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2022觀看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觀後感(精選5篇)

觀看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觀後感

2022觀看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觀後感(精選5篇)

  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觀看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觀後感(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看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觀後感1

  3月4日晚,五彩斑斕的北京2022冬殘奧會開幕式在鳥巢盛大上演。而在近一個半小時的開幕式直播中,來自北京市健翔學校的教師劉丹用流暢的手勢和溫暖的笑容,為電視機前的聽障人士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解說”。在接下來的冬殘奧會比賽中,她將和學校手語翻譯團隊的其他4名老師繼續投入到體育新聞的“無聲播報”中。

  “留給我的準備時間其實不多。”劉丹回憶,在接到北京2022冬殘奧會開幕式的手語翻譯重任時,距離開幕只有十幾天的時間。雖然曾多次參與過大型活動、重要會議,也在2021年承擔了東京殘奧會開幕式的手語翻譯工作,劉丹還是有點兒緊張。當時,冬殘奧會開幕式內容保密,劉丹能獲得的資訊有限。此外,各個代表團名稱的翻譯也有不小的難度,“在平時的翻譯中,很多國家我從來都沒有遇到過。”為此,她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出場的各代表團為模板,對照國家通用手語詞典將每個國家的譯法反覆練習。

  真正拿到開幕式解說詞已經是開幕當天的傍晚了。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劉丹迅速熟悉著解說詞,梳理著流程,並重點翻看了中國代表團的資訊,緊張的心情安定了不少。晚上8時,她精神飽滿地坐在了演播室中,以雙手言心聲,將開幕式上的精彩瞬間一一“講”給聽障人士。她還不時用餘光瞥一下螢幕,調整著自己的坐姿和狀態。

  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然而,在視障運動員李端摸索著點燃主火炬時,劉丹本有些安定的心情又緊張了起來。那漫長的一分鐘裡,劉丹內心也在做著掙扎。“對於手語翻譯來說,我們的原則是如實傳達說話者的語意,是不能表達自己個人想法的。”劉丹說,那段空白裡,解說員雖然一直沒有說話,但現場確實是有聲音的,觀眾都在為李端加油。這個聲音要不要翻譯出來?沒有絕對的原則。劉丹幾經考慮,還是緩緩伸出手,握拳,比出了“加油”的手語。“現場的氛圍讓我覺得,我應該把‘加油’的動作打出來。”

  “在這一刻,從這一刻,我們一起守護這心中的一團微火,一起守護這觸手可及的一片光明。”伴隨著最後一句解說詞,劉丹的開幕式翻譯工作也告一段落。不是業內人士可能注意不到,在翻譯“守護”這個詞時,劉丹特意將手向胸口緊緊貼了貼。“沒有技巧上的思考,完全是情感上的本能反應。”劉丹說,手語通常可以根據實際場景做一些微調,這也讓手上的動作有了更多的溫度。接下來,劉丹還將和同事繼續投入到體育賽事的新聞報道中去。“我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工作,將聽障人士和健聽人之間的隔閡打破,為聽障人士架起一座橋樑,讓他們也能更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接收對等的資訊,同享運動盛會。”

  觀看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觀後感2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行。而就在開幕式前不到9個小時,鳥巢臨時設施服務保障團隊仍在戰寒冷、冒疾風,爭分奪秒完成緊急保障任務,為開幕式護航。

  冬殘奧會開幕式前,由於特殊原因,直到3月3日晚上9時,國際殘奧委會(IPC)才最終確定參加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的代表團,此時距開幕式已不到24小時。

  按照要求,北京市重大專案辦和國家體育場臨時設施服務保障團隊連夜組織39名作業人員,從4日凌晨0時30分開始,對國家體育場內的“萬國旗”進行調整。

  “萬國旗”也叫靜態旗幟,這些成排懸掛於場館的各參賽國家及地區旗幟,不僅能營造奧運氛圍,更能激發運動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鳥巢“萬國旗”懸掛的位置,是在正對著主席臺的場館“碗口”下方,距離場心舞臺有50多米高。“因為場館沒有電動懸掛裝置,加上臨近開幕式,不能有機械裝置進場,我們只能靠人工拉拽繩子的原始方式進行作業。”總包單位之一北京城建集團專案經理劉亮介紹,每一面旗幟在什麼位置都有嚴格要求,調整旗幟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也就是說,哪怕只調整其中一兩面旗幟,其他的也得隨之進行調整,任務量一下子就上來了。

  開幕式當天,北京正趕上大風天氣,空曠的鳥巢場地裡,風力也接近8級。旗子在懸掛過程中一直迎風大幅來回擺動,讓調整難度增加不少。

  一面接著一面,三四十人的施工團隊冒著大風,連續奮戰近12小時,到中午11時15分,終於完成“萬國旗”的懸掛,並讓旗幟以最好的姿態迎接開幕式。

  觀看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觀後感3

  冰雪相約,激情無限。當五星紅旗、殘奧會會旗在國家體育場迎風飄揚,升騰起殘疾人運動的光榮和夢想;當冬殘奧會主火炬在北京的夜空熊熊燃燒,點亮了全世界殘疾人的期許與希望。萬眾矚目中,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正式開幕,這是全世界殘疾人運動員的盛會,也是全世界殘疾人的盛會,更是全世界人民的盛會!

  “改變始於體育。”開幕式上,潔白的冰面漸漸幻化成閃爍的星海,浮現過往12屆冬殘奧會的光輝歷史;現場聽力殘疾人們以手語演“唱”旋律,表達埋藏心間的拳拳深情;不同殘疾人家庭的故事真情演繹,傳遞著綿綿不絕的愛和溫暖;盲人運動員在堅持不懈地摸索中點燃火炬,燃起了所有人的夢想和希望……從真摯的情感、浪漫的色彩,到動情的氛圍、無障礙的環境,無不飽含著殘疾人群體對更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對更包容世界的無盡嚮往。

  自古以來,奧林匹克運動承載著人類對和平、團結、進步的美好追求。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主義是將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種品質均衡地結合起來,並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種人生哲學。”這種哲學思想同樣突出地體現在殘疾人體育之中,體現在殘奧運動之中。從1976年在瑞典舉行第一屆冬殘奧會至今,無數殘疾人運動員挑戰極限、超越自我,展現人生的昂揚和頑強,展現體育的精神與魅力,奏響了一曲生生不息的生命讚歌。

  雪花紛飛,不會因翅膀受傷停下。開幕式的舞臺上,800多名參演人員中約有30%是殘疾人;志願服務崗位上,19名代表性強、有專業能力、具有奉獻精神的殘疾人默默堅守。自不用說,在追求夢想的競技場上,一段段百折不撓的人生故事、一個個奮勇拼搏的頑強身影、一次次鍥而不捨的艱難突破,用飽滿的精神和不屈的品格照亮夢想之美、精神之美、生命之美,詮釋人生的價值和奮鬥的意義。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殘疾人體育是殘疾人增強體質、康復身心、參與社會、實現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是人們認識殘疾人潛能與價值、促進社會和諧共進的獨特渠道。我們相信,北京冬殘奧會的成功舉辦,必將向世界展示殘疾人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精神風貌,必將把和平、友誼、關愛的種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為殘疾人贏得更多真誠、理解與尊重。

  殘疾人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冬殘奧會的`籌辦也是中國殘疾人事業快速發展的縮影。從保障殘疾人權益的法律法規日益完善,到殘疾人無障礙設施的全面建設;從殘疾人康復服務的普遍展開,到從對殘疾人人性關懷的不斷提高;從幫助殘疾人口擺脫貧困,到殘疾人教育就業工作有效推進,殘疾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中國殘疾人事業整體發展水平邁上新的臺階。以北京冬殘奧會為起點,中國殘疾人事業一定能迎來更高質量的發展,為更多人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這一刻,來自世界各地的殘疾人運動員手相牽、心相連,分享體育運動的激情、歡樂與友誼;這一刻,全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滿懷美好未來的憧憬、夢想和希望——

  讓我們攜手奮進,讓我們相約未來!

  觀看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觀後感4

  3月4日晚,舉世矚目的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舉行。開幕式上,伴隨著殘奧會會旗冉冉升起,國際殘奧委會會歌莊嚴磅礴的旋律迴盪在國家體育場上空,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殘疾人昂揚奮進的精神風貌,傳遞著自強不息的中國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奏國際殘奧委會會歌的樂手是47名來自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揚帆管樂團的盲人孩子。

  層層選拔,5天內完成“首次排練”

  據瞭解,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揚帆管樂團是一支由盲人組成的管樂團,成立於2011年,最初由34名老師、36名盲人孩子組成。歷經10餘年的發展,樂團現有老師32人,盲人孩子70餘人,已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盲人管樂團。而本次參加演出的成員由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孩子組成,年齡最小的僅有10歲,絕大部分孩子都出生於農村,其中不少孩子還是第一次乘坐飛機,第一次來北京。

  2021年11月,揚帆管樂團接到演出任務,根據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工作安排,從100餘名團員中選拔出47名音準、節奏感都比較好的團員參演。從拿到樂譜到參加正式演出,只有49天時間,管樂團師生們放棄了寒假休息,進行了高強度集訓,一遍又一遍地記譜、演奏、排練。師生們克服了種種困難,在5天內完成了國際殘奧委會會歌《未來讚美詩》的首次排練。

  嚴格要求,低溫下保持“聲行合一”

  2月8日,師生一行63人啟程赴京,進入封閉管理,開始集訓。天氣寒冷、氣候乾燥加上飲食上的不習慣,更大的困難也接踵而來。

  對於這些盲人學生們來說,因為沒有視覺經驗,普通人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動作,比如出場時持樂器的姿勢、預備演奏時拿樂器的動作......都要經過老師們手把手的指導和糾正。

  除了排練,寒冷的氣溫也是樂團面臨的一大考驗,孩子們不僅要在寒冷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還要克服銅管樂器被凍住後,吹不響或者跑調的問題。

  為了完美地展現這1分58秒的“聲行合一”。孩子們每天冒著嚴寒在室外訓練半個小時以上。透過不斷練習,孩子們逐漸適應了演奏環境,聯排表現也一次比一次好。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張海迪觀看了揚帆管樂團的演奏之後,感動地稱讚;“音準特別好,演奏得特別棒,你們都太棒了!”

  每當詢問孩子苦不苦,累不累?他們都會回答:“苦,累,但是值得!”因為他們認為能夠親身參與到殘奧盛會中的這份榮耀,值得他們全力以赴。

  3月4日晚的開幕式上,孩子們揮灑激情演奏出優美動聽的樂曲。臺下,老師們屏息觀看眼中閃耀著點點淚光。孩子們雖然看不見世界,但他們的努力,世界看見了!

  觀看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觀後感5

  一襲紅衣、黃色褲子、手持登山杖,在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的舞臺上,一位73歲的老人在“雪山”上攀登。他是夏伯渝,我國著名登山家。26歲失去小腿,69歲憑藉義肢登頂珠峰。北京冬殘奧會大幕徐徐拉開,夏伯渝用自己的汗水和毅力,登上了又一座“珠峰”,書寫下閃亮一筆。

  作為我國知名登山家,夏伯渝是共和國的同齡人。“登山”“珠峰”是他人生繞不開的關鍵詞。把時間調回1975年,26歲的夏伯渝是中國登山隊的一員,和隊友們一起衝頂珠穆朗瑪峰。不幸的是,在那次衝頂中,由於凍傷,夏伯渝不得不選擇截肢,失去了兩腿小腿和雙腳。

  “珠峰雖然奪去了我的雙腳,但沒有奪去我對登山運動的熱愛。”憑藉著驚人的毅力,夏伯渝在2018年登頂珠峰,圓了自己畢生的夢想。

  作為很多殘疾人和殘疾人運動員的榜樣,收到冬殘奧會開幕式邀請的夏伯渝卻感到有些意外。

  “我沒有表演的經驗,從事的專案和冰雪的關係也不大,開始是有些緊張的。”

  雖然略有忐忑,夏伯渝仍然以最飽滿的狀態投入到排練和籌備中。除了虎年春節僅有的幾天假期以外,他一直在閉環中學習、練習。由於節目位於整個開幕式的中段,夏伯渝每次都有一個多小時候場時間。不到自己登場時,夏伯渝就戴著耳機,一遍又一遍地聽。一邊聽,一邊用義肢輕輕地打著節奏,複習步點。在一天的排練中,整個流程會彩排兩到三次。常常是一大早來到鳥巢,披星戴月回到駐地。對於年過七旬的夏伯渝來說,打破日常作息,對身心都是挑戰。

  “哪怕是上場前一秒,節目細節仍然可能調整,大家一定要保持精神專注。”

  馬上就要到自己了,夏伯渝心裡還在重複著每一個動作。音樂響起,“登山者”亮相在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

  “這是我人生中閃光的一刻,難忘的一筆。我把殘疾人運動員自強自健的一面展現在世介面前,感到光榮自豪。”

  走下舞臺,夏伯渝悄悄地抹去了眼角的淚花。那是幸福的淚,他登上了自己人生的又一座“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