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親愛的》觀後感

《親愛的》觀後感

《親愛的》觀後感

  第一篇:<親愛的>

  從小父母就叫我們不要到處跑,不要走丟,說:“被拐會永遠見不到爸爸媽媽,很可怕。”這部電影讓我看到很多方面,感觸良多,細細琢磨,發現原來如此??

  首先,鵬鵬父母的離異以及異地生活帶來的影響是起著一個點燃作用。回想我從小異地讀書也是不敢走遠,在老家卻可以到處溜達,因為熟悉的人無處不在。其次,丟失孩子的父母后情感的交流加深昇華,讓我們看到那份割捨不了的愛。當聽到一個一個的父母敘述,那些話不是經歷過失去孩子是難以深入體會到的。在電影院時,當鵬鵬父親丟垃圾都揹著孩子時,居然有笑聲,我無法理解:那是經歷失而復得的過程才產生的深深的恐懼!這些無意間的笑聲讓我覺得彷彿看到電影中欺騙鵬鵬父親到河北,搶錢的沒有人性的騙子。

  以鵬鵬父母為主要,母親為孩子收養妹妹的那份心,為孩子忽略現任丈夫導致離婚的決心,對趙薇所演的“母親”的遠離,是維護孩子的本能保護。父親沒有這些主要的考慮,但他懂最簡單的守護:守住店鋪等孩子回來;即使孩子被賣了,也希望他們知道孩子對桃過敏;一絲希望也爭取哪怕是被搶錢;抱著孩子不離身。從那一句“孩子對桃過敏”,看出其實這個父親和趙薇所演的“母親”很像,她也是真的愛孩子,同樣不屈不撓為了孩子。

  退一步看韓總,那位在超市轉眼丟失孩子的父親。從出場他表示一定要找到孩子,組織父母們互相鼓勵和一起尋孩子的活動,看到他的魄力,他和妻子明顯是有地位的人物,酒後那番話暗示很多,包括

  他的居住環境、孩子丟失的原因、尋找中的無奈等。他是大多數孩子被拐的家庭代表,身上有著無數可憐家庭的絕望和悲哀,從他的方方面面體現:其一,他不怕被村民打而奮力保護鵬鵬父母帶走孩子,事後第一時間告訴大家,讓大家看到希望;其二,他曾表示堅決不生第二個孩子,覺得那是對丟失孩子的背叛。但六年的尋找,特別是鵬鵬找回過後韓總產生的無力感,那簡訊簡單有力的說出他的無比失落;其三,辦理生育證時,他對要自己丟失孩子的死亡證明的憤怒,從一驚到奮力拍桌,無不透露他的悲傷。尤其鵬鵬生日會上那一句“合法的。”暗示他無奈辦理丟失孩子的死亡證明,不得不承認孩子再也回不來,不得不放棄尋找丟失的孩子,不得不承認自己無奈地“背叛”丟失的孩子。比起鵬鵬父母,韓總的人物剖析和詳細表現不多,但從隻言片語卻更深刻。就好比一個字“滾”比說再多的話,更體現感情。

  而反觀趙薇所演的婦女,在那些丟失孩子的父母眼中是惡魔。但是她同樣代表很多的家庭:丈夫在深圳工地打工,沒有地位,沒有知識,雖然沒有在電影中播放,但從趙薇在深圳受到的“待遇”就知道她丈夫的生活。他只不過是沒有能力要孩子(從結尾趙薇懷孕猜應該是丈夫的問題),他沒有想當專門的拐賣犯,只想自己的家庭孩子而已,他沒有文化,以為是老婆的問題或是他根本知道是自己的問題,他不知如何透過醫療獲取孩子,更是沒有錢來改變沒有孩子的事實,最終老實的農村人選擇拐一個孩子回來。這體現中國的思想:傳宗接代。 此外,我不知如何詳細分析趙薇的人物,只能說她的沒文化導致她選擇不太正確的道路,但是她的淳樸和簡單讓她一步一步靠自己

  的方法想做到自己和“女兒”的承諾,無形中打動律師幫她。如果問她是不是一個好媽媽,從鵬鵬疼愛妹妹,妹妹掛念媽媽可以看出,她用自己的方法給了他們最無私的愛。

  我想寫再多,但感覺文字比不上情感的感受。感受體會是其次,主要是希望看到電影的人,記住“沒有買就沒有賣”。

  1、街上看到丟失孩子的父母,多瞭解下,有線索請免費提供。

  2、作為父母,除了教孩子注意避開危險,更主要是教孩子遇到危險怎麼自救!

  第二篇:親愛的

  像個水軍一樣打五星,因為我希望它是一個起點

  我承認我哭了,但終究有隔靴搔癢之感。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題材,現實中,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多得是,田文軍和魯曉娟這樣的父母。

  孩子並非一個超大版的錢包,而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你的延續,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他們活下去的意義所在。

  我們都無法體會那種丟失帶來的巨大空洞感和絕望感。

  只是你可以嘗試去感受一下,從演員們精湛的演技裡,觸控到丟失孩子為人父母的疼痛和絕望。

  但是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不是一部講失蹤兒童父母痛苦或宣傳打拐的電影,導演的立足點應是在倫理和法律的衝突上。

  事實上,這是一個很討巧的點,也是在打拐背後隱藏的更大更深的關注點。

  離婚夫妻面對孩子丟失所引發兩個家庭的動盪,人販子的妻子是否有領養孤兒的權利,生二胎是否對丟失孩子的背叛,為生二胎給丟失小孩開死亡證明的法理衝突,丟失孩子對人販子養母的感情,找回孩子重新與親生父母建立感情和聯絡,得不到法律援助的農村婦女、善鑽法律漏洞的律師與法律的衝突,無生殖能力的丈夫把責任推給妻子,司法的灰色地帶,人販子妻子的懷孕,以及埋的副線教師母親和罪犯女兒,包括你看到的法庭跟一般想象中威嚴莊嚴的人法庭也不太一樣。這些衝突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和衝突本身都振聾發聵。

  有法律問題(打拐法的不健全),也有倫理問題,更多的是法律和倫理的衝突,這個核心是非常多好萊塢電影的核心,所以我說這是一個討巧的點。而意義自不必說,陳可辛導演是個文化導演,他和他的編劇思考得很多也很深。我們也能看到這種思考產生的表達野心。 可惜的也在於此,太多想說的,反倒一個都說不好。

  影片用了差不多一半篇幅講丟孩子和找孩子的事情,但正如導演所說,劇情真正開始其實是在找到孩子之後。作為電影來說,這裡面的衝突才是有意思和有力量的。但是塞進去的東西太多,顯得太倉促。所以在鏡頭結束在趙薇飾演的李紅琴在醫院裡因為懷孕而痛哭時,大部分人的反應是,啊,結束了!而我的反應是,我以為剛開始。

  我知道這個結束的意味,但不認可。

  影片提出了非常多的問題,也試圖做了一點探索,但並沒有提供導演和編劇的思索。 只是泛泛帶過,然後終結在一種奇妙的荒謬感。

  誠然,這個設計很精彩,但這樣一個主題的片子落點放在人販子老婆的懷孕上,無論如何都算是一種有意識的玩弄技巧。

  哪怕是結束在孩子帶著一口安徽普通話開始新生活上也好啊。

  畢竟,這是一部曾用名為“親愛的小孩”或者“打拐”的片子。

  莫要為戲劇衝突走得太遠而忘記最初想表達的東西。

  至於編劇,細節處自是動人。包括黃渤訴說後來發現有人騙也是好的,包括片頭在繁雜的網線裡找紅繩找網線的特意設計,包括小孩子去看溜冰那種小孩對另一個世界的渴望甚至貧富差距,包括小孩學方言的細節(之前郝蕾一直希望小孩講普通話黃渤認為陝西人的小孩就該講陝西話,最後找回來的小孩卻講一口安徽普通話),包括張譯守在黃渤家門口,被黃渤發現時閉上眼睛裝睡然後給黃渤發的那條簡訊。

  而演員,我需要用更大的篇幅容納一些溢美之詞。

  黃渤對郝蕾飾演的魯曉娟,有一句評價,“只是我認命,你不認命。”

  太準確!郝蕾的美始終有一種不認命的決絕和悽婉。

  我記得她下樓的時候,黃渤問她,“你說孩子被拐之後多久才叫她媽媽的呢?”她回頭看了一眼,千言萬語在這一眼,憤怒,悲傷,絕望,痛苦,怨憎,和無奈,終於她什麼也沒說地轉身下樓。

  我記得她在那個互助大會上,面對張譯說,“請魯曉娟分享一下。”一陣沉默。沉默是最難演的.,而且在片子的開頭,她是一個那麼渴望說話會爭論的女人,在這裡她沉默了。很難得的一段留白,沒有周圍人多餘的面部特寫和臺詞(雖然對於沒給特寫這一點也蠻奇怪的),但是空氣中存在的那種張力,直到郝蕾突然出聲而崩裂。她哭著說,“對不起,是我把孩子弄丟的。”能夠看到她嘴唇顫抖,緩慢地蹲下去。我理解這種內疚感,聯想到她之前在派出所打黃渤耳光的一場,能夠深深理解這種因為內疚而帶來的巨大折磨,這才是她不吃不喝拒絕丈夫性要求的真實原因,她無法原諒自己甚至無法直面自己的錯誤。而這一刻,她的爆發,才是她痛苦的真正爆發。

  還有黃渤痛哭那場,她攔住想要上前的張譯,自然,無聲,瞭然地看了黃渤一眼,將心中的情緒都慢慢地壓了下去。

  動人的,都是這些細節,感情,都在眉眼之間。看起來,舉動都平常,細細想,卻是大慟。 黃渤的亮點,如果要一一記錄,我大概需要一個EXCEL.

  我喜歡他含蓄的演技,在魯曉娟蹲在地上抱住雙臂痛哭的時候,他並沒有像國產連續劇一樣抱住她(像大團圓一樣的溫情),而是站在旁邊,看著她,想要靠近,又並沒有靠近,眼睛溼潤,嘴唇顫抖,心裡即便已經千山萬水,然而終究什麼都不能說什麼也不要做,那種節制

  而隱忍的演繹,於無聲處更見情深。

  也喜歡他突然的爆發。找回兒子之後派出所的一場哭戲 ,雖然也是慢慢地蹲下來,但是和郝蕾細膩的哭戲不同,黃渤的痛哭是震撼的,翻江倒海的,這種在巨大絕望之後重獲希望的衝擊,在壓抑了三年之後,都在這場痛哭裡了。黃渤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偶像包袱的人,所以他哭得很難看,涕淚橫流,但是你看著看著,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落下了眼淚。

  黃渤和郝蕾,本是非常不搭的一對,從氣質上來說,郝蕾若是清宮沒落後妃,黃渤便是那市井中拉黃包車的,甚至都不如黃渤和志林玲姐姐和諧。但是非常愛他們這一對夫妻。感謝導演的選人,讓我感受到了這種演技登對帶來的酣暢淋漓感(多一句嘴,倆人都是好戲之人,而且都是屬於特別認真演戲認真到魔障的人)。

  兩個人的對手戲都很家常,絕無大喊大叫用力過度的演出,但功底正在這種力量的把握。也不用一一敘述,希望大家到影院去看。就說一場,田文軍在店裡,房東來趕人,一陣掙扎無果,房東走開,黃渤抬頭,一眼看到顧曉娟一身黑衣坐在街邊,兩人對視一眼,說句作的話,真是一眼萬年。而印象最深的是,顧曉娟走進店裡,問,“你睡得好嗎?”黃渤說,“睡不著,真希望不睡。”顧曉娟遞給他一瓶藥,“吃了這個能睡個好覺,要是好用告訴我。”從頭到尾倆人沒有對視過,言語中也無情感起伏。但是兩句平淡臺詞,自然的動作,我相信,他們是真的相愛過。

  真正難得的並非演戲,也非復原生活,而是提煉生活的日常,卻昇華為戲劇中的表現,讓觀者映照出生活和自我。

  觀影后,陳可辛導演說了一句,這個演員陣容真是黃金陣容。是,幾乎是可以即使是為了演員就買票的陣容。黃渤和郝蕾自不必說,趙薇也是一線中演技有口碑的,張雨綺雖然還沒成大器,但舉手投足都透出晶光來,張譯也是個認真演戲的人,雖然剛上大熒幕不久,比起另幾位還是有點電視劇範兒,但有非常值得期待的未來,佟大為演這種角色駕輕就熟,導演愛他,基本上都給他合適的角色,他也沒掉鏈子,其餘幾個人,包括顧曉娟丈夫、警察、兩個小演員、四川工友,都可圈可點。

  而值得慶幸的是,導演並沒有浪費這個陣容(我們都知道,多少導演和片方浪費了好演員,常常讓我們走出影院,吐槽無力,可惜了這演員陣容)。他幾乎讓每個人發揮了自己的潛力。 我說“幾乎”,是,並沒有完美。

  這應該是趙薇從影以來比較大的角色挑戰了,農村婦女,面目汙跡不可辨,一口方言,沒文化。看評論,也說她貢獻了從影以來最大突破演技。我一向敬佩敢於拋棄偶像包袱可勁兒糟蹋自己的演員,她也實在演技和認真並在。

  但是,這並不是個適合她的角色。雖然她已經努力作踐自己,但還是沒有那種糙的質感。或者我先入為主,總會在“小燕子”或者“姚木蘭”的那張臉面前跳脫,她獨特的唸白方式和嗓音,即使在安徽方言面前也無法改變。

  有一場戲,她穿著很土的衣服拖著行李從地鐵站出來,她的打扮和這個繁華的城市格格不入。

  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樣,穿越回了那部《姐姐妹妹闖北京》,每當變幻時,便知時光遠,攝像老師殘忍地給了一個臉部特寫。

  值得一提的是張雨綺,她從頭至尾沒幾句臺詞,但氣場強大。第一次出場一襲白衣女神兒範兒十足,而且是那種聖女貞德般的女神範兒。張雨綺最難得的是,把沒臺詞都演出了戲。 張譯我看過他一篇專訪,也很喜歡他。

  他有一場戲,在田文軍孩子的生日宴,他說出妻子懷孕,然後走掉的一場,他一邊走一邊仰頭,眼淚流下來。這部戲很多哭戲,但這一場,真是滋味難辨。

  片子進行中,想到韓國那部叫《今天》的片子。同樣思考案件背後的倫理與法,我認為在表達和思考上更勝一籌。

  但我還是要像個水軍一樣打五星,因為我希望它是一個起點。

  如果大家因為這部片子,對路上乞討的孩子多看一眼,在網路或者電線杆上看到尋人啟事多看一眼,少那麼一點點的惡,多那麼一星兒的善,那就足夠。

  我希望大家去影院看,希望它票房好,此後會有更多商業導演關注現實題材,希望這種型別的片子不會受資金掣肘,演員們也不會怕叫好不叫座願意接演,我們也能有今天熔爐素媛告白或者更好的片子。

  從無一日忘記,電影並非只有娛樂一個屬性。

  但見淚痕溼 不知心恨誰

  田文軍望著空蕩蕩的網咖,不知道該恨誰。

  是恨自己生意失敗,還是恨妻子沒有盡到責任拋家棄子?

  是恨自己一時貪心放進幾個未成年小混混進網咖,還是恨抱走孩子的人販子?

  魯曉娟在失子互助社的鼓勵下痛哭,不知道該恨誰。

  是恨自己開車時一念之差沒有回頭,還是恨丈夫沒有照顧好孩子?

  是恨人販子老楊抱走自己的小孩,還是恨李紅琴得到了孩子的愛和信任?

  田鵬在新班級介紹自己叫田鵬有個妹妹叫楊吉芳的時候,不知道該恨誰。

  是恨自己的親生父母沒有照顧好自己,還是恨養母沒有能力把自己留在身邊?

  是恨人販子將他陷入巨大的變動之中,還是恨警察再一次改變了他已經習慣安然的生活狀態?

  李紅琴拿著懷孕報告跪在醫院門口的時候,不知道該恨誰。

  是恨自己的死鬼丈夫,還是恨自己是沒知識沒錢?

  是恨社會不公,還是恨蒼天無眼?

  高夏被自己母親掀翻飯桌的時候,不知道該恨誰。

  是恨自己勢單力薄,還是恨同事假仁假義毫無人情?

  是恨母親精神錯亂,還是恨姐姐破壞了平靜的生活?

  韓德忠在田鵬的生日宴上塞出大紅包的時候,不知道該恨誰。

  是恨自己吃猴腦得了報應,還是恨豪宅保安根本沒有盡到責任?

  是恨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報,還是恨田文軍的好運氣找到了兒子?

  “恨”既是一種因求之不得而產生的怨,亦是一種因對過去美好的懷念。

  在《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馬蒂爾德問萊昂:“人生總是這麼苦,還是隻有童年是這樣?”萊昂答:“總是這樣。”

  在這部電影裡,沒有人是幸福的,看似堅強,實際脆弱;看似走投無路,又必須擦乾淚迎接生活。每個階級,富豪、白領、小城市業者、農民、老人、兒童,都“深坐蹙額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惱,每個看似強大的胸膛下,都有一顆脆弱的心臟;每個有力的腳步之上,都有一截致命的阿碦琉斯之踵。

  最後,所有的“恨”指向一個空白。從未出現過的人販子楊某,是所有人痛苦的根源,他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欺騙自己的妻子,他為了自己家庭的幸福,破壞了別人的家庭,但是同時,他也是妻子口中的“我男人”,他雖固執邪惡地為強撐自己男人的尊嚴而欺騙妻子,卻也為了保護妻子讓她永遠不要踏入深圳。

  當所有的恩怨要最終進行清算的時候,罪惡的源頭已經輕鬆地透過死亡完成了逃避和平息。只剩下活著的人,在他製造的痛苦回聲中,天旋地轉。好像一記憤怒的拳頭,哪怕砸向一堵堅硬的牆,也用兩敗俱傷完成了宣洩,而現在,這記痛苦的拳頭,用力揮舞,卻只揮到一片虛無的空氣。最後李紅琴在醫院的哭泣,就像承載所有痛苦宣洩的拳頭,因為失去了揮舞的物件,而徒然舉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