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徵文>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國慶徵文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國慶徵文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國慶徵文

  作為一名初中畢業班的思想品德課教師,新學期給學生講述的第一課第一節是《感受共和國的鉅變》,內容主要是透過展現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百姓生活大變遷和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的事實,來感受祖國新變化,體驗百姓生活大變遷,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給學生布置了一篇課外作業:透過蒐集資料或採訪自己的父母和親人,寫一篇反映改革開放以來自己家或家鄉發生巨大變化的文章或者出一份手抄報。學生們熱情很高,一週後作業都交了,其中的佳作真不少!在給學生們展評的時候,忽然有個學生問:“老師,這作業您完成了嗎?”一下,我被問住了。是啊,光顧要求學生了,結果自己卻忘了做。難道老師就不能帶頭完成作業嗎?其實,自己今年36歲的年齡,不正是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成長的嗎?我決定一定補上這次作業。

  我出生於1972年的秋天。我的童年是在生產隊的哨子聲中度過的。那時村裡的孩子多,村裡幼兒園老師的任務主要是看孩子。記憶中,課堂上學了什麼已經全沒有了,而“老鷹抓小雞”、“打紙包”、“擠狗油”、下河、攀樹等遊戲帶來的快樂卻依然在心頭。雖然物質條件艱苦:沒有固定的教室,在村裡“打游擊”;所謂教室,一段時間裡竟然是“白天羊出來我們這些孩子們進去,晚上我們出來,羊再進去”;記得有一段時間男女生共用一個廁所。沒有鐘錶,上下課全憑老師自己說了算。課本就更甭說了,全在老師的嘴裡。雖然課本從沒見過,但在老師的愛心呵護下,我們的勞動技能、身體素質卻是蠻好的,也許那時的課堂就是我們身邊的生活。

  1980年我進入一年級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學生。之所以感到光榮是因為這是經過數對了老師的幾個手指頭和幾支粉筆“考進來”的。要知道同齡人中有的還因為沒數對要等到明年才能上學呢。畢竟那時家家戶戶的孩子多嘛。不過我終於有了固定的教室!有了嶄新的課本了!一二年級時的課桌是兩摞磚上架一塊水泥板,兩個人共用,座位要自己從家帶。到了麥假時還要在老師的帶領下幫生產隊裡撿麥子。變化最大是在三年級時,記得那時家裡分了地,放學後要幫父母忙自家地裡的活。不只是家裡要幫忙,學校裡也在大搞“建設”:要在老師的示範下把窗戶上第一次安裝玻璃,儘管劃破了手,卻也高興;師生一齊動手從村邊用小車推土來整修操場,即使一連累幾天也不覺辛苦。最大的樂趣是沒這樣那樣的上級達標檢查,沒有那些繁多的作業,課間和放學後可以盡情的玩。雖然那時學生犯了錯會受到老師的責罰甚至責打,但從沒記恨過任何一個老師:因為老師們都是真心為了我們好。最有意義的事是每年的三月份,不但外出植樹,還幾人組成學雷鋒小組定期給村裡的軍烈屬和無保戶義務勞動。學校經常請老紅軍給師生上革命傳統教育課。記得那時有個活動印象最深,叫做“五講四美三熱愛”,就是: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紀律、講道德。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環境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最愛唱的歌是《讓我們蕩起雙漿》、《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童年》等歌曲。最光榮的一次是五年級第一學期我獲得學校的“三好學生”,不但上臺領獎(一個文具盒),而且在村裡人的注視中被批上紅花敲鑼打鼓送到家。

  別了難忘的小學生活,踏入初中的母校——周村區南營聯中。磚房教室裡已經有了日光燈,課桌已經是長條木桌,雖然舊了些,但還結實。儘管每逢麥假還要回家幫忙搶收小麥;在學校裡要經常參加勞動,比如每年入冬前要去掏生土和煤生爐子取暖;作為優等生享受住校的待遇也無非是擠在一間小房子裡湊合睡;學校的食堂無非就是燒開水,把學生從家帶來的乾糧熱熱而已。但是,畢竟這時的我已經迷上了知識的樂趣,驕傲於能力的提高。經常停電的鍛鍊使我們養成了點燈點蠟燭也要學習的習慣;老師和我們的平等使我們為了問明白一個問題不怕到老師宿舍裡“迫使”他們放下嘴邊的饅頭;同學之間純真的友誼使我們至今仍保持著密切的聯絡。儘管學校那時仍貧窮,但我們卻很富有!那時一流的學生考上中專成為了市民戶口,在令人羨慕的讚揚中“飛黃騰達”了,我們這些二流的學生只能接受去淄博六中、周村六中這樣的高中學校的命運。仍然記得畢業前的最後一課,班主任白淑琴老師與我們灑淚惜別的情景。

  經過周村六中、周村二中和淄博師專的學習,1995年7月,我回到了昔日的母校,南營中學任政治課教師。這時的母校雖然還保留了一些舊教室平房作為教師的宿舍,但我們的舞臺卻已經轉到了教學樓的寬敞明亮的新教室裡。學生們再也不用冬天生爐子挨煙燻了。學校因為一次充實了好幾個大學生而實力大增,一些課程專業課教師逐漸取代了民辦教師。幾年下來,隨著師範專業畢業生的陸續分配,學校的民辦教師、代課教師逐漸退出了課堂,退出了歷史舞臺。記得第一次感嘆是給一個年級4 個班的二百多名學生印試卷,用鐵筆手工刻蠟紙製版費了半天功夫,用手動的滾子印刷,費了兩個人的半天,效果還不清楚。記得第一次尷尬是1997年時講公開課,用學校剛買的投影儀講“學科學用科學”,上課5分鐘了自己竟然打不開那投影儀。第一次莫名奇妙是不知道上網是怎麼回事?需要多少個煩瑣的步驟?於是,每年暑期的課程或教學業務培訓,每一次的外出學習,每一次的教研活動,都成了我學習成長的階梯。漸漸的課堂上的我不僅能板書口授,也學會了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音像並茂”地來“助陣”;課堂內的我一到操場上,“地位”一下由教師變成了和學生“打成一片”的哥們;各級教研活動中以前只能做旁觀者的我,漸漸地也成了“主角”。那些用來學習借鑑的教育報刊雜誌,上面也漸漸有了我的作品。最令人自豪的是,每年春節,總有一批批的學生來看我,雖歷經13年而不斷。

  20xx年,隨著嶄新的教學樓落成,原先的.北郊鎮三處中學合校,成為一所有著1000餘名學生,百餘名教師的新中學——周村區北郊中學。學校面貌煥然一新:有著嶄新的校舍、嶄新的學生公寓和餐廳,學生可以寄宿制。學校大力實行素質教育和以人為本的管理,使得合校後的師生們同心聚力,迎來了我們學校歷史上成績最好的時期。同時,作為其中的一員,我也結交了更多的好同事,培養了更多的好學生。20xx年正是我初中畢業20年整,暑期中,昔日的初中同班同學,當地小有名氣的尚老闆來找我這個老朋友。原來他與一些企業家們要與學校組織一場頗有意義的公益活動——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我們學校積極幫助組織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使這次活動獲得圓滿成功,學生、家長和老師們在活動中都經歷了一次終生難忘的精彩。為此,《某報》還做了詳細的報道!

  這學年新學期,我發現學校新來的教師中,竟然有一位是我昔日的第一批學生!不覺中我已經在這所農村學校的講臺上耕耘了13年了!她告訴我,還有3個同學,我的學生,已經大學本科畢業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了。昔日的學生已然成了我的同行、同事。可是,與她們的交流中我明顯感到了有一種壓力和緊迫感。是什麼呢?與90後的學生進行深入地思想溝通,我有差距;熟練地運動現代化教具充實課堂促進教學,我也有差距。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如果不繼續努力進步,躺在以前的功勞簿上吃老本,恐怕不久的將來,真會出現自己不能完成的“作業”了!不過,不管時代怎麼進步,物質環境怎麼變化,對學生的愛心和對教育事業的責任感,是我由學生到教師經歷中感悟到的不變的師魂,是促使我們教師不斷進取的永恆動力!“與學生共同成長”,這可以作為我一生的作業!

  我想,這樣的經歷和感悟,作為我的作業,能得到您什麼樣的評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