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人故事> 關於謙虛的名人故事(精選20篇)

謙虛的名人故事

關於謙虛的名人故事(精選20篇)

  故事是一種文學體裁,生動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幫你認識社會、理解人生,引導你做一個通達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謙虛的名人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1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是一位聲譽顯赫的物理學家,深受人們的敬仰。在紐約河濱教堂所設的世界最偉大的學者的塑像中,愛因斯坦是惟一活著的人。但他並沒有被榮譽衝昏頭腦,始終保持著謙遜的品質。他對別人把他當成偶像感到無法理解,對報刊上的宣傳和讚揚十分厭煩,非凡是那些記者、畫師、雕塑師來找他拍照、畫像、塑像,更使他難以忍受,他說他簡直成了這些行業的模特兒了。

  愛因斯坦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超人。他熟悉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過的道路的延伸,科學的新時代是在前人基礎上開闢的,因此他總是抱著敬仰和感激的心情讚賞前人的貢獻。他知道,在科學的道路上有許許多多人在共同奮鬥,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貢獻,因此他對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對自己的下屬和學生,愛因斯坦也沒有任何傲慢的表現,凡是和他接觸過的人,無不為他的和藹可親和平等待人而感動。他還總結了這樣一個成功公式: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他認為自己不是什麼天才,只是一個真理的忠實而勤勉的追求者。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2

  牛頓是科學史上的巨人之一。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為經典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他進行了光的分解而創立了光學;在熱力學方面,他確定了冷卻定律;在天文學方面,他創制了反射望遠鏡,考察了行星運動規律,科學地解釋了潮汐現象,預言了地球不是正球體;在數學方面,他是微積分學的創始人……恩格斯在《英國狀況》一文中對他的偉大成就讚歎不已。然而他自己卻非常謙遜。當他臨終的時候,來探望他的親朋好友在病榻邊說:你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人……

  他聽了偉人二字便搖搖頭說:不要那麼說,我不知道世人是怎樣看我,我自己只覺得似乎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了幾隻光亮的貝殼。但真理的大海在我眼前還未被熟悉,被發現哩。

  停頓片刻,他又說:假如說我比笛卡兒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的緣故。說完這段話,他平靜地閉上了眼睛。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3

  諾貝爾是19世紀末的瑞典傑出化學家,一生貢獻極大,但十分謙虛。

  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來找諾貝爾。諾貝爾有禮貌地回絕了。他說:我喜歡訂閱這本有價值、有趣味的書,但請您不要將我收入。我不知道我是否應當得到這種名望,不過我厭惡過分的詞藻。諾貝爾的哥哥想編一部家族史,請他寄一份自傳。諾貝爾寫道:阿道爾弗雷德·諾貝爾他那可憐的生命,在呱呱墜地時,差點斷送在一位仁慈的醫生手裡。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的乾淨,從不累及別人;主要的過錯:終生不娶,脾氣不佳,消化力差;僅有的一個希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惡:不敬財神;生平重要事:無。哥哥反覆勸說,並提出代為整理。諾貝爾執意不從。他說:我不只是沒有時間,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寫什麼自傳。

  在宇宙漩渦中,有恆河沙粒那麼多的星球,而無足輕重的我們,有什麼值得去寫?諾貝爾一生不願意宣揚自己。他驚人的業績與他不平凡的謙虛分不開。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4

  陳毅同志戰功赫赫,但他總是歸功於黨和人民群眾。他說:“個人太渺小,黨群才萬能。”他曾形象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山東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有一次,他觀摩一個話劇,臺詞有一句:“陳毅有大將風度,”事後內陸對此擔出意見:“怎麼能讓劇本上寫出這樣的話呢?讓我陳毅聽了往哪裡鑽呀?我要鑽到桌子底下了!叫我臉紅呀。請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這句話改掉。

  林伯渠曾以“浩瀚襟懷揚子水“之句讚頌陳毅同志,是十分精當的。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5

  著名藝術家梅蘭芳在一大戲院演出京劇《殺惜》,演到精彩處,場內喝彩聲不絕。

  這時,從戲院裡傳來平靜老人的喊聲:“不好!不好!”梅蘭芳循聲看去是一位衣著樸素的老人。於是,戲一下場,就用專車把這位老先生接到住地,待如上賓。梅蘭芳恭恭敬敬地說:“說吾孬者,吾師也。先生言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者見梅蘭芳如此謙恭知禮,便認真指出:“惜姣上樓與下樓之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一聽,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疏漏,納頭便拜,稱謝不止。

  以後每在此地演出,必請老者觀看並請其指正。梅蘭芳的謙虛大度,不僅使自己的藝術造詣更進一步,也使自己的德行操守勝人一籌,受人敬崇。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6

  明清之際大學者、思想家顧炎武,學識淵博,而且有高尚的謙虛之德。

  他自己經常對照別人檢查自己,發現自己人的不是,認為:在探討自然與人世,有堅忍不拔的精神方面,我不如王錫闡;在刻苦讀書增長才幹並能夠探險索深奧、洞察細微的東西方面軍,我不如楊雪臣;在專門精研儒家三《禮》,成為具有高超見解的一代經師方面,我不如張爾岐;在冷靜地自處於各家學說之外獨立思考以求更深見解方面,我不如傅山;在艱苦條件下還能獨立攻讀、無師自成方面,我不如李容;在能夠經歷各種艱難險阻、隨時適應環境變化方面,我不如路安卿;在能夠博聞強記無所不知方面軍,我不如吳任臣;在文章能夠雅正別人而又用心和善溫厚方面,我不如朱尊;在好學不倦、又能忠誠於自己的朋友方面,我不如王宏撰寫正由於顧炎武能夠從別人的長處看到自己人的差距,虛懷若谷。

  所以,他的事蹟被子當作《清稗類鈔·謙謹類》的典型,而且他更由於勤奮好學,成為明末清初三大學者(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之一。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7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為"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文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美文摘抄)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悅誠服。

  謙虛的名人故事:謙虛的大畫家

  19世紀的法國名畫家貝羅尼到瑞士度假,每天仍然揹著畫夾到各地去寫生。

  有一天,他在日內瓦湖邊用心畫畫兒,來了三位英國女遊客,看了他的畫兒,便在一旁指手畫腳地批評起來,一個說這兒不好,一個說那兒不對,貝羅尼都一一修改過來,末了還跟她們說了聲"謝謝"。

  第二天,貝羅尼有事到另一個地方去,恰巧又碰到昨天那三位婦女,她們正交頭接耳不知在討論些什麼。那三個英國婦女看到了他,便朝他走過來,問他:"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兒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你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

  貝羅尼朝她們微微彎腰,回答說:"不敢當,我就是貝羅尼。"

  三位英國婦女大吃一驚,想起昨天的不禮貌,一個個紅著臉跑掉了。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8

  牛頓其實是胡克的晚輩。早在1662年,胡克已成為英國王家學會的實驗主管,而此時牛頓還是劍橋大學的學生。1969年,牛頓當上劍橋的教授,開始講授他的光學研究。1672年,牛頓被選為王家學會會員,作為見面禮,他給學會寄去一篇論文,提出光是由粒子組成的,但是遭到了胡克的猛烈抨擊。(胡克認為光是一種波),牛頓無法忍受,威脅要退出學會。在學會書記勸說下,牛頓才留了下來。

  但是在1675年,牛頓發表的另一篇光學論文招來了胡克更猛烈的抨擊。胡克認為,牛頓論文中的大部分內容是從他在1665年發表的《顯微圖譜》一書中的有關論述中搬來的,只是做了某些發揮。兩人進行了一番貌似彬彬有禮其實暗藏譏諷的通訊。

  牛頓在1676年2月5日致胡克的信中寫道:“笛卡兒(的光學研究)邁出了很好的一步。你在一些方面又增添了許多,特別是對薄板顏色進行了哲學考慮。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後面這句話被認為是牛頓的謙虛,後來被許多人當成座右銘,但是如果我們知道牛頓其實看重實驗和數學計算而蔑視胡克的哲學思考,並且胡克身材不高、駝背得很厲害的話,就可以明白牛頓的這句話並不是在恭維胡克。

  多少年過去了,不知內情的人都把牛頓奚落胡克的這句話,當作了謙虛,人們把牛頓熱愛科學的故事用作教育的材料,卻忽視了這句名言真正的來龍去脈,只能說是一個被人為誤傳的美麗。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9

  孫叔敖成為楚國政府部門的長官,全國上上下下的吏民全都來道賀。

  但惟有一老者,穿著粗布衣,戴著白色帽子,最後來到孫府。他不是祝賀,而是弔問。

  孫叔敖並沒有怪罪他,反而正衣帽非常禮貌地出去見他,對他說:“楚王不知道我無德無才,是個不肖之了徒,讓我擔政府長官,使吏民都來道賀,而先生獨來弔問,難道有什麼說法嗎?”老者說:“當然有說法。身份已經很高貴但對人態度驕橫的,百姓會除掉他;官位已經很尊貴但擅攬大權的,國君厭惡他;俸祿已經很豐厚但還不知足的,是不能長久下去的。”孫叔敖再次拜謝說:“敬受命,希望能聽到閣下更多的教誨。”老者說:“官位越高而越應該沒有架子,官職越大而越應該小心,俸祿越豐厚越應該謹慎地不敢多多取。你能嚴謹地遵守這三條,足可以使楚國大治了。”

  孫叔敖因為謙恭待人,無意之中獲得了三條貴意見。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10

  春秋時政治家晏嬰用一匹駕車良馬贖了奴僕越石父的身,將他帶回齊國。

  到齊國後,晏子對越石父招呼沒打,就回家了。越石父很生氣,要與晏嬰斷絕交往。晏子派人說:“我與先生並沒有交往,我看你可憐,贖你回來,你還不滿足嗎?”越石父說:“聽說君子最大的痛苦是找不到知己。我地位低下,沒有人瞭解我。你把我贖回來,我以為遇到了知音。可你這樣這辭而別,和僱我當僕人又有何區別呢,還不如繼續讓我當僕人去!”晏子聽到這樣的話,趕快去見越石父,以尊貴的朋友對待他,以恭敬的態度對他說:“前兩天只見到先生的容貌,今天才瞭解先生的志向。

  聽說君子不因小誤會而絕情,請給我一個改過的機會吧!”越石父激動地說:“這樣做我反而不敢當了。”為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俗人有功德於人,便露出驕矜之色。而晏嬰把一個奴僕從卑賤中救出來,又能畢恭畢敬地對待,這才叫不俗。而這也正是晏嬰之所以成為一個成功的偉大政治家之原因。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11

  劉邦率兵駐紮高陽時,有一天,他傳見酈食其。當酈食其急匆匆地來到劉邦的住所時,劉邦正愜意地靠床坐著,由兩個侍女給他洗腳。酈食其見劉邦對自己這樣輕慢,心裡很不高興,只微微拱手為禮,並不下跪,說:“大王,你是想幫助秦國進攻諸侯呢,還是想率領諸侯攻打秦國?”劉邦見酈食其不但不行大禮,還提出這樣的問題,不禁大怒。酈食其正色說道:“大王既然決心聚合人馬,聯合義軍討伐強秦,就不應該如此輕慢長者。”劉邦聽酈食其這樣一說,心中一震,感到自己確實不應該這樣接見賢者。於是,急忙揩腳穿鞋,正衣整冠,從床上起來,屏退侍女,恭恭敬敬地請酈食其上坐,感謝他的提醒。

  劉邦能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本身就是一種謙虛。劉邦的這種謙虛的品德,不但贏得了酈食其的尊重,而且贏得了許多人的佩服,因此,在他周圍聚集了大批的人才,如張良、蕭何、韓信等等。正是這些人的邦助下,劉邦才得以成就了帝業。

  反觀項羽,儘管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勢力也遠遠大於劉邦,但他“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史記·項羽本紀》),驕傲自大,剛愎自用,事事但憑一己之勇,不肯聽從部下的意見,以致許多有才能的人如陳平、韓信、英布等,都離楚歸漢,甚至連他唯一的謀臣范增也被逼走,最終只落得個四面楚歌,兵敗垓下,自刎而死,連屍首也被人分成五份用以邀功的悲慘結局。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12

  扁鵲是我國古代的名醫,他家兄弟三人,都以從醫為生。

  有一天,魏文王問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醫術最好呢?”

  扁鵲回答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既然你最差,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回答說:“我大哥治病,是治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已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裡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於病情剛剛發作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們的村子裡才小有名氣。而我扁鵲治病,是治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看見的都是我在經脈上的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他們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因此名氣傳遍全國。”

  文王連連點頭稱道:“你說的好極了。”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13

  美國的萊特兄弟是飛機的發明者,他們為世界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是一對很善於思索、又刻苦鑽研的兄弟,同時卻是一對最不善於交際的難兄難弟。他們最討厭的就是演講。在一次盛宴上,酒過三巡,主持人請大萊特發表演說。

  “這一定是弄錯了吧?”大萊特不好意思地說,“演說是歸舍弟負責的。”

  主持人轉向小萊特。小萊特站起來說:“謝謝諸位,家兄剛才已經演講過了。”

  就這樣推來推去,人們還是不放過兄弟倆。經各界人士再三邀請,小萊特只說了這樣一句話:“據我所知,鳥類中會說話的只有鸚鵡,而鸚鵡是飛不高的。”

  這隻有一句話的演講,博得了人們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14

  比爾·蓋茨是美國首富,沃倫·巴菲特是僅次於比爾·蓋茨的美國超級富豪。但是,蓋茨卻是巴菲特的仰慕者,而非相反。

  巴菲特有“股神”之稱,但是他選股票進行投資的決策很簡單,不但長期不變,還廣為人知,在這種情況下,卻從來沒有人在這一方面超越過他。

  這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

  巴菲特對於投資有三個不要:不要貪婪,不要跟風,不要投機。

  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如果沒有驚人的意志力,完全做不到。

  貪婪是人的本性,跟風是人得天性,而投機簡直是快速致富的不二法門。但是巴菲特把這些全都遮蔽掉了。

  對一個企業進行深入的瞭解,瞭解它的產品,它的經營策略,它的市場物件,它的管理人員的素質,它的股東的訴求,它的市場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和解決方案,都是巴菲特要做的事。一條簡單的規則背後,有無數基礎工作需要去做。從這個角度來看,巴菲特的成功是不是那麼的容易複製?比爾·蓋茨仰慕巴菲特,並不僅僅由於巴菲特在投資上具有極為精準的眼光。作為被美國政府優待的超級富豪,2011年8月15日,巴菲特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停止寵愛超級富豪》一文,認為像他這樣的符號享受特別減稅優惠,而那些窮人和中產階級卻在阿富汗為過作戰,是不公平的事。

  對於因為財富分配不公正而成為富豪的人,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富起來的真正原因?僅僅因為自己勤奮、聰明,就可以得到比別人多得多的財富?

  巴菲特關於財富的眼光,和他創造財富的眼光一樣精準。他不僅是比爾·蓋茨的偶像,也應該是其他很多人得偶像。

  當然,看一個人,不能看他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和比爾·蓋茨一起環遊世界宣傳慈善,巴菲特沒有自己打自己的臉。

  可能會有人說,巴菲特如果把自己宣傳慈善的錢捐出來,難道不比他去宣傳更有效果嗎?類似的問題李連杰也遇到過。這位出生於中國,成長於中國的功夫巨星,為了慈善創辦了壹基金,面對問題的時候回答的是,慈善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他是希望可以將慈善的理念更大範圍的為人所知,這遠比一個捐出自己所有的財富要重要。

  我自認為不如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我也相信比我有錢的人即使在中國都有很多,但是,我仍然建立起一支慈善基金。我認為的慈善理念就是,不是一個捐出的錢越多就代表他對慈善更為熱心,慈善只是回報這個社會的一個手段,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他人。

  在我建立慈善基金之前,我也曾為慈善捐過不少錢,但是我覺得那些錢都不多。不是我不願意多捐,是因為我覺得,相比起那些我不認識,我也從來不知道的需要幫助的人來說,我的親朋好友,我的員工,他們才是最需要我的幫助的人。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身邊的人極為苛刻,在外界形象再好又有什麼用,這種行為難道不就是傳說中的花錢買名聲嗎?

  財富不應該是這樣被使用的,尤其是我所擁有的財富,是我和我的員工們一起創造的,我的員工們理應優先得到這批財富的一部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從榜樣那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自己想擁有卻還不完善或者不具備的東西。我的幾乎所有的對於財富、道德、人生等等的認識,都是學習而來,再從榜樣那裡參照不足。

  如果說,巴菲特給蓋茨樹了一個榜樣,所有值得我學習的人都為我樹立了榜樣。

  一個人最初的那些認識,基本都是從父母那裡得來。我感謝我的父母。我今天所做的,我覺得所有無愧於心的那些事,所有那些讓我某一天也可以成為榜樣的那些事,我是為了我的兒子而準備。

  當他有一天成長起來的時候,當他有一天比我更為傑出的時候,我希望,我無愧於我的兒子,我希望他能夠說,他是以我為榜樣而那麼傑出。比爾·蓋茨是這麼做的,沃倫·巴菲特也是這麼做的。如果說,連他們這些幾乎從來沒有招致惡評的超級富豪們都在這麼做的時候,我有什麼理由不這麼做呢?如果有比他們更好的存在,我也會修正我的目標。但是在此之前,我的方向是如此明確,會指引著我一路向上。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15

  有一位女作家被邀請參加筆會,坐在她身邊的是一位匈牙利的年輕作家。

  女作家衣著簡樸,沉默寡言,態度謙虛。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誰,他認為她只是一位不入流的作家而已。

  於是,他有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

  “請問小姐,你是專業作家嗎?”

  “是的,先生。”

  “那麼,你有什麼大作發表呢?是否能讓我拜讀一兩部?”

  “我只是寫寫小說而已,談不上什麼大作。”

  男作家更加證明自己的判斷了。

  他說:“你也是寫小說的,那麼我們算是同行了,我已經出版了339部小說了,請問你出版了幾部?”

  “我只寫了一部。”

  男作家有些鄙夷,問:“噢,你只寫了一部小說。那能否告訴我這本小說叫什麼名字?”。

  “《飄》。”女作家平靜地說。那位狂妄的男作家頓時目瞪口呆。

  女作家的'名字叫瑪格麗特·米切爾,她的一生只寫了一本小說。現在,我們都知道她的名字。而那位自稱出版了339部小說的作家的名字,已經無從考查了。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16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他喜歡下棋,而且棋藝高超,很少有對手。

  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個老人在擺棋陳,招牌上寫著:“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覺得老人太高狂妄,立刻上前挑戰,結果老人不堪一擊,連連敗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老人把那塊“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拆了,不要再丟人現眼。

  沒想到,當左宗棠從新疆平亂回來時,居然又發現了那塊牌子。他很不高興,就又去和老人下棋,但是這次他竟然三戰三敗,被殺得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慘遭敗北,他很驚訝:老人為什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棋藝進步得如此之快呢?他向老人請教。

  老人笑著說:“你雖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將出徵,所以我讓你贏,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你已凱旋,我就不必再客氣了!”

  左宗棠叫後心悅誠服。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17

  一個人寄了許多履歷表到一些貿易公司應聘。其中有一家公司寫了一封信給他:“雖然你自認文采很好,但是從你的來信中,我們發現你的文章寫得很差,而且文法上也有許多的錯誤。”他非常生氣,但轉念又一想:“對方可能說得對,或許自己在文法及用詞上犯了錯誤,卻一直不知道。”於是他寫了一張感謝卡給這個公司。幾天後,他再次收到這家公司的信函,通知他被錄用了。

  寓意:你一定要明白,人們都喜歡謙虛的人,而不願意與自以為是的人為伍。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遇到一些好為人師的人,他們總喜歡指出別人這做得不合適了,那做得過分了,似乎他什麼都在行,對什麼都可以說出個道理來。這種自負,恰好是自卑心理的曲折表現。他們之所以擺出一副“萬事通”的面孔來,就是惟恐被人輕視,他們炫耀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這樣做的結果更只能使他們捉襟見肘,遭人厭惡。道理很簡單,你認為別人沒有辦好事情的能力,別人也不會把你的能力放在眼裡。只有謙虛才能學得更多的知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懂得的一切都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更不要說好為人師了。一個人有才能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謙虛的美德來裝飾,那就更值得敬佩了。任何人潛意識裡都是爭強好勝的,自負是人的本性之一。你的自我表現和炫耀往往會刺傷別人,謙虛正是使你人際交往中受歡迎的有效方法。不論你的目標是什麼,如果你想要追求成功,謙虛都會是你必要的特質。在你到達成功的頂峰之後,你會發現謙虛更重要--只有謙虛的人才能得到智慧。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18

  春秋時期,有一對罕見的要好朋友,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這兩人後來都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管仲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青年時,他的家境相當貧困。他做過商人,這在當時貴族階層看來是非常低賤的。經商期間,管仲到過很多地方,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經歷過各種各樣的事情,見過很多世面,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

  一天,管仲在街上碰上了年齡相仿的鮑叔牙,兩個人攀談起來,結果越談越投機,越談越覺得志趣相近,兩人就相約結為朋友。

  管仲和鮑叔牙曾經合夥做買賣,管仲家裡窮,出的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利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哪裡是貪這幾個錢呢?他家裡生活困難,是我自願讓給他的。”

  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後面,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手下計程車兵全都瞧不起他,不願再跟他去打仗。鮑叔牙卻替他解釋說:“管仲家裡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並不真是怕死。”鮑叔牙替管仲辯護,極力掩蓋管事的缺點,完全是愛惜管仲這個人才。

  管仲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嘆口氣說:“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鮑叔牙的大度,使他和管仲結成了生死之交,併成為千古美談。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19

  扁鵲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由於他醫術高超,被世人公認為“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由於他醫術精湛,所以與君主們有過一些交往,下面講幾個關於他與君主們的小典故。

  扁鵲拜見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訴給扁鵲,請求扁鵲予以治療。秦武王的近臣說:“大王的病在耳朵和眼睛之間,即使治療也未必能治好。如果處理不當,還可能把耳朵搞聾,把眼睛搞瞎。”秦武王把近臣的話告訴了扁鵲。扁鵲聽了,大發脾氣,把針石丟在地上,氣憤地說:“君王既然跟懂得醫理的人商量治病,卻又聽不懂醫理的人胡言亂語,這怎麼能治好您的病呢?如果用這種法則來管理秦國的政事,那麼您只要在一次重大的舉動上遲疑不決,秦國很快就會滅亡啊!”

  扁鵲弟兄三人均為當時名醫,尤以扁鵲最負盛譽。某日扁鵲為魏王針灸,魏王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醫術最高?”扁鵲不假思索道:“長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詫異。扁鵲道:“我長兄治病於病發之前,一般人不知他是在為人剷除病源、防患於未然,所以他醫術雖高,名氣卻不易傳開;而我是治療於病情發作和嚴重之後,人們能看到我為患者把脈開方、敷藥刺穴、割肉療傷,我也確實讓不少病家化險為夷,大家就以為我的醫術比長兄高明。”

  透過這兩則小典故,我們瞭解了扁鵲謙虛謹慎和正直高尚的人品,他不愧為古代和當今從醫之人的榜樣!

  謙虛的名人故事 篇20

  宋朝宰相呂蒙的故事:寬嚴適度,謙虛待人,大度容人

  宋太宗時期,有人上奏說在汴河從事水運工作的官吏中,有人私自將官貨運到其他地方去賣,眾人都很不滿。聽罷,太宗說:“完全根除恐怕太難了。此事,不要太認真,只將那些首惡分子懲辦了即可。只要不妨礙正常公務,不必過分追究了。總之,這也是為了確保官貨暢行無阻呀!”

  宰相呂蒙正也贊同道:“水若過清則魚不留,人若過嚴則人心背。君子都看不慣小人的所作所為,但若過於苛求,恐有亂生。不若忍之,使之自醒。這樣才能有利於朝政。從前,漢朝的曹參就認為在善惡的量刑上應該要寬嚴適度。謹慎從事,必然能使惡人無所遁形。所以,聖上所言極是,小事上切不可太苛刻。”

  呂蒙正素以不與人計較而出名。他剛任宰相時,有一位官員在簾子後面指著他對別人說:“這小子也配當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聽見,大步走了過去。

  其他官員為他深感不平,準備將此人查問出來,呂蒙正知道後,急忙阻止了他們。

  散朝後,那些官員還是憤憤不滿。呂蒙正卻對他們說:“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一輩子都得耿耿於懷,多不好啊!所以千萬不要再去查問了。再說,這對我並沒有什麼損失呀。”人們都佩服他氣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