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錦集7篇

再別康橋教案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錦集7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透過誦讀吟詠,感受詩歌中湧動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2.分析詩中意象,理解詩歌中創造的形象,感受詩中營造的意境。

  能力目標 瞭解新詩的體裁、風格及藝術表現特點,理解詩中運用的象徵手法。

  情感目標 作者創造的意境鮮明、富有動態的畫面——詩意美

  知識點教法與手段

  1.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繪畫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重點與難點處理方法

  1.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理解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A.提問 1.找同學背誦《泌園春。長沙》 (5分鐘)

  B.導語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徐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教師(2分鐘)

  C.解題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詩壇上,曾誕生了這樣一位詩人:他出身鉅商名門,才情橫溢光耀,思想率真複雜,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汲取了歐美文化——特別是劍橋文化的精髓,在中國的新詩史上創造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他就是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 年輕的詩人奔波雲遊,社交極廣,結交了許多文化名人,早年曾遊學於英美,因此康橋時期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教師(3分鐘)

  D.讀課文 教師範讀一遍,學生自讀、齊讀各一遍辨析字音:荇() 斕() 釁() 溯() 衍() 讕() 畔() 朔() 師生互動(5分鐘)

  E.分析課文 1.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畫面美? 這首詩意境優美(詩中有畫)。透過聯想、想象,讀者可以感受到,七節詩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卷,詩人用電影藝術中的蒙太奇手法,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

  2.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音樂美? 這首詩韻律和諧。詩人深崇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尤重音樂美,因此除第五節不押韻外,其他六節都嚴格押韻,而且頻頻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四行一節,詩作的單行和雙行錯落排列,每句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8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此外,輕輕悄 師生互動(30分鐘) 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節奏相同,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3.怎樣理解《再別康橋》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物件。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以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師生互動(30分鐘)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一、作者簡介:徐志摩 筆名:雲中鶴 《志摩的詩》 《翡冷翠的一夜》

  二、現實(1) 飄然而去 依戀 金柳 借尋夢 水草 康橋景色 秀美 景

  (2-5) 清潭 抒 星輝 情 現實

  (6-7) 飄然而去 依戀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5分)

  (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課文教學內容選擇

  (一)從課標對詩歌的要求看,還有以下教學內容

  1、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二)從單元目標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指導學生鑑賞中國新詩

  2、學習詩歌鑑賞的主要方法:

  抓住詩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論世;要注意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要品味詩歌凝練、含蓄,富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等。這個單元的鑑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

  3、反覆吟詠,體會聲律之美

  4、運用聯想和想像,領悟情景渾然交融的意境

  (三)從課後練習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音樂性、韻律感,積累經典名篇

  2、整體感知詩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語言美和結構美,重點體會詩歌的形式美。

  3、透過誦讀達到欣賞、理解、審美的目的

  4、瞭解中國現代新詩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學主張。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徐志摩及詩歌風格

  2、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3、學習詩歌鑑賞的一些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合作學習進行探究,透過反覆誦讀,展開聯想與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學設計及意圖

  課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別康橋》。

  (一)匯入新課

  1、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匯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住。”我這樣匯入:歌聲停了,但是我們同學依然還沉浸在剛才的歌聲當中。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繹的,它的歌名叫《再別康橋》。而《再別康橋》最初是一首詩,是一位詩壇名家創作的一首詩。胡適曾經如是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他的理想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把這種理想寄予到詩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首詩《再別康橋》。

  2、作家檔案

  由教師簡介作家知識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詩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讀於英國康橋大學(即劍橋大學)。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在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人發起組織新月社,為新月社的代表詩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二)初讀詩歌 感知詩情

  1、聽配樂朗誦,初步感受詩情。

  2、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情。

  明確:不捨、依戀、傷感、惆悵

  (三)誦讀詩歌,吟詠涵韻

  1、分七個誦讀組吟詠涵韻各小節。要求從語氣、停頓、重音等方面說說誦讀的體驗。

  2、請各誦讀組彙報誦讀體驗,教師適時點撥明確。

  (四)品讀詩歌,體悟詩情

  問題1: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歸納: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捨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打照在樹幹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她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麼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著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於康河,依偎著康河,長久地生於斯長於斯。

  (3)榆蔭潭水。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色飄蕩。拜倫潭倒映著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付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澱著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盪漾間遍佈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問題2: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麼事?表現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歸納:尋夢。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悅,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讓人無法輕鬆,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佈滿惆悵,夏蟲好象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蘊含著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至極至。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願、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同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著理想幻滅後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雲彩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相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聖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的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佔有,是成全。

  (五)賞讀詩歌,尋美品美

  《再別康橋》是一首音節和諧、意境優美經典傳誦之作,剛才我們透過對文章的意象和意境進行解讀已經強烈感受到了作者對康橋的深情。正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這篇文章都讓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裡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歸納:

  1、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琅琅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

  ①韻腳嚴整,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②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

  ③迴環往復。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建築美,表現為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3、繪畫美,表現為詩人選用了眾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與我達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們面前的呈現出柔美、婉約的意境。夕陽、星輝、波光、豔影、榆蔭,或濃或淡的光線帶來了明暗變化;金柳、雲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變帶來了視覺的衝擊;每一節都是一幅色彩絢麗、寧靜秀美的風景畫。

  4.語言美。如輕輕、油油、悄悄的疊字用法,讓語言有了起伏變化,有了抑揚頓挫,有了輕快舒緩的音韻美。“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頂真的修辭格式,讓行文有了緊湊與緩慢,有了歡快與哀婉,有了迴環跌宕的旋律美。開頭與結尾處“輕輕的”“悄悄的”在內容上相呼應,形式上相對稱,形成周而復始的和諧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曉國文,深諳外語,他的詩文既有中國傳統詩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國詩歌的歡快熱烈。輕輕的、悄悄的、揮揮衣袖、作別雲彩,浪漫而溫柔,細膩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獨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寫出如此清麗、淡雅的情懷。作者想縱情歌唱,唱出心中對康橋的思,對康橋的戀,對康橋的愛,當分開的愁怨湧上心頭,他揮手離別,這炙熱、濃烈的情感又如交響曲般能融化冰雪,動人心魄。

  結語: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鑽石,不,鑽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麼,《再別康橋》像什麼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麼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三、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透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過程與方法 透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透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準備: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註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

  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

  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透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閱讀

  與白居易的《南浦別》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

  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鑑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詩,找出詩中的意象。

  生 活①

  陰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條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捫索著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臟腑內掙扎,

  頭頂不見一線的天光

  這魂魄,在恐怖的壓迫下,

  除了消滅更有什麼願望?

  ① 寫於1928年5月29日,初載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和3號,後收入詩集《猛虎集》。

  [附:板書設計]

  雲彩 運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風 豔影 依戀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擬人

  如 潭水 歡樂 形象

  畫 長篙

  星輝 離愁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教學反思: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指導朗讀

  1、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教師範讀,學生模仿。

  (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⑴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⑵問:詩人為什麼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就更符合語法規範。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匯入

  欣賞音樂《情人的眼淚》,讓學生交流在音樂的旋律中聽到的內容。

  音樂,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詩,它用詩一般的旋律向我們傾訴心中的愛與情。同樣,好的詩歌也是美的音樂,它用音樂一般的韻律向我們述說著人世間憂愁與歡樂。

  二、學生朗讀全詩,思考

  1、找出體現詩意美的詩句,並簡要分析:

  明確:

  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豔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

  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康河,詩人受到感染,情願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

  榆陰下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醇厚的詩意,詩人的留戀全都融進了康河的風光中。

  詩人乘著滿載星輝的一葉小舟,向著青草悽悽的小河深處,擊拍歡歌,去尋他彩虹似的夢。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一、透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匯入新課

  1、再回廣州;2、葉的事業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雲遊集》等。

  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讀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國,寫下此詩;1931年因飛機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詩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三、充分熟悉教學材料,獲得感性認識。

  1、學生閱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2、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長蒿(gāo)漫溯(sù)

  笙簫(xiāo)載①zǎi②zài載歌載舞裝載登載斑斕(瀾、闌)

  3、教師範讀。

  4、學生齊讀。

  四、解釋意象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麼什麼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②我們鑑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方法。

  1、①輕輕的(走)(來)(招手):不想驚動別人,更不想驚動這裡的美景。憂愁。②西天的雲彩換成東方的朝陽如何?傍晚適合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正如秋雨中寫離別能瀉染出這特定的意境一樣,同時作者是別西(方)而東去,因此別西天的雲彩準確。

  2、(金)柳→新娘→盪漾:喜愛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氵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3、青荇→招搖,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戀。(擬人)

  4、清泉→虹→夢:再深化,回答了為什麼留戀這個問題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這裡曾有自己的夢想。(為什麼)

  5、因此:尋夢,引起美好的回憶。撇開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陶醉)6、沉默回到現實(別離),獲得了短暫的陶醉之後,不得不面對現實。傷感。7、照應開頭,不帶走一片雲彩,飄逸、灑脫。

  小結:

  ①這首詩每小節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個美麗的圓形結構:

  美景(意象)

  輕輕的(憂愁)回憶(想象)

  悄悄的(灑脫)

  現實(傷感)

  ②徐志摩的藝術風格(投影):

  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個性。

  六、學生反覆朗讀、仔細體會。

  七、知識遷移(投影)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評說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仔細的觀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新奇而準確的比喻。)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複雜的情感。)

  沙揚娜拉!(照應題目,無奈分別,珍重,珍重。)

  八、作業

  有表情地朗讀,以至背誦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