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8篇)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8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1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在試驗田收割以後,種糧大戶王化永告訴他第5號田599.1平米合0.897畝,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畝。並要按通行的“七五折”來計算他的每畝淨產量時,袁隆平謙虛的說,我們不按七五折,我們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這樣稻穀收穫後經烘乾、除雜後,按標準水分加權平均,七二摺合每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田裡增產幾公斤水稻也許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說可就意義非凡了。當年把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從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時間。從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現在從800公斤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整整摸爬滾打了7個年頭。可想而知,在這期間,每增加一公斤的產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付出數不清的心血。如果在這次驗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點手腳,甚至只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的1000公斤目標可能就會在現在同步實現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僅在全程遠離驗收的專家組,更主動要求驗收專家組放棄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淨出率。這樣一改變,袁隆平的成績也超過了900公斤,但總成績卻也“打折”了。

  我們中國人素來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壞事可小不可大”的“傳統”。對於一個人的成績,不但能“可大”,甚至還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點水”人們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範人物出現之初少有非議,而一經歷史檢驗便難掩瑕疵。特別是如今所謂的這獎那杯更是非議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績的內容並不是那麼實在。按照袁隆平的聲望和其貢獻。別說成績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計入袁隆平的成績單,甚至國家就按照這樣一個成績單獎勵他,估計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為按照袁隆平的貢獻,他現在早已遠遠超出國家的獎勵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平的這種對自己成績的“打折”,也才釀造出中國科學界獨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輝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國的科學家,按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得到的獎勵足夠他有晚年享受不盡的奢華,更用不著在奔波于田間地頭,但是我們看到雖然已經80出頭的袁隆平仍然額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裡,對奢華的生活更不屑一顧。他是中國最有錢的農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艱苦環境中的一流科學家。而袁隆平卻說,要那麼多錢做什麼,那是個大包袱,背來背去。我覺得這種生活很好,搞豪華車有什麼意思,穿著豪華的衣服還有什麼鱷魚的皮帶,兩千多塊錢我從來沒有,送給我,我不要。

  事實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灑脫,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對成績和榮譽有著非同一般的理解。人們常說,什麼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飽就要捱餓。水稻每畝達到900公斤,就能解決全球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如果這個增產不是實打實的,就有可能還有幾千萬人捱餓。而袁隆平把這個成績“打折”,就意味著夯實了這個成績單,也就意味著不僅能保證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不會“打折”,更能夠綽綽有餘。他不僅對自己要求這樣嚴格,同時也對自己所帶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丟開一點,不怕困難,努力鑽研”。甚至提出:我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第一個條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說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裡面,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出來的。這樣一種認真求實的精神,足該成為中國科學家的“座右銘”。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2

  作為國內外著名的科學家,袁隆平自然成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會收到很多來信。有一次,他收到上海一個盲童的來信,信中不僅表達了對他的尊重,也表達了孩子對未來的迷茫和迷茫。袁隆平讀著孩子們的真摯來信,深受感動,立即攤開紙,拿起筆,動情地寫道:".生活是完美的,我們的世界是完美的,而且會越來越完美。雖然看不到,但心裡能感覺到。

  你身邊的爺爺奶奶叔叔叔叔都在關心你,幫助你。你是一個有抱負有夢想的孩子,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一定比別人有更光明的未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這位偉大的作曲家雖然雙目失明,但他從小就努力工作,在鋼琴的鍵盤上創造出美妙的樂章,讓音樂陪伴人類到一種史詩般的痴情狀態。努力吧,孩子,雖然你是瞎子,但你有光明的未來……”

  可見袁隆平對這封信的回覆充滿了真實的情感。對於一封從未謀面的遠方來信,袁隆平依然能認真對待,用情感和真誠回應。由此,我們不難理解這位科學家有多善良,他的社會責任感有多強,他的情操和人格有多美好。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3

  “讓更多的人吃飽”袁隆平91歲離開。大師隕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也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家的脊樑”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傑出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受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他發明了“三系”雜交秈稻,成功開發了“兩系”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幾十年來,他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為中國的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世界60%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是顯著的,“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學術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和挫折。無論什麼情況,他的身體裡總是流淌著祖國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裡。他還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敗、挫折。他一直埋頭苦幹,不怕吃苦,闖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麼會失敗?”一直激勵著無數科學家參與遊戲科學競賽;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也不要怕別人說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勵著青年學生勇闖創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後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4

  2021年5月22日,這是個世人永遠銘記的日子,兩位國之脊樑永遠離開了我們。一位是“心懷一稻濟世,但求萬家糧足”的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另一位則是“俠志披肝瀝膽,永懷醫者仁心”的科學院院士吳孟超先生。他們用行動詮釋了國士無雙,他們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永遠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激勵著大家在新時代、新徵程上開拓奮進、砥礪前行。

  國士無雙是人生耐得住寂寞,在稻田中奉獻一生,守住中國人的鐵飯碗。“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說的一句話。他也用一生,為這句話寫下了註腳。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為不讓受苦捱餓的饑荒苦難再次出現,讓中國人端牢“飯碗”,他牢記三個任務:實現超高產、種植海水稻、做好第三代雜交水稻工作,日復一日下農田做實驗。在實踐基礎上,以過人膽識和科學眼光投身基礎科研事業,依據事實、發現真理、驗證真理,築牢中國農業之基石,成功實現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畝產911。7公斤,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讓雜交水稻造福全球,讓禾下乘涼夢照進現實。他鼓勵年輕人要勤勞勇敢、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將年輕的自己投入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在強國征程中寫下精彩的一筆。承蒙袁院士之恩,在未來,作為後備力量的我們,必是以知識為應用基礎、汗水為苦幹實幹、把握好經驗昇華的思想火花、順應時代大潮盡我所能,不懼人生路漫漫、塵世車馬喧,獨守一方地、淡泊志彌堅,願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飢,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國士無雙是以學投戎攻難題,軍人本色護國民健康,守住中國人的醫無憂。“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從醫七十餘年,救治近兩萬肝膽病人,在工作中爭分奪秒去奉獻,那是生命終點的意義。他是一代醫界傳奇,深受病患愛戴,懸壺桃李滿天下。他曾說:“即使有一天,倒在手術室裡,也將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他勇闖生命禁區,帶領同伴不斷突破,創造性地提出“五葉四段”的解剖學理論,建立“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的肝臟止血技術,克服了一個又一個肝臟外科界的難題,拯救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他時刻為病人利益著想,在日常行醫過程中,主張為病人節約,最大限度地為病人減輕負擔,每每看望患者,也總是先把雙手搓熱,然後才跟患者接觸,他檢查時主動拉上屏風,還會幫助患者掖好被角,用“父母仁心”在人生中寫滿“拯救”二字。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離黃泉。他的精神將會永遠砥礪代代醫者,不忘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團火,遊刃於病魔、刀除患精準,誓言從不悔、冰心在人民。

  年少不懼歲月長,彼方尚有榮光在。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我們將牢記禾下乘涼夢,一稻一人生;心當在人民,醫難無可擋。致敬“醫食無憂”的守護者,以吾輩之青春,捍衛我盛世中華。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5

  袁隆平的形象可謂“幾十年如一日”的“農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駝,小平頭,一身過時衣,兩腿爛泥巴。但也就是他,獲得了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證書和500萬元的高額獎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獲獎,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他不僅僅攪動了人們對科學家的好奇,更引起人們對大獎的產生以及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關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雜交水稻“南優2號”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水稻平均增產20%,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38億畝,增產稻穀3600億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兩系法雜交水稻生產應用,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5000萬畝,平均產量比三系增長5%—10%,續寫“東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級雜交稻”達到農業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標,突破日本專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論極限產量,被全國400位院士評選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的第一項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第一隻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說,他此刻最大的心願是利用基因技術育出畝產800公斤的超級雜交水稻,目標是2005年實現大面積推廣。

  他先後獲得了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飢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等八項國際獎。

  他的成果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並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6

  20世紀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遺傳理論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國資料,學習了孟德爾和摩根的現代遺傳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透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一代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終身學習,熱愛和鑽一線,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堅守崗位。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樂於奉獻,振興中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第三,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當他人階梯的合作精神。袁隆平院士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一直著眼大局,從困難出發,考慮全域性,所以每次專案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合作攻關。

  20世紀70年代,他將研究團隊發現的野生材料毫無保留地分發給國內18家研究機構,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作為一個企業的中層管理者,應該有這種精神,團結協作,承上啟下,傾聽大家的聲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一個合格的服務員,圍繞整個公司和部門做決策,加強協調,開拓創新,全力以赴為專案服務好。努力加強自身修養,打造環保行業領先形象。最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風,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自命不凡;他作風樸實,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體現了憂國憂民、造福人類、自強不息、勇攀高峰、勇於面對困難、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創新精神。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堅持和奉獻深深激勵了我。

  作為一名普通的企業員工,我們的名聲並不顯赫,我們的地位並不高尚,我們的收入並不富裕,但是我們從事的職業卻極其高尚,所以我會努力實現我個人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激勵了我們,也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好地貫徹各級領導的工作安排,積極開展各部門的工作,認真學習節能環保新技術和新知識,努力掌握全球環保領域的新趨勢,拓寬知識面,以適應現代生產和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環保裝置的質量,建設一個專案,一座豐碑。同時,還不如組織部門員工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開展員工文化體育活動,關心員工生活,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以各方面的標準,不斷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進步。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7

  經過一夜忐忑等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軍的中國超級雜交稻今日成功透過畝產900公斤世界紀錄大考。這位年過八旬的耄耋老者當日向媒體揭秘了令世界側目的中國“超級種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率領的中國農業部超級雜交稻驗收專家組,對位於湖南隆回縣羊古坳鄉雷鋒村的107.9畝“Y兩優2號”超級稻試驗田進行了現場抽籤驗收。程式華次日公佈的驗收結果稱,這片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達926.6公斤,標誌著中國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畝產900公斤攻關大獲成功。

  在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依賴稻米作為主食的現狀下,大面積提高糧食單產一直是各國奮鬥的目標。日本、國際水稻研究所都制定過水稻高產育種計劃,僅日本曾在4.5分小面積土地上實現畝產800公斤的目標。雜交稻大面積畝產900公斤,始終是世界雜交水稻史上無人登臨的高峰。

  自上世紀以來,由袁隆平領銜的中國科研團隊曾先後於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兩大世界難關,使中國雜交水稻超高產研究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8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訊息確定之後,大江南北,無數群眾以各種方式追悼緬懷。為深切悼念和緬懷袁隆平院士,感悟袁老過往奮鬥經歷,5月25日19:00,土木工程學院學生第四黨支部在文馨書院B110舉辦了電影《袁隆平》的觀影學習,全體黨員和部分積極分子參加了此次學習。

  首先,黨員張xx帶領大家對《中國共產黨簡史》進行學習,第一議題學習內容為“農村改革、創辦經濟特區和改革開放的起步”。

  觀影活動開始之前,大家為逝去的偉人默哀三分鐘,緬懷致敬!

  隨後,由黨員張興達進行電影放映。影片透過再現“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進行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並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展示了中國科學家心憂天下、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高尚情操。一幕幕動人情景在同學們眼前幀幀放映,一字一句鼓舞人心的話語在耳邊擲地有聲,歷史鮮活起來,煥發強韌的生命力。人們懷念他,因他不問名利,長期奮戰在農業第一線,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懷揣“禾下乘涼夢”,讓上億人口擺脫飢餓。

  觀影結束後黨員張興達組織積極分子談觀後感,積極分子談到“持之以恆,貴在堅持”,受到農業這個行業所限,一年往往只有一兩次機會實驗,一堅持就是十餘年,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向袁隆平先生致敬!

  國之大者,經世濟民,歸根結底一切為了人民。國士無雙,袁隆平是一個真正的耕耘者,辛勤者,為國奉獻著,他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榜樣,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光。一粒種子改變世界,一顆赤子心,感動天地!袁爺爺用一輩子的奉獻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希望,我們也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記得他。袁隆平這個名字,將永遠鐫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流傳在歷史的長河裡。致敬袁老!吾輩楷模!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9

  袁隆平的形象可謂“幾十年如一日”的“農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駝,小平頭,一身過時衣,兩腿爛泥巴。但也就是他,獲得了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證書和500萬元的高額獎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獲獎,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他不僅僅攪動了人們對科學家的好奇,更引起人們對大獎的產生以及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關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雜交水稻“南優2號”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水稻平均增產20%,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38億畝,增產稻穀3600億公斤。

  1995年,袁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兩系法雜交水稻生產應用,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5000萬畝,平均產量比三系增長5%—10%,續寫“東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級雜交稻”到達農業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標,突破日本專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論極限產量,被全國400位院士評選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的第一項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第一隻以科學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說,他此刻最大的心願是利用基因技術育出畝產800公斤的超級雜交水稻,目標是2005年實現大面積推廣。

  他先後獲得了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飢餓獎”、聯合國糧7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日本“日經亞洲大獎”、作物優勢利用世界“先驅科學家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等八項國際獎。

  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職責制),二靠袁隆平(雜交稻)。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並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10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50多年來,他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30多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院士不僅是中國的袁隆平,也是世界的袁隆平。

  陳至立說,袁隆平院士為科學界作出了表率,為全社會樹立了榜樣。他的先進事蹟在全國產生了強烈反響,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讚譽。他是我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是一位德學雙馨的科學家,他的永不滿足的科學創新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令人感動,催人奮進。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敢於創新、頑強拼搏、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宏大抱負,集中體現了嚴謹治學、為人師表、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他來自於人民,為人民而研究,“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

  陳至立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更多的像袁隆平這樣的專家。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學習袁隆平院士不畏艱難、勇於奉獻的獻身精神;追求真理、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理論聯絡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著眼長遠、獎掖後學、匯聚人才的團隊精神。

  劉延東在座談時說,袁隆平院士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他對國家和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還是傑出的無黨派代表人士,在參政議政方面也作出了突出成績。我們要在廣大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中開展向袁隆平院士學習的活動,使新一代無黨派人士繼承優良傳統,搞好政治交接,更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11

  國電集團和國電科環集團黨委號召廣大黨員幹部開展向偉大的科學家袁隆平同志學習的活動,並下發了《袁隆平傳》一書,我懷著崇敬而好奇的心情開始翻看了這本以政治教育讀本身份出現的書籍,但是,它傳奇的色彩,豐富的內涵和感人的事蹟立即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氣將它讀完。袁隆平同志的傳記,他代表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鍥而不捨的民族精神和高貴品質。

  學習袁隆平,首先要學習他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基層幹部的黨員,身處環保工程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電集團的環保事業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的環保產業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興國的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做實、做大、做強著眼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第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透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職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我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12

  電影《袁隆平》在今天播出,下面我來談談我的觀後感。

  播種、抽穗、結實,稻田由青綠變金黃,長長的稻穗隨風搖曳,而那個有著禾下乘涼夢的老人,卻永遠地走入了夢鄉。斯人已去,但他說過每一句話語,都銘刻在人們心上;他在稻田間忙碌的身影,都印在了人們眼中。

  追逐夢想,做矢志不渝的愛國奉獻者。他說:“這麼大一個國家,如果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正是這樣一位為“稻粱謀”、為民生計的國之仁士,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水稻研究,成功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宏願:“讓中國人吃飽,更讓中國人吃好、吃得安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青年一代,當把對國家和民族的拳拳之心與愛國情懷同頻共振,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捧出一顆丹心,獻與億兆生靈,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的價值。

  砥礪耕耘,做奮鬥不息的稻田守望者。他說:“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試驗田的路上。”第三代雜交水稻攻關時,不管多熱多遠、路有多偏,袁隆平都要下田看看,即便是在獲得國家最高榮譽的當天,他還下地檢視第三代雜交水稻制種情況。“手植一穗稻,華夏自此無饑饉。肩荷兩盞燈,寰宇他日遍嘉禾”,靠的就是這種專注田疇、腳踏實地的精神品質。青年幹部自當“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甘吃“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勤勉之苦,堅持厚學實幹,自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要沉到基層一線去看,走到百姓家裡去聽,自覺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

  勇於探索,做創新不止的時代先行者。他說:“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搞科學研究,不斷地想攀高峰。”從xx年開創雜交水稻研究,到2020年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這其中一次次重大技術創新,一條條畝產攀升曲線,讓雜交水稻技術衝破了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稻禾之下,袁隆平提出設想、勇於探索,秉承創新精神,不斷嘗試農業科技創新,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創新是一個永不過期的關鍵詞,青年一代當敢於打破“經驗思維”,勇於“破局”,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幹事創業態度,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勇往直前。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13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在試驗田收割以後,種糧大戶王化永告訴他第5號田599.1平米合0.897畝,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畝。並要按通行的“七五折”來計算他的每畝淨產量時,袁隆平謙虛的說,我們不按七五折,我們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這樣稻穀收穫後經烘乾、除雜後,按標準水分加權平均,七二摺合每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如此報道雜交水稻,有失偏頗。我理解的雜交水稻是,“豬狗”、“人馬”、“人豬”結合的產物,他與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同樣受到廣泛質疑。

  試想,當一大類物種相互“苟合”產生的下一代,下幾代是一個什麼東西,誰也不知道。我們就去盲目崇買所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何道理呢?

  這裡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描寫,田裡增產幾公斤水稻也許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說可就意義非凡了。當年把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從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時間。從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現在從800公斤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整整摸爬滾打了7個年頭。可想而知,在這期間,每增加一公斤的產量,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都要付出數不清的心血。

  我們知道,任何超自然能力組合出來的新物種,其實就是一個怪胎。這給天生有缺陷的產品一樣,人類食用這些產品有變異和被變異的可能嗎?誰也沒有做過醫學實驗。

  當大家起鬨,為中國農業科學家叫板“好”的時候,我突然想起,我們整個社會有“只看數量,不看質量”傳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是給中國人帶來了希望,還是帶給中國人帶來了災難,現在誰能說清楚呢?沒有,一個都沒有!

  於是,我建議,冷靜看待科學、冷靜看待超自然能力;真心誠意地為中華民族復興,為中華民族下一代著想,讓真正的科學說話,放棄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的陋習,這才是每一箇中國人理智的選擇。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14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受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他發明了“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製了“兩系法”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為中國的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了全球60%人口的糧食問題,袁隆平的貢獻前所未有,“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學術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歷經艱難挫折,閱盡人間滄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他的身上永遠流淌著家國天下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裡,所以他依然孜孜不倦地攀登著超級雜交水稻的高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敗和挫折。他一直保持著埋頭苦幹、不怕吃苦的基本科研技能,闖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麼可能不失敗?”一直激勵著無數的科學家去角逐科學。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著青年學生勇闖創新殿堂。

  高尚的情操受到尊重。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做一個踏實的人。他拒絕了許多來自國外的高薪工作,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在中國。在他的名氣之下,不忘初心的他一直記得自己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和夢想,以及對雜交水稻更上一層樓的不懈追求。待遇,他很人性化,永遠心存感激,雜交水稻給黨和人民的功勞。在生活中,他既不追求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財富當成負擔。有一次,因為看過幾次豪車上的新聞,他還是選擇了普通車試駕。“如果總想樂在其中,怎麼會想著做科研呢?”這就是他的人生態度。

  人走了,精神永存。袁隆平傑出的一生,就像他最喜愛的種子一樣,深深地埋藏在後人的心中,人們可以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好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草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奮鬥,未來大有可為。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15

  袁老去世的訊息令人痛惜,我們終將沒有等到媒體的二次闢謠。今天上午,一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去世的訊息全網炸裂,好在媒體隨後進行了闢謠,直到噩耗再次傳來,我們依然希望“這不是真的”。對袁老稍有耳聞的人都會明白,先生的離世是我們的哀痛,更是國家的損失。

  袁老的一生獻給了農業科學事業,他的生平也因此寫滿輝煌。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餘項國內國際大獎。說譽滿中外,毫不誇張。

  如果說這些榮譽的表達還不夠真切,那麼我們再用一組資料來說明。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後,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後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3000斤攻關測產在湖南衡南縣啟動,最終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從700公斤到1500公斤,其意義不言而喻。

  其實我們敬仰袁老不光是因為成績,更因為情懷。袁隆平院士曾說自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夢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全球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萬公頃(種雜交水稻),那現在的情況,每公頃增產兩噸,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他的奮鬥夢,讓他守護了“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這句話近70年。

  稻菽千重,禾下留夢。袁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夢並沒有結束。今天下午,長沙市民夾道送別袁隆平院士靈車,齊喊“袁爺爺,一路走好”,這場面與“十里長街送總理”異曲同工。大家開啟朋友圈,總有幾條動態屬於袁老,留言支援降半旗的聲音隨處可見。“從今以後珍惜每一粒糧食”的質樸表達,像極了晚輩對彌留長者告別……民眾的自發行動說明了一切。

  袁老曾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他把自己遍灑在祖國大地之上,也把他的兩個夢餘下的部分留給了我們來完成。始終端在自己手裡,就算我們中的大多數不能把農研的冷板凳坐熱,但我們能做到光碗、光碟,一日三餐、必不相忘。我們此後都會做一粒“好種子”,喜看稻菽千重浪。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16

  正是因為身懷憂國憂民的深情厚誼和為國為民的強烈責任感,袁隆平在人生規劃和事業發展方向中不顧家庭反對毅然選擇農學專業,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將出彩的小我融入到服從國家、人民需要的“大我”中,直到生命結束前的最後一刻,依然心繫雜交水稻事業

  “小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日復一日的堅持。“小目標”不過是風趣之語,並非唾手可得,需要的是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沉澱與積累,需要的是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如果想的只是想著“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小目標,無異於痴人說夢。“行百里者半九十”,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一定可以取得最後的勝利。

  “小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大理想”的指引。袁老曾經說過,他曾兩次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那麼大,而他則和幾個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袁老先是完成了1500公斤的小目標,如今又向著兩個新的小目標繼續前進。“大理想”指引著“小目標”,讓大理想看起來沒那麼遙不可及。近期“十四五”規劃即是我們的一個小目標,我們還有“兩個奮鬥十五年”的大理想,最終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因為有“偉大夢想”的指引,我們才一步步實現著一個個曾經看似困難的“小目標”。

  “小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靈犀一指”的創新。袁隆平談及自己和團隊的小目標得以實現,“第一秘訣”就是不囿於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倘若只是按部就班,那麼“小目標”就會成為無法完成的目標。有了“靈犀一指”的創新,沿著創新之路前進,我們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長。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講“摸著石頭過河”,正是對創新的大膽嘗試。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倘若只是下死功夫,固守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到頭來很可能就“竹籃打水一場空”。只有透過創新才能過得去“時間”這一條湍急的河流,讓國家和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也能夠解決越來越多從前從未遇到的難題。

  希望袁老的“小目標”早日實現,也希望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能夠樹立自己的“小目標”,並早日完成自己的“小目標”!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17

  近日,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又火了!他給自己定了2個小目標。恰逢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我作為新時代年輕幹部,也給自己定個小目標——補足能力“七巧板”,把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局中去,“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要求落到實處。

  把規矩頂在頭上,做新時代的“清白人”,守住底線、紅線。年輕幹部要樹牢規矩意識,心存敬畏,手握戒尺,這是幹事創業的基準線。堅守底線,就是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嚴守政治紀律和規矩,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明白“只有守底線,才不會被底線守”的道理,將無限忠誠擔當和為民服務初心融入胸中、銘於心上、踐於腳下,不斷提升自我政治能力,穩步邁入新時代。

  把責任扛在肩上,做新時代的“孺子牛”,在工作中解民憂、惠民生。責任彰顯擔當,擔當展現作為。年輕幹部要有想幹事的衝動,這是幹事創業的生命線。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要牢記初心使命,深入基層搞調研,走訪一線摸民情。擼起袖子加油幹、帶頭幹,大事難事衝在前,急事險情靠前站。帶著熱心想工作,帶著激情幹工作,新時代面臨新任務,需要我們擼起袖子,捲起褲子,撲下身子,不斷提升調查研究能力、應急處突和群眾工作能力,跨步走入新時代。

  把務實抓在手上,做新時代的“實幹家”,在工作中暖民心、聚民力。都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年輕幹部當有能幹事、幹成事的決心和毅力,這是幹事創業的動力源。守恆心、辦恆力、求恆效。年輕幹部要拿起法律武器,走好調研步子、打響試點牌子,把法律作為決策底線,把調研作為決策基礎,小把片試點作為決策根據。年輕幹部需以上率下、真抓實幹。不僅要定好調子、畫好譜子、唱好曲子,也要做到既掛帥又出征,當先鋒,做表率,帶頭深入工作一線。不斷提高科學決策、抓工作落實能力,跑步進入新時代。

  把創新放在心上,做新時代的“改革家”,注重與時俱進,聚焦創新發展。勇於改革、大膽創新,敢於“下深水”、善啃“硬骨頭”,是年輕幹部幹事創業的爆發點。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挑戰並在,年輕幹部要學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用新思想推動發展,用新舉措助力發展,用新成果體現發展。不斷提升改革攻堅能力,衝刺飛入新時代。

  年輕幹部當拼齊能力“七巧板”,實現自我小目標,為國家大計出力、出智、更出效。

  袁隆平精神心得體會 篇18

  學習他勤幹務實、任勞任怨的老黃牛精神。“讓我不下田,除非田裡沒有水稻了。”帶著這句話,袁隆平耕耘田野數十載始終不曾停歇。三系配套、兩系法、超級稻……一次又一次科研突破的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辛勤付出。大學教師不僅是一份職業選擇、一種謀生方式,更代表著一份崇高的事業、一種理想的追求。忠誠,不僅是每個人最高尚的品質,更是師德最根本的核心。大學教師只有抱著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堅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情操,守住仁愛之心,做一個樸實忠厚、艱苦奮鬥的人,才能成為學生為人的示範。

  學習他勇於擔當、不斷進取的孺子牛精神。面對國際權威科學家對雜交水稻宣判的“死刑”,袁隆平沒有膽怯沒有退縮,而是打破“教條”、勇闖“禁區”,透過千百次的不懈實驗,成功實現秈型雜交水稻的“三系”配套,為全人類的糧食問題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解法”。新時代大學教師既要發揚“愛崗敬業”的孺子牛精神,在教學科研崗位上履職盡責、擔當作為、敬業樂業,默默地辛勤耕耘一方責任田;也要發揚“無私奉獻”的孺子牛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舍小家顧大家,不圖名利,不務虛功,不計得失,不求回報,用奉獻彰顯人民教師的公僕本色,做學生行事的榜樣。

  學習他開拓創新、一心為民的“拓荒牛”精神。“作為新中國培育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我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捱餓。”懷著這樣崇高的覺悟,袁隆平將研究方向選定為雜交水稻,開始了數十年如一日的鑽研,他所惦念的,從不是一家一姓的享受,而是萬家百姓的溫飽。新時代大學教師要學習拓荒牛“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刻苦鑽研、潛心學問、砥礪奮進、開拓創新,成為學識淵博紮實、原創成果豐厚的“大先生”。既要發揚“闖”的精神,積極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勇於解決“卡脖子”的關鍵技術難題;也要發揚“釘釘子”精神,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增強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努力產生標誌性的原創成果,真正做到為學的表率。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會好好牢記,並“以光碟為榮”。袁隆平爺爺,袁隆平爺爺的堅定理想、不辭辛苦、心有大愛、淡泊名利,我們會認真學習,積極向袁隆平爺爺看齊。袁隆平爺爺,我們會謹記袁隆平爺爺的勉勵,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實踐、厚積薄發,不辜負時代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