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圓明園觀後感1000字

圓明園觀後感1000字

圓明園觀後感1000字

  紀錄片《圓明園》

  圓明園是人盡皆知的一座皇家園林,對於她曾經有過的輝煌的藝術成就,我們雖然不曾親見卻也是從來不吝溢美之詞的,然則我們又都大概知道如今的圓明園是怎樣的一番景象,英法聯軍的野蠻行徑無情地摧毀了這件人類文明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圓明園的興衰是一個縮影,而英法聯軍給她畫上的這個句號彷彿早已註定。

  紀錄片《圓明園》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間穿插的多次在圓明園現時的廢墟景象與效果復原圖之間的切換,讓人頓覺滄海桑田,深深地感受到歷史洪流之無情、盛世之無常。雷家負責建造的這座園林,當時可謂是集我中華文化與建築藝術之大成,以我國南方的眾多風景為藍本,又化入幾多中國傳統的、繪畫、神話傳說,宛如仙境自是相當足信。想來那時候中國特色的木製結構也比如今的鋼筋混凝土溫軟不少,比歐洲那些象徵著皇權、教權永恆壓迫的石頭建築結構更是親近太多。

  乾隆時期的大清朝GDP冠絕全球,國庫富得流油,藝術上的造詣也是讓人歎為觀止,既然沒有向外擴張的意圖,修建這麼一座奢華的皇家園林昭告大清之強盛實在是義不容辭之舉。然則,1860年英法聯軍的長驅直入讓這一切最終復歸瓦礫,經濟如此繁榮的大清朝何以如此不堪一擊,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是大清朝在軍備上的劣勢。想來也奇怪,火藥好歹也是我國堂堂四大發明之一,不知怎麼到了最後還是英國人和法國人擁有了比我們更為先進的熱兵器,究其原因恐怕是大清領導者的危機意識的欠缺,沒有富有預見性地搞好國防建設。而根據紀錄片中所述,英法聯軍打入圓明園時,發現園中已然藏有英國特使馬嘎爾尼贈送的先進武器,也就是說當時大清早就已經知道了外國的軍備水平,但即便是如此,皇帝們卻並沒有想到過這樣的武器可以被用來對自己實施侵略,於是清朝軍隊的武器裝備便還停留在兩個世紀以前的水平,我不禁要感到清朝統治者淳樸天真的可愛了。

  時至今日,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先強國防,已是人人都知道的真理了,朝鮮的“先軍政治”便是其中代表。核武器的出現讓人心惶惶,而就實際情況來看,即便不使用核武器,擁有現代武器的發達國家可以肆意敲打任一一個不聽話的落後國家,於是那些預感到可能會被敲打的國家要想在各方面獨立,發現眼前的路只有建立核威懾一途,於是人心越發惶惶。隨著人類的科技發展,人類到底在不在進步也成為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階級沒有消除,還更有愈演愈烈的架勢,最要命的是,現在的人們還學會了偽善,深藏其後的是多數人的暴政和霸權主義,城市面無表情化,文化庸俗化,人類的生命在現代科技的裹挾下失去活力,在現代武器的精確制導下愈顯脆弱,一顆原子彈就足以讓數萬條鮮活的生命在瞬間蒸發,還有能源問題,環境問題,恐怖主義,我們彷彿生活在一個最糟糕的時代,不禁要開始懷念那逝去的吟詩作對、刀耕火種的年代。英法聯軍妄圖用燒燬圓明園來顯示自己的勝利,這個想法是多麼的可笑:靠武力從來不能夠真正地征服什麼。英法聯軍所作所為的唯一意義在於,它告訴我們,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掌握了更強大的力量,人性的陰暗面也就更多地被展現出來,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是一個可以赤裸裸將慾望述諸武力而置文明於不顧的時代。

  紀錄片裡提到,在當時清朝,皇家子弟上午學習滿文、蒙文、漢學,這些都是人類文明中創造的最精華最美好的部分,而下午的軍事訓練則是古老的騎馬和射箭,是滿族人的傳統,是大地的意義,雖然在戰場上基本是無法與新式武器相抗衡的,但無疑比扣扣扳機更能體現生命的活力。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文明向前飛速發展,甚至到了飄飄然的程度,而尼采教育我們要回到大地。離開大地,意味著我們在失去一種品質,失去一種心態,失去一份鄉愁,失去創造美的能力。科學技術在我看來確實不過是奇技淫巧,只是為了滿足慾望製造舒適,卻從來不曾帶來內心的平靜,而藝術才是人類真正的創造,是人類文明中最美好的部分。

  荷爾德林說,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而圓明園在物質上、在精神上都可以說是一處詩意的棲居了,是人類最美好的部分,而英法聯軍的暴行無疑是人類最陰暗的部分,在那三天三夜的大火中,美好的部分被證明是脆弱的、是可以被無情地摧毀的,人的陰暗的部分終究戰勝了美好的部分。圓明園的殘垣斷壁,也許是一個民族的恥辱,又彷彿昭示著人類的未來。

  紀錄片《圓明園》觀後感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毀於1860年10月18日,象徵著一個古老東方帝國的繁榮昌盛,見證了一個落後的農業文明被先進的工業文明無情踐踏的歷史!

  從1840年鴉片戰爭被開啟國門,擁有浩蕩五千年輝煌歷史的中華民族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屈辱:1842年英國割佔香港島,1849年葡萄牙強佔澳門,1858年~1881年,沙俄強佔中華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1895年甲午戰敗,兩億兩白銀和臺灣島及附屬島嶼賠給日本人,1898年,德國人拿走山東膠州灣,俄國人佔了遼東半島各大港口,英國人控制了長江流域,1899年法國人控制兩廣和雲南,日本也把福建作為勢力範圍,1901年的《辛丑條約》則完全把大清政府變為了殖民傀儡。短短60年間,一個龐大的帝國分離崩析,到處被插滿了殖民者們的軍旗!租界橫行,教會霸道,洋人巧取豪奪。在外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蹂下,中國幾乎已經沒有獨立的領土和主權而言。日本和俄國為爭奪在中國東北的權益而在中國的土地上大打出手,而清廷竟宣佈完全保持中立!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是一段極其不堪回首的歷史,每念於此,未嘗不痛心疾首,然則痛既痛矣,若不能從悲痛和屈辱中汲取教訓,迎接我們的將是更深遠的悲痛和屈辱。

  從1840年國門洞開到1911年的武昌首義,到1949年的日出東方,再到2012年的今天,歷史這條大河已經晝夜不停地流淌了近三個甲子,172年間中華大地風雲激盪,乾坤數次扭轉。現在,就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足跡逆流而上,拂去歷史表面厚厚的塵埃,去翻開那些泛黃腐爛的典籍,期待自己粗鄙的目光能有所發現。

  早在五六千年前,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便出現了早期的文明社會的要素,如城市,墓葬,農業和家畜飼養等。四千多年前,是傳說中的炎黃,堯舜禹的時代,公元前21世紀開始,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之後歷經商,西周和春秋戰國之後秦王一統天下,從此中國拉開了封建王朝的序幕。此後,中國分分合合,王朝更替,古老的地本文明——農業文明一步步走向繁榮,直到最終的沒落。

  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大清康乾盛世的時候達到了頂峰,同時意味著皇權的力量也達到了頂峰,然而此時自大的中國皇帝們卻不知道“西方蠻夷”們卻早在明朝中後葉便開始了對東方文明的大幅度追趕,此時的帝國已經大大落在了被視為野蠻民族的後面!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其鉅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這樣寫道:“認識到現代農業,現代航運,現代石油工業,現代天文臺,現代音樂,還有十進位制數學,紙幣,雨傘,釣竿繞線輪,獨輪車,多級火箭,槍炮,水雷,毒氣,降落傘,熱氣球,載人飛行,白蘭地,威士忌,象棋,印刷術,甚至蒸汽機的基本結構,全部源於中國,讓中國人和西方人同樣感到驚異。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船尾舵,羅盤,多重桅杆等改進的航海和導航技術,就不會有歐洲人那些偉大的探險航行,哥倫布不可能遠航到美洲,歐洲人也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國。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馬,使騎手能安然地坐在馬上,中世紀的騎士們就不可能身披閃亮的盔甲去援救那些落難少女,也就不會有“騎士時代”。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槍炮和火藥,也就不可能有子彈透過騎士的盔甲將他們射落馬下,從而結束騎士時代。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紙和印刷術,歐洲繼續用手抄書的時間可能要長很多,識字將不會這麼普及,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三大思想文化運動直接得益於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引進。

  奠定了產業革命基礎的歐洲農業革命,只是由於引進了中國的思想和發明才得以實現。分行耕種,強化除草,“現代”條播機,鐵犁,將犁起的土翻轉的犁壁,以及有效的挽具,全部是從中國引進的。在胸帶挽具和頸圈挽具來到之前,西方人是用繞在馬喉部的皮帶來勒他們的馬的。儘管古代義大利生產的穀物有餘,但是因為缺少滿意的挽具而無法從陸路運送糧食到羅馬。羅馬是靠海運從埃及等地得到糧食的。至於播種方法,在中國人的條播思想引起歐洲人的注意之前,歐洲每年要浪費一半的谷種。歐洲整個歷史上不知有多少百萬的農民用極其可憐的犁來耕地,累斷了脊背,拖垮了精神,兒中國人已經享用了2000年比較省力的耕作方法。的確,直到兩個世紀之前,與中國相比,西方在農業方面是如此落後,以至於與中國這個發達世界相比,西方就是個不發達世界。現在形勢倒過來了,然而有多久呢?而且西方今天豐衣足食的能力完全受惠於兩個世紀前對中國發明的採用,認識到這一點是多麼令人不安啊。”

  然而,然而就是如此輝煌燦爛的豐富多彩的文明,卻在近代被西方文明迎頭趕上並超越,然後遭遇浩劫,令人扼腕嘆息!

  近代中國為何走向衰落?為何沒有藉助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一躍成為稱霸世界的超級帝國?相反卻固步自封,畏縮不前而遭人欺凌?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正是由於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造成了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

  首先也就是在教科書中提到最多的封建統治的影響。中國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國的帝國組織滲透很廣,決不允許這些發明破壞傳統的制度和習俗,如康熙皇帝自己非常喜愛自然科學,卻不允許民間研究。於是,印刷術用於傳播古老的觀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藥加強了皇帝的統治和節日的喜慶氛圍,而沒有加固正在出現的資產階級的地位。指南針最多支援鄭和用於宣揚國威的遠航,而沒有像西方人那樣用於世界範圍的探險,貿易和帝國的建立,而且鄭和之後不久,政府就宣佈了海禁政策,隔斷了中國與外國的海上貿易,中國陷入閉塞。

  第二,中國的科舉制度也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中國的官僚們創造性的舉辦科舉,以此來拉攏傑出的人才來為統治階級服務,也在客觀上消除了他們反抗的隱患。從科舉制度本身上講,它是一種合理的制度,以至於今天我們參加的種種也屬於科舉的.演化,但是關鍵在於科舉考試的內容只是限於四書五經之類,無半點科學與技術。在此大環境下英傑們紛紛狂讀聖人經典,學而優則仕成了他們的第一追求,而不是像西方那樣去科研。更可悲的是明清之後,八股橫行,大眾的思想也因此受到嚴重的束縛。林毅夫就認為,中國古代沒有一個像樣的科學獎勵機制導致了中國的落後。於此相反,現代科技的起源地英國卻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效產權制度的國家率先建立了鼓勵創新和技術發明的專利保護制度。1624 年英國頒佈的《安娜法》,就是全世界第一部專利保護法。隨著《安娜法》的頒佈,科技發明開始大量湧現,英國經濟出現持續增長,那些發明家也因此從自己的發明成果中得到巨大的物質利益。產權制度在社會進步過程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威力,是因為產權制度的演變具有既改變收入分配,又改變資源使用效率的潛在可能性,從而能影響人類選擇行為的功能。與之對比,在中國古代,從事與技術研究的都是工匠,他們不具備科學研究的條件社會地位很低,經常被那些具備科學研究條件的文人們所鄙視。而這也更加劇了中國社會上的重技輕科,因為工匠們沒有足夠的收入來保證他們從事科學研究。因此,現代的科學與技術很難在中國古代得到良好的發展。

  第三,長久以來,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是一直是儒家文化,雖然期間佛道兩家也對中國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不足以撼動儒家的正統地位。而儒家文化強調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而不務虛玄、無用的學問。這種腳踏實地、注重實效的治學理念固然有其明智的一面,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但也不乏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的侷限。在中國古代官本位的思想下,最有用的就是可用來考取功名的四書五經,因此沒有人會去研究科學;而知行合一往往會限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更加偏向於實用化的技術。儒家講究等級觀念,它一方面限制了中國民主的發展,而民主的環境才能最大程度上激發出人們的創造性;另一方面,等級觀念也造就了中國的官場文化,形成了著名的官本位,於是乎中國的傑出人才大都熱衷於考取功名,好光耀門楣,而那些一直在從事技術活動的工匠們則處於朝不保夕的地步。儒家的中庸之道對於中國人探索自然也是大大不利。楊振寧指出:“中國哲學裡的中庸之道我認為對科學是不利的。歐幾里得的精神之一是打破砂鍋問到底,中庸之道與這種精神是相背的。”[9]最根本的是,儒家思想強調“自省”,主張人應該反省自身,而不是去探索外物,它使中國人在根本上喪失了探索外界科學與技術的慾望。正如馮友蘭所說那樣,中國人從自身來說不需要科學。

  第四,中國的地理環境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優良的。在此孕育下的華夏文明形成了自己的農耕生活。古代的小農經濟是自己自足的,大家對商品交換的需求較少,因此導致中國形成了重農輕商思想。歷史已經表明,商業的發展會推動科技的發展。更根本的是,在這種中國特色的小農經濟下,我們形成了燦爛的中國文化,其中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只是可惜在深受中國地理條件影響的發展下,我們選擇了天人合一,順從自然,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去逐步地嘗試改變自然。另外,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內陸國,農業用的是灌體系,也需要一套官僚制度來加以保障,且思想容易僵化,也不利於科學的發展。

  第五,中國古代沒有普遍設立科學技術方面獨立的學院和研究機構,科學知識不能積累和系統化,並且上升為理論並廣泛傳播。科學知識如天文知識只為統治者服務,而諸多發明只是父子相傳,不能形成社會共有的科學知識。社會不重視科技,認為是雕蟲小技,不屑於學習。不僅科學知識不能普及,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風。何況,古代中國的許多發明創造只是技術成果,而不等於古代的中國社會具備了科學的環境,即具備主動調節和實現科學發明的健全機制與文化環境。一般地說,在古代中國作出某種技術創造只需專門科研人員對理論性知識的收集、分析與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積累;並且一種技術發明均由發明者個體即可完成,它是發明者將自己的經驗與其相關的個體經驗進行組合而成的結果。而歐洲卻因新型學校的出現而形成了主要表現為數學化、邏輯化、理論化的環境。這種環境對科學的發展所具有的促進作用遠遠大於上述中國所特有的環境。

  第六,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中國傳統哲學對於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規定,表現為整體性的傾向。整體性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最顯著特點之一。中國傳統哲學傾向於把客觀世界規定為一個無限的、發展的、和諧的有機整體,強調事物的相互聯絡、特定結構及其連線方式和整體功能。這種思維特徵在具體內容上表現為“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宇宙觀。中國古代哲學對於客觀世界的規定但很少有人像西方人那樣對事物採取分析的方式,而在觀念內容上大多傾向於把物件理解為具有連續性結構的有機整體。中國傳統系統整體觀突出的長處是比較接近於辨證思維原則和系統論的整體性原則。這種缺陷的特質在於,中國傳統哲學在發展了設立在整體性原則基礎上的有機宇宙觀的同時,卻不可避免地忽視了分析的方法,沒有感覺到對宇宙進行精密的邏輯說明的必要。而這一點,恰恰是近代科學產生所必須的環節和條件。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複雜的社會系統有深入的研究,發展了辯證的整體思維方式,善於對政治和軍事等複雜問題作綜合的判斷,但不善於作定量的數學分析和形式邏輯的推理,沒有發展公理式的幾何和嚴格的現代數學,也不從事條件能控制的科學實驗、對自然界進行系統的觀測,因而對自然界的瞭解缺乏有科學根據的事實作為立論的依據。

  第七,在西方理論大發展的同時,中國明朝士大夫階層已經開始全面系統的接納和研究西學,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西方雖然是西學的發祥地,但教會對思想的禁錮與明朝政府對科技發展的大力支援形成鮮明對比。

  可惜在1634年《崇禎曆書》修編完畢以後,至明朝滅亡的1644年的10年間,兵禍戰亂橫行、天災人禍結為於一體,之後滿族入關。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哪裡還有什麼心思“科技革命”,有志氣的投身反清復明,而又大多死於非命,清朝入關以後為了鞏固統治,又大興文字獄,殘酷迫害明朝士大夫階層。.............

  清朝比西方教會統治時期還黑暗,西方針對個人觀點進行思想禁錮,伽利略也不過是被判終身監禁,而清朝的文字獄卻是斟字酌句的對明朝士大夫階層進行慘毒無以的滅門迫害,這種殘酷的殺戮和思想禁錮使中國最終失去了和西方同步的機會,以至於清朝初期就開始了嚴重的倒退,甚至將許多明朝已經取得的成果都喪失掉了,中後期更是一塌糊塗。

  此外,中國的社會精英們大都不重視數學化或定量化的描述,只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太過於重視實用功效,缺少邏輯思維。中國也可是說是技術大大領先,科學並沒有領先多少。

  以上便是我對中國近代衰落的看法,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只有深刻的反思歷史,才能在未來少犯錯誤,才能實現我中華文明的真正復興!

  紀錄片《圓明園》觀後感

  在當代影視鑑賞課上看了《圓明園》這部讓人歎為觀止、引以為傲,又憤恨不已、怒聲一片的經典影片。

  看了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樣的文章開頭似乎過於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卻不足以表達我內心的情感。看過之後,我立刻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毀了吧,還是毀了好,如此完美的東西根本就不是人間所應該擁有的,它只屬於天國!

  我們且先不論圓明園的歷史背景以及是否奢華。如果有人能重建圓明園的話,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夠辦到。美,無須用如何華麗精緻的字眼,當你被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時候,你能想到的也許就是這一個美字,甚至你雖然想到了,卻無法發出聲音。當人的某種情感達到極限的時候,越是簡單原始的字眼,越能表達人的內心真實。無論恢宏壯麗、清新淡雅、金碧輝煌、山明水秀,還是人文之極、自然之天成,到了圓明園這兒都只能歸結為一個字:美!

  除了美,圓明園的規模之大,組建築之多,都足夠使人瞠目結舌。建築式樣之繁複多變,簡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象力真是恐怖的東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類趕出伊甸園。你可以試想一下,600個足球場一個挨一個的拼接起來是什麼概念,在這片土地之上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東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時空縱貫古今的,但並無些許的雜亂,而是如此的和諧,彷彿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象力、建築智慧、詩意與藝術和龐大的物質財富於一體,世界上確實曾經真有這麼一個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圓明園。當兩個強盜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註定再也不會有如圓明園這樣的東西出現在人世之間。

  影片中有一個溫馨而動人的場面,在牡丹園中,富貴的皇家牡丹爭相競豔,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暢遊於其中,其樂融融。讓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為太喜愛聰明活潑的乾隆而傳位於雍正。如果我們相信這樣一個說法,那麼正在來臨的大清帝國的盛世便有了一個完美的開頭。而這片牡丹所在的園子便成了歷史的功臣,當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應是歷史的見證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過的那樣。只不過它當時還只是皇四子胤禎的別園,自然也還不叫圓明園。

  我一直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愛自然科學,以致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便投其所好進獻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見,卻為什麼他的後世子孫卻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國失去了一個繼續引領風騷的絕佳契機。雍正登上皇位之後,不知是出於感思親情還是攀比好勝之心,開始大肆擴建圓明園。加上乾隆的長期建設,以致在半個世紀之後,圓明園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奢華、最完美的皇家園林,其實亦可稱之為桃源仙境、紫宮天府。世界上最勤奮的皇帝非雍正莫屬,在他統治帝國的十三年間,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四個小時,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在乾隆繼位之後,他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國庫中的銀兩多得以致於影響了市面上正常的貨幣流通。圓明園便是在這樣一個鼎盛的時代逐漸完成。乾隆聽說法國的水法享譽歐洲,便吩咐傳教士們在圓明園中修建了一個更大規模的水法,一箇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徹底平定了回部準格爾貴族的叛亂之後,乾隆便為來自維族的愛妃修建了富麗堂皇的伊斯蘭式建築,以慰其思鄉之情。當一個男人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來取悅一個真正愛著的女人的時候,不知羨煞天下多少女子,鬱悶死天下多少男子。

  歷史的真相,往往被繁華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後的一件小事,便已預示著帝國的最終命運。乾隆皇帝下令廢棄大水法的機械提水裝置,而改用人工提水。歷史與文化的慣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擋,連一個小小的噴泉裝置也保不住。也許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在現代文明面前一旦失去了強有力的掌舵者便會毫無疑問的沉沒。更為讓人深思的是,英使馬爾尼送來了最好的大炮和槍械,但他們在角落封閉的房間裡一睡便是五十年。鴉片戰爭之時,清軍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軍勇士們仍然在用戰馬和彎刀衝鋒。雖然他們的勇氣讓英法帶兵的將軍們感到震撼,但結果卻是英法聯軍以五人的微小代價擊敗了帝國三萬大軍。誰都沒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豐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沒有讓帝國真正嚐到教訓的話,那麼這一次,便是對皇室資訊的毀滅性打擊。

  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之後,上萬人進行了兩天公開的大搶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點與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爛。為了公平起見,將軍們號召士兵保持紳士風度,把文物財寶重新上繳然後進行了三天的公開拍賣,。最終每個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約4磅重黃金的獎賞。格蘭特將軍於額爾金勳爵商議,為了徹底打擊清廷信心,以便在條約談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決定徹底毀掉圓明園。並藉此向世人宣告,他們曾經來過北京,他們是勝利者,以免他們的偉大功勳被後人所遺忘。三千五百名士兵開始有組織的有條不紊的焚燒圓明園,海淀一帶的其他幾座皇家園林也隨之焚滅。當聯軍把大炮架在安定門城門之上對準紫禁城的時候,戰爭結果已可想而知。

  圓明園見證了大清帝國的繁盛與衰敗。清帝國的命運已不僅僅是其自身的命運,而是代表著更為宏觀更為深層的整個中華古代文明的命運。從大秦帝國到大清帝國,2000年的時光,是如此的漫長,雖飽經風霜曾屹立不倒;卻又是如此的短暫,在三槍兩炮聲中大廈傾頹。秦和清的發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個宿命論者,只好承認,該結束了。可圓明園何罪,竟離此劫,永不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