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考素材> 高考作文熱點素材

高考作文熱點素材

高考作文熱點素材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熱點素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作文熱點素材 篇1

  苦難,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時,它就是你的財富;可當苦難戰勝了你時,它就是你的屈辱。

  一次聚會,一些堪稱成功的實業家、明星談笑風生,其中就有著名的汽車商約翰·艾頓。

  艾頓向他的朋友,後來成為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回憶起他的過去——他出生在一個偏遠小鎮,父母早逝,是姐姐幫人洗衣服、幹家務,辛苦掙錢將他撫育成人。但姐姐出嫁後,姐夫將他攆到了舅舅家,舅媽更是刻毒,在他讀書時,規定每天只能吃一頓飯,還得收拾馬廄和剪草坪。剛工作當學徒時,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將近一年多時間是躲在郊外一處廢舊的倉庫裡睡覺……

  丘吉爾驚訝地問:“以前怎麼沒有聽你說過這些?”艾頓笑道:“有什麼好說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擺脫受苦的人是沒有權利訴苦的。”

  這位曾經在生活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車商又說:“苦難變成財富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你戰勝了苦難並遠離苦難不再受苦。只有在這時,苦難才是你值得驕傲的一筆人生財富。別人聽著你的苦難時,也不覺得你是在唸苦經,只會覺得你意志堅強,值得敬重。但如果你還在苦難之中或沒有擺脫苦難的糾纏,你說什麼呢?在別人聽來,無異於就是請求廉價的憐憫甚至乞討……這個時候你能說你正在享受苦難,在苦難中鍛鍊了品質,學會了堅韌嗎?別人只會覺得你是在玩精神勝利、自我麻醉。”

  艾頓的一席話,使丘吉爾重新修訂了他“熱愛苦難”的信條。他在自傳中這樣寫道:苦難,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時,它就是你的財富;可當苦難戰勝了你時,你就是它的屈辱。

  分析:當我們戰勝了苦難的時候,它才是我們的財富;可當我們被苦難戰勝的時候,它卻是我們的屈辱。這句話實在深刻。由此看來,某些時常把受苦受難的經歷掛在嘴邊的人,只是在展示他的屈辱。

  適用話題:財富與屈辱、苦難、認識

  高考作文熱點素材 篇2

  一位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頓生憐憫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將10元錢塞到賣鉛筆人的手中,頭也不回地走開了。走了沒幾步,他忽然覺得不妥,連忙返回來,說忘了取筆,希望不要介意。最後,他鄭重其事地說:“您和我一樣,都是商人。”

  一年以後,在一個商賈雲集、熱鬧隆重的社交場合,一位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推銷商走到這位商人跟前,不無感激地自我介紹道:“您可能早已忘記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給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推銷鉛筆的乞丐,直到您親口對我說,我和您一樣都是商人為止。”

  分析:可以地位迥異,貧富懸殊,但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因此,我們要學會尊重別人。你的一句話或一個微笑也許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

  適用話題:尊重、細節與命運、激勵與成功

  高考作文熱點素材 篇3

  據悉,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位於世博會規劃核心區,處於世博會園區浦東區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規劃中的中國館由建築面積為2萬平方米的中國國家館、3萬平方米的中國地區館以及3000平方米的港澳臺館三部分組成。在世博會舉辦期間,中國館是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的主要展示區和重要載體。

  中國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徵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以舒展的平臺基座的形態映襯國家館,成為開放、柔性、親民、層次豐富的城市廣場;二者互為對仗、互相補充,共同組成表達盛世大國主題的統一整體。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分割槽、造型主從配合,空間以南北向主軸統領,形成壯觀的城市空間序列,形成獨一無二的標誌性建築群體。世博會期間,國家館將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下,展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展現出一幅偉大的中國城市文明圖。地區館將為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提供展覽場所,展示中國多民族的不同風采,以及全國各地的城市建設成就。世博會後,國家館將成為中華歷史文化藝術的展示基地,地區館將轉型為標準展覽場館,和世博會主題館一起,作為舉辦各類展覽和活動的場所,並與周邊的世博建築共同打造以會議、展覽、活動等功能為主的現代化服務業聚集區。

  高考作文熱點素材 篇4

  在教育部一再重申要重視“大學語文”課之後,國內許多高校紛紛開始了行動。但無論是將其設立為除中文系以外本科生的.必修課,還是一些大學老師將其作為教育科研的大課題,不可否認,在如今的大學課堂裡,“大學語文”課依然處於邊緣地帶。透視這門課程所面臨的尷尬,其實是為實現其所承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使命。

  上過大學語文課的,都會對一個場景頗為熟悉——偌大的階梯教室中坐滿了學生,有的玩手機,有的竊竊私語,向前望去,“遙遠”的講臺上有個單薄的身影,無論是講《詩經》、還是談魯迅,好像總是讓人“聽不太清”。

  雖然自1978年恢復高考後,大學語文課即被重新提上日程,但近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大學語文課經常會淹沒在其他更“有用”的課程之中。到如今,大學語文課依然處於邊緣地帶。

  是“大學語文”,還是“高四語文”?

  大班教學意味著師生互動較少、課堂紀律較差,老師只能選擇簡單地灌輸知識。這樣的課堂難以形成浸入式的教學體驗,無法將學生帶入所講內容所蘊含的文學與文化中,不僅不能提升學生們的學習和參與興趣,更無法使他們對母語文化有超出知識層面的理解與體會。

  審美教育是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但目前的大學課堂,難以營造飽含美好情感的氛圍,而資訊碎片化的網路時代,學生們的審美感知力和鑑賞力日漸鈍化。長此以往,大學語文的課堂越來越知識化,慢慢會成為所謂的“高四語文”。

  早在2004年全國大學語文年會中就提出,大學語文的素質教育具體落實在人文素質教育層面,即貫徹人文精神、培養人文態度、貫穿人文內涵。然而,大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內容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佳作,情感真摯、主題積極向上,但內容能否有效傳遞卻受限於師資、教學方式和授課模式。

  大班教學中的學生大多來自不同專業,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和學科背景,而階梯教室中的教學根本無法做到因材施教。那麼,在此環境下,要求大學語文的教師僅透過對經典作品的闡釋,很難實現帶領不同背景的學生體會人文內涵、培養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價值取向的目標。

  逆勢突圍,是解決大學語文課程難題的必然出路。筆者認為,調整高校課程設定,繼續提高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視,加強課程的師資力量建設是逆勢突圍的基礎。不僅從戰略上也從現實實踐中關注大學語文課堂,不僅從硬體設施也從教學理念、課程價值方面保證大學語文課程的科學化教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語文課程的“階梯教室之痛”。

  而在既有環境下,尋求內容設定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是大學語文突圍的一個角度。如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將本科生培養方案中的“大學漢語”課程由全校共同必修課程調整為學生自主選修課程,頒佈之初雖引發爭議,然而細究會發現,原來2學分的大學語文擴增為10學分的人文素養課,包括原著經典閱讀、公共藝術教育等多門課程,學生可根據興趣和水平選擇課程。南開大學從2008年起,每年招收“語文高等教育”博士生,加強對大學母語教育的理論探索。

  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不管在階梯教室,還是圍爐而坐,大學語文課的真正價值,應是挖掘學生內心的那把人文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