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岳陽樓記> 袁中道遊岳陽樓記翻譯

袁中道遊岳陽樓記翻譯

袁中道遊岳陽樓記翻譯

  《遊岳陽樓記》是明代文學家袁中道創作的一篇遊記。第一段描寫洞庭湖容納百川的壯美景象,點出洞庭湖的奇特之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袁中道遊岳陽樓記翻譯相關內容。

  洞庭為沅、湘等九水之委,當其涸時,如匹練耳;及春夏間,九水發而後有湖。然九水發,巴江之水亦發。九水方奔騰浩森,以趨潯陽;而巴江之水卷雪轟雷,自天上來。竭九水方張之勢,不足以當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斂衽而不敢與之爭。九水愈退,巴江愈進,向之坎竇,隘不能受,始漫衍為青草,為亦沙,為雲夢。澄鮮宇宙,搖乾坤者,八九百里。而岳陽樓峙於江、湖交會之間,朝朝暮墓,以窮其吞吐之變態,此其所以奇也。

  樓之前為君山,如一雀尾爐,排水當面,林木可數。蓋從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為奇。此樓得水稍詘,前見北岸,政須君山妖茜以文其陋;況江湖於此會,而無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復何致?故樓之觀,得水而壯,得山而妍。詩人李白之“剗”、張碧之“礙”,如憐小兒者,呼美為醜,非貶詞也。

  遊之日,風日清和,湖平於熨。時有小舫往來,如繩頭細字著鵝溪練上。取酒共酌,意致閒談,亭午風漸勁,湖水汩汩有聲,千帆結陣而來,亦甚雄快。日墓,炮車雲生,猛風大起,湖浪奔騰,雪山洶湧,震撼城郭。予時四望慘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昔滕子京以慶帥左遷此地,鬱郁不得志,增城樓為岳陽樓。既成,賓僚請大合樂落之,子京曰:“直須憑欄大哭一番乃快”。範公“先憂後樂”之語,蓋亦有為而發。夫定州之役,子京增諜籍兵,慰死犒生,邊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國議,其後朝廷用人如此,誠不能無慨於心。第以束髮登朝,入為名諫議,出為名將帥,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範公為知已,不久報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為毛錐子所窘,一往四十餘年,不得備國家一屏一障之用,玄鬢已皤,壯心日灰,近來又遭知已骨肉之變,寒雁一影,飄零天末,是則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翻譯

  遊岳陽樓記(袁中道原著 江蘇彭興年翻譯)

  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條河流匯集而成。(秋冬時節)湖面因為寒冷凝結,如同一匹白絹一般。等到春夏季節,九條河流發水以後才有(眼前)的湖面。但是,這九條河流發水的時候,長江也正發大水。九條河流之水奔騰浩蕩,直奔潯陽;而長江的波浪如同捲起的白雪,聲音如同雷聲轟鳴,彷彿從九天上飛流直下。竭盡那九條河流的正漲潮的勢頭,不足以抵擋長江旁溢的波浪。這九條河流只得像人屏住呼吸裹緊衣服一樣不敢和長江爭雄。九條河流越退卻,長江越進逼,原來的那些坑洞、狹窄的地方根本不能承受長江的衝擊,開始漲滿潮水成為青草湖、赤沙湖、雲夢湖。清麗世界,搖撼天地八九百里。而岳陽樓聳立於江湖交匯的地方,早早晚晚,看盡它變幻無窮的吞吐之態,這是岳陽樓奇特的地方。

  樓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爐,劈開水面,正對著這座樓,山上的樹木清晰可數。從君山上的酒香亭、朗吟亭上遠望洞庭湖,見到的水面最大,所以只因千里茫茫的一個大山谷裡水面遠接天邊,日光沐浴其中為奇妙。岳陽樓見到的水面稍窄,前面能看到長江北岸,正好必須以君山的妖媚來文飾它的不足(醜陋),何況江湖在此交匯的氣勢,如果沒有一座山來包容,只是莽莽洪流,又有什麼意趣呢?所以樓的氣勢,有了水才雄壯,有了山才美麗。詩人李白的.“剗”,張碧的“礙”,(用這樣的詞語形容君山)就像人們憐愛小孩子一樣,把美的稱呼得不美了,實質上不是貶義的詞語啊。

  我們遊覽的這一天,風和日麗,湖面像熨燙過一樣平坦。不時有小船來來往往,如蠅頭小字寫在白色溪水的絹上。舉酒同飲,意趣閒淡。中午時分,風漸漸大起來,很多船隻排陣而來,很是快捷。傍晚如炮車般的黑雲升騰,狂風大作,湖面波浪奔騰,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洶湧起伏,震撼城郭。我這時環顧四周一片慘淡,放下筷子站立起來,憂懼悲傷,傷心流淚而且不能自制了。

  從前滕子京因在慶州統領軍隊抗敵的事情被貶官到這裡,因不得志而心情憂鬱,擴大原有城樓的規模而有了現在的岳陽樓。等到完工,賓客同僚請典禮大樂慶祝落成。滕子京說:“簡直要扶著欄杆大哭一場才覺得痛快”。范仲淹“先憂後樂”的話,是因為滕子京有作為而發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牆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勞生者,邊疆得以安寧。但後來執掌法律的官員卻以耗費國家資財的罪名上書彈劾,以後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貶官到嶽州),怎麼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紀輕輕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統領軍隊是知名的武將,年輕時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又有范仲淹這樣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貶官)不久政績卓著至極,有什麼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詩文寫作束縛,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沒有得到國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鬢髮已經白了,往日的壯志已經心灰意冷,近來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飄零天涯,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場啊!

  擴充套件

  《遊岳陽樓記》是明代文學家袁中道創作的一篇遊記。第一段描寫洞庭湖容納百川的壯美景象,點出洞庭湖的奇特之處。第二段寫君山與岳陽樓相輔相匹,並以岳陽樓為觀景點多角度地欣賞洞庭湖的勝景。第三段寫洞庭湖上風景變幻引起作者的情緒變化,竟然縱情大哭。第四段聯想到重修岳陽樓的滕子京因官場失意而在慶典上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達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並與自己的人生經歷對照,從而抒發了壯志難酬、孤身天涯的深切悲愁。作者敢哭敢笑,敢於表達自由的性靈,在封建道學自矜自持蔚為風氣的時代,正是其可貴之處。全篇感情自然流露,語言不事雕琢,流利潔淨,別具一格。

  創作背景

  袁中道四十歲以前,主攻舉子業,卻屢困科場:十六歲中秀才;二十五歲赴鄉試,落選;二十八歲應湖廣鄉試,不中;到三十四歲時,參加順天府鄉試,方中舉;三十八歲時,赴京應禮部會試,又落第;四十一歲在京應禮部會試,再次落選。仕途不順使袁中道心中鬱結著深深的不平之氣,因此他前期的主要活動就是隨兄同遊論學,結交天下朋友,豪飲享樂並縱情山水。在經歷了屢試不中之後,袁中道的內心渴求已漸漸趨於冷淡。又由於兩位兄長袁宗道、袁宏道相繼離世,尤其是袁宏道的不幸病故,令他悲痛欲絕。在遭受了諸多變故之後,袁中道晚年酷愛山水之情反而超過以往,但卻是另一番心境。他欲移情自然,忘卻塵世悲苦,因此後期的山水情懷中含有怡情、超脫又歸於冷寂的韻味。萬曆三十九年(1611)春天,袁中道泛舟洞庭湖,隨後登上岳陽樓,只見水天相接,群峰環繞,檣帆點點。這湖光山色,觸發起他的身世之感,於是寫下了這篇遊記。

  文學賞析

  自從范仲淹在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應滕子京的請求作了《岳陽樓記》,後代文人到此便不敢輕易動筆,常常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嘆。袁中道寫《遊岳陽樓記》,只好儘量避過前人已有的筆墨,另尋可以馳騁自己才思的新徑。

  作者在開篇就明確點出枯水季節的洞庭湖並不怎樣宏偉,不過像一匹綢緞而已。這確實有點煞風景,但是有了散文的寫實性和知識性趣味。然後,作者改變描寫角度,不再重複渲染洞庭湖的四時景色,而是重點展示洞庭湖容納百川的氣概,並以“九水始若屏息襝衽,而不敢與之爭”作為長江的陪襯,突出寫長江從天而降、咄咄逼進的氣勢,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洞庭的壯美。作者極寫江湖交會的壯觀景象。“澄鮮宇宙,搖盪乾坤”八個字,可以使讀者聯想到“湖水方圓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沒於其中”(酈道元《水經注·湘水》),“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陽樓》),以及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對洞庭湖、青草湖的詠歌。

  接著,作者又寫君山與岳陽樓相輔相匹,指點讀者用畫家經營佈置的結構眼光,多角度地欣賞此地勝景。第一段結尾說“此其所以奇也”,作者便繼續分析,準確回答了造成如此盛大的水勢的原因:第一,是“九水”,九條江的水彙集,才有了湖的規模;第二,是長江的水奔騰而來;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擋長江的水勢,從而使水面擴大,才有“澄鮮宇宙,搖盪乾坤者八九百里”的景象;第四,岳陽樓正好在“江湖交會之間”,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變態”;第五,樓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觀景,“得水最多”“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為奇”;第六,在岳陽樓上看水比較少一點,但有“君山妖蒨”彌補了缺陷;第七,如果沒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覽無餘,比較單調,有了君山,就富於變化了。作者由此得出結論:岳陽樓的景觀之美,就在於“得水而壯,得山而妍也”。

  散文的描繪,功力在於有具體的時間氣侯(“風日清和”),有特殊的船隻(“小舫”),有特殊的視覺效果(“如蠅頭細字”)。除了用流暢的筆調描寫洞庭湖變幻莫測的優美景緻之外,此文還細緻地刻畫了作者情因景移的心理變化過程:起先是“風日清和,湖平於熨……取酒共酌,意致閒淡……亦甚雄快”,後來風雲變幻“湖浪奔騰,雪山洶湧……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從這裡開始,作者要表現的重點,已經不是洞庭湖的特點,而是自己的感興了。面對外界風景的幻變,他竟然能夠縱情大哭,這在封建道學自矜自持、喜怒不形於色蔚為風氣的時代,確實出人意料。這不僅證明他放任性情,而且還放縱性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