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節日常識> 米闊魯節節日常識

米闊魯節節日常識

米闊魯節節日常識

  節日常識,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識。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節日的常識您都瞭解清楚了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米闊魯節節日常識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鄂溫克族米闊魯節是鄂溫克族的豐收節日。流行於內蒙古陳巴爾虎旗。每年農曆五月廿二,是鄂溫克牧民最歡樂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他們統計當年產幼畜數量,慶賀豐收的日子——米闊魯節。當天,人們拾馬烙印、除壞齒、剪耳記、剪鬃尾;給羊割羊勢等。上述生產活動結束後,人們互相拜訪,舉行宴飲、歌舞等活動,歡慶豐收。

  這一天,人們清早起床,青壯年們從浩特(牧村)的一頭開始,逐戶給馬烙印、除壞牙、剪耳記、剪鬃尾和給羊去勢等。老人們在這一天把母羊羔送給兒女、外甥、侄子,祝福他們今後羊群興旺。青壯年們不論到誰家,主人都要為前來幫助勞動的人們設酒席致謝,酒宴按先茶後酒的習慣進行。在敬酒時,主人捧一木盤放兩個酒杯,依次敬讓,向幫助去勢的人敬獻哈達,並宣佈當年仔畜成活和牲畜增加的情況。來者也要祝願主人所養的牲畜興旺,被烙印去勢的牲畜數字與歲俱增。酒席間,大家還要盡情歌唱。這種繁忙而又歡樂的活動,從一家轉到另一家,牧民們整日都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米闊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爾格勒河流域鄂溫克牧民的豐收節。每年的5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溫克人喜氣洋洋地聚集到一起,慶祝一年一度的'豐收節日。

  “米闊魯”節這天,人們穿上美麗的民族服裝,親朋好友們彙集到一起,給牲畜烙印、割耳,活動緊張、激烈、有趣,也是牧民們互相比武、顯示騎技的好機會。

  小夥子們矯健地騎上駿馬,揮舞著套馬杆,追套兩歲的烈馬。套住後,騎手們一擁而上,有的跳上馬背,有的拉住馬尾,有的緊握馬耳,瞬間把馬摔倒在地,有的人剪鬃、割尾梢,有的割耳作記號,馬的主人則在馬的後腿右側烙印。當給羊剪耳時,老人根據傳統的習慣,要送給兒女、子侄們母羊羔,以祝福他們今後羊群如雲、生活美滿幸福。之後,主人設宴款待親朋,並高興地向大家宣佈當年產幼畜的數字。這一家的酒宴一散,人們便又歡笑著奔向另一家,新的歡樂場面又開始了。

  米闊魯節要進行一系列生產活動,主要是給馬烙印、除壞牙、剪耳記、剪鬃毛及給羔羊割勢等。首先從“尼莫爾”(即放牧小集團)的一頭開始,先從馬群裡套出二歲子馬,放倒,人們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為記號。這時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燒紅,在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塊由畜主點數儲存。在羊圈裡,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滿圈的小羊羔,牧人們把公羊羔割勢,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樣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區別)。

  米闊獸節上,老人們也贈給自己的親人母羊羔之類,祝福晚輩們擁有更多的羊群。

  最後,各家膠次舉行宴會。宴會開始時一般是按照鄂溫克人先茶後酒習慣進行。敬酒日寸,從首席輪始,即由男女主人捧著一個木盤,盤裡放兩個酒杯,依次敬讓。敬酒輪一週時,主人拿出一條“哈達”,向割勢人致謝,同日寸鄭重的向大家說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數。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勢的數字與歲俱增。

  這家結束後,酒興正濃的人們又到另一家,第二個宴會上,原來在第一家做客的人變成了主人。當各家宴會結束後,所有參加宴席的人們都去參加“尼莫爾”的慶祝活動,載歌載舞慶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