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

  《朗讀者》是央視2017年出品的一檔閱讀類節目,它是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朗讀者,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朗讀者》觀後感

  當朗讀聲起,畫面上出現那本會翻頁的書籍,電視不再是充滿喧囂和吵鬧的舞臺,緩緩流動的朗讀聲中能觸控心靈與文字交匯時感動的震顫。

  董卿用一段段的情感,一句句的文字,向人們昭示著真善美,像一股清泉,一束暖陽,沁入人們心扉,溫馨而舒適。

  從《朗讀者》的“遇見”,到“陪伴”,到“選擇”,再到“禮物”,最後迴歸到“第一次”,每一個故事,每一段歷程,每一場畫面,都讓人感悟深遠。正如這淅淅瀝瀝的春雨,滋潤著我們乾涸而又沉悶的心靈,那掙扎著要擠出靈魂的感悟,透過心靈的千年古屋,已然綻放出詩的語句。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撩動心絃的遇見。

  “這位妹妹我曾經見過”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次見面時歡喜的遇見。

  “風情雲淡的片刻間,我看到了這個世界最為深刻而美好的東西”這是我和《朗讀者》之間的遇見。

  第一期朗讀者濮存昕小時候是一位殘疾孩子,被同學嘲笑,體育課上跑步也沒人願意和他一組,甚至同學給他起外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他的內心是有多受傷,要有多堅強?但上帝再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總是不會忘記給你開啟一扇窗,濮存昕透過這扇窗戶遇見了改變他命運的榮國威大夫,榮大夫給他做了整形手術後他可以和正常小孩一樣跑、跳了。他在節目中帶來的朗讀是老舍的《宗月大師》節選,其中這麼寫道:“沒有他,我也許一輩子都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麼樂趣和意義、、、他是宗月大師。”老舍遇見了宗月大師,走上了讀書這條路,成就了他後來的種種,寫出這麼多優秀書籍,這大概是他最美麗的遇見。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相信很多人都被這句話打動過,也對此寄予著美好的期許吧。為何孤單的黑白兩色會多姿多彩,為何是非對錯總在上演不同的精彩,為何生活會這般曲折離奇,為何我們會喜怒變換著心情?只因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陪伴著我們。感謝陪伴,《朗讀者》第二期上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愛我?”,媽媽回答道“不為什”。這就是母愛,母親陪兒子讀書16年,這種陪伴真的太刻骨。林青玄的《百合花開》中我最愛的一句“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看似平凡的話語,卻十分動人,我們這代人,身在滾滾紅塵中,又有幾人能像百合般,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中永不停歇的生命狀態呢?我想百合終其一生給了自己最美好的陪伴。

  朗讀者第三期的主題是選擇。生活處處皆選擇,面對鴉片氾濫,長此下去,全中國將無禦敵之兵且無充餉之銀的危難境況下,虎門銷煙是林則徐的選擇;面對元人的種種威逼利誘,“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罷休”是文天祥的選擇;“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也”是孟子的選擇。選擇是一次又一次自我的.突破和重塑過程,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或彼或此。

  董卿說:“當我們仰望星空,放眼浩蕩,這蔚藍色的星球是宇宙給人類最好的禮物;當我們低頭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中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禮物;孩子是父母的禮物,江河是大地的禮物,八千里路雲和月是多嬌江山的禮物。”我想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禮物,我們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一份禮物,或輕或重,都是一種體驗和成長。李亞鵬在《朗讀者》中跟女兒說:“上帝給了你這傷痕,我要讓這傷痕成為你的榮耀”,這大概就是一份特別的禮物。倪萍《姥姥語錄》中說:“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下,誰也扶不起你。”2004年她離開央視後踏上漫漫為子求醫路,一次次的徘徊和煎熬,一次次的堅持和麵對,生活還在繼續、、、這份不易也是生活賦予她的禮物,讓她更具有韌性。

  人的記憶具有首因效應,第一次收到鮮花,第一次戀愛,第一次遠行,第一次極限運動,第一次被爸媽誇獎、、、第一次的經歷總是那麼刻骨銘心,越多的第一次代表越豐富的人生,第五期節目迴歸到“第一次”。王學圻帶來了第一次導演《天堂鳥》的經歷,熱情,堅強和不服輸的信念給了他這一次頂尖的成就。他朗讀了《平凡的世界》,我彷彿看到了孫少平第一次見到心動的女孩小霞時的羞怯與欣喜;少安第一次收到潤葉的告白信時內心的糾結與痛苦;可那時代裡打不穿的思想封建如那牢不可摧的保險櫃。少安與潤葉,那一對雙水村裡青梅竹馬玩到大的童真少年,就因為身份不平等生生把思念埋葬;少平與小霞這對抱負遠大的知識青年,在一起談理想談希望,卻只能是夢中的姑娘。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件事如愛情一般,會讓人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然而閱讀時,你會發現那些會心一擊的觸動,那些相見恨晚的感動,那些與作者心神相通的時刻,像極了遇見真愛一般的心情。《朗讀者》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它教會我養成閱讀的習慣,在閱讀中遇見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

  當代大學生在閱讀方面的缺失已然是個大問題,“現在的大學生都不肯下功夫去較真,所謂浮躁,是大家的心浮躁。”江蘇揚州舉辦的第六屆江蘇書展上,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談及現在大學生的快餐式閱讀時說道。

  在這網路化的大資料時代裡,大學生接受資訊的途徑很多,資訊面也非常廣,並不存在無書可讀的情況,相反,書多得難以選擇是最大的問題,想讀書但不知道讀什麼書,各種推薦書單眼花繚亂。其實我覺得,不管讀什麼書,一定要多元,另外,要讀乾貨,才會慢慢形成自己的見解,三觀才慢慢變得更強大。對閱讀沒有自己的看法,一切以簡單方便為主,這種淺閱讀並不利於大學生的成長。

  我認為大學生的閱讀除了自主,同時也需要學校、組織方面創設一定的閱讀氛圍,環境的影響力非常重要。比如學校可以定期舉辦讀書會,讓學生報名分享自己近期的閱讀和一些感受;另外可以邀請一些文學大咖舉辦閱讀講座;圖書館方面可以在圖書的質和量上花多點心思;另外,圖書館可以每週做個統計,將本週借書最多的同學做個排行榜公佈在圖書館大廳,並將每週暢讀書籍書單公佈出來,對同學們的閱讀將會起到一個引導作用。

  生活不止,閱讀不息。在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你值得擁有。

  篇2:《朗讀者》觀後感

  最初知道這個節目並不打算看,因為那時候綜藝界已經有了第一股清流《見字如面》,我想,這大概是又一個高仿品吧,不看也罷。後來得知主持人是端莊得體、優雅知性的董卿,突然就有了興趣。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再者我相信能讓董卿做主持人的節目,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

  《朗讀者》,每期都會選擇特定的主題詞。每次看完,會有些許感觸、感動,也會有些些思考和反省。但晚上的時間總是匆匆,我帶著腦海裡的這些文字入夢了。今晚有充足的時間,用手機看影片回味,再用紙筆和電腦記下一些思緒、一些疑惑、一些欽佩。

  第一期主題詞,遇見。最讓我觸動的是許淵衝老人家,名片上寫著“書銷中外百餘本,詩譯英法唯一人”。給人第一感覺,有點自負。慢慢看,才知道他的自負,或者說自信,是有資本的。過度謙虛等於驕傲,我倒更喜歡他的坦蕩。後面會看的,這是一個可愛、幽默並極其感性的老人家。年輕時的許淵衝,把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詩:《別丟掉》,翻譯成英文,送給喜歡的一個女同學。現場讀起,竟哽咽不已、老眼通紅,讓我的心情為之一揪。鏡頭切換後,情緒過去,他又笑意盈盈了,多真實、朵可愛的一個老人家…“人生最大的樂趣,是創造美,發現美——許淵衝”。

  還喜歡張梓琳朗讀的劉瑜的作品:《願你慢慢長大》,與《見字如面》節目裡,張曉風寫給全世界的一封信:《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一樣,都包含著一個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

  第二期主題詞,陪伴。令我最震撼的是喬榛老師和他妻子唐國妹的陪伴,一起經歷了七次生死。“我只是感覺,做了一個妻子應該盡的責任”,好輕描淡寫的一句話。

  還很喜歡冰心的作品《不為什麼》:“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孩子”。

  第三期主題詞,選擇。讓我有強大共鳴的,是麥家這一段,更確切的說,是最後他與董卿的對話。不過這段放在第二期,是不是更貼合主題詞一些呢?

  麥家說,“陪伴他那叛逆期的兒子,就像陪伴一頭老虎一樣,得小心翼翼的”。“當你哪天突然意識到,爸爸媽媽開始對你小心翼翼的時候,不要以為那是出於一份恐懼,那是出於一份愛”。

  我想起自己的叛逆期,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那時候的我,做的一些事,現在想來,還是令人傷心。叛逆期養成的性格,在前幾年春節,還有些後遺症,就好像魔咒似的,每年都會有那麼一次,對家裡人發脾氣,先關門睡上好久,直到老媽把我哄好為止。每次發完脾氣睡醒來,都知道自己又犯錯了,可在那個當下,就是控制不好情緒。而且還死要面子,非等著老媽來給我一個臺階。只要我不吃飯,老媽一定會來哄我的。記不起哪一天,我看到一句話:“有的年輕人,在外面是一頭羊,在家裡是一頭狼”。這說的不就是我嗎?對待外面的朋友同事、陌生人,從來都是禮貌有佳,不起非必要的衝突,因為我知道,他們不會有多一絲的忍耐。慢慢的,開始有意識的控制。是媽媽多一點、再多一點的溫柔和忍耐,陪我走過叛逆期。話說回來,我的叛逆期,似乎也改造了媽媽。

  童年的記憶裡,媽媽是一個強悍的女人,對我和哥哥的管教很嚴,換句話說,我們捱了不少打。隨著我叛逆期的到來,媽媽再強硬,也硬不過我寧折不彎的性格。於是媽媽變的越來越溫柔了,因為除了溫柔和忍耐,她別無選擇,因為我是她女兒。事後想,是不是因為她的步步退讓,我的叛逆期才會這麼長;又或是因為她的包容,我才終於又回到正軌……慶幸,一切都過去了,終於學會感知、並感恩父母的愛。

  第三期耶魯大學畢業、當了五年村官的秦玥飛,他讓我有些疑惑。一個如此高材生,站在舞臺上,用帶著磁性的聲音,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與影片中農村的他,宛若兩人。如果說黑土麥田專案的其他參與者,是為了歷練,讓專業知識學以致用。那他呢,一待就是5年,他的所長,明明有更好的用處,為什麼會做這個選擇,不是應該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嗎?每個人都有憧憬美好生活,並朝之努力的權利,可他在當下這種社會環境和壓力下,能堅守夢想這麼久。

  第二期的無國界醫生蔣勵,也是如此,好好的一個醫生,為什麼要跑到阿富汗的戰亂中去;第三期的人民醫院院長郭小平,跑去當艾滋病感染者學校的校長和爸爸已經13年了, 33個孩子的命運,因此而改變。

  在他們面前,我太渺小了,如茫茫滄海之一慄。做不了什麼感天動地的大事,且過好自己,不給社會添亂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F說過,她很喜歡讀散文,我說我特別不喜歡,感覺很催眠。那時我對散文的印象還停留在學生時代的課本里,課本總是令人昏昏欲睡的,我也就等價的認為:散文很枯燥。而今聽著這些散文,突然有些喜歡上了。美好的有點像,再用美好的聲音讀出來,沉浸其中,有點飄飄然……

  篇3:《朗讀者》觀後感

  週六晚八點,我準時開啟電視,觀看《朗讀者》,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

  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說,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麼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衝"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麼美好,願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