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薦】《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0篇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薦】《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0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朝花夕拾》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不能停止讀書。在這個炎熱的暑假,我不願呆在室外活動,只想在空調房中休息。但這浪費了不少大好時光,所以我決定閱讀下學期的名著。這兩本名著都是比較有趣的——《格列佛遊記》和《朝花夕拾》。我選擇了後者,因為它是魯迅先生著作的。魯迅先生的書我也讀過一些,我覺得他的作品都比較有趣,充滿了童真。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裡面用了大量的諷刺手法。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他先用鮮亮的文字記敘了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裡面的各種小動物也讓我們大開眼界,魯迅在百草園的生活真是有趣呀!在寫到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他用諷刺的手法反對了三味書屋的乏味生活。在《閏土》中,魯迅對比了他自己與閏土的童年,真是人間與地獄,當時社會的腐朽,導致老百姓從小就得受苦。而魯迅家境不錯,所以過著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沒有閏土的鄉村生活有樂趣。在以我們2世紀的現代生活與魯迅的生活作比較了——我們冷了開暖氣、熱了開空調,更也無法感受到當時生活的樂趣。而其中的《二十四孝圖》也讓我留下了印象,原本為了培養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圖》,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可怕的陰影。可見封建禮教毒害少年啊!

  這本書中很多故事都說明了舊中國教育制度的欠缺。魯迅先生以筆做槍,字字擲地有聲,指出了舊中國的弱點。

  生活在2世紀的我們,一面慶幸自己出生在祖國富強的年代,一面又得下定決心,盡我所能不讓悲劇重演。

  在過往的日子裡,祖國忍辱負重,而現在繁榮富強的日子裡,我們怎麼能不為祖國努力呢?我們的祖國正在崛起啊!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2

  《朝花夕拾》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裡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裡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於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盪,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裡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鬆。可是,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我正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麼才是我們的快樂。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鬱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裡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3

  我喜歡的中國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魯迅先生了。這本書當年出版時擬訂的名字是《舊事重提》,想來是魯迅先生嫌題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書中,當然也有魯迅先生一貫的諷刺辛辣,但更多的,卻是一種老年人回憶往事時的脈脈溫情。書中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這故事,當時,中國在鄰邦日本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那個在心中默默呼喚著“祖國啊,你怎麼不快點強大起來,你的兒女在這裡受苦那!”的留日少年。但是那些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裡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裡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作者在此則中更著力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作品的字裡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讚揚與牽掛。在文章的末尾,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著不斷地“寫為‘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一次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的脊樑”,以筆作槍,字字擲地有聲,這本《朝花夕拾》雖是回憶性的散文集子,但絲毫不改其風貌,對於作品中所指出的舊中國的弊端,我看過後猶觸目驚心,一面慶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國富強的年代,一面又下定決心,盡我所能不讓悲劇重演。在過往的日子裡,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太多屈辱的歷史,而如今,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身為未來棟樑的我們,應該為了中國而去努力。在過往的將來或是現在中國一定不再會被別人欺負,因為中國已在崛起!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4

  我是不得不回來,我是不得不走,我們是不得不拆散。

  我今生今世,被汝善待過愛護過,於念已足。

  我淚如雨下。

  ——摘自〈朝花夕拾〉

  “我是不得不回來,我是不得不走,我們是不得不拆散簡簡單單幾句話,道盡一切心酸。世上最殘忍之事,莫過於活生生拆散一對相愛的情侶。心裡很悶的感覺。很喜歡看別人的感情故事。常常在別人的故事裡,掉下眼淚,迷失自己。朝花夕拾,朝花夕拾。

  人生是多麼地短暫,幾十年彈指間便過去。

  相愛的人,並不見得能一輩子走到永遠,永遠太過奢侈,只能在意此刻所擁有的分分秒秒。但是還有那麼多情侶,每一天吵吵鬧鬧,那麼多夫妻,每一天虛耗時間。

  如果心裡告訴自己,人生只得多少天,與自己相愛的人在一齊只得多少天,此刻過一天,便少一天,看看他們,是否還有時間去吵鬧去猜疑去誤解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5

  朝花夕拾,顧名思義,清早落下的花朵到了傍晚拾起來。平靜地彎腰,凝視,回憶,撿起。這個原本簡單平和的過程被魯迅先生賦予了新的含義。

  他記起快樂的童年,迷信卻仁愛的阿長媽,嚴謹樸素的藤野先生等等一些現在普遍為人所知的人物。我們清楚地知道阿長媽喜歡攤著“大”字睡覺,給“我”講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禮數;知道藤野先生與“日本鬼子”慘無人道的形象大相徑庭,“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睛,夾著一迭大大小小的書”,他嘆息魯迅不再學醫,他是真心希望新的醫學能傳入中國,這個“希望”使得魯迅更感受到藤野先生的偉大之處,我們也是如此。

  魯迅在文中讚美他們,沒有歌功頌德,而是還原他們最本真的一面。我看到了魯迅筆下情感豐富、心地誠摯的阿長媽、藤野先生,不過對於我,他們再怎麼真切,最多隻可算是書中人。而對於魯迅,這些平凡之人都是他生命簿冊中最濃重的幾筆。他的敬意和感激,從每一句話裡流露出來,細節是那樣清晰,人物從回憶裡走出來,從紙上豎立起來,變得有血有肉,袒露著真實性情。這樣的情感不是普通人能企及和完全吸納的。

  很重要的一點便是魯迅先生從不掩飾好人們的瑕疵。寬厚的阿長媽講話、睡覺時令人討厭的聲響、姿勢,加上她恰巧又是個愚昧迷信的文盲,這些劣處並沒有被掩藏,而是大方地擺在讀者面前,與後面的‘三哼經’對照著看,著實被阿長媽感動了一把。的確,人是多面性的,較為完整的人才能打動人心。魯迅自身也一樣,激昂鬥士的形象下,仍有一顆細膩的心儲存著所有溫馨的回憶,這些不多見的回憶又提升了魯迅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寫評註的老師才會說“《朝花夕拾》讓魯迅得以完整”。

  其實我們無法徹底體驗魯迅先生本人所有的想法和感情,就像旁人也無法真正挖掘出我們自己的內心在想些什麼。能做的,只有盡力理解,置身於從一段段樸實機敏的文字中找到真相。

  說到完整,像一棟房子,回憶只是屋頂煙囪的部分,大塊的實體磚瓦還是他那些廣為人知的犀利帶著譏諷的文風。

  人們常說魯迅是一個批判,揭露現實的文學家。這兩個詞說來容易,要真正做到需要很大的勇氣、執著和懷疑的精神。醫術特差卻霸道十足的荒唐“名醫”,表裡不一、陰冷自私的衍太太是兩個標準的反面人物,前者的名氣或許不及後者的響,但卻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為這類人到今天還時常出現在眼界內。你我一定都碰到過類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且還招搖過市的人,儘管心生厭惡,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事不關己就好。魯迅不是“懶惰”的人,一方面,“名醫”間接害死他父親,另一方面那股與生俱來的正義感促使他以文字的方式不動聲色又激烈深刻地剝掉了“名醫”那層虛晃無用的外殼。我們的心在得到共鳴的同時,也慚愧於平日裡的漠然無衷。

  看到“魯迅先生作賓客而懷橘乎”的時候,不禁笑出聲來,這話套用得有幾分黑色幽默不說,還把矛頭指向某些中國傳統的“虛偽”的孝道,一針見血。我記得自己當初讀到這片文言文時,並沒多大感受,不曾想到這一跪一答竟已成了虛招式。也許我也該對習以為常的事重新抱有懷疑的態度。

  觸及“名醫”等接近上層的人的軟肋,又對傳統起了疑心,說三道四。魯迅拿起筆,就好像搬起一塊大石頭,往平靜的渾水裡扔去。濺起的水花給我們自己染上了汙點。這麼說不對,不是染上,而是本來就有,水這一濺,才變得清晰起來。人人都似乎穿著骯髒的外套,自然有人不滿,批評魯迅,單有一腹牢騷,一腔怨氣,謾罵一切,卻提不出自己的主張。我反對這種說法,《朝》表現出的魯迅,就是他原原本本的模樣,從這原模原樣中我們看到了渾水中潔白的蓮,渾世中清醒激昂的魯迅。如刀刃般鋒利的言語也好,不留情面的嘲諷也好,都是為了喚醒糊里糊塗入了渾水,還全然不知的眾人,跟牢騷、怨氣又有何干系。主張,我想在當時,迫切需要的不是什麼作家,什麼主張,而是像魯迅這樣,有人情,眼界清晰,並甘願為國家戰鬥的勇士。

  在看清無數黑暗的事實,長時間憤慨疾呼後,魯迅並沒有丟失童年或者其他時候遇到的純良之人,而這些人,這些回憶,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恐怕正因如此,他意識到,自己擁有的除了對“批判”的一腔熱血外,還有那些正慢慢模糊的美好印象——這一生同樣不可缺少的東西。比起戰鬥的勇士,做個拾花者或許更為長久,拾起自己和世人們曾經遺漏的落花,珍藏起來,交付給每一個活在當下的我們。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6

  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讚歌吧,讚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7

  落花紛飛,明年依舊繁花似錦;落葉紛紛,明年依舊枝繁葉茂;白雪飄飄,明年依舊生機勃勃。花落花開,春去秋來,可時光卻一去不復返,連同那被遺失的財富,沉澱在時間的長流。

  合上書頁,我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故鄉、童年之所以充滿魅力,主要的原因還在於“距離”。距離幫助我們推開眼前必須面對的事,讓身邊的煩惱暫時遠去。而《朝花夕拾》的魅力就在於恰到好處地設定和利用了這樣的“距離”,讓我們看到了魯迅一方面真切、自然而樸素地回溯著“過去的故事”,另一方面卻又沒有因為沉浸於“過去”的趣味而如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那樣的“忘我”甚至“自失”起來。

  魯迅的回憶雖然看起來都是自由寫作,隨意、灑脫,但整個作品其實的存在一個不自覺的核心主題:這裡不是一般的童年瑣事彙編,而是一個生命的成長記錄。而我,從這本《朝花夕拾》中感悟到了許多,特別是那篇《藤野先生》。在關於師生友情的《藤野先生》中,魯迅所要挖掘的便是一種超越功利的人間真情,這真情對於魯迅具有巨大的“原動力”的意義,是他突破各種“正人君子”圍攻的精神支柱。而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也使魯迅的愛國意識甦醒,悟到醫學也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魯迅那強烈的愛國情懷,藤野先生毫無保留的傳授,這些,不正是現在許多人所遺失的財富嗎?

  在當今社會,有多少人升旗時還在嬉笑打鬧,有多少人在消遣時光,遊手好閒,又有多少人丟棄了祖國的傳統,追溯西方的文化,遺失東方的寶藏。是否還有人升旗時莊嚴肅穆,是否還有人在未來祖國的未來努力奮鬥,成為祖國未來的頂樑柱,閃耀的明星,又是否有人傳承民族的精神與財富,將其發揚光大?

  自古以來,老師的諄諄教誨一直都是每個學生一生的警示燈,讓漂泊的迷失的學生找到前進的方向,猶如燈塔。“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便是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這是老師一生的職責。而藤野先生對學生傾注的無私的愛,平等公正、一絲不苟的精神,給當時那受盡侮辱和歧視的弱國留學生是多麼大的鞭策和鼓舞啊,藤野先生那高尚的人格魅力,算不算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呢?

  財富,那遺失的財富,究竟是什麼呢?是那海盜的寶藏,是那珍貴的礦石,還是那價值不菲的稀世珍寶?都不是,是那可貴的精神,是金銀財寶都兌換的精神啊,猶如那一去不復返的時光一樣彌足珍貴的精神啊!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紛擾中尋出一點空閒來,委實不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裡是這麼蕪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繡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醜惡禍心。去留學,並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症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範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徵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下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麼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佔領了全床,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記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9

  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他一絲不苟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他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說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他尊重學生,儘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些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汙辱的清國留學生是多麼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使藤野具有了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至於影響學生的一生。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0

  “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為最惡的心,應該墜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二十四孝圖》

  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讓人很有感觸。雖然是白話文,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在初一時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那個本應該是個快樂的童年卻籠罩在那封建社會里,時不時透露出些迂腐的氣息。於是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罵得淋漓盡致,罵得溫和婉轉。他的心思誰人都難猜。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的家境正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與魯迅生活的時代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我們有暖氣,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我們有空調,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我們可以吃到很多魯迅那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然而,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還不夠生趣!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就更不用說了……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想不起來了。

  再接觸到《阿長與山海經》一文,讓我感到魯迅先生是一個多麼可愛的人。長媽媽這個角色,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習俗。像要在新年的的早晨對她說恭喜,然後還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亂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最喜愛的隱鼠。因此,那是的魯迅不怎麼喜歡她。呵呵,這個粗俗、守舊的婦女卻做了些讓人對她刮目相看的事——買《山海經》。在長媽媽知道“我”喜歡《山海經》後,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在這裡,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人格。對長媽媽,他說不出敬愛,也說不出仇恨。也許說這是他善良,抑或是說這是他憂鬱。因為,文字的創造者賦予了文字的內心一種更加深厚的感情。表面或許是你看到的樣子,內在卻是你難琢磨的。

  放開心去想,放開心去看,你會在這本書裡看到另外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只屬於那時候魯迅一個人的。讓我們敞開心扉,去體會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