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修養> 修養的話題作文:把握“度”的功夫

修養的話題作文:把握“度”的功夫

修養的話題作文:把握“度”的功夫

  修養是你在別人失意時一句體貼的話語,是別人幫助你時一句簡單的道謝,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快來欣賞與借鑑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把握“度”的功夫【篇一】

  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是籠統而簡明,西方人能寫一篇論文的事情,中國人可能寥寥數語就講完了。一部博大精深的《道德經》,只有區區5000字。若是用黑格爾的思維和敘述方式,可能寫幾十本厚書都不止。中國語言有時只幾個字便徹照幽微,力透紙背,飽含玄機,令人思之無窮,比如“上善若水”。有時一個字便包含了無盡的智慧和韻味,如中國人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講究要把握“度”,這個“度”便令人回味無窮。

  《說文·又部》上解釋:“度,法制也。”其意指標準、限度、幅度、法則等意思。《國語·周語》有:“用物過度妨於財。”賈誼《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相傳儒家心傳秘訣中“允執厥中”的“中”就有度的意思,“中庸”也有度的意思。

  “度”就是利與害的分界線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會碰到如何把握好“度”的問題。

  若把握不好“度”,事物的結果往往會走向預想的反面。例如,我們講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如果一味放任自流,讓其起全部作用,財富就會越來越集中,造成貧富差距畸大,引起社會動盪,最後還是會影響經濟發展。我們講要更好發揮政府在經濟中的調控作用,但如果政府管得過多過死,全搞行政命令,就會影響經濟活力,最終阻礙經濟的發展。所以,關鍵是要把握好市場和政府之間的“度”。

  若把握不好“度”,好事就可能變成壞事。例如,父母關心愛護孩子是好事,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溺愛過度,就可能使孩子學壞,成為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我們平時教育做人要有骨氣、有個性,不能逆來順受,不能低三下四,不能生活在別人的影子裡,但如果一個人過於清高孤傲就會惹人嫉恨,沒有朋友,人至察則無徒。這樣,反而不利於他在社會上的發展。

  若把握不好“度”,正確的就可能變成錯誤的。真理和謬誤常常只有一步之遙。例如,我們要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搞適度規模經營和新農村建設,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如果不尊重農民意願,搞強迫命令,非法剝奪農民土地、趕農民上樓,這就犯了錯誤。又例如,有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幸福,過分干涉孩子的職業選擇、婚姻自由,對孩子造成傷害,往往是好心辦了錯事。

  若把握不好“度”,有利的事情就可能變成有害的。例如,生了病要吃藥打針,治療疾病,但如果沒按醫囑或沒把握好用藥的量,本該服一片,你為了早日治好病服了十片,這就會造成藥物中毒,甚至導致生命危險。工作勤奮努力是好事,但若不注意勞逸結合,過度勞神傷身,就會身心疲憊,積勞成疾,結果適得其反。

  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把握好“度”很重要。度就是分寸,就是好與壞、正確與錯誤、利與害的分界線。把握好“度”既是一個認識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光認識到把握好“度”的重要性,並不一定在實踐中就能真正把握好“度”。

  “度”就是恰到好處

  把握好“度”是一個長期修養的過程,至少需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真功夫:

  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把握好“度”,首先必須對所面對的事物有透徹的認識,並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性,也就是說,要知道“度”在哪裡。這就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分析事物,研究事物,做到胸中有數,從而找到把握度的節點。

  要有超越功利的境界。這就是說要客觀公正地對待事物,不能有私心,不能懷著個人目的去處理事物。人一受到功利的影響,必然會偏離事物原本的真相,必然不能按事物的本來面目而把握好事物的度,從而失之無度。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有很高的道德修養,不為名利所動,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困難所懼。有了這種淡定的境界,才能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做到“允執厥中”,不失其度。

  要有洞明練達的智慧。“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把握好“度”,是學問,是智慧,它沒有秘訣,是說不出、寫不來的。這種智慧是人的學問、實踐、天賦、悟性等綜合素質的體現。這種智慧是在實際生活的挫折中積澱和磨練出來的,是反思失敗中悟出的,是苦難對人的回報。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即如是也。

  總之,所謂“度”,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恰到好處。正如司馬相如形容絕代美人那樣:“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如果對“度”把握到這個程度,那就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一個“度”字定格了一個人的能力品位,“度”字中見德行。“度”字中見學問,“度”字中見智慧,“度”字中見成敗。

  那邊的世界靜悄悄【篇二】

  按照國內某些傳聞給人的印象,美國和加拿大這些屬自由世界的國家,一切都是自由的,自由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程度,甚至自由到混亂無序的程度。走馬觀花式地到這兩個國家走了一趟,才發現滿不是那麼一回事,反而覺得那邊的人起碼在某些方面還很呆板,某些方面還不如國內自由。

  我們說得最多的是言語自由,可以在大街上罵總統而不擔心被傳訊。我所走過的五六個城市沒有看見誰這樣罵,甚至連一起吵架罵仗的場面也沒有發現。在紐約的地鐵車廂裡,無論白人黑人或黃皮膚的亞洲人,大家都靜悄悄地坐著或站著,有的看書,有的看報紙,什麼也不看的人,就呆呆地端端地坐著或站著。沒有人說話,沒有旁若無人聲貫車廂的交談,更沒有肆無忌憚的浪諞和浪笑。偶爾有相識的人打招呼或說點什麼,也是輕微到只讓對方聽見就行了。據說,美國法律沒有關於在地鐵裡大聲喧譁違法的條律,車廂裡也沒有張貼懸掛不許喧譁不許吐痰不許亂扔果皮紙屑的牌子。大家都不說話,顯然不是美國種系的人生性寡言,也不是法律制約或罰款強迫制裁的結果,那是一種社會生活的無形的公約,自然的習慣,個人的修養。

  有次在地鐵裡碰到一位演說的黑人,他從前面的車廂竄到我坐的這節車廂,放下一隻黑提包就開始了講演。我聽不懂英語,但從他說話的腔調說話時的表情和打出的頗為有力的.手勢來判斷,肯定是對什麼事義憤不平因而情緒激昂慷慨。陪我的朋友悄悄告訴我,這個黑人在罵紐約市市長,說那個混蛋市長競選時曾許諾改善失業者的生活,結果是當上了市長就把許諾忘記了,失業者的救濟金沒有增加一個鋼鏰兒……云云。令我驚訝的是,他的長達十餘分鐘的演講過程中,車廂裡寂然無聲,看書看報的人依然津津有味地閱讀,閉目養神的人懶得睜開眼睛,幾乎沒有誰有興趣看演講者一眼,更沒有湊熱鬧瞎起鬨的現象。那黑人演講完畢就從皮包裡掏出一件什麼小物品推銷,一件也沒有售出,就提著包竄到後邊一節車廂去了。他走了,車廂裡仍然沒有絲毫反應,對黑人演講者的行為沒有任何褒貶和議論。

  在人群聚集的所有場合,沒有我們的城市裡那種嘈雜的市聲。無論大飯店或小飯鋪,無論白人開的西餐館或華人開的中餐館,食客選好食物就坐在餐桌旁靜靜地吃喝,沒有猜拳行令,沒有喧譁,即使結伴而來的三五朋友在一桌進餐,交談也是小聲地進行,絕不影響鄰近餐桌的食客……

  而居民聚居區更是一種難以理解的靜謐。在大波士頓的一箇中等偏下階層聚居的小城裡,各式各色的尖頂木板小樓房鱗次櫛比,一般都是三層或二層的私有住宅。我住在一位華人家裡,首先驚訝的便是這裡的安靜,從早到晚聽不見人們說話的聲音,不必說引車賣漿提籃賣蛋的吆喝,連孩子的嬉耍的聲音也聽不到。早晨起來走出宅門,樹上是一片鳥鳴,鄰近的一位看上去年過七旬的老頭往草上撒著麵包渣兒,鳥兒便從樹上撲落下來,在老人腳下食早餐。松鼠也從樹上溜下來,與鳥兒爭食。凡有街樹的地方,到處都可以看見松鼠在樹枝間跳躍,動物和鳥兒對居民的信賴達到了無防無虞的狀態。

  這個幾萬人聚居的城鎮從早到晚都是悄悄靜靜的,家家的汽車來也悄然無聲,走也悄然無聲,沒有喇叭鳴笛之聲。在這裡住著,我望著稠密的尖頂樓群,對這裡的安靜總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總是無端懷疑那些漂亮的建築物裡是否都有人居住,然而從家家門口停放的汽車判斷是不容置疑的。人居住在這樣恬靜的環境裡,即使有什麼窩火的情緒也都容易平息舒緩下來,起碼有利於心血管腦血管有毛病的人養息。

  如果說公眾場合的良好秩序憑的是每個公民的自覺來維持,那麼對酒的嚴格限制卻帶有法律的嚴肅性制約。美國的大小餐館都不許售酒,各種飲料應有盡有,可樂咖啡果汁等等,都是不含酒精的,連啤酒也不許在餐館銷售。

  和一位律師吃飯,在朋友的家裡自然可以喝酒了,然而律師說,他這種職業是不允許喝酒的。這個規定的惟一目的,是怕律師喝得神經興奮胡說八道。這位律師朋友說,自己的職業本身就是以法律為神聖的,自己如果不遵守律師自身的職業規定,連自己心理上都難以自信起來。這顯然又是一個有職業道德的人本身修養的話題了。

  如果從這幾方面來對照我們,我們顯然比美國、加拿大人自由度大得多。而這究竟是一種光榮的自由,抑或是一種醜陋的習慣?

  藏在垃圾裡的善意【篇三】

  去法國留學後,當地人最讓我覺得奇怪的生活習慣就是清洗垃圾。

  我和另一名中國留學生小麗同租一處民居,房東是位60多歲的老太太。租房的第一天,房東就給我們立了一個奇怪的規矩:垃圾扔掉之前,要先用洗滌劑清洗乾淨。“您說什麼?”我懷疑自己沒聽清。“我的意思是,需要扔掉的垃圾要事先清洗乾淨,然後才能扔掉。”

  真是匪夷所思。垃圾又髒又亂,通常一扔了之,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地清洗呢?雖然不明白原因,但我們還是老老實實地按照房東的要求做了。

  我發現,每天早晨吃過早飯,房東就開始在公用洗刷間裡清洗垃圾。她首先把垃圾按可回收與不可回收進行分類,把可回收的清洗一遍,分為水洗與乾洗,整個過程大約耗時半個多小時。這半個多小時對於我們起早趕著去上課的人來說,可是非常寶貴的。因此,我和小麗把扔垃圾的時間改為晚飯後,趁著夜黑,偷偷地扔到門外的垃圾箱裡。

  一天晚上,我去洗刷間,竟然發現房東正在清洗我們扔掉的垃圾。我頓時羞愧難當,趕緊伸手幫忙,一邊幹活一邊和她聊起來。

  “垃圾通常是沒用的東西,在法國為什麼還要清洗乾淨呢?”我問房東。

  “怎麼會沒用呢?”她撥弄著垃圾說,“這杯子雖然我們不用了,但洗乾淨後,若有人需要,就可以直接從垃圾箱裡拿走了。還有這張報紙,有人想看,伸手拿來看好了,保證乾淨。對於一些食物,我們吃不了,包裝好放在門口,想省錢的人,完全可以拿去吃,一點都不會有問題。”

  “什麼人會來拿這些東西呢?”我很好奇,心想,或許只有乞丐吧。

  “誰都可以來拿啊,只要需要。不光窮人來取,就是富人們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可以隨手取之,沒人會笑話的。你看有些東西我們用不著,讓需要它的人拿去,多好啊,既不浪費,還幫助了別人。所以我們首先得清洗乾淨。否則,會被人笑話呢!”

  我問房東:“是不是所有的法國人都會這麼做?”

  房東笑了笑說:“大多數法國人會這麼做,但也有個別例外,這是難免的。有時候沒時間做這些,有的人家還會花錢僱個小時工來做。”

  我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

  清洗垃圾既美化了生態環境,又實現了廢物再利用,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一份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博愛情懷,這是一種自身的修養,更是一種生活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