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國學> 精選國學經典作文9篇

國學經典作文

精選國學經典作文9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經典作文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學經典作文 篇1

  一說國學,我就想起上幼兒園時學的《三字經》“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小朋友們都聲嘶力竭的跟著老師朗讀,我也大聲地讀著。當然卻不知所云。直到現在,才理解了其中所蘊含的意味深長的道理,也理解了國學魅力所在。

  “入則孝”講的就是親情。“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要認真聽取父母的教誨。“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告訴人們要善待、照顧父母。現在家裡有暖氣空調,不需要我們扇扇子暖被窩,但我們也應該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去真心的愛我們的父母。

  關於學習,孔子也告訴我們“溫故而知新”這個最好的學習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能弄虛作假,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不要不懂裝懂,而且要做到學了新知識不忘舊知識,要不斷複習鞏固。

  助人為樂、尊敬師長、愛護公物、勤儉節約都是良好的優秀品質。作為我們新時代的中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從身邊的一些所謂的“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良好的習慣。

  現在《三字經》和《弟子規》已成為我成長路上的嚮導,是我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它就像一位嚴肅的啟蒙老師,教給我怎麼做才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不斷修正我的壞習慣,伴我成長。

  願我們這一代在這些經典的文學的薰陶下,能擁有許多優良品質,能為國家作出一份貢獻,在其陪伴下健康成長。

國學經典作文 篇2

  經典,演繹了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傳承了中華的傳統美德,弘揚了民族精神。在透過對經典的不斷閱讀和學習過程中,讓我深深感受到了經典的樸實無華的魅力,從中也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在經典的薰陶下不斷成長。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有發奮圖強的精神,而志堅行苦的精神又決定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努力方向。當個人、民族、國家處於逆境時更應奮發立志。張海迪正是因為有著發奮圖強,志堅行苦的精神,才能在人生的大舞臺上發光發熱。張海迪,5歲的時候患上了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但是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憑藉著奮發圖強和志行艱苦的精神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她還發奮學習,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還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最終,她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出版了個人文集,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同時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為國家、為社會和為他人作出很大的貢獻,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迭經優患的中華民族始終堅強地屹立於世界之林,是多少個像張海迪那樣的同志一直堅持“奮發圖強,志堅行苦”精神的結果。這種“奮發圖強,志堅行苦”的精神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不斷地激勵著我前進,不斷讓我迎難而上,不斷讓我勇於面對困難,解決困難。作為老師,我們也要不斷教導學生,把奮發圖強,志堅行苦的民族精神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傳統中只有那經典才是我們人類智慧和實力的源泉。經典,包含了多少中華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我們要不斷從經典中汲取精神食糧,化作不斷前進和超越的力量。就讓經典伴我們成長,讓經典指引著我們的人生!

國學經典作文 篇3

  國學經典傳承著悠悠古國幾千年的燦爛文明,記載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識精髓,它為炎黃子孫書寫出最為驕傲的一筆。在我還對周圍一切都懵懂無知的時候,老媽就常在我耳邊經常誦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稍懂事時,老媽又給我逐字逐句地教我:“人之初,性本善……”,從此以後我便深深地愛上了國學經典。

  先前我是個慢性子的小女孩,每次做作業時不緊不慢的,甚至邊做邊玩,老媽的嘮叨聲和爺爺的教誨聲不絕於耳,成為我學習、做作業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那時的我不但沒有改進,反而覺得非常反感。自從暑假老媽陪我重溫了《論語》、《三字經》等國學經典誦讀後,我才意識到自己以前錯得多麼的厲害。

  《論語》裡有一句:“學而不知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深深的觸動了我,它告訴我學習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僅靠認真,學習不會有多大的進步;而只掌握思考方法,卻不認真,成績也不會好。只有兩樣具備,才能取得好成績。現在我做作業時,剛想偷懶,就會想起《論語》的這句話,馬上收起了玩心,專心做作業,它為我敲響學習的警鐘,時刻縈繞在我耳邊伴我成長。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儘可能的幫父母做點我力所能及的家務。放學後,我會給辛苦了一天的老媽捶背……《三字經》裡不是說過“香九嶺,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嗎!何況自從我得了“過敏性咳嗽”以來,老媽每天晚上沒睡幾個小時,還怕咳嗽耽誤了我的學習,每天晚上抽出時間給我輔導功課,並鼓勵我注意身體和學習兩不誤,老媽還要上班,雖然累,卻沒有一絲怨言。我的生命、智慧……都是父母給予的,難道我不應該孝順他們嗎助人為樂、尊師愛教、愛護公物、勤儉節約都是好的優良品德。作為我們新時代的小學生更要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從身邊的一些所謂“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良好的習慣。

  國學經典,不但給我學習、生活帶來了幫助,還讓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是我生命裡一盞明亮的燈,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未來的路就算再崎嶇坎坷,我也會迎難而上!

國學經典作文 篇4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為國學,中國文化海納百川而成經典。《唐詩》、《三字經》、《宋詞》、《論語》等一些國學經典,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讀懂了,自然就瞭解了。

  我們從小時候的《唐詩》、《三字經》,到現在的《論語》和《道德經》,它們總能使我們感受頗深,國學是需要我們認真的體會,需用一生去學,國學是先人用盡一生而總結的道理,那是對人品的品讀,那裡有人世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那些都是中國的驕傲,那些沉積著一個偉大的民族不變的精魂,國學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修身養性,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教會我們分辨美醜,明辨是非。國學使我們從聖人和智者的叮嚀中品味人生的真諦,從一件小事·,從一句話,從一個動作,從一個事物中,我們都能夠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懷,國學經典能引領我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端正我們的人生態度。

  《論語》使我們修身養性,德性人生。《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主張“仁”,“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教會我們如何做仁人,《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樣才能體會人生的意義,怎樣才是真正的對人有仁愛之心,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生活。

  《道德經》是我們認識最深的國學經典,他總能用一句最簡短而精闢的話把我們帶到另一個美好的境界,那裡都是真善美。這就是國學的力量,在國學中一旦看懂人生,便會是生活昇華到另一個水平線——不計較得失,無論世事沉浮,每一次都是以平常的心態去面對。看輕人生的權勢名利,看輕世間的繁華昌盛,看透人生的真諦,超然物外,你就會別有一番滋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這句話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也是老子一生的堅守,權勢名利看輕了,世間就安靜了。

  品讀國學,就是在品讀人生。懂得國學,你就懂得了人生!

國學經典作文 篇5

  國學,乃華夏民族千年之文化底蘊、乃華夏民族千年之精華,它見證了古時候人們的智慧、古時候人們的氣節。其底蘊的優厚,使得現在的人們依然感到心曠神怡,當讀到一篇好的古文時,自己的心也就在一剎那感到了內心深處的淨化,超凡脫俗。 有人問過我,問我怎樣比喻國學?我這樣回答:“國學就像一壺好茶,有著青山綠水的韻味,越品,越能品出好的茶味,回味無窮。”的確如此,如同王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一般,真是人間最享受的事。就從我華夏曆史最早的一部經典《大學》說起,他給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一部,他以人的修身為核心。

  提出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至和、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生養性不只是內醒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和完善人格修養的過程;以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本書我想這也是古人當中君子們都有的寶貝吧。發揚先天固有的德性,革新舊的思想和習氣,以求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這也就是《大學》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含義,在後面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讀了以後雖然周圍沒有其他聲音,可是卻會讓人感覺氣勢浩蕩,激情澎湃,讓人引起共鳴。雖然現在是強大先進的社會,資訊科技、電子技術十分先進。燈取代了蠟燭、手機取代了書信、汽車取代了馬車、高樓大廈取代了小平屋。但是,古人的這些言論,這種修身養性的精髓,現在人能做到嗎?發自內心的,大多數古人要兩袖清風得多、要高風亮節得多。現在回想古時的大同世界,是多令人難忘的時光!

  再向古人一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不得不感到與眾不同。在竹林中,小溪潺湲,柱子高聳,高山流水的曲調送入雙耳,茶已泡得濃香純,我眼睛已緊閉,在這詩文的意味下回望那遠古的大地……

  我夢想來到了曾經壯觀的好水雲南滇池,那真是“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孫髯在大觀樓題的長聯,深情描繪了著壯觀景色,:“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真是振奮人心,氣壯山河!可是,現在的滇池啊,唉!…………我也夢想來到西湖,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也沒有了漂亮的面貌了。曾經的世界不在了。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歷史不能重演,“高山流水”彈完了,茶也幹了,這時我睜開了雙眼,我知道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千瘡百孔的世界。這意味悠長的國學啊!一時是品不完的,有朝一日,我再泡一壺好茶,來再好好品一品、讀一讀。

國學經典作文 篇6

  在小學的時候,我就已經和國學有過接觸了。在那時候,我的嘴裡整天嘟囔著《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因為還小,根本不知道背得這些是什麼意思,只知道老師讓背,背過就能得到表揚。

  上了初中以後,開始學習《弟子規》。一開始我也不知道里面的意思,只知道背。可是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歷的一些事,讓我漸漸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一天,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見一部手機躺在地上。開始我喜出望外,並忐忑不安,我不知道應不應該撿,最重要的是我真的怕別人看見,到時要有多尷尬呀!我看了看田裡正在幹活的農民,發現並沒有人注意到我,這時懸著的心才慢慢放下來。於是,我馬上拾起手機放在包裡,迅速地“逃離”現場。回到家,看見家裡沒有人,情緒慢慢穩定下來。可是我的心也害怕了起來,因為我怕失主來找我。果然,不一會兒,就聽見“噹噹”的敲門聲,我的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上。我小心翼翼地開啟門,原來是我的一個鄰居。我說:“我爸爸不在家,等我爸爸回家了,你再來找他行嗎?”我剛想關門,他卻一把推住了大門,一臉焦急地對我:“我剛才在幹活回家的路上把手機給丟了,我聽地裡幹活的人說,看見你好像下來撿什麼東西,那是不是手機呀。”我一聽這句話,我心裡更加忐忑了。

  我到底不應該把手機還給他呀?我要是給了就真的“一無所有了”——“手機、面子……”此時我的心裡亂極了。這時,我想起了《弟子規》中的“有心非,名為錯;無心非,名為過;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我不能一錯再錯!

  “我確實撿了一部手機,是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撿到的,不知道是不是你的?”“這是你的嗎?”他看見手機以後,臉上露出了微笑,他跟我說:“這就是我的手機。”還不停地跟我說著“謝謝,謝謝……”我看到他那麼高興,那麼感激我,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我覺得自己好偉大,我也好開心呀!

  還有一次,我背課文背了好長時間,都沒背過,心情煩透了,都要放棄了。於是我扔下書跑出去,放鬆心情了,嘴裡嘟囔著:“這麼難的課文誰能背過呀!”可是一想,怎麼著也得背過,要不又要挨罰了。那我怎樣才能背過呢?心裡著急地想著。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我想起了,前幾天在《弟子規》中背了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於是我興高采烈地跑回家拿起書本,用手堵住耳朵,閉上眼,用心去背。果然,沒一會兒我就背的差不多了。

  以後,我知道我還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相信,和國學經典牽手一直走下去,我定能走得更高更遠。

國學經典作文 篇7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中有許許多多的有關學習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讓我感受頗深,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重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矇蔽而陷於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學習,就有可能因誤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險。

  我覺得,在我們日常學習中,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味的讀書,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為了學習而學習,缺少必要的思考,大腦卻一片空白。有的人只讀“死書”,而不去深入理解書中的含義,這樣就會導致學習的基礎不紮實;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學習只為了追求數量,而不在乎質量,結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學習在於思考,也在於吸收,二者缺一不可。

  還有一句讓我感觸最深。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它的意思就是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這句話告訴我們:能者為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樹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嫌棄每一塊小石子;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彙集他們點滴之長。我們必須具有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在逆境中不怨不怒的平和心態,並且運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對世界有新的的認識,新的發現,並且有所領悟,有所感動。

國學經典作文 篇8

  國學經典博大精深,當學生不斷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後,老師教給學生學以致用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將國學經典與作文教學有機融合,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讓經典詩詞更好地引領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當學生我手寫我心,表情達意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後,作文的有深度、有內涵就成為老師和學生們努力想達到的最高境界。那麼,如何把積累的國學經典知識成功運用到作文當中,提升作文的內涵呢?筆者在平時的語文作文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入手,教給學生將國學經典運用到作文中的技巧,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一經典一故事法

  在“百家講壇”上,于丹講《論語》時常常使用“一經典一故事法”。在作文中使用這個方法,可以成功地將國學經典運用到作文中。比如:謹銘同學採用于丹講論語的“一經典一故事法”,將國學經典運用到作文中——

  《弟子規》裡講“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這讓我想起:有一次,我的筆丟了。找了我們的班長李永明,向他借筆,跟他說:“李永明,借根筆,我下午還你。”下午放學前,我及時把筆還給了他。過後不久,在一次單元考試中,我的筆寫了一半沒水了。我向李永明遞了張紙條借筆。趁著老師不注意,他偷偷地把筆借給我。考完試後,我向李永明說聲謝謝,及時把筆還給了他。《弟子規》講的真的是太對了:“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三字經》講:“人之初,性本善。”這讓我想起:在一個風雨交加的'下午,剛好放學,陳明同學沒帶雨傘,便向身邊的林紅同學借了一把紅色雨傘,因為林紅的媽媽正好開車來接她。過後,在放學的時候,我經常看著他們開心地一起從校門口走出來。我想:借傘的人一定是個善良之人,因為善良的人才值得深交。果然,又有一次,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狂風暴雨。在校門口,我又偶遇了這兩個人,這次是林紅沒帶雨傘,陳明同學看見了,就連忙撐著傘走了過來,和她共用這把雨傘。《三字經》講:“人之初,性本善。”我認為是正確的:世上還是好人多。我也要做這樣善良的人。

  二、對話法

  在對話描寫中融入國學經典也是國學作文的一個絕招。比如:楚瑩同學採用“對話法”將國學經典句子運用到作文中。文章開頭描寫了媽媽與我的對話,並由經典帶出了一件事,結尾又用“明白了一個道理”帶出經典,首尾呼應——

  有一天,媽媽摸了摸我的臉,輕聲告訴我:“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你怎麼理解呢?”我歪著腦袋,對媽媽說:“公物雖小,也不能佔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就會讓父母傷心。”媽媽聽後,微笑地拍著我的肩膀說:“小鬼,學了國學,你可懂得不少啊。”我不禁心裡想起了這樣的一件事……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火辣火辣的太陽無情地烤著大地。地面就像被烤熱的鐵鍋一樣。我和媽媽到牛排店吃牛排。我拿水果時看見一個人賊眉鼠眼,像只小老鼠似的。只見他到處打量一番,見沒人注意到他,就開啟放刀叉的櫃子,偷偷拿了兩副刀叉藏進口袋裡。此時,半路殺出了個程咬金。他的行為被服務員發現了,服務員皺著眉頭:“請問先生為什麼要拿走我們的刀叉?”那人火冒三丈地對服務員吼道:“你們飯店怎麼這麼無理,連客人的東西都說是你們的。這刀叉是我自己帶來的。你不知道嗎?”他的脖子頓時爆出了青筋。他的叫聲就像老虎在吼叫。最後,餐廳叫來了110,他被警察叔叔帶走了,現場他的家人看了,傷心不已。透過這件事,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國學中的“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的做人道理。

  三、線索法

  在作文的開頭設計“題記”,在作文的結尾設計“後記”,然後在題記、行文、後記中三次出現主題一致的國學經典句子。這條國學句子做線索可以使文章有內涵而且中心突出。比如:下面的陳栩妍同學在文中採用“線索法”成功將國學經典句子運用到作文中——

  讀《論語·為政》隨想

  冷空氣南下的一個星期天早上,下著陰冷的雨。我仍然堅持誦讀國學,從中我學到了: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孔子回答:“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幫助老父母操勞,有了酒食先讓老父母吃,這就是孝子嗎?不是的!對父母發自內心地、和顏悅色地愛,才是真正的孝順!”這讓我想到了兩件事情——有一次我考了90分,那是我考得最差的一次。回到家中,媽媽邊炒菜邊開心地問我:“寶貝你考了多少分啊?”我垂頭喪氣地說:“我考了90分。”媽媽大驚失色地說:“你居然才考90分!”她停下手裡炒菜的活兒問:“這是怎麼回事啊?是不是又粗心啦!”那天我沒有跟媽媽頂嘴,一直靜靜地虛心地聽媽媽說。因為《弟子規》教我們:“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又有一次,我在鄰居小花家和她一起寫作業。她媽媽聽到她考了80分,就一直責備她:“你這是怎麼回事啊!”她不耐煩地說:“又怎麼了!我考80分,你會死呀!”她媽媽氣得臉色發紫,差點要打她。我想:她這樣氣媽媽,媽媽真的會被氣死的。孔子說:“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但是我們要努力做到,這樣父母才能開心長壽。因為我愛我的爸爸媽媽。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四、聯想法

  國學作文的第四個技巧是“聯想法”:從一本國學書聯想到相關的事情。比如:坤元同學在國學作文中不僅運用了“線索法”,還成功運用了“聯想法”:從一本國學書聯想到相關的一件事情——

  讀《弟子規》隨想

  在一個春天的早晨,我繼續捧書誦讀國學,讀到了《弟子規》中的這樣一句話:“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先學做人很重要。只有知識,卻不懂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是華而不實的人。

  這讓我聯想起去年的一件事情:那是一個細雨濛濛的午後,雨聲“沙沙沙”,像一曲好聽的歌謠。一箇中學生揹著沉重的書包在小路上走,手裡還捧著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著,一看就是學霸模樣。腳上鋥亮的皮鞋像大理石地板反著光,格外引人注目。

  路上一個清潔工老人正冒著小雨掃地,大掃把在地上發出“唰唰唰唰”的聲音。中學生邊走邊看書,從他身邊走過,大掃把“唰”地掃過來,正好碰到了中學生的皮鞋,鞋子上頓時粘上了一堆黃色泥漿。中學生火冒三丈,厲聲呵斥:

  “老頭,你把我新買的皮鞋弄髒了!你賠!”粘上了泥漿的皮鞋不再鋥亮,泥水在皮鞋上畫出了一張扭曲變形的鬼臉。

  老人連忙說:“對不起!”並俯身用手要去擦中學生的皮鞋。中學生將身一扭,腳躲開了老人的手,用更刻薄的話吼叫:“髒手別來!越擦越髒!今天真是倒黴!”然後轉身跑了。

  留下老人執著大掃把僵在原地,皺著眉頭,一臉茫然。空氣中留下了幾聲中學生皮鞋與水泥地碰撞的“咔咔咔”的聲音,像鋸木聲尖而刺耳,與沙沙的雨聲極不和諧。

  周圍的人看到這個情景,紛紛搖頭,對中學生的行為表示強烈不滿。一個老婆婆走到老人旁邊,對老人說:“別理這孩子!父母太沒教養孩子了!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又有什麼用!”

  我看到風夾著雨灑在老人花白的頭髮上.讓人心疼。

  《孟子·梁惠王上》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學生將平時的誦讀國學與作文有機融合在一起,許多學生的“國學作文”在《薌城薌訊》刊物上發表,反響熱烈,得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再次證明了國學作文的魅力無極限!因此,我認為:大力研究如何將國學經典與作文教學有機融合,不僅可以使孩子們愛上國學經

  典,還可以讓學生寫出與眾不同、富有深度的滿分作文。

國學經典作文 篇9

  在我還對周圍一切都懵懂無知的時候,媽媽就常在我耳邊經常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稍稍懂事時,媽媽又給我逐字逐句地教我:“人之初,性本善……”,從此以後我便深深地迷上了國學經典。

  上了小學後,我每次做作業都很不認真,甚至是邊做邊玩。媽媽很生氣,在暑假時和我溫習了之前學過的《論語》,論語中有一句“學而不知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深深觸動了我。它告訴我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僅靠認真,學習不會有多大的進步;只掌握思考方法,卻不認真,成績也不會好。只有兩樣具備,才能取得好成績。每當我做作業時,思想準備又“開小差”時,我都會用這句話來激勵自己。果然,在新的學期,我的成績越變越好,媽媽也把這一切看在眼裡,心裡很高興。

  9歲半時,我開始有些叛逆,愛對父母亂髮脾氣,於是,爸爸買了一本《弟子規》給我讀。當我讀到“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這幾句時,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對之前的所作所為後悔。

  去年的母親節,因為我讀了《遊子吟》,所以我過得很有意義。那是因為媽媽還沒下班,我就偷偷地把飯煮好,又煮了幾個菜,等媽媽下班回家,我一聽到媽媽用鑰匙開門的“咔咔”聲,就把飯菜用罩子罩起來。看見媽媽疲憊的臉,我的心酸酸的,淚珠差一點就掉了下來。媽媽看到了我煮的菜,很感動,緊緊地抱著我,像怕我跑掉似的。吃飽飯後,我拿出我的“秘密武器”捶背玩偶!我用它那圓圓的“錘子頭”幫媽媽捶背。我看媽媽落出心滿意足的微笑,心裡太高興了!

  後來,我在學校又參加了“中華頌”之類的朗讀比賽,都是因為平時多看了國學之類的書,我才能一次又一次的獲得好成績。

  國學經典誦讀,您不但給我學習、生活帶來了幫助,還讓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您是我生命裡一盞明亮的燈,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未來的路就算再崎嶇坎坷,我也會迎難而上。我愛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