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把握新課標理念搞好語文教學工作心得體會範文(精選7篇)

把握新課標理念搞好語文教學工作心得體會

把握新課標理念搞好語文教學工作心得體會範文(精選7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把握新課標理念搞好語文教學工作心得體會範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把握新課標理念搞好語文教學工作心得體會1

  20xx年的新學期,我校開始了新課改。20xx年的新學期,我拿到了新版語文教材。剛拿到新語文教材時,我心情愉快。但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當初的輕鬆心情早已消失,我感到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回顧這半年來的教學工作,我想將自己的一些困惑,思考與收穫在這裡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點和支援。

  一、我對新課改的認識

  我認為“語文新課標”是在對我國已往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一套更具科學性與前瞻性的高中語文教改方案。雖然其中條目繁多,但我覺得是最根本的有兩條:一是彰顯了語文的“育人”功能,二是更科學健康有效的促進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以往的語文教學功利性太強,為了讓學生擠過高考這個獨木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把一篇篇課文或美文像醫生解剖肢體那樣分割開來,然後逐字逐詞的去分析解讀,漢語優美的韻味和意境就在這樣的“肢解”中蕩然無存,原本應該充滿活力和生機的語言課也因此變得乏味枯燥,也難怪一些學生對語文作出了“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評價。這種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技巧的訓練,幾乎完全淡去了語文的思想教育功能。於此不同,“新課標”則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中除了積極有效的努力促使學生知與能的雙重發展外,還必須注重對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激發引導與培養,新課標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百年意識,懂得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及未來其個人生存與整個社會的發展需要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必須克服既往語

  文與生活脫節的現象,我們應該認識到,一切教育都應是出於生活的需要,人性的需要。就語文的具體教學而言,聽說讀寫既是內容又是形式,語文不管教什麼,最終都要落腳到這四個方面上來。語文的教學效果最終也必須透過這四個方面來檢驗,所以對這四項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也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總而言之,我覺得讓學生成為一個心智情感都健康的熱病人,然後能正確使用合理優美的語言方式表達自己,也許就是這次新課改的真正宗旨吧。

  二、我的教學嘗試

  1、激發興趣,注重課內知識的學習。

  有人作過的一個調查顯示,當前高中尤其是農村高中主體參與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多數學生認為語文課男學,難找到感覺,收穫感差,約有五份之二的學生上語文課經常不認真聽,思想開小差或做其他事。而在課堂互動的進行情況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到,在課堂上,絕大多數教師仍以一問一答的集體提問為主,平均每節課學生參與活動時間大約僅佔八分之一,多數語文課仍然是教師“一言堂”。在調查中,幾乎所有老師都承認升學壓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點。這個調查結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尤其是我們農村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還處於較嚴重的被動狀態,其根本原因是學生的主題參與權實現不充分,教師沒有賦予學生參與的氛圍,沒有給與他們充分的時空,致使學生謹小慎微,獨立思考的意識與創新意識處於壓抑狀態。

  針對這些現狀,在新學期的第一講,我安排了一個課時的專題討論課:什麼是語文?怎樣學語文?透過我自己對語文的感悟,我首先讓學生明白了語文的內涵涉及現實的社會生活、人生命運、思想感情,它是所有學科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其獨特的美,它可以點燃我們渴望美、追求美、創造美的慾望之火。我告訴學生,漢語是我們的母語,也是我們棲居於這個世界的根基。一個人只有學好了自己的母語,才有可能學好其他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作為一箇中國人決不能拋棄對語文大美的眷戀。語文是基礎學科中的基礎學科,學好了它,也就能更好的學習其它課程,何樂而不為呢?透過這次討論,我發現學生輕視語文的現象有所減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普遍較高。

  現在我們知道一套教材一統天下格局已被打破,對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這絕不是說教材可有可無,甚至棄置不顧。我認為無論選用哪套教材,都應該讓學生學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與水平,語文與邏輯性很強的數、理、化不同,教學中多上一課,少上一課,對語文知識的繼續學習影響不大。但不管怎樣也不能把文字變成課堂上的點綴。迴歸文字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對文字進行解讀、閱讀品味,挖掘文字中豐富、深厚的資源,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點和根本任務。課堂上我儘量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體會解讀文字的快樂,改變以前那種“滿堂灌”的形式。如講《故都的秋》,在帶著學生抓住“清、靜、悲涼”分析了“庭院清秋圖”後,我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分析其他四幅圖畫是怎樣體現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討論以小組形式展開,再選派代表發言。我只要最後點評一下學生的表現就可以了。這樣做既解決對文字內容的分析,又體現了新課標中合作、探究的精神。

  2、開拓視野,注重課內外相結合。

  語文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僅僅是捧著幾本薄薄的課本來學習語文也太單調了,所以我提倡學生要立足課內看課外。進而對學生學習語文提出明確的要求:兩條腿走路----開拓視野,課內外相結合;兩隻手掌舵----一手抓基礎,一手抓訓練;一顆心思索----感悟和薰陶。同時告訴學生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注重點點滴滴的積累。人生的路有多長,語文的路就有多長。對此大部分學生還是聽進去了,課內課外都做了很多的積累,平時該熟練背誦,該完成的訓練內容都做得比較到位,絕大多數人沒有出現“欠帳成長”的現象。由此我想,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學生不想學習,而是他們缺乏一條進入學科大門的路徑。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找到這條路,並不斷鼓勵他們。

  3、注重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除過引導學生閱讀課外的文字,我也充分利用課本的內容作為閱讀的物件。在5本必修課本中,絕大多數的課文是從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選出來的。對於這些文章我提倡學生要邊讀邊思考,邊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讀的越熟,就能夠越進一步的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課文的語言熟記於心,才可能有一天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如《荷塘月色》這篇課文,剛開始我要學生起來讀的時候,學生讀得非常快。等學生讀完我做過這樣的評價:“大家讀的很流暢,但我感覺朱自清是在跑步,不是在散步。既然你們知道朱自清此時心裡頗不寧靜,所以在讀的時候應該.....”,“緩慢一點,低沉一點”,反覆了幾次之後學生讀得效果果然要好多了。

  其次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地進行閱讀,我經常會給學生推薦一些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這個學期主要把教材中要求閱讀的三本名著《大衛.科波菲爾》、《巴黎聖母院》、《家》讀完。前幾天詢問了一下:75?的學生已經看完了其中的兩本。在學期結束的時候準備再搞一個“閱讀沙龍”活動,給學生建立一個交流所讀書籍內容及心得體會的平臺,如果這個交流平臺得以真正建立起來也可以帶動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除了讀名著之外還引導學生讀一些名篇名作﹑經典美文。我跟學生提出過這樣的要求:高中三年要讀一千篇文章,也就是每天讀一篇文章,讀書必須要循序漸進。

  除此之外必修⑴還有一本很好的配套資料《陽光課堂》,上面很多很好的文章都可以作為閱讀的物件。在讀文章的時候要求學生用圓圈圈出自己覺得用得特別精當巧妙的字詞,用波浪線標出自認為寫得好或自己特別有感覺的語句,並且有時會要求學生就文章自主設問,並從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最後要學生就文章作了出自己適當的批註。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在學生讀了文章之後我會進行相應的檢查:第一步我們只檢查學生的閱讀進度與以及在閱讀時是否做標記、批註。第二步我們就檢查批註的字跡是否工整,批註的語句是否通順。第三步我們就尋找出批註得相對精妙的正面案例進行表揚,在給批註個體鼓勵的同時也給全班學生示範。第四步個別整頓批註不甚理想的學生。(注意:我們特別強調“個別”整頓,維護學生顏面,保護學生自尊,很是重要)。我希望透過以上活動能引導學生熱愛讀書,使他們在青少年階段打下一點“精神的底子”,好終生受益。

  關於“聽”方面,我花很多精力下載了課文的配樂朗誦和語文相關的富有人文氣息和積極情感的歌曲(如在講《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關於歌頌母愛的詩歌時,放了《母親》這首歌曲);還有課外的配樂散文、配樂詩歌朗誦以此來豐富語文教學。我記得有一次在放一組幾首關於汶川大地震的配樂詩朗誦時,全班默無聲息,但我可以看見原本青春洋溢的臉上此時個個表情沉重,有的學生眼裡還不時閃出晶瑩的淚花。這充分說明學生已經進入到了文字所需要表達的境界,同時對學生人文生命也是一次提升。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是老師施教的物件,而是和老師一起經歷一段生命情感體驗的夥伴,這也體現了師生關係的平等吧。我總感覺語文教育更是一種生命教育,一個人生命的姿態、生命的內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接受了怎樣的語文教育的方式與內容。所以我想用這些好的音訊素材使學生的人文生命在充滿平等氣息、文化內涵的語文課堂上盡情的生長綻放。

  關於“說”方面,除了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踴躍發言,參與討論外,我也借鑑了目前在城市較流行的一個活動,那就是在課前設計“課前五分鐘演講”的環節,每天安排一個學生,不設主題,自由暢談。但由於效果不是特別理想現已擱置下來了。下學期我打算重新調整一下,蒐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把這個“說”的環節進行下去。

  由於高考的關係,現在的話題作文很盛行,在高考仍然至關重要的現在,我必須要重視這種形式的作文訓練。所以在“寫”方面,我採取了讓學生練寫提綱的方式。我要求一個完整的提綱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步,先確定話題範圍,確定自己認為合適的話題有哪些;第二步,從確定的話題中選出自己決定寫的一個,並擬好作文題目;第三步,分層寫出寫作

  把握新課標理念搞好語文教學工作心得體會2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教材,特別強調人文性,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眼於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這些標準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要求,切實把所學付諸實踐。下面我就談談在實際教學中的四點心得體會。

  一、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新課程標準,重新制定教學目標。

  中職學生大多是學校中後三分之一學生,他們的自制力差,學習基礎薄弱,對學習沒有興趣,看到書本就頭痛,等等,這就使教師在教學、教育等方面遇到諸多困難,在語文教學中表現為:語文基礎差,許多學生字詞不會寫,整個句子讀不下來,厭學情緒明顯,許多學生上語文課的時候思想不集中,睡覺、開小差、交頭接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的主觀原因,另一方面是教學存在的問題所致。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依據教學目標探索適合中職學生學習的模式,能夠根據學生實際進行教學,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就業必需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

  如在教《人的高貴在於靈魂》這一課時候我制定瞭如下目標:(1)透過閱讀和分析,把握文章的論點:人的高貴在於靈魂。(2)概括和分析事實論據,學習議論文嚴謹的思路,緊密的結構。(3)理解“靈魂”的內涵,明確自己的精神追求。這個目標的制定,不僅讓學生學到了“人最高貴的地方是自己的靈魂”,而且讓他們從本質上認識了什麼樣的靈魂是高貴的`,從而陶冶了情操。目標的制定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所說的三維目標。

  二、結合新課程標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素養的提升。教材中的課文絕大多數是從古今中外的名著中精心挑選出來的,課文字身就含有許多語文知識點,學習、理解課文的過程,其實就是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點的過程。但是,任何教材,說到底,僅僅是個例子,把這個例子掌握得再好,也不等於就學好了語文。如果同學們能根據自己的經驗、興趣學習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那麼就真正成為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注意摘抄自己喜歡的格言、成語、名言、警句等;到報刊找中外名著名篇及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學精品朗讀;從中外寓言、童話、詩歌中選出美文研習;自己制訂背誦計劃,每天背上一句、一條或一篇;收集資料,重組資訊,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補充;把必修課本和選修課本結合起來,注意相關課文異同點的比較和分析。語文知識的攝取和語文能力的培養,並不像有些同學所以為的那樣,只存在於語文課本,或只能從課堂上得到。可以說,跳不出語文教材,跳不出語文課堂,就學不到更多的語文知識,就掌握不了更高的語文能力。如《天堂與地獄比鄰》一課,在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分析:作者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第一份職工作的?從中他獲得了哪些收穫?學生完成後,繼續思考:這些對你未來的職業生活有哪些啟迪?想象一下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將怎麼對待?從你讀過的寓言中找一個類似的文章,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三、研讀新課程,把語文課堂生活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語文的知識離不開生活,語文的內涵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所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儘量找到語文跟生活的連線點,注入生活和時代的活水,讓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文講讀時面對學生生活實際,尋找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使課文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體會作者的喜怒哀樂。比如在講授《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我讓學生結合時事談談自己是怎麼看待廉頗和藺相如的,學生很自然地聯想到現在同學間的問題,從而教會學生如何處理好各個方面的關係。

  四、根據新課程和職校特點,將語文教學內容和實踐課程相結合。

  職校教學一般“堅持以就業為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宗旨,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根據中職學生口語表達與交際能力偏差的現狀和今後就業、創業的需要,可以在語文課上對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說話”訓練,充分利用現有教材口語交際訓練序列所安排的內容,也可編寫口語交際方面的校本教材,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與口語交際能力,在具體實施中以禮節性的交際口才、自薦求職的說服口才、與專業對口的行業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講口才為重點,對學生加強訓練,訓練中注重循序漸進,由簡短到成篇,由照讀到脫稿,由有備到即興,由對話到辯論。這樣,經過教學和訓練,中職學生能做到“認真聽別人講話”,“有表達的自信心”,“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從說清楚完整的句子到基本準確、連貫、得體地講明白完整的語段和全篇,為日後適應社會需求打下一定的表達基礎。

  我們要實現語文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如與文化素質講座相結合,安排唐宋詩詞講座、文學欣賞講座等,傳承作品中優秀的精神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其高尚的人格品質。與校園藝術節、文化月等活動相結合,開展辯論會、演講比賽、課本劇演出等;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組織學生參加文學社、創辦文學刊物等;開展小記者採風活動、學生暑期實踐活動等,豐富學生的閱歷,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提高人文素養,從而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目的。

  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教師是整個課堂的主人。多年來,教師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範,但完全正確,甚至是有創造的見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的過程,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所以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切實地理解新課程標準,並把新課程真正地融入到教學中去,結合職業學校的具體特點,穩中有變,萬變不離其宗,為國家培養有用的人才。

  把握新課標理念搞好語文教學工作心得體會3

  一、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語文教學在中等職業學校屬基礎課,起著輔助專業課程的作用。因此,就普遍得不到學生的重視,總以為只有專業科目才是重要的,語文是可有可無的。但就目前中職學生的語文水平來看,實在不容樂觀。一些中職畢業生連一份自薦書都寫不好,一些參加工作的學生連寫份通知都不會。這些嚴峻的現實引發我們對中職語言教學的深思。該如何解決當前中職語文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呢?我們不妨分析一下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

  1.語文教學普遍受到輕視。由於各種型別的學校及不同的專業擔負著培養本行業的初級技術人才的任務,故而從學校的領導者的指導思想到教職工的服務意識,都是以專業課教學為主,以文化課教學為輔。學校的一系列教學活動,都把語文教學放在可有可無的地位,使語文教學備受冷落。從而導致學生也輕視了語文的重要性。

  2.教師授課隨意性大。由於沒有可供具體參照的培養目標和升學壓力,不少中職語文教師認為中職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解決就業問題,只要專業課教師講好就行了。教師的這種思想傾向必然導致授課時的隨心所欲,不認真研究大綱和教材,各行其是,任意發揮想像,只要學生愛聽,有趣味,能逗笑,評教好就行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太注意教學內容,缺乏教學原則,授課無深度。

  3.學生寫作能力普遍下降。上中職後,不少學生勁頭銳減,語文作業草率應付。有些學生認為,在中學,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三大文體都寫過無數遍了,上中職就無須再認真練習。因此,不願動腦,怕寫作文,導致寫作能力的普遍下降。

  二、語文教學的創新對策

  l.打破舊的教學模式,構建新的課堂設想。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頭腦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識、教參意識,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眼睛盯著知識點,強調的是標準答案,應對的是考試,關注的是分數。但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今天,我們必須打破這樣的傳統教學模式,樹立起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價值取向。作為教師必須具有課程意識、學生意識、開放意識、問題意識,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出發,向學生的生活世界迴歸。教學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式轉向主動的研究性學習、自主合作學習。教師要學會創設意境,把教科書裡的知識轉化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自己構建知識,在最大限度啟用學生的思維。

  由於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前的教學設想,這種設想與我們過去使用的按部就班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大突破,它由教材分析、學生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流程、課後反饋和自我點評等構成了新的教學框架,這樣的框架可以把整個教學設計過程呈現出來,把課堂變成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

  2.師生互為主體,演繹“善教”“樂學”。人們都說:“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由於語文課程具有“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特點,藝術性和科學性在語文課堂上更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但二者要完美結合,就必須構建一種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而教學互動的根本又在於“善教”與“樂學”。“善教”要求教師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要能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引導把握知識的重點、難點,注重啟發與誘導學生,善於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能把學過的知識加以培植、發散。“樂學”意味著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是消極的“等、靠、聽、記”,而是主動地參與討論、思考、質疑和創新。

  中職語文新教材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體現了以促進學生髮展為本的改革理念,突出職教特點,強化能力訓練,有利於教師在課堂改革創新上大顯身手,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和創新能力,把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進行完美的組合,創設出“善教”“樂學”的理想課堂。

  3.實施人文教育,陶冶學生情操。《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師應該把課堂當作學生思考、認識、理解、體驗、演繹人生的舞臺。在新教材裡,許多優秀文學作品的魅力盡情展示,人生的感悟滌盪著求知者的靈魂。例如,畢淑敏的《提醒幸福》,提醒我們不要讓幸福擦肩而過。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把我們帶入了縹緲朦朧的美妙境界,抒發了熱愛和追求美好自然的情感。學生在欣賞之餘得到的是一些微妙的人生感悟和文學的薰陶。同樣,在新教材中也不乏弘揚愛國主義,教人立志向上的文章。教師需要藉助語文課文,寓教於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與學生共同賞析,激起學生的共鳴,在一種平等、和諧、自由、愉快、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啟迪、引導學生感悟人生,讓語文陶冶情操。

  4.創新要加強閱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換一套教科書,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是一場涉及到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在這種大變革的背景下,我們教師首先必須努力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只有認真領會了課程改革的理念,教學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視角。其次,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教師不是課程被動的執行者,而是課程的積極促進者、發展者,教師可憑自己的學識、經驗和個性來分析、處理、調適教材,設計自己的課堂設想,閱讀是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新課程對語文教師的閱讀有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要融入文化的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不是一般地拓展知識面,多讀幾本書,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知識更新。

  把握新課標理念搞好語文教學工作心得體會4

  曾今有位老者說過:名師就像園丁,能改善一方環境,且能給遊著帶去一片歡心。更重要的是,名師給我們帶來了啟發,讓我意識到課堂是個有靈魂,神聖地方。於是,我渴望能遊更過的機會於名師近距離接觸,希望能聆聽他們的教育思維,目睹他們的教學風采,更好的讓自己從中受到啟發,向他們靠近一點點。10月13——14日,有幸聆聽了全國專家型教師賈志敏、薛法根和李衛東等的新課程教學的觀摩課,我受益匪淺,真正感受到了“新課程,新概念,新思維”帶來的新變化。同時我還領略了名師的風采,感受到了他們對學生、對教育、以及對生活那炙熱的愛;感受到了他們身上所透露出來的無窮的知識力量;感受到他們對學生身心發展以及教育瞭解之廣、鑽研之深。

  從名師們的授課中,深受啟發,歸納總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幾位名師的課,展示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這次聽的幾節課,在他們的教學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健康發展。建立了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上的主人。

  2.他們以不同的教學方式展現了新理念下課堂教學的風貌,在他們的教學中不僅充分展示了教學內容的顯性因素,而且發掘了隱性情感因素。他們能恰到好處的把教學內容隱含的情感,透過自己的加工提煉,以情生情。

  3.把閱讀教學看成是對話的過程,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把“點撥”、“啟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體會”、“品味”、“感悟”還給了學生。同時,在他們的教學中肯定性評價體現出尊重、鼓勵的原則,特別是賈志敏老師對學生的讀書、寫作給予實事就是、不盲目鼓勵,甚至嚴厲得指出存在的問題,在新課標的條件下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確實該對課堂教學中的“評價”問題重新認識。

  4.從他們的授課中,可看出,他們都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從而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達到“思維活躍流暢、創新精神湧動”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課堂教學,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實處。

  聽名師講課,如同與大師對話。短短兩天的學習,使我深切體會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教育素養,更要有不斷學習、多思多想的意識,這才是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的關鍵.

  透過參加這次觀摩學習活動,使我在深受啟發的同時,也有新反思,深感當前教學任務的艱鉅。在新的課改理念下,如何使教育教學工作煥發出新的光彩,是我們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針對自己的教學的薄弱環節,以名師為榜樣,研究她們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思想,為己所用,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更趨完美。

  走近名師,感受名師,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們一生的事業,三尺講臺是我們的舞臺,學習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教師要想真正擁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須勤奮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識的甘露,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把握新課標理念搞好語文教學工作心得體會5

  國家教育部制訂的"新課標"(《語文課程標準》)的頒佈,給傳統意義下的語文教學進行了一次大的洗禮。在新課標指導下,很多教師正在積極嘗試新的教學理念。《課程標準》反覆強調學生要主動進行探究式學習,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是和學生共同閱讀文字的對話者。過去的語文課,教師就是做整齊劃一的工作。一個教師在不同的平班教同一篇課文,情形基本相同。

  教師按教案上預先設計好的步驟,一步步進行,學生除了回答教師設計好的問題外,就是聽教師講解。現在要形成一種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對教師的一大挑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如何處理教學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很多理論工作者已經探討了“如何做”的問題,但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只是個程式、環節、步驟、方法的問題,而是某種教學思想、教學觀念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在結合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偏差,因此,我把新課標實施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誤區(或錯誤傾向)提出來,以期起到打“預防針”的作用。

  一、惟綜合化傾向

  新課標提出了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實踐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將語文課程和其它課程溝通,將書本學習與實踐學習緊密結合的新的綜合性學習理念。有的教師為了體現這一理念,有可能將學習的目標定位於全方位的瞭解科學知識、文史知識、往往要求學生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蒐集資料。將語文課上成了其他的課程,語文課涉及更多的是別的課程,使語文課面目全非。如《勾踐滅吳》一文的教學重點是掌握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教學目標有一點只不過是學習勾踐在困境中不氣餒、不沉淪,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的精神。但有的語文教師將課文重點放到了這個精彩的故事的學習上,讓學生蒐集大量的當時的歷史事實,分析歷史事實,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還有把《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上成了生物課,將《看雲識天氣》上成了地理課。

  雖然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卻忽略了語文課的自身特點。語文課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透過對文字的學習、感知、理解、學會鑑定、學會運用、學會發展,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最終形成精神的感悟和積極的價值取向。在語文的教學設計中,首選要考慮語文課的特點才能保證語文教學設計活動的有效性,那種完全撇開語文課的特點,將語文課上成語法課、生物課或歷史課的傾向,雖然貌似綜合,實際上卻是捨本逐末的偽綜合,不僅迷失了語文教學的物質,而且破壞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其語文能力的培養,精神世界的提升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本,如同在文化沙漠上建大廈,只不過是海市蜃樓而已。

  二、惟表演化傾向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要讓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主體人格的完善、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但一些教師就會放任自流,教師的主體地位嚴重消失,他們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認為這樣才是暢所欲言。例如一些教師為了體現語文教學的民主、互動,例如把學生分為幾個方隊,設男女主持各一名,教師則以裁判的身分出現,然後主持根據課文的的內容提出若干個問題和要求,由各方隊的代表完成,並由教師評定得分。

  整節課的設計定位於在愉快的氣氛中讓學生完成知識點的學習,學習的形式如同一臺晚會式智力競賽。因此,參與者的言行舉止也就更多體現出表演的痕跡――問題的回答大多完美無缺,一些公開課上這種現象更是體現地淋漓盡致。這種課的氣氛固然熱鬧非凡,參與者的情緒固然高漲,語文的知識點也以回答的形式逐一涉及到了,課堂上看上去效果很好,實際上卻走入了“惟表演化”的誤區。這樣的課堂,教師忽略了語文閱讀的一個重要環節――讀的指導。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忍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而“表演課”為了營造熱烈的氣氛,學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尋找答案和回答問題上,缺乏有效的閱讀時間。對文字的整體把握教師則依靠學生課前的自由閱讀,忽視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意識培養。讀的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因此,語文新課標強調對“讀”的指導,尤其是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這樣才能對文體進行品味、揣摩感悟和積累。“表演課”實際上是對學生閱讀結果的檢查,教師缺乏對學生讀的指導,學生缺乏有效的閱讀時間,因此他們對文字的閱讀只能依靠自己的領悟能力,當然其效率是極其低下的。另外,“惟表演化”不利用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一些接受能力、反映能力、理解能力差的學生只成了課堂的陪襯品,在這種課堂上,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口齒伶俐的學生會得到較好的發展,所以不能使學生均等的享受教育資源和機會。這些基礎差的學生就無從談什麼理解體驗、感情薰陶和思想啟迪。教師既沒有承認並尊重課程學習中的個體差異,也沒有承認並尊重個體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

  三、惟自主化傾向

  現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其中尊重和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主要方向和主要內容。因此有的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從備課到上課乃至作業的批改都由學生輪流進行,希望以此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淡化教師作用的“惟自主化”課程看似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上因為教師作用的喪失,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受到了他們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認識水平在原有的層次上徘徊。如在學習戲劇時,教師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去排演戲劇,學生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怎樣演這出戏劇上,不但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效果不一定好,畢竟每個學生都不是演員,所以這樣為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而使教師的地位旁落的文字教學活動必然是不全面的。

  把握新課標理念搞好語文教學工作心得體會6

  新課改下,各式各樣的教學理念層出不窮,在教學理念不斷更新、角色定位更加清晰的過程中不斷演繹著課堂的各種精彩。然而,傳統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儘管我們的中職語文課堂改革已經初見成效,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教師的強制灌輸依然存在,學生傾向接受式學習。筆者認為,課改的關鍵在課堂,我們教師只有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不斷改變並最佳化滯後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差異,注重教學反思,才能滿足新課程教學需要,不斷最佳化中職語文課堂教學。

  一、中職語文教學還應注意學科間互動,滲透進學生的生活

  現階段高職課程改革要求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理念,教師應認清高職語文教學的任務與作用,讓學生將學習專業知識與學習語文相結合。如,在教學課文前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計算機知識自行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在課堂上做“老師”,向師生展示自己的查詢結果,並讓其他學生做出評價。在口頭表達訓練課中,可以聯絡財會和金融專業的特點,安排學生“與客戶交流”的教學內容,創設工作實景,師生共同合作,或由老師扮演客戶、學生扮演銀行櫃員,或由學生互換角色,培養學生即興講話、與人溝通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文課成為一股活水。這樣,不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師生關係,而且與“能力、就業”緊密聯絡,激發學生對專業以及其他學科的探究熱情。

  二、教學形式豐富多彩,在多種形式中獲得知情並舉的教學效果

  列寧告誡人們: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綜合素質的提高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是巨大的,進行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的德育教學,讓學生情智協調發展,互相促進提高。課堂上的教學,要改變原來老師自顧自的講,學生被動聽的形式,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合理應用多媒體,吸引學生注意力,適當進行課堂交流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進行價值教育,讓學生追求價值、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具備認識社會、評價社會生活的能力。比如我們進行的開放性試題培養法,鼓勵學生運用創新思維和理論聯絡實際的方法,對自我意識進行評價,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從而實現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注重反思教學,完善設計方案

  反思是指教師在課後、在基本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現有的教學進行自覺反思,包括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找到其中的不足與改進之處,並以此為新起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成為一位負責任的反思型教師,不斷完善教學設計方案,從而讓學生學的更快樂、更主動。例如在《邊城》一課,筆者在課後積極反思,找到了如下幾處仍需改進之處:本文體現著邊城民風的人和事,淳厚的民風、淳美的人情,值得學生細細品味,也是體會作者表達意圖的一個突破口,但在教學過程中,因擔心教學進度,沒有給學生留出太多的探究空間,文字解讀仍不夠深入,學生體驗不足,影響閱讀效益。同時,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對學生的引導和感悟之上,講解分析有餘,但互動較少,生生深層交流與討論仍顯不足。透過反思,筆者找到了下一節課自己需要改進和調整之處,牢牢抓住中職學生特點和語文學科的特點,使學生析文賞詞,笑中悟道,實現中職語文有效教學。總之,課改的春風為我們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迎來了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教師理應秉持新課標理念,不斷改變並最佳化滯後的教學方法,尊重差異,注重反思,才能不斷最佳化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使課改在前行的道路上再結累累碩果。

  四、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習過程的趣味性

  中職生普遍在學習上缺乏耐性,單一的模式化教學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所以教學過程中要想辦法將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進行整合,根據教學內容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經常有新鮮感,這樣才能使他們保持學習興趣。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上課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程序是完成教案,而不是‘節外生枝’”,“讓‘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學生,遏止了他們在課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鮮活靈動充滿情趣的語文課變得機械、刻板與程式化。”[3]我們透過多種課堂活動啟用課堂氣氛,如對於教材中需要背誦的篇目,先在各小組內指定負責人檢查和記錄組員的背誦情況,先內部進行PK,選出勝者參加班裡的PK,學生的學習熱情會有很大提高。詩歌單元結束後,搞一個全班的詩歌朗誦會,做到全員參與,很多中職生以前很少有機會在全班同學面前講話,這樣的鍛鍊機會使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提升自我價值。

  五、尋找新途徑,探索好方法,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開動腦筋,勇於嘗試,探索出更好的課堂教學新模式。開放而有活力的文學教育課必須根據不同的文學教育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並且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我曾採用過情境體驗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形式一般是針對畫面感很強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來進行的。這種形式首先由教師創設情境氛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投入閱讀,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需求,來聯想和定位作品中的人和事。接著是表達和呈現,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投入,透過演繹表達將文字世界活化為生活世界,並展示出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最後進行評價小結,師生共同來點評、修改和完善構想。這種方式是力求在文字世界、自我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重點培養學生理解、想象、溝通和表達的能力。但總的來說,這些教學模式都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來主導,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機會和空間,讓他們張揚自己的個性,發揮各自的潛能,注重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總之,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只有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才能更好地培養出更多適應時代發展所需的人才。新時期背景下的中職語文教師必須緊密結合中職生的特點,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目標,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並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改進和完善,為促進中職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把握新課標理念搞好語文教學工作心得體會7

  時代在變,教材在變,人的觀念也在變。語文新課標的頒佈實施,對語文教學都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正悄然而起。

  新課程改革關係到教育質量的高低,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綜合國力的增強。它比任何時候都更關注人本身的發展,注重張揚個性,體現人文關懷。這既是對祖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主體意識缺失的一種深沉思考和內省,又是對現實世界科學精神的呼喚。

  作為語文教師,我順應時代潮流,認真學習新課標的理念,樹立新的學生觀和教師觀。並且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極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努力轉變教學方式,努力實現教學活動中師生角色的轉變:教師角色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藝術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角色從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變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和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我著重從以以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變革教學設計內容,堅持“教”的設計和“學”的設計,構建開放的課堂。

  一般來說,教師備課,向來是非常詳細的,且不說內容的環環相扣,即使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可能出現的回答,所用的教學時間均在教案中有所體現,如果是照著教案“教”下去,那應該是一堂較完美的課。但“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學”,宗旨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一堂課只有“教”的行為設有“學”的行為,那麼學生的“學”就不是真正的“學”,學生的“發展”也談不上真正的“發展”。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堅持既有“教”的設計,也有“學”的設計,有“教”的行為,也有“學”的行為,把精彩留給學生,讓“學”的環節充分發展。

  二、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逐漸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係,逐漸改變統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首先是強調自主學習階段,授之以漁,解決“怎麼做”、“做什麼”的問題,此階段總的原則是大膽地想,大膽地說,還給學生心靈的自由。使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心情展示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獨特體會。其次是合作探究階段,設定任務,學會交流合作。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不僅形成與人交流的能力,還學會了發言、傾聽、評價、質疑、在交流中形成了與人合作的能力。

  三、堅持面向所有學生,尊重學生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大而言之,是素質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質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師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教學設計要兼顧各層次的學生,分層教學,分類要求。設計教案時,注意要求和難易度的各不相同,讓學生有選擇地參加,有選擇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尤其慎重地評價差生,善於捕捉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感到老師的信任鼓勵,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動”的慾望和可能使學生感到我也要參加,我也能完成,增強了自信心,讓他們各盡其材,各得其所。

  其實,深入每個學生,你會發現,他們中每個人都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通常,當老師的注意力輻射於後進生之外時,他們就會遊離於教學之外,諸如講話、睡覺、看小說、做其他作業、大聲讀書、怪調回答等。但當他們常常被尊重包容時,他們的潛能就會甦醒過來,有時會令你大吃一驚。

  由此,我領悟到語文教育的確應該是大眾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尊重他們的情感體驗。我期待著我的課堂能成為全體學生的情感樂園,是激發全體學生想像的肥沃土壤,是學生心中的伊甸園。

  四、堅持學以致用,立足課內,放眼課外,積極開發課程資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新課標在前言部分就開宗明義,強調語文學習要服務於生活,服務於應用,服務於個性發展。為了謀求達成有效語文教育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教材在新課標下的價值功能,體會語文教材的舉例作用,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靈活選擇和運用語文教材,把聽說讀寫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

  為此,可以讓學生課外自讀,為學生補充報刊雜誌上的時文、美文;改變陳舊、呆板、單調的語文課堂模式,研究和設計科學、活潑、開發型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革新教法,重啟發,多討論少講授,多對話少問答,重過程積累,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同時還要加強朗讀教學和閱讀教學,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注意課內外的聯絡,多動口,多動手,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不斷擴充套件學生的認知領域,即“生活-課堂-生活”,不斷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不斷鼓勵學生在親身參與中獨立發現。除此之外,也要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關注和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育教學策略,並注重運用教科書上的種種開放性設計,積極開發課內外的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