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童年讀後感> ★讀《童年》有感13篇

讀《童年》有感

★讀《童年》有感13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童年》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童年》有感1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經歷創作的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的生活,既抨擊了黑暗,也展示了光明。高爾基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度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他沒有放棄生活,而是堅強地從陰霾中走了出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幼時喪父,自小就跟著外祖母和母親來到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

  外祖父掌管著家中的一切,他視財如命,性格也是十分的古怪、暴躁。兩個舅舅也是十分的自私、粗野。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常常因為財產而大打出手;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竟把他打得失去了知覺;他的兩個舅舅讓工人“小茨岡”去抬沉重的十字架,活活地把工人壓死……一件件醜事,一樁樁暴行,一幕幕慘劇,真是令人目不忍睹。這都給阿廖沙的童年留下了陰影。

  幾年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到許多地方打過雜,這些時間裡他飽受欺辱,可都堅強地熬了過去。因為他一直被自己遇到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和信念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我不禁曾想:要是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環境和俄國沙皇時期差不多,會怎麼樣呢?豈不是認為這不是人生活的地方?

  溫室的花朵,到野外如何茁壯成長?時代在更新,科技在進步,可現在的孩子卻是越來越嬌弱。蘇聯著名小說家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首先要學會吃苦。”為歷經風雨怎能見彩虹?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獲得。就像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涯,首先就要學會吃苦。現在地努力學習,就是為了今後的知識儲備打下紮實的根基。好比是我們想要學會跑步,首先要學會站立、走路是同一個道理。

  高爾基,這一個奇蹟的名字,將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

讀《童年》有感2

  放寒假時,老師佈置了一道作業,讀高爾基“人間三部曲”其中一部。回到家,我認真的查找了一些網站,在網上,閱讀了其中一部??童年。

  作者高爾基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在俄國,乃至世界文壇,都有的極大的盛譽,《童年》也可以說成是他的代表作。

  20天后,我終於讀完了這部偉大的作品,關掉網頁,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想起了許多許多。高爾基那悲慘、令人憐憫,令人感嘆,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頓時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在這樣一個瀰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裡,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骯髒和醜惡,那幼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許多次沉重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甚至可以說成算是阿廖沙的親人,保護和支援了阿廖沙……展示了那些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汙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苦難歷程。

  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高爾基用真實優美的文筆描述了自已苦難而令人難以置信童年,我為自己而慶幸——我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不可能受到那種痛苦,自己沒有失去親人……我很幸福,甚至可以說我很幸運,被家長寵著。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著你品嚐;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我的童年,同其他同齡人一樣幸福,雖然沒有父母的陪伴,但我的祖父祖母把我養育成人,我同樣感到了溫暖,同樣感到了幸福,同樣感到了同齡人所感受到的一切。

  但是高爾基,他卻不同,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他必須要承受這我們這個年齡所不能承受了,但他還是想我們一樣成長,在那樣可怕的環境裡都可以出高爾基這種大師,我們這樣的環境還不出人才的話,那真是愧對於父母。

  我想,高爾基要告訴我們的是:要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永遠以那種積極,勇於拼搏的態度對待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讀《童年》有感3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快樂的,還是令人厭煩的,都使我們難以忘懷。童年反映了我們兒時的喜怒哀樂,我想這些喜怒哀樂早已在我們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當我看完《童年》這本書後,我知道高爾基的童年是與眾不同的。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黑暗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裡度過的,他幼年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人,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舅舅,還有兩個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中,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裡。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在家裡,父母寵愛著,關心著,保護著。在學校,有老師的教導和同學們的陪伴。而高爾基呢?與我們恰恰相反。在如此邪惡和汙穢的社會中,他那顆光明和博愛的心沒有動搖,沒有被汙染,反而變得越加開闊、光明。也許,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吧!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著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想,高爾基的童年要告訴我們的是:要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永遠以那種積極,勇於拼搏的態度對待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讀《童年》有感4

  高爾基的《童年》讓我印象深刻。剛翻開這本書,我就被這本書給吸引了,我便一口氣讀完了它。《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深深地打動了我:他四歲就失去了父親,跟隨著痛哭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搬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捱到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保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親戚,這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

  在捱到外祖父的毒打的時候,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壓死了……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裡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打架……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裡,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和藹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默默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多麼燦爛的,是多麼歡樂;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爭吵之類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有人說,我們是小皇帝、小公主,這一點也不假。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裡,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從現在開始。我們不能再奢侈,不能再浪費;我們要開始為長輩們著想,學會體諒他們;不僅如此,我們更應該開始懂得自己是多麼幸福,自己是多麼幸運呀!

讀《童年》有感5

  讀了高爾基的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俄國社會當時的動盪和黑暗,大人與大人之間都是以仇恨為紐帶,就連年幼的孩子也深受毒害。本文講述的是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那是一個辛酸的、苦澀的童年。阿廖沙三歲的時候,父親便離他而去,在這時他生命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外婆出現了。外婆的樂觀開朗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給了阿廖沙在以後任何的艱苦環境下都不會喪失生存的信心。在隨母親來到外祖父家時,兩個舅舅正鬧分家,為財產的事打的頭破血流。外祖父的這個家庭是一個瀰漫著仇恨煙霧的家庭,外祖父的吝嗇和貪婪,都是阿廖沙所厭惡的,當然在這個家族也有好人,年輕的小夥子茨岡便是阿廖沙在這裡所認識的一個好朋友。她善良、正直的性格都讓阿廖沙非常喜愛。母親改嫁後,他和外祖母一起生活,這時外祖父的家庭也在衰敗,最後外祖父為了生計竟把白髮蒼蒼的老伴和年幼的外孫趕出家門。為了生計阿廖沙必需要撿破爛為生。母親死後,外祖父對他說:我和你外祖母不是你永遠的依靠,你應該去尋找屬於你自己的那片藍天。從此,阿廖沙便開始獨自流落人間。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童年,阿廖沙的童年是不幸的、是殘酷的,但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阿廖沙依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他用一雙童真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的真善美,在外祖母的關愛和引導下,逐漸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樂觀向上的孩子,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們今天的生活多麼豐富多彩,有好玩的玩具,美麗的教室,幸福的家庭,正因為生活在這樣一個優越的環境下,我們才逐漸變得依賴,缺乏獨立能力,嬌生慣養,比起小主人公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呢?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像小主公那樣堅強勇敢呢!

  不管現實多麼殘酷,我們都不能對它失去信心。要在挫折中磨練自己,使自己變得堅強勇敢。

讀《童年》有感6

  一個寧靜的夏日午後,在蟬清脆的鳴聲中,我翻開高爾基《童年》的書頁,回到他的童年,品嚐他的酸甜苦辣。

  阿廖沙生於俄國最灰暗的時期,阿廖沙的童年是悲慘的,四歲時,尚不懂事的阿廖沙失去父親,將永遠失去父愛的他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和藹的外祖母來到瀕臨破產的外祖父家,這是個到處瀰漫著戰火的地方,生活在這個家裡的人們勾心鬥角,絲毫沒有親人之間的溫馨情感,外祖父殘暴貪婪,兩個舅舅自私自利,眼中充滿了對金錢的貪婪,他們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爭吵鬥毆,在這個家庭裡,連小孩都深受這種仇恨之霧的毒害。

  後來,外祖父完全破產,母親改嫁後時常遭到毒打,而阿廖沙,不僅在家中感受不到溫暖,在學校也備受歧視和刁難,為了餬口,他不得不在放學後和鄰居的孩子合夥撿垃圾,雖然感受到了不可多得的友誼,卻也招來學校的非難。在讀完三年級後,他離開了學校。

  與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多姿多彩的,是有聲有色的,我們家中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爭吵鬥毆,我們的家是和諧的,是美滿的,我們也不會因為把桌布染了色而遭受一頓毒打,被鞭子抽得半死不活,更不會發生一個無辜的人被無端折磨致死的恐怖事件,像三年級時就被勒令退學這樣的事,更是聞所未聞。

  而生活在如此完美的今天的我們,卻如此踐踏來之不易的幸福,我們不滿自己的穿著不如別人而拽著父母去買名牌,抱怨爸媽的菜不好吃而天天要求下館子,有著學習的機會卻不好好學習,翹課,頂撞老師,還自認為這很“酷”,你們可知道,這是當年阿廖沙求都求不來的,我們如?死朔鹽頤撬滌械撓Ω妹純梢悅矗頤僑鞝瞬恢湎д訪春俠礱矗?

  我們能坐在明亮的學校唸書,阿廖沙卻這能完成三年級的學業便得外出謀生,我們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能買自己喜歡的文具,阿廖沙卻只能靠撿垃圾活下去,相比之下,我們還能浪費,我們還能不珍惜現有的生活麼?

  珍惜我們所有的生活,因為比起阿廖沙我們幸福太多了。

讀《童年》有感7

  你以為這個社會像你想的那麼單純嗎;還有,就是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教書育人,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辛勤耕耘。讀《童年》有感作文因為我喜歡觀察蜘蛛吐絲的樣子.開始養的時候,我給我養的兩隻小蜘蛛取了名字,一隻叫小寶,一隻叫小貝.。600字作文“陛下,王后她....”管家亞斯欲言又止,試探的眼光打量著正全副精神擺弄花瓣的克羅諾斯——泰姆國;

  這本書主要講了阿遼沙。彼什科夫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在那裡,到處都是爭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時時刻刻地關注著他,阿遼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歲了,當年的高樂基已經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想想自己無論做什麼事,還要父母給我幫忙,就說一次做奧數題吧,讀了一遍以後,覺得這道題很難,根本不經過自己動腦子試一試,就要爸爸來教我,其實這道題很簡單,還沒等到爸爸來教,我已經做出來了。記得還有那次夏令營吧,在綠色學校裡,教官要求我們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說說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先要擦肥皂,然後這邊搓搓,那邊搓搓,再……,洗到再來,衣服還是不成樣子,髒的地方還是髒,所以爸爸批評我依賴性太重,缺乏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裡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讀《童年》有感8

  這是我第三次拜讀高爾基的經典之作《童年》了,此前由於譯者水平不高,我覺得讀它像嚼枯葉一樣索然無味,直到媽媽又給我換了一本,我才真正開始感受這部小說的魅力。

  生活始終是那麼黑暗,每天總有那麼一兩件事把屋裡弄得烏煙瘴氣:兩個舅舅捉弄格里戈裡,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外祖父對外祖母大打出手……在這樣一種家庭環境裡,我的心始終是揪著的,喘不過氣來,唯一讓我感受到這個大家庭裡有一點正能量的是外祖母和茨岡尼克,但茨岡尼克後來也被兩個舅舅捉弄而死。

  外祖母在這個家裡就像潤滑劑,艱難的支援這個家的運作,她能堅持下去就在於她的心中有一個慈愛的上帝,像她自己一樣慈愛。她向阿廖沙這樣描述上帝:“上帝坐在山岡上,就在天堂草地的中間,坐在銀白色菩提樹下面的藍寶石神座上。那些菩提樹一年四季都枝葉茂盛。天堂裡沒有冬天和秋天,所以鮮花永不凋謝,一直不斷地開放,讓上帝的僕人們心裡高興。”而且外祖母對上帝的早晚禱告也非常用心,她能每次使用不同的辭藻來讚美上帝,禱告時她最精神,彷彿年輕了十幾歲,我想在這時外祖母心中積壓的一些髒東西,不愉快的東西釋放出去了,她可以以一個全新的自己去面對新的一天,哪怕已經知道這一天會很糟。而且外祖母堅信上帝主管著這一切,家裡的是非善惡看在眼裡,家中有生命的東西都知道上帝,存在於生活的每一處這個上帝同樣也給阿廖沙帶來生活動力。

  而外祖父的上帝卻是截然不同的,這個上帝感覺有外祖父自己的烙印在裡面。而外祖父的禱告看似比外祖母莊嚴,可我認為比外祖母敷衍,他沒有把上帝當成他最可靠的主,用外祖母的話說就是從沒有對上帝說一句真心話,因為他的禱告每天都是一樣的。他這樣描述上帝:“上帝的法力殘酷無情,超越任何的裁判,人們犯了罪就得被淹死,被燒死,毀掉他們的城市。上帝用瘟疫和飢餓懲罰人們,永遠手持利劍來統治人間!”外祖父曾經寬容大度,聰明有為,那時他心中的上帝又是怎樣的呢?我想定然比現在美好,時代的變遷讓他變成了守財奴斂財鬼,心中的上帝也變得兇狠嚴厲。

  如果你是唯物主義者,那麼請守住你心中的那一片淨土;如果你是基督教徒,那麼請守住你心中的上帝。你要堅信世間的美好,上帝的仁慈,因為上帝影響著你的行為,而你的所思所想所遇也悄然改變著心中的上帝。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快樂的人生。

讀《童年》有感9

  在20xx年的一個春天,我讀了高爾基寫的《童年》這一本書,我之後就時不時感到懊悔,想到自己和高爾基童年時的生活環境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別。 他四歲就喪父,跟母親來到了外祖父家中,就因為外祖父的兇狠殘暴,讓他在這個家裡認識許多東西,也明白某幾樣壞的東西:自私自利、小氣貪婪和兇狠殘暴……他每天生活在陰暗,殘酷中。還時不時被打被罵,而我們呢?每天過得快快樂樂的。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現在我們每天向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童年時的高爾基呢?衣服沒幾件,飯也有時吃不飽。跟他比,我們是非常幸福的。我們現在已經有了許多,但是我們還不知足,只想要更好,想要或希望得到更多的東西。

  只要對光明還有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能無限擴大,甚至照到任何角落。黑暗過去之後,太陽總會出來。只要你有堅持不懈的信心,黑暗也能變成光明。做一個善良、樂觀的人,那麼,你一定會迎來生命的輝煌。

讀《童年》有感10

  童年每個人都感受過。童年是美妙的,童年也是快樂的,童年更是幸福的,童年這件往事是值得回憶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是那麼的悲慘,令人不堪回想。

  故事:

  悲慘的高爾基3歲喪父,失去了親切的父愛,跟著母親,來到了外祖父的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天真無暇的高爾基的頭上。外祖父的性格:十分的暴躁,經常打外祖母和高爾基,使高爾基幼小的心靈的陰影不斷擴大。

  後來高爾基又結識了知心朋友小茨岡,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可是,好景不長,可憐的小茨岡被自己那兩個兇狠的舅舅給害死了。高爾基就這樣失去了知心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爾(高爾基的兩舅舅)都是惡鬼,毆打自己的老婆,還天天鬧著要分家產,兄弟之間一點也不團結,兩個兒子也這樣被教壞了。處處捉弄高爾基。此後,高爾基又認識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 結果又被外祖父趕走了!高爾基有了個繼父,十分暴躁,愛打人。幾年後,最疼愛他的外婆死了,母親也死了,就此,被外祖父趕出門,靠著撿垃圾為生。

  這“一家子蠢貨”,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貪婪、自私;米哈伊爾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對阿廖沙好的,只有善良、和藹,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讓他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有一絲絲的安慰中。

  高爾基最喜歡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種特殊的親和力,她有講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麼愛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爾和雅科夫這兩個大壞蛋,她也並沒有請求外祖父怎樣嚴厲得處罰他們。一個善良的人,又怎會喜歡在家裡發生戰爭呢?面對外祖父毫無人情的打罵,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爾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誼,沒有什麼再值得回憶!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到他的恨,品味著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想想我們這生活在一個溫馨的家庭中,是多麼舒適,還把我們當做“小王子”,‘小公主’。有好吃的食物,好玩的東西,好看的風景,好……,想到的都是我們這些生活在搖籃中的寶貝。

  小則家,而大則國家。

  國家在我們身上播下一粒一粒種子。為我們做營養改善計劃,還有九年教育……

  我們有多少學生在認認真真的。“有”。“是有,可是有多少”。只有這些還不夠,一個“家”,難道只要一兩根柱子就能支撐者嗎?不,還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撐。

  那些還在沉浸在玩的日子中的學生,快醒吧!不要枉費你的家人對你的期望,也不要枉費國家的重望。

讀《童年》有感11

  大家認為童年都是美好的,但我看了《童年》這本書,卻覺得高爾基的童年更多都是悲傷、不愉快的事情。

  父親去世後,高爾基跟隨著姥姥、母親來到了遙遠的姥爺家。姥爺十分愛生氣,高爾基犯了一點小錯誤,姥爺就會毒打他。但是年輕幽默的小夥子伊凡為這個家添了不少快樂,可是最後,家裡的兩個舅舅逼迫伊凡去搬運十字架,伊凡因為力量不夠而不幸地被十字架砸死······這一切,彷彿都在我的眼前展現。

  讀到下面,這兩件事讓我更加痛恨高爾基的姥爺:善良的染坊工人格里高裡因為不小心讓染坊著起了火而被姥爺趕走了,最後害得格里高裡瞎了,不得不在街上乞討,只有一位熱心的老太太幫助他向人家求情:“行行好吧,可憐可憐這瞎子吧······”第二件事是高爾基的好朋友,高爾基家的鄰居“好事情”因為經常做化學實驗而被姥爺誤認為他是在練巫術、破壞房屋被趕了走。離別時,好事情那雙充滿淚珠的雙眼和依依不捨的表情讓我久久不忘······

  後來,高爾基的母親嫁走了,最後因為疾病而離開了世間,姥姥因此來到了高爾基繼父的家住。姥爺認為高爾基是個沒有前途的孩子,就把他趕走了。

  這本書讓我學會了理解離別的感受,讓我知道了高爾基童年時代的黑暗與罪惡。

讀《童年》有感12

  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孩童的時光,那就是"童年"。它在每個人的心裡都象徵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

  蘇聯作家高爾基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真實地刻畫了一個生活在充滿著仇恨、妒忌、猜疑、自私、貪婪的家庭中的小男孩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徵,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徵真實生動的圖畫。

  那我們的童年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生活幾乎都是在大人們的保護傘下長大的;可謂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輩們的精心呵護猶如海上的避風港,那裡沒有海浪,沒有風暴。雙親含辛茹苦地把兒女們養大,盡力給予孩子們最優越的條件,儘量滿足孩子們的各種要求。因此,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這與阿廖沙的童年相比我們不禁要感嘆:"生在這一年代,真幸運呀!""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正因為阿廖沙生活在如此重壓的環境下,所以造就了他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反抗精神。

  由此可見童年時多經歷一些"風雨",是有助於青少年成長的。那麼,敬愛的長輩們,你們是否應該拔起身邊的船錨,讓小船駛出你那舒適的港灣呢它在每個人的心裡都象徵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

  蘇聯作家高爾基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真實地刻畫了一個生活在充滿著仇恨、妒忌、猜疑、自私、貪婪的家庭中的小男孩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徵,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徵真實生動的圖畫。

  那我們的童年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生活幾乎都是在大人們的保護傘下長大的;可謂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輩們的精心呵護猶如海上的避風港,那裡沒有海浪,沒有風暴。雙親含辛茹苦地把兒女們養大,盡力給予孩子們最優越的條件,儘量滿足孩子們的各種要求。因此,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這與阿廖沙的童年相比我們不禁要感嘆:"生在這一年代,真幸運呀!""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正因為阿廖沙生活在如此重壓的環境下,所以造就了他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反抗精神。

  由此可見童年時多經歷一些"風雨",是有助於青少年成長的。那麼,敬愛的長輩們,你們是否應該拔起身邊的船錨,讓小船駛出你那舒適的港灣呢

讀《童年》有感13

  我是懷著激動的心情翻開《童年》的,但我卻是用顫抖的雙手合上《童年》的。

  那一年,阿廖沙還沒長大,卻被迫外出謀生了。回首童年時光,正如他自己所說,“那段生活彷彿是一個心地善良且又極端誠實的天才,美妙地講出來的一個嚴酷的童話”。誰能料到,若干年後,他由一個從黑暗小屋走出來的貧苦孩子成為文學界一顆璀璨的明珠;誰能料到,若干年後,他被世人所敬仰,名垂千古;誰能料到,正是這個“嚴酷的童話”孕育了他,造就了他。

  我沒法想象,阿廖沙是如何能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熬過童年。我只知道有個詞語叫“生不如死”,用它來形容阿廖沙的感受應不過分吧。父母雙亡,孤獨無助,要想活著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意志!我想如果換作是今天的少年,他們之中大部分絕對受不了這種地獄般的煎熬。

  在瀰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裡,阿廖沙每日噩夢連連。他忘不了姥爺那張猙獰的面孔,忘不了兩個勢利和人面獸心的舅舅,忘不了狡黠偽善的老彼得……然而阿廖沙並沒有染上半點濁氣,迷失自己。命運強迫他早熟,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人性的醜惡。他變得更堅強、更勇敢、更明智。

  我仍記得那天,當阿廖沙得知“好事兒”要被趕走的訊息後,可以不顧一切地頂撞家人;可以於深夜望著“好事兒”遠去的背影而淚流滿面……在物質匱乏、道德淪喪的年代,在勾心鬥角、自私自利的現象恣意縱橫的情況下,阿廖沙義無反顧地挑起一個時代的良知,卑微渺小卻彌足珍貴!

  我又想到今天。這個充斥著繁華的時代,物慾橫流。許多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父母倍加寵溺,含在口裡怕化了,捧在手上怕碎了。這些孩子甘願做溫室的花朵,一旦脫離父母這顆大樹,懶惰無能等本性便暴露無遺。

  他們對錢的慾望極大,總是向父母大把大把地要錢,再大把大把花錢;他們可以向同學大肆炫富,可以對父母“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可以學習無能但“賺錢”有方。對於富家子弟來說,錢就像金子堆在金子上,嘩啦嘩啦地流……

  別林斯基曾說過,苦難是人生的第一所大學。高爾基在這所大學中跌爬滾打,最終鑄成了錚錚鐵漢,還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今天的孩子是否也要經過身體的煉獄和精神的洗禮才能判若兩人呢?

  今天的孩子真的應該好好讀《童年》,他們太缺少愛人的觀念和智慧靈動的眼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