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童年讀後感> 讀《童年》有感(合集11篇)

讀《童年》有感

讀《童年》有感(合集11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童年》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童年》有感1

  我自認為我的童年雖不如公主與王子般美好,但至少是豐衣足食,要什麼有什麼,特別是父母把我當做“掌上明珠”,“心肝寶貝”,簡直整天就像生活在蜜罐裡一樣。

  但我讀完了《童年》這本書以後,不禁為小主人公阿廖沙的悲慘遭遇而感到深切的同情,心裡顯得特別沉重和壓抑。

  天哪!如此比較,我的童年與阿廖沙的童年竟有天壤之別。我的童年是彩色的無憂無慮的。而阿廖沙的童年卻是痛苦不堪的,他時常因為犯錯而遭到外祖父的毒打,有一次,阿廖沙因為染壞了一匹布,而被外祖父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那也許是一種我無法想象的痛苦吧。除此之外,我沒有煩惱和痛苦,重來不用考慮衣食往行不需要為生活去奔波,我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所以,我很慶幸我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是最幸福的人。我們多數人理所當然的社會和父母為我們創造的一切。擁有著這些,我們這些小朋友還並不知足,總是奢求更多,例如:文具要高檔的,衣服要名牌的,更有甚者整天沉迷於網咖……此時,我們因該感到慚愧,應該悔過自己的奢侈,我們無疑是在糟蹋父母的辛勤血汗。

  我們不少人在優越的條件下玩物喪志,變得越來越懦弱了,遇到一點困難就想退縮,逃避或是走捷徑。而阿廖沙卻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並沒有被苦難的生活所擊垮,而是滿懷信心,奮鬥拼搏,越來越堅強,感悟許多人生的哲理,並不懈的追求光明和真理,最終成才。

  正像高爾基所說:“是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能堅強地活想去。”

  所以,讓我們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愛吧!那樣會更幸福。

讀《童年》有感2

  身為一名中學生,可謂是讀書千百,然而在這一堆書裡,一直有一個亮點在引導我,啟迪我,那就是—《童年》。

  《童年》這部小說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他三歲父親病逝,但不知喪父的悲痛。後來外祖母在他的生活中出現了,把他接到外祖父家中。冷酷的生活中,外祖母成了阿廖沙最知心的、最親近的人。

  面對外祖父的喜怒無常,舅舅與舅媽們的勾心鬥角,鄰居們的異樣的眼光,阿廖沙“好像被一種渾濁的溶液灌滿了似的,長久地陷進深淵裡,失去了知覺、視覺、聽覺等等一切感覺。眼前黑的伸手不見五指,渾渾噩噩地生活著……”但是,上帝創造了邪惡,也創造了善良,“小茨岡”、格里戈裡、“好事情”等等,也給阿廖沙的童年帶來些色彩,但是這些色彩很快被那無情的黑暗給淹沒了。就這樣,阿廖沙在這陰暗的環境中生活著,這個不幸的孤兒最終告別了飽嘗善惡的童年,走向苦難的人間。

  有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未必在何時都正確。社會的黑暗並沒有完全侵蝕阿廖沙那幼小的心靈。

  我對故事中的外祖母非常的喜歡。是她把阿廖沙領到光明的地方,創造了阿廖沙正直善良的性格,只有她真正關心與愛護阿廖沙,是他童年時代唯一的保護人。她就是阿廖沙黑暗生活中的光明使者。

  這位光明使者令一個人的身影在我腦海中越來越清晰,她是我童年的重要角色,是她讓我懂得什麼叫做關愛。

  風呼嘯著,天已經黑透了,我剛剛從同學的聚會上回來,心裡還在樂滋滋的想著聚會上的事。不知不覺到了家門口,只見母親倚在門邊,手裡仍織著那件毛衣,時不時向遠方眺望,露出焦急的神色,我終於按捺不住那內疚的心情,出現在她的面前,母親發現了我,用那一臉倦容衝我笑了笑說:“飯熱好了,吃吧!”我終於忍不住那自責的淚水,一下子投入媽媽的懷中,哭著說 :“媽,對不起。”母親用那粗糙的手撫摸著我的頭,一滴幸福的淚水滴在了我的臉上。

  《童年》,它讓我懂得了什麼是愛,愛無處不在,每一個人的身邊都有,用你那雙明亮的眼睛去發現吧,千萬別讓它從你的身邊悄悄的溜走。

讀《童年》有感3

  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孩童的時光,那就是"童年"。它在每個人的心裡都象徵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

  蘇聯作家高爾基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真實地刻畫了一個生活在充滿著仇恨、妒忌、猜疑、自私、貪婪的家庭中的小男孩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徵,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徵真實生動的圖畫。

  那我們的童年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生活幾乎都是在大人們的保護傘下長大的;可謂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輩們的精心呵護猶如海上的避風港,那裡沒有海浪,沒有風暴。雙親含辛茹苦地把兒女們養大,盡力給予孩子們最優越的條件,儘量滿足孩子們的各種要求。因此,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這與阿廖沙的童年相比我們不禁要感嘆:"生在這一年代,真幸運呀!""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正因為阿廖沙生活在如此重壓的環境下,所以造就了他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反抗精神。

  由此可見童年時多經歷一些"風雨",是有助於青少年成長的。那麼,敬愛的長輩們,你們是否應該拔起身邊的船錨,讓小船駛出你那舒適的港灣呢它在每個人的心裡都象徵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

  蘇聯作家高爾基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真實地刻畫了一個生活在充滿著仇恨、妒忌、猜疑、自私、貪婪的家庭中的小男孩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徵,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徵真實生動的圖畫。

  那我們的童年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生活幾乎都是在大人們的保護傘下長大的;可謂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輩們的精心呵護猶如海上的避風港,那裡沒有海浪,沒有風暴。雙親含辛茹苦地把兒女們養大,盡力給予孩子們最優越的條件,儘量滿足孩子們的各種要求。因此,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這與阿廖沙的童年相比我們不禁要感嘆:"生在這一年代,真幸運呀!""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正因為阿廖沙生活在如此重壓的環境下,所以造就了他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反抗精神。

  由此可見童年時多經歷一些"風雨",是有助於青少年成長的。那麼,敬愛的長輩們,你們是否應該拔起身邊的船錨,讓小船駛出你那舒適的港灣呢

讀《童年》有感4

  今天,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裡面講了高爾基童年時的悲慘故事,我好感動。

  高爾基的童年非常悲慘,我們幸福,高爾基不幸福,我們有爸爸媽媽陪著,高爾基沒人陪,我們有大魚大肉,高爾基沒有,但高爾基的童年生活雖然悲慘,但是高爾基不怕苦,不怕累,很勇敢,很堅強,我要向高爾基學習。

  高爾基我會向你學習你的高貴品質,雖然你的出身並不富裕,但你很堅強,很勇敢,我要向你學習你的高貴品質,我要繼續加油。

讀《童年》有感5

  讀完《童年》一書,我對作者高爾基筆下的阿廖沙和他的故事有了無數的感受。

  這本書是作者以自身童年經歷為素材的一部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的辱罵毒打和舅舅們的欺侮等無盡的苦難及惡勢力中頑強鬥爭,在接受和認識現實中所有美好事物的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並將性格發展起來。

  書中的外祖母對阿廖沙非常慈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善良,熱愛生活,常給阿廖沙講故事,這對於阿廖沙與苦難和惡勢力鬥爭是多麼有幫助啊!外祖母的關心、疼愛對阿廖沙的成長也是十分重要的。

  雖然我們身在和平之中,但也能體會到阿廖沙的心情和故事營造的氣氛。當阿廖沙被外祖父打罵時,我的心似乎也收到了疼痛,透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認識了一些對阿廖沙有幫助的人:老工人,“好事情”等。

  我認為阿廖沙就是我學習的榜樣,我要學習像他那樣勇敢堅強,愛文學及各種知識,能在困境中控制自己,做一個普通而又樸實的人。

  阿廖沙的挫折讓我聯想到了保爾,因為兩個人物同樣遇到了很多困難險阻,同樣勇敢面對困難,他們不拋棄不放棄。

  阿廖沙的童年可謂是悲慘的,想想我們的童年,藍天白雲……因此,我們應該更加珍惜我們的童年,在生活和學習中做出美好的成就。

讀《童年》有感6

  我喜歡看《童年》,《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講述的是高爾基童年時期的生活。

  兒時的高爾基隨母親投奔於外祖父家,外祖父的家裡充滿了黑暗,外祖父和兩個舅舅特別自私,殘暴,經常欺負別人。書中以外祖母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則使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充滿了溫暖,讓阿廖沙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這些對作者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是他們這群善良正直的人使阿廖沙的童年不再黑暗。

  我喜歡書中的外祖母,因為她是一個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聖徒一般的寬宏大量的人。她想一盞明燈,照亮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給這個家帶來一絲光明。她經常講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她一步步引領著阿廖沙走向正義光明的大道,遠離黑暗,殘暴的世界。外祖母十分關心疼愛阿廖沙,當阿廖沙遭到外祖父時,外祖母總是第一個衝上去保護他,她為了不讓阿廖沙受傷,經常因為護著他也遭到了外祖父的。外祖母把她那無私的愛全給了阿廖沙,讓阿廖沙有著克服困難生活的力量,為阿廖沙以後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看完這本書使我真正瞭解到了高爾基童年時的痛苦,整本書充滿了嚴肅,低沉的氣氛,但有夾雜著一絲天真爛漫,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愛的力量,學會了面對再苦再累的生活,也要坦然的面對,要用微笑用愛心來淨化世界的黑暗部分。

讀《童年》有感7

  我手捧著一本高爾基的自傳體《童年》。我在想:童年過呢?這是高爾基的童年嗎?他是文學家,那麼他的童年肯定非常幸福快樂吧!於是便翻開這本書,走進高爾基的童年:“我的媽媽來到姥爺家,從小就因淘氣,被姥爺打罵。姥爺是個自私的人,做飯做不好的,不肯拿銀子,沒有管我,我就在樹下打鳥,砸石子,奔跑。過了一陣子,媽媽把我送到學校學習,我每天都得拿著書念呀,沒有一點閒時間,因此成績不錯。但是我捉弄了神甫,被開除之後,姥姥和姥姥爺吵架分了家。又過了一陣子,媽媽結婚,給我生了個小弟弟,慢慢地我已長大了,已懂事了,便給小弟弟當保姆。最後,姥爺把我趕走,讓我自己謀生,讓我走進人間,讓我自己雲幹該乾的事,於是,我的童年悄然過去,我便走進人間。

  透過閱讀高爾基的童年,我看出高爾基小時候也並不是什麼天才,跟我一樣貪玩,他的童年生活也並不幸福,他的媽媽很可憐,姥爺是個自私自利的人,經常欺負高爾基,高爾基從小就經歷人間的苦難,但從另個角度來看,也鍛鍊了他堅強的性格,為以後的成長奠定了基礎。

  聯想到我的童年,和高爾基相比可以說太幸福了,我們生活在溫暖的祖國大家庭裡,有父母無微不至的疼愛,有老師的諄諄教導,有同學們的關心幫助,我健康快樂的成長。儘管如此,有時我沒有體會到自己有多幸福,總是牢騷滿腹,怨這怨那。我現在意識到人的生活難免有些磕磕碰碰,酸甜苦辣。遇到這些情況,不要生氣,君子喻以義,不人喻以利,要做君子,不做小人。要有廣大胸懷,不要斤斤計較,不要報復。不要說壞話,更不要傷害自己,使自己不健康。遇到困難,不打退堂股,要向項羽一樣,破釜沉舟。要記住,打退困難,重現信心,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恆心毅心,通往成功,勇往直前。

  童年像一條小溪緩緩地流淌。在童年裡可以學習知識,也可以盡情玩,但不能總是學,也不能總是玩,那怎麼辦,勞逸結合。讓童年過得有竟義,因為它是基礎。為了使未來美好,從今天起奮鬥吧,珍惜一分一秒,讓自己的明天更美好。

讀《童年》有感8

  這個假期,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高爾基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木工家庭,在殘暴的沙皇統治時期,他吃盡了苦頭,幼年不幸喪父,受盡外祖父的虐待。然而就在這樣可怕的環境中,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如一盞明燈,照亮高爾基孤獨的人生,使他在黑暗中獲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我一遍遍地閱讀,從書中真真切切地明白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個充滿童真、快樂與幸福的童年。

  外婆的童年 苦中有澀

  假期裡,我終於可以去臨安的外婆家住上幾天。像往常一樣,吃過晚飯,我們就在房前的空地上乘涼聊天。

  聊著聊著,我好奇地問外婆:“外婆,你小時候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呀!”不料,外婆聽了我的話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原來外婆出生在60年代,那正是我們新中國最艱難的時期。外婆說到小時候的事,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字餓。那時村裡過的是集體生活,雖然家家戶戶到按人頭分到了口糧,可這糧食根本不夠一家人吃飽肚子的。家裡的大人因為要下地幹活掙工分,還能吃上一碗乾飯,小孩子就只能喝粥,有時把番薯、野菜當飯吃。有幾年遇上自然災害,外婆說她還吃過穀糠。後來,太外婆生病躺床上了,10歲的外婆只能放下她心愛的書本,拿起柴刀去當了放牛娃,開始為家裡掙工分賺錢了。從此,外婆白天不管颳風下雨都上山放牛、砍柴,回到家還沒歇上一口氣,就開始幹起家務活,燒飯、洗衣、做鞋、補衣。村裡的大人們說起外婆這個小傢伙,都會豎起大拇指誇她真能幹。10歲的外婆就這樣還沒好好享受她的童年生活,就已經用她稚嫩的肩膀頂起了半個家。

  媽媽的童年 又酸又甜

  媽媽的童年生活我早就耳熟能詳,要知道在我上幼兒園時,這些事情就已經被她天天當睡前故事講了一遍又一遍。

  在媽媽的故事裡,她既沒有好玩的玩具,也沒有好吃的零食,可她卻擁有一群親密的小夥伴。每天,村子裡的孩子放學回家,一丟下書包就滿村子的呼朋喚友。不管男孩女孩,衝出家門就往田野裡跑,開始一天最盼望的遊戲時間。沒玩具,自己做:幾根細竹竿一綁,糊上撿來的舊報紙,自制的風箏完成了。大家扯著風箏在田野裡狂奔,沒人在意風箏能不能飛上天,玩得開心就好。沒有零食吃,自己找:別人田裡的番薯挖了去燒烤,路邊滿地的嫩草莖和新葉芽揪了就敢往嘴裡塞,頗有當年神農氏勇嘗百草的架勢。用老媽的話說,只要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遊的,凡是抓得到的都是他們的玩具。別看每個孩子在大人眼皮底下老老實實的,一轉身去了田地裡簡直個個都是混世魔王附體。說實話,媽媽小時候生活條件不算好,可媽媽的童年生活卻精彩的讓我羨慕不已。

  我的童年 甜甜蜜蜜

  作為出生在二十一世紀的00後一代,我的童年生活無疑是幸福和快樂的。新中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建設,現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

  我剛一出生,就成了全家人的小寶貝,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都圍著我一個人轉。我簡直就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生活。你只要一走進我的房間裡,就能看到大大的書架上擺滿媽媽精心給我挑選的各種童書,角落裡堆著滿滿幾箱由爸爸給我張羅的心儀玩具。說真的,從小到大,只要是我想吃的、想玩的,爸爸媽媽總是儘可能地滿足我的願望。平時週末一有空閒,爸媽還會約上三五好友來一場說走就走的短途旅行。進入小學後,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了。我不僅在學校裡學習到豐富的文化知識,還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節、藝術節、讀書節等活動,鍛鍊了自己的能力。我想全校老師這麼用心良苦的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就是為了我們都能健康成長,都能有一個幸福難忘的金色童年。

  和高爾基相比,和外婆相比,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

讀《童年》有感9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經歷創作的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的生活,既抨擊了黑暗,也展示了光明。高爾基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度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他沒有放棄生活,而是堅強地從陰霾中走了出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幼時喪父,自小就跟著外祖母和母親來到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

  外祖父掌管著家中的一切,他視財如命,性格也是十分的古怪、暴躁。兩個舅舅也是十分的自私、粗野。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常常因為財產而大打出手;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竟把他打得失去了知覺;他的兩個舅舅讓工人“小茨岡”去抬沉重的十字架,活活地把工人壓死……一件件醜事,一樁樁暴行,一幕幕慘劇,真是令人目不忍睹。這都給阿廖沙的童年留下了陰影。

  幾年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到許多地方打過雜,這些時間裡他飽受欺辱,可都堅強地熬了過去。因為他一直被自己遇到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和信念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我不禁曾想:要是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環境和俄國沙皇時期差不多,會怎麼樣呢?豈不是認為這不是人生活的地方?

  溫室的花朵,到野外如何茁壯成長?時代在更新,科技在進步,可現在的孩子卻是越來越嬌弱。蘇聯著名小說家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首先要學會吃苦。”為歷經風雨怎能見彩虹?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獲得。就像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涯,首先就要學會吃苦。現在地努力學習,就是為了今後的知識儲備打下紮實的根基。好比是我們想要學會跑步,首先要學會站立、走路是同一個道理。

  高爾基,這一個奇蹟的名字,將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

讀《童年》有感10

  聽著窗外若隱若現的雨之歌,真是愜意極了。好景配好書,如果在這個時候捧上一本心怡的書,然後一邊欣賞書中的語句,一邊聆聽著雨聲,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在書桌前,我再次拿出那本書--《童年》,開始了《童年》之旅。

  書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在幼年時就喪父,與母親投靠在外祖父家,隨後母親便不知去向。因為母親當時不顧外祖父的反對嫁與父親,所以本因給母親的財產就被扣留在了外祖父手中,這份財產的美味,不進讓舅舅產生了獨享之心,還想治外祖父於死地。阿廖莎還親眼目睹了聰明能幹的阿廖莎被舅舅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最終被十字架壓死。就連懷孕的舅媽,也整日遭到舅舅的毒打,在一場大火後,難產而死,造成了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一個那麼小的孩子就要遭受這麼難以令人相信的事不由得在我的心裡將阿廖莎上升了一個對他的認識。

  窗外的雨依舊在打著不同節奏的樂器,他給綠葉換上了一件撒滿珍珠的衣裳,給大地換上了一層與往日不同的色彩,也給我換了一種對阿廖莎的新認識。

  時間在鐘錶的流逝中,不知不覺已經消失,與雖然已經停止,可童年之旅還未結束,他久久的在我腦海裡迴響著。

讀《童年》有感11

  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如今,童年已經隨著時間慢慢地流去。每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就想到《童年》這本書,想到書中趙斌有一個令人感慨,令人欣慰的童年!

  書中的趙斌,生活非常的艱苦。家裡有三個哥哥,一個幼小的弟弟。大哥在小學當老師,二哥在唸高中,三哥在鄉中學念初中。不久,媽媽因病過世了,趙斌悲痛不已。三個哥哥不在家,所以趙斌只好和爸爸一起在家照顧弟弟,一起幹活。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了,趙斌也該上學了,可是家裡沒怎麼多錢,所以大哥就在家教趙斌讀書學習,哥哥認真地教,弟弟就專心地學,就這樣,經過了他的刻苦專研,終於踏入了初中的校門。漸漸地,他也走進了高中的校門。而在學校裡,趙斌也受了不少的委屈,但最後,趙斌還是被分配到團中央直屬機關單位從事少先隊工作。但是,在趙斌心裡還有一個最大的陰影:他從來沒上過小學,也沒帶過一次鮮豔的紅領巾。而趙斌也說過:假如再給他一次童年,他希望自己上一次精彩又快樂的小學生活……

  趙斌告訴我們:苦難,也是一所學校!童年是屬於自己的,我們要好好珍惜,好好面對,千萬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