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人故事> 建築學家梁思成的故事

建築學家梁思成的故事

建築學家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築學家,一生從事著古建築研究和保護工作,著有《中國建築史》等建築書籍。下面小編就來分享一下建築學家梁思成的故事,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建築學家梁思成的故事 篇1

  1、偉大的古建築保護者

  梁思成是我國著名的古建築大師。人民英雄紀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樓滕王閣均出自大師的手筆。梁思成畢生從事古建築研究和保護工作。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早年留學美國,遊歷歐洲。回國後定居北平,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和東北大學建築系,並且開始潛心撰寫《中國建築史》。1937年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平靜的生活被徹底打亂,梁思成只得帶著夫人和兒子梁從誡南下,在離重慶300多里的裡莊落腳。日軍的入侵讓他們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狀況也是日益惡化。由於長期低頭伏案畫圖頸椎受損,他就用花瓶拖著下巴,繼續創作。

  炮火連天、兵荒馬亂,即便在這個偏僻的小鎮也難得片刻安寧。1944年夏天,抗戰形勢扭轉,進入戰略反攻階段。這天,幾個陌生人忽然出現在梁思成面前,他們奉盟軍司令部之命,前來邀請梁思成商議大事。聽明來意,梁思成二話不說立即乘竹筏從水路出發,到達重慶的朝天門碼頭,又棄筏登岸。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時,梁思成甚至來不及喝口水,一張軍用地圖已經擺在面前。盟軍正在準備大規模轟炸日軍,為了保護敵佔區的古建築不至於毀於炮火,所以專門把他請來請教。

  梁思成手拿著紅筆,在地圖上仔細的圈點,每個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標記。圈點完畢,當他交還地圖時,稍作沉思,忽然說:“我還有個建議,希望另外兩個城市也能得到保護,但是不在中國。”美國人感到奇怪問他是哪兩個城市?他說:“日本的京都和奈良,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兩座古城,古建築林立。”話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覺得不可思議,當時兩國交戰正是你死我活之時,對於梁思成這個建議,就連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第二年夏天,日軍兵敗如山倒,卻仍在垂死掙扎,拒絕投降。為了打擊日軍的戰爭潛力,早日結束戰爭,盟軍在太平洋上集結重兵對日本本土發起了持續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在連連的炮火籠罩之下,直到日本宣佈投降,國內幾乎只剩下了廢墟,唯有兩個城市倖免於難,京都和奈良。盟軍最終聽取了梁思成的建議。

  硝煙散盡,隆隆的炮聲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戰爭帶給人們的傷痛,仍然難以癒合。然而幸運的是京都和奈良躲過了那場浩劫,兩座千年古都,依然是生機勃發。時至今日,多處古建築群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讓日本人引以為豪,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來此觀光覽勝。當人們漫步古都,徜徉於歷史和現實之間,為人類的智慧而發出由衷的讚歎之時,不會忘了60多年前的那個中國學者。

  文化遺產是全世界人類共同的財富,大師的遠見和胸襟令人欽佩,日本人尤其心存感激,都說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後來梁從誡赴日本演講,談起此事,眼眶溼潤的說道:“父親當時作出這個決定是不容易的,我們家有兩個親人都犧牲在抗日前線。”臺下鴉雀無聲,無不悚然動容。如果說這是兩個人的戰爭,勝負其實早已分曉。

  古建築和文物是人類共有的財富,人類有共同保護的責任。

  2、在軍用地圖上標古建築

  1948年底,在取得遼瀋戰役的勝利後,毛主席隨即擬訂了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並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完成了對北平的包圍。 鑑於棄守只是時間問題,國民黨當局試圖迫使在北平的高校南遷。

  就在遷與不遷爭議之間的一天,有兩位穿灰布衣服的人,在一位朋友的'引領下,來到梁思成先生家中。來人取出一幅北平的軍事地圖,說:“我們的部隊正在做進駐北平的準備,出於完好保護北平城中珍貴的文物古蹟、書籍檔案的考慮,黨中央和毛主席主張和平解放北平,但是如果傅作義拒絕接受和平改編,我們只能強行攻城。我們早知先生是國內著名的建築學家,現請先生把有重要文物古蹟和古建築的地方在地圖上標出來,以使之避開炮火。”

  當時,梁思成正為北平城中大量的名勝古蹟、古建築群落的命運擔憂,他害怕北平遭受劫難,使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瑰寶毀於一旦。 因此,以前從未直接和中國共產黨人打過交道的梁思成聽了來人的這番話,感到十分驚愕:共產黨對保護文物古蹟竟如此重視!而當他又聽來人說他們的上級表示,寧可付出流血犧牲代價,也要盡最大可能保全古建築一磚一瓦時,他更被深深地感動了。 他隨即和妻子林徽因,用紅筆在那幅軍用地圖上,把他們認為必須特別加以保護的地點,一一圈點了出來。北平最終獲得和平解放,國人額首稱慶。而梁思成夫婦晝夜圈點禁止炮轟地圖一事,則成為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永久佳話。有了這次經歷,梁思成毅然做出了留在清華大學等待解放軍到來的選擇,拒絕了國民黨派飛機接他到臺灣的邀請。

  如何在解放戰爭中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產,僅僅有高層領導人的重視是不夠的,還要有一些措施保障。中共中央特地派人來請教梁思成,傾聽他的看法和意見。這一做法正符合梁思成千方百計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心願,於是他慨然應允,為中央人民政府和解放軍編印一本《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以供在解放各個城市和地方時用。

  梁思成擔綱這件大事,率領清華建築系的部分教師及中國建築研究所人員一起動手,從《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的內容、封面到書的版式設計都親自定奪。1949年6月,這本《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印出,發給各路解放大軍。在該書的說明中,明確寫道:“本簡目的主要目的,在供人民解放軍作戰及接管時保護文物之用。”

  這本飽含了梁思成等人心血的《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發到解放軍手中之後,不僅在解放各個城市、地方時避免了不少盲目的破壞,而且對解放初期開展古建築調查、保護、研究工作也提供了指導,它可以稱為新中國文物保護史上重要的歷史文獻。

  當時在中國建築研究所工作的羅哲文,直接參加了《簡目》的編寫,並擔任了初稿的全部油印刻制和印刷裝訂工作。

  建築學家梁思成的故事 篇2

  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梁思成知道舊城作為一個整體,無論如何保護不成的時候,仍然發出最後的吶喊。他退而求其次,希望保住舊城的城牆和城樓。在北京《新建設》中,梁思成為北京城牆做了他最後的徒勞辯護,可以使我們後人洞悉當年的情景(“○”為毀城者的言論,“△”為梁思成的辯護):

  ○城牆是古代防禦工事,是封建帝王統治的遺蹟,其歷史任務已經完成,理應拆除。△那麼,故宮不是帝王的宮殿嗎?天安門不是皇宮的大門嗎?這一切建築遺物雖然曾為帝王服務,被統治者專用,但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傑作,今天已屬於人民大眾,成為民族的紀念文物了。

  ○但是,城牆限制和妨礙城市發展。 △現代城市為防止過度密集和擁擠,採取大城市用園林地帶分隔為小區域的辦法。城牆正可負起新的任務,承當現代大都市的區間隔離物。而當國防上需要時,城牆上還可利用為放炮的陣地,古代的防禦工事在現代還能再盡歷史任務。重要的是打破心理上的城牆。人民政府所規劃的大北京市界已21倍於舊城區,政策方向早已確定,舊時代政治、經濟上的阻礙早已消除,我們不應再被心理上的一道城牆所限制、所迷惑。

  ○城牆阻礙交通。△只要選擇適當地點,多開城門即可解決。同時在城市道路系統設計上,控制車流,引導其彙集在幾條主幹道上,正可利用適當的城門位置導向。○拆除城牆,可取得許多磚,可取得地皮,利用為公路。拆之無害,且有薄利可圖。△城牆除 1米厚的磚皮外,內皆灰土,總數約1100萬噸,以20節18噸車皮組成的列車日運一次,需83年才能運完。這一列車,83年之中可運多少有用之物?廢物體積如十一二個景山,安放何處?北京城外並不缺少土地,四周都是廣闊的平原,何苦要費巨大的人力取得這一帶之地?拆除城牆的龐大勞動力又可積極生產許多有利於人民的成果。如此浪費人力,同時毀掉一件國寶文物,不但是庸人自擾,簡直是罪過的行動。

  但這樣的爭辯很快就結束了。爭速前進的歷史和匆忙的決策,徹底淹沒了梁先生的建議和童話般的憧憬。有一天,梁先生從城內開完會回到清華園,談到了北京市負責人的話:“誰要是再反對拆城牆,是黨內就開除他的黨籍!”從此,反對的意見,美好的建議,都沉默了。

  這一次,是科學和理性的敗退。於是,對梁思成的批判開始了。隨後,北京城牆不幸地被拆毀了。

  為保護北京城,梁思成哭了好幾回。天安門外的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因為妨礙“幾十萬人民群眾的隊伍在這裡接受毛主席的檢閱”,於1952年被拆除,梁思成哭了;1953年,北京開始拆除一座一座牌樓,梁思成與主拆派據理力爭,在會場上痛哭失聲。

  梁思成的確書生氣,直到1957年,他還在抗辯:“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梁思成就針對北京市區規劃提出,將北京的行政中心建到老城之外,這就是著名的“梁陳方案”。但這一方案很快被否決。批判者說,梁思成是為古而古,妄圖將北京老城當做一個博物館儲存起來。對此,梁思成曾對當時北京市的一位負責人直言:“在這些問題上,我是先進的,你是落後的,50年後,歷史將證明你是錯誤的,我是對的。”

  跑了幾年城建,王軍越來越理解梁思成:“梁先生不是為古而古,而是與城市的現代化聯絡起來的。”

  梁思成當年躺在病床上預言:這個城市還沒有長大,現在只會得一些傷風感冒的小毛病,但我已經看出,他將來會心肌梗塞,得高血壓。

  雖然他本人沒有看到自己的預言變成現實,但是王軍看到了這個城市心肌梗塞和高血壓的病症。今天,北京城已經不堪重負,人口密度過高,交通擁擠,環境汙染,資源稀缺,許多文物建築被毀壞。

  在山西海拔2000多米的霍山,為尋訪梁思成夫婦當年考察過的一處古建築,王軍驅車幾個小時才上了山頂,而梁思成當年則花了12個小時步行上去的。

  “在那個高度,我終於理解了梁思成。”王軍深有感觸地說,“他實際上被一種文化所化掉了,化到他的血液裡了。”

  建築學家梁思成的故事 篇3

  現在已經沒人能說清他們彼此第一次相見是在什麼時候,但是彼時,梁正是人生的最好年華——十七歲。家門風範使他看上去與眾不同,儼然一位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言語間略顯穩重但不乏幽默。而林則風華初露——十四歲,正值水般澄澈、花般嬌豔的年紀,明眸皓齒,神采飛揚。她渾身上下散發著一種語言所不能表達的魅力,似靈動的精靈,只一眼,便住進了梁思成的心裡。

  世家的教育與文化的底蘊使他們志趣相投,心有靈犀一點通。經常是林笑談之中迎上樑眼裡閃爍著的調皮的火花,就知道他已經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思想。還有很多時候,梁思成對林徽因講著什麼,使得她很吃驚,這正是自己想要說的,怎麼從他的嘴裡表露出來了呢。精神的交融和靈魂的互相抵達使他們的心漸漸貼近,終極碰撞出了愛的火花。

  梁並不是個善於言辭的人,但他不動聲色的諧謔,經常讓林徽因開懷大笑。他也並不高大,但他的篤誠寬厚卻讓林徽因感到有一種安全感。他又是個胸襟開闊、坦蕩無私又能細緻進微地照顧別人的人,是個真正的男子漢。林在生活裡所碰到的任何煩擾和偶然湧起的茫然心情,在他那裡都會得到勸慰和開解。

  兩個年輕人沉醉在愛的幸福中,充分享受著愛情的歡快與甜蜜,他們第一次知道,原來真正的愛可以讓心變得像白雲一樣柔柔。溫情彷彿從沉睡中甦醒過來,沐浴在愛河裡的兩個人想訴說,想歡笑,想歌唱,想把這歡樂帶給每一個人。這不是一般意義的歡樂,這歡樂來自靈魂,將引領他們飛往天堂。

  婚前,梁問林:“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後都不會再問,為什麼是我?”林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

  婚後,梁思成曾詼諧地對朋友說:“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對我來說: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一天,梁從外地回來,林很沮喪地告訴他:“我苦惱極了,因為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梁聽後非常震驚,一種無法形容的痛苦籠罩了他,經過一夜的思想鬥爭,雖然自己痛苦,但想到另一個男人的長處,他毅然告訴妻子: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金嶽霖,我祝你們永遠幸福。”而林不僅沒有離開他,反而感動萬分地對梁思成說了一句能讓世上所有男人都無法拒絕的話語:

  “你給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來償還!”

  是的,她已經是個傳奇,是隻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著如許煙波歲月,隔著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書頁中的一個剪影。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為她寫下那樣的詩句,可是最後她還是沒有選擇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樣激烈的愛,金嶽霖的脈脈深情更令人動情。

  汪曾祺寫過一篇《金嶽霖先生》,其中有個這樣的細節:林徽因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鄭重其事地邀請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飯店赴宴,眾人大惑不解。開席前,他宣佈說:“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頓使舉座感嘆唏噓。

  他為了她終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無人可取代她。即使多年後,當他已是八十歲高齡,年少時的旖旎歲月已經過去近半個世紀。可當有人拿來一張他從未見過的林徽因的照片,來請他辨別拍照的時間地點的時候,他仍還會凝視良久嘴角漸漸往下彎,像是要哭的樣子,喉頭微微動著,像有千言萬語哽在那裡。最後還是一言未發,緊緊捏著照片,生怕影中人飛走似的。許久,才抬起頭,像小孩求情似的對別人說:給我吧!

  林的追悼會上,他為她寫的輓聯格外別緻,“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總是用來指豔日,豐盛與富饒。她在他心中,始終是最美的人間四月天。他還記得當時的情景,他跟人說,追悼會是在賢良寺舉行,那一天,他的淚就沒有停過。他漸漸說著,聲音漸漸低下去,彷彿一本書,慢慢翻到最後一頁。

  有人央求他給林的詩集再版寫一些話。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過很多神色,彷彿一時間想起許多事情。但最終,他仍然搖搖頭,一字一頓地說,我所有的話都應當同她自己說,我不能說。他停一下,又繼續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己說的話,我不願意說也不願意有這種話。他說完,閉上眼睛,垂下頭,沉默了。

  他從來沒對她說過要愛她一輩子,也沒說過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無言地做這一切。愛她卻不捨得讓她痛苦選擇,因此只得這樣沉默。因為,能夠說出來,大約都不是真的。

  愛固然值得珍惜,但是要人愛你一時一刻並不難。但是最美最好的,是有個人在至老時候還會想起你。那樣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從未忘懷過你。他會想起你年少時候的容顏,在他心中,你永遠都是十七歲的那個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會想到嘴邊不自覺地輕輕地微笑起來,嘆息地說,她啊……之後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萬語的,可是已經不必說了。那樣的你,在那樣的他的心中,便是獨一無二的萬古人間四月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