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科學的旅程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科學的旅程讀書筆記

科學的旅程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的旅程讀書筆記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的旅程讀書筆記1

  這個寒假裡,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科學的旅程》這本書。這本書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又厚又重,我想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本書裡也不知藏了多少答案在裡面,讓急於知曉的我一頭就紮了進去。

  書中說:科學的歷史是一部由“正確”與“錯誤”共同書寫的歷史;科學的歷史是一部由“成功”和“失敗”共同書寫的歷史。我一開始並不理解,可是隨著一篇一章的翻過,我想知道的全都明瞭。原來科學的旅程,並不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路輝煌,科學曾經犯過許許多多的錯誤,而且今後還會繼續犯錯誤。科學史中的失敗者,失敗的原因不盡相同,有被名利腐蝕,也有不小心誤入歧途的——科學的殿堂中不僅有所謂的聖者,還有凡人,甚至有小人和騙子。今天,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輝煌的成功者,但在科學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更多的是那些輝煌背後的失敗者。

  書中記載著許多關於科學曾經走過的“道路”和很多關有古代科學家的故事。在這本書裡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是誰發明了顯微鏡、人類的進化論、阿基米德原理……令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恐龍是怎樣滅亡地,有的科學家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災難導致你恐龍滅亡,也有的科學家認為是一場大瘟疫,導致了恐龍滅亡,還有人認為恐龍滅亡還是個迷。

  我說了這麼多你是不是也想知道科學家是如何工作的?是什麼驅使他們渴望獲得知識?科學家是如何提出問題的?是如何思考問題的?是如何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的?他們用了哪些方法來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從哪個環節開始,這種探究變成了科學的探究?那就趕快去讀《科學的旅程》這本書吧!

  科學的旅程讀書筆記2

  21世紀,科技時代。古人那“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境界已難以尋覓,當夜幕覆蓋大地,華燈初上,還會有誰會有這份心境點起蠟燭,在月色下獨享著一份寧靜?回眸這長長的歷史,是什麼改變了這一切?它帶給人類的僅僅是物質和精神上的變化嗎?也許,這正是《科學的旅程》所要告訴我們的。

  我想,當時間誕生並創造了人類時,科學也就誕生了。雖然這很漫長,但是這段旅程卻豐富多彩,儘管從來沒有平順的大路,儘管腐朽的思想如雨天的黴菌一般不斷侵蝕威脅著真理,但陽光始終眷顧著這個世界。從書中可以看到科學發展被分成4塊:科學誕生、興起、綜合、直至現代的發達。

  科學的誕生大概從古代一直到中世紀——中世紀是科學革命的年代。那時候的人們,大概都是信奉巫術、神學的。科學的來臨,“就像是突然有人打開了窗戶,一陣新鮮空氣長驅直入因塵封已久而黴變的屋子。”這個時代湧現的人物有亞里士多德,伽利略,還有就是最受讚譽的牛頓等等。儘管亞里士多德的某些言論被推翻,但我們仍要感謝他所做的。畢竟,他打開了一扇科技之門,引領人們從混沌走向批判性的思考。而伽利略和牛頓則是奠基了現代科學的基礎,他們不斷探索求知的精神將永遠引領我們走下去然而當時的社會,教會統治一切,愚昧的思想尚未完全解脫。直至進入18世紀。

  18世紀,理性興起。這是一個才華橫溢而又充滿夢想的時代,自由、平等的人權理念已喚醒了沉睡於腐朽思想裡千年的人們。這裡,有近代化學的誕生,我們會永遠銘記拉瓦錫,儘管他最終在斷頭臺上被處死,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豐富的知識財富;這裡有將熱和電推進一步研究的偉大科學家,歷史書上,他的名字如雷貫耳——瓦特。就是他,引領人類走向第一次工業革命社會的生產力由此大大解放,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也已到來。人才輩出,幾乎難以數清,這兩個人,只是科學旅程中的兩個不可或缺的`分子。

  而當19世紀來臨時,這一切都變得更加輝煌。科學,已成為了受人尊敬的職業。“一切都已準備就緒!一場偉大的突破很快就要來臨。”這足以看出這個時代的樂觀與興奮。道爾頓的原子論,是近代科學最基本的理論之一,它成為近代化學和物理學的基礎。再加上伏打發發明了電池,達爾文提出了生物學理論,這三項成果促進了科學的重大進步。偉大的綜合時代!我們能在教輔書上依稀感受到那時的科學思想的.輝煌,並深深地敬仰。

  那麼,現代科學,就始於20世紀至今了。我們一定會馬上想到這些名字:倫琴、居里夫婦、愛因斯坦、盧瑟福、霍金……“他們的時代是物理學領域裡充滿活力、激情和混亂的時代,他們的工作堪與科學史中最激動人心的章節媲美。”事實確實如此。“時間與空間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感官體驗,量子論和相對論永遠改變了機械論宇宙觀,遙遠星系的資訊不斷傳來。”經常出現的偽科學逆流也僅僅是曇花一現。真理,似乎已佔據了世界。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科學是把雙刃劍,它在人類歷史中扮演的角色十分複雜。原本一直隱藏在繁榮的文明之下但如今已顯露無疑的種族主義、反猶太主義、法西斯主義……不容小覷。這個嚴酷的現實是對科學的干擾。甚至有人在擔心21世紀,這所謂的新世紀會不會逐漸倒退到黑暗迷信的時代呢?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讀完這本書後,一張科學旅程的路線圖清晰地印在我的腦子裡。我相信,這段旅程沒有終點,真理依然存在,人類會利用所有智慧和理性力量面對自然界的挑戰。我也衷心希望自己能夠有朝一日加入這個隊伍中。

  科學的旅程讀書筆記3

  我上個暑假曾買過一本《科學的旅程》,這本書是一位美國作家雷·斯潘根貝格所寫的。

  這本書講了許多科學家們的故事,從中我發現,科學史上那些所謂的天才,有一點上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比一般人更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笛卡兒、拉瓦錫、達爾文、魏格納、摩爾根、愛因斯坦、居里夫人、費曼······在他們的青少年時代,這些科學偉人曾普遍接受過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薰陶或者訓練,發展出了常人難以企及的獨立思考能力。因此,他們在一生中掌握了“學習什麼”和“研究什麼”的主動權,享受著自由探索的樂趣,而絕不是什麼“題海之戰”。

  這本書也告訴我不要把學到的東西都表現在習題上,這樣只會成為作業機器人雖然做了無數深奧的習題,卻沒有掌握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而想象力和創造力卻在愈來愈少。所以我要把學到的知識都應用到生活中去這樣才能越變越聰明!

  科學的旅程讀書筆記4

  看完了美國科普作家雷·斯潘根貝格所寫的《科學的旅程》,有個不大不小的鬱悶,厚厚的一本書,居然沒有提到一箇中國科學家,一個也沒有,是不是一種偏見?一本無關於政治的科普書籍,沒有必要故意貶低中國吧?

  中國固然有四大發明,但這些發明屬於技術範疇,並沒有推動思想前進,沒有影響人對心外世界的看法,算不上是真正的科學。真正的科學,應當能改進世人理解世界的知識、角度、方法等。支撐現代生活的科學理論,沒有一樣由中國人發現的。難怪,有人說過大意如此的話——中國沒有給世界貢獻過思想。

  閱讀《科學的旅程》發現,科學的發展其實也是人類如何理解自身的一個過程。譬如開始的科學認識以為地球是平的,是宇宙的中心,人類一開始就是完美的,按上帝的模樣直接創造的。後來的日心說和進化論就打碎了人類的自戀,地球僅是蒼茫宇宙裡的塵埃,人類不過是其悠長曆史裡的偶然出現的高階生命。對世界認識越深刻,人類對自身認識越謙卑。但是,因為技術的急速進步,又使得人類有時候昏了頭,自覺可以控制物質世界。

  回到原來的問題,為什麼中國沒有真正的科學?學識實在有限,不過根據本人的一知半解,古時中國人比較鄙視科學活動。因為研究科學需要近乎於體力勞動的實驗,古時的知識分子不屑於做這些“勞力者”的事情。古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強調心靈脩養,《大學》就說過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還說君子不器。我認為君子不器中的“器”,就是工具,專業技術,此話潛意識裡擺明看不起技術。

  更主要,在中國沒有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何謂科學思想,本質上是批判思想,在科學上沒有一個理論能夠得到完全的“證明”,當新事實或新觀察結果出現時,它必定有待於進一步的檢驗和審視。科學具有這種不斷自我糾錯的特徵,使得科學成為人類理解自然機制最為嚴謹也最為有效的手段。科學的批判思想還表現為:依靠事實驗證科學理論的正確。所以,一個好的理論是可以被“證偽”的,也就是我們可以用事實來證明它正確還是錯誤。

  但中國古代哲學家說話都非常玄,我們無法去證偽。譬如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可以用哪些事實來證明這句話的對錯?這話說得很玄乎也很奇妙,就是你想怎樣理解就怎樣理解。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也都“正確”。但是科學理論並不,譬如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有高中物理知識的人的理解應該相同的,也可以透過實驗兼邏輯推理證明其正確!

  自始而終,在中國古代思想中,沒有產生科學思想、邏輯推理,也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以上都是近代自西方引入的。難免聯想到一個大家熱論的問題,為什麼中國沒有誕生過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仔細想想,中國自古就沒有科學思想,當前社會環境和教育都在壓制批判思想,中國容易產生偉大的科學家嗎?

  當今,用科學認識客觀世界,以民主管理人類社會。可科學和民主,在中國一直缺乏的,不僅現在缺乏,而且以前就稀缺的很。難怪有人尖刻地說:中國沒有給人類貢獻過思想。很奇怪的中國,很獨特的中國。

  科學的旅程讀書筆記5

  從有人類以來,人們對宇宙的探求就沒有停止過。

  從2300多年前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開始,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科學家們創造者輝煌,也演繹著許許多多的溫馨動人的故事。在《科學的旅程》中有一個關於偉大的實驗家法拉第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感嘆不已。

  法拉第(1791~1867)是科學史上最讓人崇拜和尊敬的人物之一。作為英國一位鐵匠家十個孩子中的一個,除了去學校學會讀書寫字,法拉第從來就沒敢奢望進大學。12歲時,他就開始自己謀生,學校生涯就此結束。也許是天意,他在裝訂廠找到了當學徒的工作,他沒有把這份工作當著簡單的工作,而是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一邊裝訂書籍,一邊還貪婪地吸收著書中的知識。在這期間他讀了《大英百科全書》中關於電的文章和拉瓦錫的《化學基礎論》。如果他不做這份工作,或許他不會有到這個知識的海洋裡暢遊的機會。機會是給有心人創造的。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機會,造就了一位偉大的電磁學物理學家和電化學的化學家。

  一天,一位顧客送給他幾張皇家研究所所長亨·戴維爵士的四次演講票。法拉第對那四次講座的全部內容都做了詳細的記錄,並把這些記錄裝訂好後送給戴維,並附上一封希望在研究所當助手的申請書。故事就從這裡開始,法拉第也從一個書籍裝訂工,成長成一位成就卓著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

  1812年12月的一天,英國青年化學家戴維爵士正在家裡養病,一清早僕人把一大堆郵件整整齊齊放到沙發旁邊的茶几上。戴維隨手取出一隻最大的信封,拆開來一看,是一本厚厚的書,有368頁。硬封面上燙了金字:“戴維爵士講演錄”。奇怪,哪個出版商連招呼都不打一聲,借了我的名字出書?再翻開內頁,原來這300多頁書竟是用漂亮的字型手工抄寫的,而且帶附了不少精美的插圖。這下戴維如附墜入五里霧中,莫名其妙了。翻著,書中落下一張信箋,原來是封簡訊,大意是:我是一個剛剛滿師的訂書學徒,很熱愛化學,有幸聽過您4次講演,整理了這本筆記,現送上。如能蒙您提攜,改變我目前的處境,將不勝感激云云。最後的簽名是邁克爾·法拉第。

  以上的情節也許是後人杜撰的,但是法拉第將戴維爵士的講演整理成冊,確是事實,這是史書上有記載的。至於是郵寄的,還是他自己找上門來就說法不一了。

  可以想象,任何一個鐵石心腸的人,也不會無動於衷的。戴維為這個年輕人的巨大熱情、令人驚歎的記憶力和專心致至的精神所折服和打動,舉薦他到英國皇家學院上班,擔任了實驗室的助理工。法拉第結束了訂書工的生涯,從此一直在科學的道路上攀登不已。

  不久,戴維在1813年訪問歐洲,隨身帶上法拉第作為秘書和科學助手。儘管戴維的夫人把法拉第當做僕人,但這位年輕人從無怨言,而是利用這個機會見到了科學界的關鍵人物。他們在歐洲各地旅行,從一個實驗室到另一個實驗室,完成了各種實驗,參加各種演講,在這個過程中,法拉第接受了他從未有過的教育。

  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專研下,法拉第在物理學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對電磁學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實驗研究,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總結出電磁感應定律;發明了電磁學史上第一臺電動機和發電機;發現了電解定律;提出電場、磁場第重要概念。他是十九世紀電磁領域最偉大的實驗家。他寫成的鉅著《電學的實驗研究》,收集了3362個條目,詳細記述了他做過的實驗,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成果,是一部珍貴的科學文獻。

  基於法拉第在電磁學上的偉大貢獻,1824年1月英國皇家學會透過無記名投票的形式,批准他成為該會會員。這是當時一個科學家所得到的最大的認可和無上的榮耀。

  法拉第的成就來自於他善於抓住機會和忘我的獻身精神。同時,謙卑而坦誠的心懷也是他受人尊重的根本原因。在皇家學院進行投票的過程中,不知出於何種動機,他的恩師,戴維爵士卻投了反對票頭。並且非常憤怒地要求法拉第撤銷他的會員申請。但是法拉第從不為此而怨恨他的恩師。他常常面對著戴維的畫像,而深情的說:這是一個偉大的人啊!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乏投機鑽營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機會。但是,在自己取得巨大的成就後,仍然對提攜自己的恩師,心懷感激;尤其是恩師對自己的成就不以為然的時候,那是需要絕對純淨的感恩心懷的人才能做到的。

  法拉第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謙卑和博大的心懷閃耀著人性的光芒。

  擴充套件資料:

  內容簡介

  當前科學教育中最缺乏的是“批判性思維”訓練,而我們這個時代比以前任何時代都需要明晰而又具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以及把科學方法和原理恰當運用到我們時代處理各種複雜問題的能力。

  本書適合大眾閱讀,尤其適合廣大青少年和中小學教師閱讀是培養“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進行科學教育的前所未有的好教材。

  作品目錄

  序

  第一編 科學誕生

  引言

  第一部分

  科學的先驅:從古代到中世紀

  第一章 古代的人們第二章 從亞里士多德到中世紀晚期 第二部分

  物理科學中的科學革命

  第三章 宇宙體系的顛覆

  第四章 一門“廣闊而又最優秀的科學”

  第五章 波義耳、化學和波義耳定律

  第六章 牛頓、運動定律和“牛頓革命”

  第三部分

  生命科學中的科學革命

  第七章 從維薩留斯到法布里修斯

  第八章帕拉塞爾蘇斯、藥物學和醫學

  第九章哈維:心臟和血液的運動

  第十章 奇妙的微觀世界

  第十一章 認識生命的廣泛性

  第四部分

  科學、社會和科學革命

  第十二章 17世紀:一個轉變時期

  結論

  第二編

  理性興起

  引言

  第一部分

  18世紀的物理科學

  第一章 探索新的太陽系

  第二章 恆星、星系和星雲

  第三章 新地質學的誕生

  第四章 近代化學的誕生

  第五章 熱和電的奧秘

  第二部分

  18世紀的生命科學

  第六章 林奈:偉大的命名者

  第七章布豐和自然界的多樣性

  第八章 動物機器:生理學、繁殖和胚胎學

  第九章近代進化論的先行者:拉馬克和居維葉

  第三部分

  18世紀的科學與社會

  第十章 一個理性和革命的時人

  第十一章 科學的鬥士:普及性意識

  第十二章 黑暗的逆流:騙子和庸醫

  結論

  第三編

  綜合時代

  引言

  第一部分

  19世紀的物理科學

  第一章 原子與元素

  第二章 複雜而有序的化學世界

  第三章 不滅的能量

  第四章 磁、電和光

  第五章 天空與地球

  第二部分

  19世紀的生命科學

  第六章 達爾文和“貝格爾號”的饋贈

  第七章從宏觀到微觀:器官、細菌和細胞

  第三部分

  19世紀的科學與社會

  第八章 偽科學猖獗

  第九章 偉大的綜合時代

  結論

  第四編

  現代科學

  引言

  第一部分

  物理科學,從1896年到1945年

  第一章 新原子

  第二章 新宇宙(一):愛因斯坦和相對論

  第三章 新宇宙(二):量子奇蹟

  第四章 宇宙的新觀測

  第五章 原子的四分五裂:科學和原子彈

  第二部分

  生命科學,從1896年到1945年

  第六章 微生物學和化學的成長

  第七章 追蹤遺傳學和遺傳現象之蹤跡

  第八章 尋找古人類

  第三部分

  科學與社會,從1896年到1945年

  第九章醫學和機器販子

  第十章 婦女在科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