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反應五十年代美國教育的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反應五十年代美國教育的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反應五十年代美國教育的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死亡詩社》講的是關於守舊與創新、現實與浪漫、新人與老人碰撞較量的故事,這部影片很能激發人的思考。《死亡詩社》怎麼寫,看看下面的範文吧。

  反應五十年代美國教育的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一:

  這是一部拍攝於八十年代,反應五十年代美國教育的電影。當我看完,幾天後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影片中的威爾頓預科學院是一所具有百年曆史的名校,每年向大學輸送了眾多優秀畢業生,成為了眾多家長培養孩子的理想之地,這也成就了它的自豪與傲嬌。從影片開頭的場景中足有體現。而在學生們眼裡,這裡是地獄學院,校方堅稱的“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的理念不過是“模仿、恐怖、頹廢、汙穢”的代名詞而已。這一切看起來多麼熟悉!

  基廷老師是這所學校曾經的榮譽畢業生,如今成為了這裡的老師,試圖用自己創新的方式去改變傳統的教育現狀。正是這樣,他深知這傳統教育光鮮亮麗下的落後與枯朽,必須用創新的、詩意的理念去啟發學生們學會獨立的思考,感受生活。

  這是個多好的隱喻啊,讓你曾經最得意的門生去顛覆你所推崇的一切!令人驚悚而又充滿諷刺。而這必定是一切舊有的、落後的制度的下場!

  尼爾是基廷老師的學生,勇敢而充滿活力。在老師的啟發下,他重新組織社團,與同學們一同感受詩意、浪漫、生活。他熱愛演戲,卻擺脫不了家庭早已預設好的人生道路,始終得不到父親的認可,最終在一次與父親的爭吵後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校方蓄意借尼爾自殺事件,逼迫學生簽字保障,把責任歸於基廷老師,以此將其辭退。而影片最後用學生站在課桌,口唸“o captain,my captain”的鏡頭,以示老師的精神將會在他們心中流傳!

  人類社會在不同地域、種族間的發展歷程總是相似的,而之所以會出現不同的發展階段,所有人都會把問題指向當下群體所處的環境。我更相信問題認識能力及應對措施的偏差,指引了這種差異的走向。如果建立在這一點的認同上,我們就可以繼續往下探討了。

  作為一名曾經的學生,我能夠深深到自我意識覺醒時不被認可的痛苦,也曾為遇到像基廷這樣的老師而感到欣喜。我可以擔保,每一位中國學生看到這部電影都會有深深的觸動,對尼爾的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對基廷這樣的老師有著深切的嚮往,對父母有著無限的自我傾訴。

  不同國別,不同年代,無數年輕人卻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領路人?

  人生之路,漫阻且長。走哪條路,結哪路伴;做哪一行,拜哪行師。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活迷霧裡,有人指引前路。有人生來智慧,蘇格拉底至死也沒有認清自己。對於年輕人而言,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我們遇到過很多的老師。有些嚴肅呆板,有些輕鬆活波,有些教你學業進取,有些讓你人生豁朗。

  我遇到過很多的老師,他們更多地教我學會功能性的技能,如何快速地解出一道數學難題,怎樣透過模擬題來透過一門,諸如此類。我很感謝這一路的老師,讓我從一個幾乎空白的木偶人慢慢熟悉了常規意義上人的思維和行為,這樣對他們來說已然很了不起。

  但是,這樣的功能性開發似乎並沒有讓我滿足多少,一個人的生活除了這個應該還有別的。比如,如何去讚美一位美麗的姑娘,怎樣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更富有情趣。而這些,不是靠一些邏輯順序的疊加就能做到的,需要我們滿懷生活的熱情,去摸索、感知。

  一位好的領路人會給我們最本質而有最簡單的體悟,學會理解生活的本意,堅守普世的價值,嚴苛的行為準則。讓你一路不疲乏,還心花怒放,就像尼爾心領神會基廷老師後那欣喜的.表情。

  生活很現實,而浪漫的情愫會讓生命之路山花爛漫!引領你我一路前行!

  當自我理想與家庭的期待發生背離時,該如何抉擇?

  我始終相信: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自身的使命。作為與生俱來的獨立個體,我們都有鮮活的生命力和自我支配權,而這樣支配權伴隨著人類的自然法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是,我並不否認人的社會性,恰恰正是在群體活動的交往中,彰顯出了人的智慧與生命魅力。

  而往往,我們所展現出來的獨立僅僅在肉體上,而精神在先天性情感和世俗化誘惑中,趨於被支配地位,而這樣的支配逐步從精神層面滲透到個體行動,最終讓我們失去自我,成為茫然而不知所措的玩偶,任人擺佈。

  一旦被感性所困擾,人的理性將會不復存在。我們很多時候被這樣的情感所牽絆,父輩的期待,他人的眼光,以致於不能專注於自己真正的人生使命,而成為別人達成目的的工具。

  家庭的愛和期待,應該是給孩子提供心靈的歸宿,給予其奔波勞累後的慰藉,而不是牢籠和枷鎖,將孩子困頓於寸土之地。現在很多的父母,為了達成自己心目中的成就,全然不顧子女的實際情況,所思所想,並將之命名為“愛”,這樣的愛太悲情,也太自私。帶來的也只會是傷害和悲劇的重演,正如尼爾的死。

  要明白父母之所以過多地干預,一方面是出於家庭倫理的愛,還有一點很多人並不察覺——不信任,他們始終覺得孩子還小、閱歷尚淺、涉世未深,不能夠獨立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需要去幫助、引導,常常這種幫助和引導就變成了全面的支配。與此同時,作為子女,我們也需要更多的反思。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思考我們的人生,能否堅信自己的理想不是一時的衝動。而這些需要我們的信念和執著去嘗試、探索和論證。

  肯定會有人說,如果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顧家庭的愛和期待,是否是一種忤逆和叛變?

  看過一本冉雲飛先生的書《給你愛的人以自由》,如果你得到的愛不能讓你感受到自由,那就算不上真正的愛。最好的愛是把手放開,最深的回報是坦誠相待!

  正如基廷老師對尼爾所說,如果你不去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了表面的和氣而背棄自己的人生,那就是假裝的孝順。與之相比,哪一個更是一種背叛呢?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它的名字叫春風化雨。

  反應五十年代美國教育的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二:

  這是一很好的片子,但人各有好,我更喜歡柯恩兄弟或姜文拍的那種,帶些夢幻色彩,帶些懸念的影片。比如柯恩的那部《哥們你在哪裡?》我就連看了兩遍,非常喜歡。《死亡詩社》是一個古老的、關於守舊與創新、現實與浪漫、新人與老人兩股勢力二元較量的影片。這是一個型別片,是按公式製作出來的,然而,“魔鬼盡在細節裡”,近乎完美的攝影與演出,將這個老套的故事,演繹得美輪美奐。

  這部影片很是激發人的思考。考試上名校做醫生賺大錢娶美女,並非中國學生的專利。尼爾的父親也和一個普通中國家長一樣,望子成龍,扼殺他的表演興趣,逼他好好學習,以後上哈佛醫學院,結果這小子想不開,開槍自殺了。學校正好要找理由收拾攪翻了一潭水、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培養愛好的新來老師 Keating,於是將尼爾之死歸咎於他。新來老師被逼走,可是他失去飯碗,得到了不少學生的心。電影的結局是開放的。後事不知如何,然而在我們身邊,我們一轉身,就會看到個把像Keating 那樣的人。其實他們的命運不一,有的人被排斥,有的人被同化,有的人活的好好的,甚至比其他人更成功一些。

  理論上說,教育是要把我們培育成改造世界的人,也就是Keating這樣的人物。和老同學聯絡,他們不是問我在哪裡高就,而問我在哪裡改變這個世界(So, you are out there changing the world?)還有的同學說,等我長大了(畢業了的隱晦說法),我會像狂風暴雨一樣,席捲某某領域(Once I grow up, I am going to take … by storm.)

  有時候這是玩笑或自嘲,可是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沒有這種浪漫,沒有這種衝勁,而只是想著如何去適應這個世界,那田鼠和螻蟻一樣的人生,是何等絕望?就如同這電影一開始說的,人到最後,其實會被黃土埋掉,成為蟲子的食物,這白駒過隙的一生,怎麼著都是一遭,現實的生活只是一種必需,然而從今天活到明天,只關注物質所需,沒有一個精神的家園,我們就會和大部分人一樣,排隊站到灰色的大多數里面,“默默地過著絕望的生活”。如果你偶爾看到這句話,請你反省一下,你現在過的是這種生活嗎?如果是,如果你有所不滿,是否得像“船長”老師號召的那樣,站到桌子上,換個角度去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世界或許和你平時看的不一樣。

  電影中的老師教授的時候,將現實主義的詩歌大部分跳過去不教,而側重於浪漫派詩歌,如惠特曼那種氣貫長虹的詩歌。對於除了荷爾蒙一無所有的高中生來說,其實這未嘗有什麼錯誤,因為你怎能想象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就那麼現實,連一點夢想都沒有了呢?有這麼一個突破口,有個死亡詩社這樣的組織,宣洩一下,或許可以避開更多的問題。至於尼爾的自殺,其實是和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培育方法沒有什麼關係。一個有夢想的人,其實也可以不脫離現實。我對那老師跳過現實主義部分的做法也有異議,因為人是可以既現實也有夢想的。這種人才是高人,他有巨人般的身材,頭在雲端,腳踏大地。

  當然,現實中的教育,尤其在工業化革命之後,往往是要把我們塑造成符合現實所用的人,學生不過是送進來,流水線加工後再送出去的產品。這樣的教育不是要讓我們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們習慣了被世界改造。已故笑星卡林說過一句話,說把人教聰明,不符合美國統治者的利益。在中國更是這樣,把人教蠢,教到只會ABCD打勾選擇,是符合當權者利益的。大部分時候,一個新人跑過來,滿懷激情地要改變現狀,最後往往會被同化掉,或者排擠走,因為大部分體系,都傾向於維持現狀。人思想上排斥革新,就像其身體會排斥新藥一樣。對於大部分資質平平的人來說,那沒有辦法,只有縮到那灰色的大多數里,還落個平安。如果你夠強大的話,你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如果你不夠,那麼世界一般來說會把你給改造過來。當然這未必是壞事。資質欠缺的人在這個世界裡安分守己,是他也是他人的福氣,因為平庸加激情只會等於折騰。唯有才能和激情加到一起的時候,才有產生積極改變的可能。

  不要因為這部電影,認為不越雷池半步才是正道。如果這樣的話,建議你去看看電影《濃情巧克力》。如上所述,但凡有能力去改變的人,最好還是去試它一試。千萬別以為循規蹈矩一點,“現實一點”,你就會承受地土,得到這個世界。改變是一種冒險,可是將你綁在火刑柱上燒死的時代過去了,如同Outlier一書所示的那樣,而今真正改變世界的人,真正的成功者,並非那處在常態分佈內的灰色大多數,而是那一個個不願意默默地、絕望地生活著,而縱身一跳,站到桌子上頭,去另眼看世界的人。

  反應五十年代美國教育的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三:

  我到森林裡,是因為我要過真正的生活,我要活的充實,吸取生命中的精髓;摒棄一切與生活無關的事物,當我死時,才不至於發現我白活了一場。

  《死亡詩社》講的是關於守舊與創新、現實與浪漫、新人與老人碰撞較量的故事,這部影片很能激發人的思考。當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想要追求的是什麼,我需要的是什麼?地位、金錢、還是美人?我們很多人都只是因為活著而活著。就像電影裡面的學生們,被自己的父母懷揣著希望送入威爾頓,一開始他們也是不樂意的吧,就像哭著說我不要來這兒的小男孩一樣。但是結果呢?經過時間的流逝,古板教育的教導,他們磨平了自己的稜角,漸漸地和這個嚴肅古板的學校融為一體。

  理論上來說,教育應該是教導我們成為基廷那樣的人,成為一個有思想的個體,而不是工廠裡批次生產的商品。兒時,老師問你你的夢想是什麼,你說你想要做一個屠夫,因為你想要每天都吃到新鮮的豬肉。少年,老師問你的夢想是什麼,你說你想要成為一個醫生,可以拯救瀕危的生命。現在,我問你你的夢想是什麼,你說你只想賺到足夠的錢讓自己活下去。

  為什麼你的想法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因為我們在成長,我們不再是那個心中充滿浪漫和希望的“小孩”,生存成了我們生活的第一件大事,其他的所有都應該後退讓位。本來是翱翔天際的雄鷹,卻偏偏放棄了自己的翅膀選擇做田間的螻蟻,多麼可悲?我們應該像歌裡唱的“管你什麼想法,我是我自己的表達,管你什麼看法,我的世界我來浮誇”。出門左轉,換個方向,你的生活也會更加美好。

  基廷在交給孩子們詩歌的時候總是擯除現實主義而側重浪漫主義的,就像惠特曼和雪萊。本來就是十五六歲的少年,為什麼要讓他們過早變得現實而失去這個年紀所擁有的浪漫與天真呢?而古詩文社就是這麼一個宣洩的缺口,讓他們能在浪漫的詩詞中找尋到自己已經死去的夢想,宣洩出現實的壓抑。但是尼爾,這一個被自己父親寄予厚望被迫放棄自己喜愛的表演的孩子,卻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式,最終以自殺收尾。我不能說這件事和基廷完全無關,但最終想不開的還是尼爾,畢竟現實和夢想並不是完全分開的兩個空間啊,當你能夠在現實中堅持自己的夢想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偉大。

  我不能否認對威爾頓來說基廷的到來導致某些人的生活變得一團糟,因為他們習慣了平靜,習慣了不改變。但是我還是認為,當你有能力改變的時候,不要吝嗇的伸出去自己的手。畢竟,現在成功的人大多都不那麼循規蹈矩,跳出你給自己劃出的圈子,其實世界很大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