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談骨氣議論文

談骨氣議論文

談骨氣議論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的型別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談骨氣議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骨氣議論文1

  談骨氣人人常說“行道之人不吃嗟來之食”這是骨氣的體現,可我並不贊同。人理應有骨氣,不向困難低頭,可是骨氣不能亂體現。

  古來賢人文天祥,多麼偉大的人啊,“富貴不能淫”可是最後還不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過他為了不背叛自己的國家,我還能理解。

  可是貧者我就不懂了,你都快死的人了,別人的施捨為什麼不要呢,別人不就是橫了點兒嗎,再說你自己的處境已經是如此的不堪了。

  過分重視骨氣骨氣等於愛面子,如果在面子和生命中間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個?我想這樣的問題應該不需要回答,因為誰都會選擇生命。

  就算你怕你吃了別人的東西,被別人利用,那起碼你先要把自身問題解決了,你再去報恩,到時別人要你做壞事,你完全可以選擇不幹,到那時你自殺也行啊,那才叫骨氣。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嘛。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忍辱負重那麼多年。到最後東山再起,一舉擊敗了吳王夫差。他才算的上是有骨氣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此時語重心長: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要能屈能伸。

談骨氣議論文2

  人生在世,必須活得有骨氣!

  骨氣是什麼?骨氣是一種不屈於他人的精神,是一種折不斷,壓不彎的精神,是一個人人格的體現,有時甚至是一個國家國格的標誌。

  梅汝璈就是一個有骨氣的人。東京審判時,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的梅汝璈面對外國人的刁蠻行為,始終不卑不亢。在審判的座位排序上,他堅持要求按受降書籤定的順序來排位,否則“無顏去見中國人民”。在事關中國的正當權力方面,他沒有屈服,始終據理力爭,直至贏得尊嚴。梅汝璈在外國人面前,所表現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骨氣,更是一個民族的骨氣,他的行為,讓當時國際社會對中國刮目相看。

  縱觀古今,像梅汝璈這種有骨氣的人難道還少嗎?晏子出使出國,不從“狗洞”(小門)入,義不受辱;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李白不願“事權貴”,“天子呼來不上船”;曾子墨在美國打拼,面對外國人的刁難,不卑不亢,據理力爭;普通工人孫天帥,不給韓國女老闆下跪,高挺胸膛,飯碗被砸,卻站得筆直。這些人,不都是有骨氣的人嗎?因為有骨氣,他們不卑不亢;因為有骨氣,他們不畏強勢;因為有骨氣,他們活出尊嚴,贏得尊重。

  “錚錚鐵骨”固然值得景仰,先忍而後起,忍辱負重,也是大丈夫,也是有骨氣的人。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擊敗,擄進宮中為仕多年。勾踐為夫差嘗大便,做馬伕,博得夫差信任,得以迴歸故里。他臥薪嚐膽,苦心建國,三千越甲,吞滅強吳,除去心頭惡氣,成就一代霸業。我們能說勾踐是沒有骨氣的表現嗎?不能。骨氣,有時候不是挺出來的,是人忍出來的。那份忍辱負重的精神,那份壓不平,折不斷,嚇不倒的精神,同樣稱之為骨氣!

  然而,生活中卻不乏得了“軟骨病”的人。他們整天談論韓國、日本的某影星,“帥呆了!”、“酷斃了!”掛在嘴邊,卻不知我國的航天英雄楊利偉從事什麼職業;他們迷戀於“萬聖節”“愚人節”“聖誕節”,卻不知“端午節”“中秋節”是哪一天;他們以穿外國名牌為榮,以吃洋快餐為美,以用日貨、美貨為傲,“月亮是外國的圓”,卻把國貨貶得一文不值。更可恨的是,個別人居然把討好洋鬼子、取悅洋鬼子當作一種榮耀,甘願低聲下氣做了一條哈巴狗。這些人是可悲的,因為他們的做法只會引起外國人的反感。試想,一個連自己的國家與民族都不愛的人,一個沒有骨氣的人,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嗎?

  錚錚傲骨,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樑。有骨氣的中華兒女,曾經為中國的屈辱抗爭過,曾經為中華的崛起奮鬥過。新一代的青年更應該銘記:人生在世,必須活得有骨氣!

談骨氣議論文3

  《談骨氣》是一篇議論文,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的為:一讓學生理解並學習本文以事實作論據的寫法;二讓學生理解本文嚴密的層次結構;三是讓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做人個有骨氣的人。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處理這篇課文的:首先,匯入課文,從骨氣入手。“骨氣”一詞含義並非“手”“腳”之類這麼實在,而是比較抽象的。為了使學生能對它有一個真切的領會,我從人體講起:人體是由皮膚、肌肉、骨頭、內臟等幾部分組成的,在這些組成部分中,最堅硬的要數骨頭,如果同學們有機會到醫院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病人有骨折的,有骨破裂、粉碎的,但絕沒有變曲的。骨頭就是這樣寧折不彎,因此我們把這種剛強不屈的氣概叫做骨氣。這樣,學生就能對“骨氣”一詞有一個更深刻的印象,便於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

  其次,介紹作者與“骨氣”聯絡起來。我在介紹作者吳晗時,除了讓學生讀註釋外,還強調吳晗是個有骨氣的人。他堅持真理,反對邪惡。十年動亂中,由於不肯向反動勢力低下高貴的頭顱,連同妻子、女兒一起被迫害致死。文如其人,吳晗筆下的“海瑞”是一個有骨氣的人,有骨氣的人“談骨氣”,真實感人。

  再次,事實論據,加以圖示。我繪製了三幅圖:文天祥、“齊國人”、聞一多。先將它們捲起掛在黑板上方,講到有關段落時依次放開,讓學生讀過幾遍課文後,照圖複述。曾有不少教師認為,議論文教學用不著圖示,經過此課試驗,我認為,在議論文的教學中,只要圖示得當,既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又可加深印象,如再讓學生複述,一舉多得,獲益匪淺。

  第四,分析文章結構,抓住板書環節。板書是整篇文章的直觀顯示,設計得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穫。本文的板書,我抓住孟子對“骨氣”詮釋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淫”“移”“屈”三個同;抓住文天祥、“齊國人”、聞一多這從古到今、從丞相到平民到知識分子概括力極強的三個典型事例;抓往因時代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而談及無產階級骨氣這個綱,嚴密的層次結構便一目瞭然。

  第五,抓住模擬寫作這個關鍵。我以為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寫得一手好文章。文章分析得透徹、精闢固然好,然而如果你的學生寫不出高水平的作品,那再好的分析也只能成為誇誇其談,紙上談乓。這篇文章嚴密的層次結構和事實論據的方法都是學生值得且可以效法的。犚虼宋胰醚??麓誦匆黃?短蓋詵堋窢、《談紀律》之類的'議論文,這樣既能促使學生鞏固課文,又可使課上的分析不致於成為空中樓閣,把書本上的學問轉化為學生的實際本領。

談骨氣議論文4

  作為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談骨氣》可謂影響深遠,備受語文教育界同人關注。南開大學文學院的徐江教授曾撰文《語文問題說――續“另一種聲音”》指出:南於受錯誤的議論文知識的影響,不少教師把這篇課文教錯了。時隔十年之後,徐江教授與朱金恆老師又對這篇課文字身寫作的邏輯性發動了猛烈抨擊,發表《語文教學一例嚴重的集體性失誤――實事求是精神在這裡的缺失》一文。

  可以看到,在將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篇課文對中學議論文教學又要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目前我國語文課程知識體系還不盡如人意的現狀下,從議論文知識重構視角對《談骨氣》進行細讀,對於引導課堂教學適宜地解讀這篇課文,對於議論文知識現狀的改善,有著非常燻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談骨氣》有沒有中心論點

  文章起始句“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單獨成段,為的是強化讀者對它的接受效果。這句話與其說表述的是一種“實然”,是一種事實判斷,不如說是表述了一種“應然”,是一種價值期待,它的真正本意是一種帶有強烈情感的號召:我們要做有骨氣的中國人。這句話不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在這一點上,徐江先生在十年前對某些中學語文教師將其當作事實判斷、當作中心論點的做法進行了批評,指出:“其實那僅僅是一句情感性的宣言,是文章的引子。”這無疑是真知灼見,但他進而又表明白己持此種看法的根據――因為這句話沒有現實針對性,就與實際不符了。《談骨氣》的寫作背景很清楚:文章寫於1961年春,之前,由於國家領導層決策的失誤,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和我國簽訂的合同,我國國民經濟在這幾年面臨著嚴重困難。文中所言“決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壓不扁,折不彎,頂得住,嚇不倒,為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的勝利,我們一定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奮勇前進”,針對的即是此種背景。

  二、《談骨氣》運用的闡述法

  這篇闡明文所使用的主要闡述法,有引用孟子的話具體解釋怎麼做叫有骨氣的詮釋闡述法,還有被編人教材時刪節的原文第三段給“骨氣”下定義所使用的定義闡述法,另外,主要就是設例闡述法,即透過具體例子,將相對而言較為抽象的論見闡述得更具體、更形象,使讀者更感性地領會怎麼做叫有骨氣。這種方法很容易和證明文的例證法相混淆,但實際上二者差別很大。例證法是透過例子來支撐、證明論點的,為的是使讀者相信自己的論點是對的,能夠站得住腳。它通常要和具體分析結合在一起使用,正如孫紹振教授所言:“論點要經過反思,材料要全面,至少是正面和反面一起考慮,進行具體分析。”這是因為,多數情況下,議論文中例子的舉證,都是簡單列舉而很難做到廣泛列舉,完全列舉則更難,甚至根本就不可能。這種情況下,如果缺乏能夠揭示例子內涵的理論性的具體分析做支撐,純粹靠簡單列舉歸納推理就下結論,是很難有說服力的,即使“事實勝於雄辯”也不能給我們更多的底氣,舉再多的例子也形同虛設。實際上,“事實勝於雄辯”這個貌似顛撲不破而其實毫無意義的命題用一種二元對立思維預設了事實和雄辯之間的對立競爭關係,這對二者本身及二者之間的聯絡,都會造成誤導性的扭曲。那麼,作為學者的本文作者吳晗先生怎麼會在文章開始提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樣的論點,然後舉三個事例來論證呢?這種簡單列舉事例而缺乏具體分析的“論證”有誰會相信呢?實際上,本文根本就不是一篇證明文,吳晗先生也無意去證明什麼讓讀者相信。以證明文的各項規範來解讀本文,就會像徐、朱兩位老師一樣得出如下結論:

  文中所舉三個人的事例,即便都是毫無缺陷的事實,也不能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因為“中國人”是一個集體性概念,指稱的是億萬個人。而文天祥等三個人只是這億萬個人中的三個單例,三個單分子不能支撐那個包含億萬個人的集合概念的性質。

  兩位老師遺憾地感到:面對“用三個人事例充分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樣的教學,學生卻提不出――“舉三百個汪精衛式的人物是不是更能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沒有骨氣的”――這樣的反問。真正弄懂了《談骨氣》的本意,這樣的反問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兩位老師又說:倘若把“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改作“我們中國人要有骨氣”……文章會順暢許多。殊不知,文章首句所指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三、解讀《談骨氣》所引用的三個事例

  下面,我們對文中所引三個事例進行解讀。上文提到,這三個事例在文中的出現,是為了讓讀者更清楚地認識到“怎麼做叫有骨氣”。當然,這三個事例並非如我們通常理解的那樣,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三句話一一對應,儘管這樣理解可以給人一種秩序感和整齊美。 第一個事例中,文天祥的行為可以全部體現“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正如作者所說“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並非如徐、朱兩位老師認為的那樣只能體現“威武不能屈”。第一,文天祥雖然那時任何富貴也沒有,但他只要投靠元朝,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然後去放縱、去享受。富貴對常人的誘惑是難以剋制的,但文天祥心志不亂,高貴的靈魂沒有屈從此種唾手可得的誘惑,他剋制住了自己。這種做法不正是“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的最好詮釋嗎?他這種剛強不屈的人格不正是有骨氣的體現嗎?此可謂“富貴不能淫”。第二,文天祥被抓,關在一個陰溼的地牢裡,是個一無所有的“階下囚”,但他沒有改變自己為了民族利益而抗擊元朝入侵的正義行為,這又體現了“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精神境界。此可謂“貧賤不能移”。第三,文天祥在北京,野蠻的元人用暴力折磨他,然而此威勢武力也沒有使他屈服。此可謂“威武不能屈”。

  文中所舉第二個事例也很值得揣摩品味,這是因為,吳晗先生對此事例的敘事話語和《禮記?檀弓下》中故事原文的敘事話語不太一樣。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飢者而食之。有飢者,蒙袂、輯履,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在故事原文中,黔敖這個富人確實如徐、朱兩位老師所言,真是一個慈善家,儘管在施善時一開始他態度不好,沒有給餓者以起碼的人格尊重,但他能夠知錯就改,還是不錯的;而文中窮人也確實有點酸,人家都承認錯誤了,你何必要矜持到底呢?到了《談骨氣》中,故事卻成了“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聲‘喂,來吃’”,還說:“顯然,他不會白白施捨,吃他的飯就要替他辦事。”這種寫法被當作“修改歷史”和“添油加醋”,受到了徐、朱兩位老師的指責。我們如果深究一下此文作為一篇雜文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就很容易知道吳晗先生筆下的這位富人是有所指的,即當時以老大哥姿態而非平等夥伴姿態壓制中國的蘇聯,而窮人即是我們自己。這樣,文章對《禮記》故事原文的所謂“添油加醋”式的發揮就不僅可以理解,而且還值得借鑑學習,即:借用人們通常熟知的話語,給以個人化的詮釋,使原話語承載起新的內容,以適合自己表達的需要。這種舊詞新用手法,是一種表達的藝術。徐、朱兩位老師批評的所謂本段寫作違背了論據使用的基本精神――真實性,應是批錯了方向,因為這個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如上文所述,根本就不是被當作論據來使用的。順便提出來:第一個事例中,吳晗先生將“富貴不能淫”解釋為“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要較一下真,似乎與本意也有偏離,但這種發揮性的新解其實也是因為現實需要而有意為之,絕非作者對經典的理解偏差所致。

  第三個事例用來生動地表現什麼是“威武不能屈”,爭議不大,在此不展開論述。

  儘管徐、朱兩位老師對《談骨氣》寫作的邏輯性提出的質疑在我們看來是不成立的,但這種對經典選文進行質疑的精神還是非常寶貴的。事實上,《談骨氣》這篇文章也絕非完美無缺,比如文章第四段說:“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蹟,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接著,文章用事例具體闡述“有骨氣”的表現。這三個事例中,文正祥的事蹟和聞一多的事蹟毫無疑問,體現了“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但第二個事例就不行。

  四、反思《談骨氣》解讀中體現出來的議論文知識

  對《談骨氣》一文的寫作思路,不同的解讀者從不同的視角出發,發出了不同的聲音。這種爭議是很有價值的。王榮生教授說:“語文教師最好能用自己的一堂課、一個教案、一次作業的批改、一項活動、一點體會等等,來加入‘語文知識’問題的討論。”我們透過對《談骨氣》的細讀,當然也可以對已有的議論文知識進行一次深入的反思甚至一定程度的重構。

  議論文實際上可以分為證明文和闡明文,教學中要區別對待。用證明文的思路來解讀闡明文,必然會覺得不通。不能一遇到議論文就要分析三要素,因為闡明文是不需要論據和論證的。分析闡明文,要引導學生分析其論題、論見及對論見的闡述過程和方法。

  語文課程給學生提供的論證知識需要細化,太籠統的知識是沒有用的。比如證明文的例證法,語文教材一般只籠統地說: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這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要保證和實現知識的實踐價值,至少要說清楚:舉例論證在多數情況下都是簡單列舉事例,而孤立的簡單列舉事例是很難有說服力的,需要以較為深入的、能夠超越事例表象的具體說理分析來配合,做到事實和雄辯有機結合。相反,只會簡單舉例支撐論點而不會分析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只習慣於選擇聽話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論點,不敢、不善於利用反例展開論述,會使學生形成懶惰、不健康的思維方式。還如孫紹振教授所言:“選擇了與論點一致的材料,就是排除了與之不一致的材料的結果,無視這樣的矛盾,論證就必然是盲日的。”過去不少教師教《談骨氣》,都愛講本文用三個事例來證明一箇中心論點,學生也接受了舉幾個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可以證明一個觀點的知識,實際上根本沒有學會正確運用邏輯思維,更不用提初步的辯證思維了。

  不少老師認為《談骨氣》中孟子的三句話與下邊所舉三個事例一一對應,一個事例體現一句話的內涵,這也體現了語文課程中充斥了太多的奇奇怪怪“想當然”的知識。此類模式化的、習慣性的認識應該還有不少。充滿實事求是精神的細讀,無疑是化解此疾的妙方。

  議論文中對經典的引用,根據寫作需要,可以是求真的原原本本的引用,也可以是以善和美為追求的化用,不可拘泥待之。

  探討議論文的語用價值,從語用角度分析文章的思路和修辭,看看寫作目的、寫作物件、寫作場合對文章寫作的影響,也是議論文解讀應有之義。如此,才能真正讀出文章本意。

  如果《談骨氣》真的引發了我們對議論文相關知識的重新認識,從而使議論文教學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和改進,善莫大焉。

談骨氣議論文5

  千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立世界之林而不倒,正是因為有著這種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即骨氣。

  徐悲鴻曾今說過:“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骨氣,骨氣是一個人可以在他人面前堂堂正正剛正不阿地挺胸抬頭的資本。我們中華民族上至堯舜下至當今,從不乏有骨氣的仁人志士。

  中國人的骨氣,體現在不屈於外侵,忠於自己的民族。古有“識時務者為俊傑”多少人打著如此的幌子,在國家危難之際,棄國而去,另擇所謂明君。然也不缺一些矢志不渝堅貞不屈的有骨氣的中國人。明末明家黃道周,不受清朝高官利誘,至死也未屈服於滿族,用人生書寫了“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皇恩浩大,未曾報國反成仇”的千古名句。他們的骨氣,不再單單屬於自己更是象徵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氣節,不凌的骨氣。

  中國人的骨氣,也體現在不附權貴,對人格的尊重。東晉時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絕然地罷官回鄉,絕不肯對鄉里巴人頷首低眉。他便是有骨氣的。不願只為生活而降低自己的人格,斂起自己的骨氣。現在,在平等的關係下,仍有人一味攀權附貴,早將自己的骨氣拋棄了,仍至放棄了人格,與陶淵明相比,他們的屈服是屈辱的,可恥的,更是沒骨氣的。

  中國人的骨氣,還體現在不違與靈魂,對國格的維護。骨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後,便是一個國家整體的氣節的體現。廣州的孫天帥。為了自己的骨氣,更為了國家的國格,寧願放棄自己家庭唯一的收入來源,也要堅決拒絕向韓國女老闆下跪。他的行為,便不知是隻滯與個人的骨氣,更是提升了整個中國的高度,從而體現了所有中國人的堅貞的骨氣。

  兩千年前,孟子有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兩千年來,作為有骨氣的人的子孫,我們總是在不同的時代已不同的方式體現著中國的相同的骨氣,讓世界上所有人都看到——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談骨氣議論文6

  骨氣,是一個人必須擁有的品質。人如果沒有了骨氣,就像鳥折斷了翅膀;船折斷了桅杆,無法揚帆遠航。擁有骨氣,我們才會擁有完整的人格。

  有骨氣的人才能贏得尊敬。有骨氣的人剛強正直,一身正氣,氣度非凡;而沒有骨氣的人,說話圓滑,阿諛奉承,為了利益不擇手段,讓人看不起。岳飛有骨氣,為朝廷拋頭顱灑熱血,垂名青史,贏得世人尊敬;秦檜賣國求榮,遺臭萬年,至今遭人唾罵。魯迅有骨氣,拿起筆桿子,不畏壓迫,毅然出擊,為舊社會引來光明;殷汝耕成為大漢奸,禍國殃民,遭受罵名。所以,有骨氣的人才能贏的尊敬。

  有骨氣的人才能取得成功。有骨氣,人才能練就堅韌的性格和永不服輸的志氣。骨氣是無形的,但是骨氣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同是家徒四壁的人,沒有骨氣的人跪在地上以乞討為生,一輩子只能被別人踩在腳下;有骨氣的人卻能挺直腰板堂堂正正的做人,清貧但不失風骨,做事果斷,作風凌厲,最終取得成功。人與人的差距不在貧富貴賤,而在無論身處何境,都要不失骨氣,這樣才能做人上人。所以有骨氣的人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