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一九四二》觀後感

《一九四二》觀後感

《一九四二》觀後感

  《1942》的這份情懷,縱然無法和歷史媲美,但它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它是一段回憶,也是一代人的苦難回憶。yuwenmi小編整理了相關的,歡迎欣賞與借鑑。

  《一九四二》觀後感【篇一】

  我對馮小剛執導的影片一直很關注,《唐山大地震》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晚觀看了<一九四二》在大上海影院的首映。電影結束後,我一直沉浸在《一九四二》那血腥而又悲慘的歲月之中.....。

  馮導用如此大手筆拍下這樣一部鉅作,它顯示的是一個敢於揭示歷史真相的中華民族的氣度,是一個不忘貧窮落後被人侵略、任人宰割歷史的堅強民族!唯一使我遺憾的是,看完以後還有兩點不了情:一是影片好像還短了些;二是好像自己也跟那位美國戰地記者走了一遭,大有一種只是看了一部大型災難歷史紀錄片的感覺,似乎還缺乏一種更催人淚下的刻畫人們心靈世界的動人故事情節。

  影片中大碗影星的演技個個都十分了得,國際關係的處理也十分微妙。《一九四二》這部電影把當年河南災荒造成的淒涼和難民們悲慘的命運刻畫的如臨其境,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一筆勾畫出來,把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和把苦難深重的災民推向絕望深淵的醜惡嘴臉全部揭露出來,把70年前那段天災加人禍造成的三百萬人死亡的大災難歷史追憶給後人永世銘記!

  然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各種各樣的災難不計其數,因為許多自然災害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問題的關鍵不在災難本身,而是在於災難一旦發生後,國家當權者與政府是如何去面對和處理的?《一九四二》就是要告訴人們,過去的“蔣家王朝”與今天的人民政府在本質上的根本區別。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黨的歷代領導人關愛人民和領導救災的生動事例舉不勝舉,我想這也就是馮小剛導演拍這部鉅作的真正教育意義所在.....。

  《一九四二》觀後感【篇二】

  馮導早前的喜劇大獲成功,主要不是他導的有多好,是他成功的籠絡了一批人在對的地方做著對的事情。而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說,腦子裡還沒有一個健全的觀影模式,好與壞的標準就是喜劇可以笑,悲劇讓人殤。小人物的生活又特別的接地氣兒,觀眾看電影的時候看什麼呢?其實就看個自己。

  後來馮導拍多了喜劇片,膨脹了,覺得自己大片導演什麼都能拍了。就開始琢磨拍點懾人心魄的,震撼人心的東西。在我看來,馮小剛也許也覺得自己在駕馭悲劇的問題上有那麼點沒底,於是乎他得給自己的作品加點料,還是那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料,也就是大災大難之類的東西。比如他在《非誠勿擾2》裡要討論生死,就必須先濃墨重彩一個人的死亡,用一整部電影去鋪陳,再煽情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汶川地震的時候,多少人守在電視機前關注著救援哭得跟那個似的,只是這難道是因為央視的攝像師拍攝技術特別好嗎?這是因為那些記者的鏡頭下對於災難的解析直擊人內心深處嗎?當然不是,傻子都知道那是因為大災本身就足以撼動人堅硬的內心,記者要做的就是如實報道罷了。

  剛看完《唐山大地震》我覺得拍的特好,都看哭了。我朋友就說她覺得沒什麼,覺得煽情挺刻意的,我一直說人家冷血,現在想想,這是多麼冷靜的思考啊。直至今日回想起來,除了“沒了,才知道什麼叫沒了”這一句臺詞,我完全想不到《唐山大地震》有什麼特別震撼我的話,所有的哀傷元素,演員的形象臉譜化模式化的。當時內心的顫動不過是因為同理心在作怪,覺得大地震真是太慘了,那麼多同胞都死了,仔細想想,這也不是馮小剛的功勞,大地震的部分幾分鐘就結束了,剩下的不過是我腦中自己腦補的場景。他不過就是給觀眾搭了一個空架子,電影好不好看完全要看觀眾自己的修為。他拍一唐山大地震你要能腦補出一個星際大戰,那這片子你就愛翻了。

  所以說,會拍的不如會說的。這次他又要拍《1942》,說是要讓人們銘記一段快要被遺忘的歷史。可是人都說了,餓死人的年頭多了,你說哪一年?為什麼是這一年,這一年和下一個餓死人的那一年的禮拜四有什麼不一樣?你就說不出來,仔細想想,也只是因為劉震雲寫了這麼一部小說選擇了這一年罷了。馮導多聰明啊,用一個苦情的背景去烘托一個故事,連人物特點書裡邊都寫好了,你不得不以一個國人的心去帶入自己的私人情緒,很難以一個純粹的角度去觀賞。說白了還是他不能於無聲處聽驚雷,沒有大背景渲染就表現不出東西。

  總覺得現在的大導演別的沒學會,就學會個發國難財。救國英雄什麼的就必須拍一段小日本把人虐的跟媽了逼似的然後人們忍無可忍起身反抗,我前段時間看電視劇,敵方逼供我方同志的方法居然還是抓了他妻子在他面前羞辱,為什麼總是同樣的劇情在反覆?因為國人就吃這套。《金陵十三衩》也是這樣,我承認當時看完也很難過,不是震撼,就是難過,想說這幾個女的真苦,心裡又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苦,後來還是豆瓣裡有人說了句,“就因為他們是妓女所以比學生的命賤嗎?”仔細想想可不是麼,人性的光環要這麼去烘托,不就是赤裸裸的階級歧視嗎?看完以後好多人在罵“小日本真XX”,那麼請問導演想要突出的人性光點在哪兒呢?有人提嗎?沒有。為什麼,就是因為你既然想要用這種民族情結的東西烘托自己的電影,就不要怪觀眾陷入這種情節之中而忽略電影本身。

  而此種電影最大的好處就是它取材的是中國歷史,中國人能代入情緒,等到上映的時候還因為中國觀眾多,花錢看電影的也多,就能帶來票房。

  《一九四二》觀後感【篇三】

  去年春天,還冷的時候,我的好朋友褲子在三聯書店旁邊的雕刻時光請我喝了一杯咖啡,喝咖啡之前,我終於在三聯買到了苦苦尋覓已久的《劉震雲精選集》,因為裡面有那篇在當時並不是很著名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

  喝完咖啡,後勁很大,回去之後就把這本書看完了,看到凌晨一兩點。坦率的講,這不像是一部小說,更像是一種紀實文學,雖然作者本人並沒有經歷過那慘絕人寰的一九四二年,但裡面寫到的,我相信它們是確確實實存在過的。

  後來,聽說馮小剛要把這一年拍成電影,我便開始深深的為他發愁:這樣一個故事,這樣一種背景,這樣一段歷史,這樣一個總局,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部電影——能原原本本的還原出那一年的本來面目嗎?它在殘酷性上堪比餘華寫的《菜人市場》,卻又包含了一些有意思的所謂政治在其中。

  所以,今年電影一上映,就去看了。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那段歷史值得回顧,跟張國立和陳道明無關,跟鋼琴師和肖申克無關,跟馮小剛也無關。

  電影圍繞了一個富裕的河南家庭展開,開頭幾分鐘,有點像《活著》和《白鹿原》的感覺,但緊接著,它就開始成為了《一九四二》。那是一段多麼慘痛的歷史啊,人命如草菅,那麼一大群人,走在路上,走著走著就死了!

  近年來,幾乎每一部關於近代戰爭的電影都摻雜了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這部電影也不例外。但岡村寧次的一句話卻讓我幾乎感謝日本人,他說,饑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國人。他用糧食收買了一些饑民,與中國軍人做鬥爭。在那個場景下,活著,確確實實成為了最重要的事情。

  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入戲很深,幾乎融入到了那個世界裡,所以看到紅著眼睛的野狗撕扯著路邊死屍的`時候,確實嚇了一跳。小說裡似乎還提到了賣人,但小說裡的賣人和電影裡的賣人是不一樣的。電影裡的人被買走,還能活命,哪怕是受盡恥辱的活著。但小說裡被賣掉的人,幾乎全被吃掉了——沒人願意吃掉自己的家小,只好賣掉自己的家小,換來一丁點錢,去食用別人的妻兒。——感謝馮小剛,沒有拍出這麼殘忍的鏡頭,否則觀眾一定會做噩夢的。

  我雖然是個喜歡親近小動物的傢伙,但遠遠沒有苛刻的“動物保護主義者”那樣招人討厭,儘管如此,看到地主的女兒為了給剛剛生完孩子的嫂子找口吃的,把逃荒路上堅持養下來的黑貓給人宰掉,並且平靜的說“一會煮好了給我喝口湯”的時候,我那不值錢的眼淚還是不知不覺流下來了。

  再次流淚,還是關於她,這個曾經的大家閨秀被人賣到妓院,服侍貪官,端著盆為他洗腳的時候,幾次彎不下腰。貪官說你把盆放下吧,她哭著說“爺,我吃的太飽,實在。是蹲不下”——這個時候,許多觀眾不合時宜的笑了起來,不知道是他們太殘忍,還是我過於入戲了。

  而結尾那一段,幾乎沒有任何煽情的場景——除了最後徐帆和張默在茅草叢裡換棉褲的時候響起了音樂——我的心裡卻一直在悲傷。為那個時代的河南人,以及蔣介石。他太不容易。最後一次不知不覺的流下眼淚,是結尾時的字幕出現了“1949年,蔣介石戰敗,退踞臺灣”。

  我們都知道,《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很好看,不過它和《一九四二》不屬於一種型別。在毫不猶豫的為前者打滿五顆星的時候,真的有必要狠狠的給後者一個大差評嗎?

  固執與偏見是一張需要撕破的蒙臉紙,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細數一下,我們到底有多少次在沒有探究真相的情況下讓一種來源於別處的態度在自己心中先入為主?這樣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