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宋白知舉文言文翻譯

宋白知舉文言文翻譯

宋白知舉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翻譯是非常常見的考試題型,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宋白知舉文言文翻譯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一、宋白知舉原文

  宋太祖怒責宋白太祖時,宋白知舉,多受金銀,取捨不公。恐榜出,群議沸騰,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託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舉,取捨汝當自決,何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別緻人言,當斫汝頭以謝眾!”白大懼,而悉改其榜,使協公議而出之。

  二、宋白知舉翻譯:

  宋太祖時,宋白主持科舉考試,收受他人的賄賂,在評選時偏袒他人。他怕紅榜貼出後,別人會有爭議,於是先列出中舉人的名單報告給皇上,想假脫是皇上的旨意來為自己開脫。皇上憤怒地對他說:“我讓你去主持科舉考試,中舉的名單應當是你自己決定,為什麼要向我報告?我怎麼知道這些人適不適合呢?如果紅榜貼出後遭到別人的非議,我將你斬首向天下人謝罪!”宋白極其恐慌,更改紅榜,讓它符合人心之後再公佈.

  三、宋白知舉註釋:

  悉:都

  知舉:主持考試

  取捨:錄取或落選

  具:陳述

  白:下對上告訴

  決:決定

  致:招致

  謝:謝罪

  出:公佈

  斫:砍

  群議沸騰:(引起)眾怒

  四、宋白知舉其他資料

  文中太祖的話義正辭嚴,語氣強烈,使用了“何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兩個反問句,讓宋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嚴於律已,不招引矛盾,讓宋白心服口服。

  宋太祖是一代明君,是一個非常睿智的人,對於很多事情都能夠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認識,所以宋太祖的屬下都忌憚宋太祖,很多事情都不敢做的出格,《宋太祖怒責宋白》就講述了宋太祖如何責備妄圖貪汙受賄的宋白,使其改過的故事。

  公元960年,當時身為五代十國中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在陳橋這個地方被手下們擁立為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之後,後周皇帝世宗柴榮被迫退位,於是北宋王朝正式建立。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即位後做的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建隆二年,趙匡胤宴請石守信和高懷德等禁軍的高階將領,並在酒席上威逼利誘地說了一番話,唬得石守信等人第二天都紛紛稱自己年老體弱,請求解除兵權、告老還鄉。這個在酒宴上不動一兵一卒,輕易而和平地解除將領兵權。

  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皇權統治才出此下策。同時,他也是為了避免黃袍加身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將領身上。從宋太祖趙匡胤的角度來看,他這樣做也是一種自保,一種策略。

  趙匡胤的一生是雄才大略的一生,也是開疆拓土的一生,他先後消滅了荊南、武平、後蜀等割據政權,進一步擴大了北宋的疆域和統治的基礎,卻在976年猝然離世,終年五十歲。

  《資治通鑑》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

  司馬光在編修《資治通鑑》時,不僅妥善地將紀傳體揉入編年體中,使紀傳之詳細與編年之簡明結合起來,我國古代編年體史書因按年紀事,故沒有篇目,不作目錄,只是以年檢索。

  司馬光突破這種舊例,分三部分將年表、帝紀、曆法、天象、目錄、舉要及索引集於一塊,開創了編年體史書多功能目錄的新體例,使《資治通鑑》更臻於完善,將中國的歷史編纂推進到了新的水平上。

  司馬光對《資治通鑑》文獻整理思想,文獻整理模式及方法,不僅結出了豐碩成果,豐富了中國古典文獻學理論,而且對文獻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列舉、數不勝數。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對《資治通鑑》的稱譽除《史記》外,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鑑》媲美。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鉅著,所謂“史學兩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