。

  “大丈夫能屈能伸”是意氣,是堅強的意志和氣概。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如果當初司馬遷沒有堅強的意志,豁達的氣概以受腐刑儲存生命,我們就不可能到如今依舊輕哼著這無韻的《離騷》了。

  這意氣我們真的不可以小瞧。 [轉二]

  作為女性,武則天絕對是我們的驕傲。作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開創貞觀啟開元的輝煌盛世,何等的意氣風發。她的意氣讓人折服,歷史掌權的女性不在少數,可沒有誰像她那般掀開那一道珠簾,穿上金燦燦的龍袍,君臨天下。她的意氣不止在此,更在於她留下的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述她的功過。這個女人,真可謂將意氣二字發揮到了極至。 [轉三]

  古往今來,這意氣一直在我們身邊,從2003年楊利偉實現中國人的飛天夢,到2005年,費俊龍,聶海勝二人升空,中國的意氣讓世界為之折服。生命中,有太多人太多事的意氣讓我們感動。從生命的谷底登上藝術高峰的邰麗華,一個人,一匹馬送信的郵遞員王順友,用瘦弱的肩膀擔起家庭與撫養毫無血緣關係妹妹的洪戰輝。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處處都體現偉大的意氣。

  “太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萬物”一如意氣,造就了這個世界上許多的美好事物。[是為合]

  (五)論據使用技巧

  技巧一:設問與舉例相結合

  在議論文的寫作中,使用論據要講究方法。既講究理論論據,又講究事實論據,事實可以直觀地再現情景。要注意設問與舉例相結合。例如:

  是愛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準備把蛋下鍋煮五分鐘,但是他心裡想的是一樁發明,竟把表投在鍋裡,兩眼釘著那個蛋。

  是牛頓吧?專心做一項實驗,忘了吃擺在桌上的一餐飯。有人故意戲弄他,把那一盤菜餚換為一盤吃剩的骨頭。他餓極了,走過去吃,看到盤裡的骨頭嘆口氣說:“我真胡塗,我已經吃過了。”

  這兩件事其實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為心有所旁鶩,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壞事。能主動地徹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辦得到。孔子家語:“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曰:‘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為訓,但是忘其身則頗有道行。人之大患在於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梁實秋《健忘》)

  技巧使用指導:文段圍繞“健忘”這個主題,選取 “愛迪生”“牛頓”“白居易”三個事例說明“忘”的涵義、範圍,圍繞“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的觀點,典型準確,很有說服力。用例先開頭用設問,然後再用例分析,這是一種論證方式。

  技巧二:同一事例,共同分析

  用兩個相同的事例,結合起來分析,就是一種論證方式。如果手頭有兩個以上的人物素材該怎樣用呢?決不能只是簡單的材料堆積,可以將幾個論據用排比方式組合起來,相互補充,形成集團效應。例如:

  冰心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美麗。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水,灑遍了犧牲的細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奮鬥的英姿與之對抗,那麼這樣的人生是輝煌的。當蘇武被流放到北海時,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著,似在歡迎這位堅貞不屈的大漢臣子。這十幾年的痛苦如果可以當作是一次挫折,那麼這次挫折無疑是痛苦的,可是這位牧羊老人從未曾放大痛苦,於是十幾年後,大漢的丹青上書寫下了民族不屈的堅貞氣節。昭君出走大漠,絲綢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駝鈴的丁冬聲,“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不應該是她真實心態的寫照吧!如果不賂畫師,終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麼是挫折換來了漢匈兩地人民的短暫安寧。

  蘇武和昭君的舉動應該是對直面挫折、縮小痛苦的心理的詮釋。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高考滿分文《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

  技巧使用指導:“蘇武被流放到北海”“昭君出走大漠”這兩個事例,作者是如何聯絡在一起的?兩個事例並列使用,相互支撐。本段的結構是:名言+兩個事例+分析。以“直面挫折,化解痛苦”為中心,對兩個人物所蘊含的精神進行深刻剖析,從而有力地突出了主題。

  技巧三:運用對比,形成反差

  在論證中,運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就是正反對比。這樣優與劣、好與壞、美與醜自然會鮮明突出。這種方法可以廣泛運用於各種文章的寫作中。例如:

  貝多芬甩開了塵世的喧囂,在音樂的國度裡盡情跳躍;居里夫婦拋棄了名利的紛擾,在科學的世界中邁出了更深遠的步伐;陶淵明忘卻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採菊……他們的人生輕鬆徜徉,嗅著人間的芬芳。而別里科夫被世俗束縛在套子裡,葛朗臺被金錢拖至了死神的身邊,他們沒有全力輕鬆地奔跑,最終被捲入世俗的濁流中……  (高考滿分文《輕鬆起跑》)

  技巧使用指導:把“貝多芬”“居里夫婦”“陶淵明”這些正面材料與“別里科夫”“葛朗臺”這些反面材料,進行對比分析,一者是輕鬆的跑,一者是不輕鬆的跑,進行對比,其精神境界的高低、優劣顯而易見,這就是文章的對比手法的妙處。

  技巧四:增強理性,反覆設問

  議論文寫作的首要任務是理性色彩濃郁,怎樣才能達到呢?用設問。設問,可以針對事件,從事件的原因、本質與發展入手,運用假設思維、因果思維連續提出問題,進行討論。設問的過程,也是分析的過程,也是理性展示的過程。例如:

  蘋果落地在我們看來是最尋常不過的事,蘋果熟了掉下來砸著蘋果樹下的人也是司空見慣的,可蘋果掉在牛頓頭上卻“砸”出了震驚世界的萬有引力定律,“砸”出了奠定物理力學基礎的三大力學定理,為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你能說牛頓是因為比我們多了份機遇才有如此偉大的創造嗎?假如曾經有蘋果砸在你頭上,會是怎樣的結局呢?你是在抱怨今天真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