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

  現如今,許多人都需要跟閱讀答案打交道,透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範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劍》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1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選自《呂氏春秋》)

  問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部分的內容。

  (1)遽契其舟( )

  (2)求劍若此( )

  (3)不亦惑乎(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是吾劍之所從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求劍者來到了你的身邊,你會對他說什麼呢?根據寓言的寓意用四字短語完成下面填空。

  我會對他說:“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你不應該墨守成規、____________________,而應該隨機應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考答案:

  1.

  (1)立刻、匆忙

  (2)像這樣

  (3)迷惑、糊塗。

  2.

  (1)這是我劍掉下水的地方;

  (2)船停了,從剛才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重點詞語翻譯正確,意思對即可)

  3.前一橫線可填:固執己見、不知變通、因循守舊……後一橫線:見機行事、隨機應變……(符合要求,意對即可)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2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小題1】劃分下面句子朗讀停頓(劃一處)(1分)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小題2】解釋文中劃線字。(3分)

  涉( ) 契( ) 惑( )

  【小題3】翻譯下面句子的含義。(2分)

  是吾劍之所從墜

  【小題4】為何“求劍若此,不亦惑乎!”?這對你有何啟示?(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小題1】渡過;雕刻;迷惑,糊塗。

  【小題1】這裡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小題1】因為他(楚人)不知道舟在動而劍卻是靜止的這一動一靜的道理,所以讓人迷惑。啟示: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應尊重實際,學會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3

  《刻舟求劍》(10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小題1:、《刻舟求劍》選自《--------------- 》,作者 ,戰國末秦國人。(2分)

  小題2:、與“而劍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樹而來

  小題3:、文中點明中心的句子是 ,這句話的意思是 (4分)

  小題4:、這個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 (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呂氏春秋》、呂不韋

  小題1:C

  小題1: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小題1: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小題1:考察文學常識。《呂氏春秋》、呂不韋

  小題2:錯,應選B“而劍不行”中的“而”:轉折連詞,卻。A 連詞,表順承。B轉折連詞,卻。C連詞,表示修飾,不譯.

  小題3:找議論的句子。(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小題4:道理也就是寓意。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4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節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1)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①楚人有涉江者()

  ②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③不亦惑乎()

  (2)翻譯句子。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過江②雕刻③疑惑

  (2)船停下來後,從刻著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豈不是很糊塗嗎?

  (3)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5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節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註釋

  ①遽(jù):立刻,急忙,馬上。

  ②契(qì):用刀刻。

  1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每小題1分,共2分)

  (1)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

  (2)楚人有涉江者 者:

  18.把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19.“楚人”與《河中石獸》中的講學家有什麼共同之處?(2分)

  參考答案

  17、(1)尋找(1分)

  (2)……的人(1分)

  18、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2分,每句分,意對即可。)

  19、楚人與講學家都脫離實際。

  參考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裡,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裡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6

  刻舟求劍(14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小題1】下面句子停頓不正確的是 ( )(2分)A.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B.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何不/試之以足D.私擬作/群鶴舞空【小題2】下列劃線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 )(3分)A.楚人有涉江者/鄭人有欲買履者 B.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觀之 C.又留蚊於素帳中/於土牆凹凸處 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小題3】解釋劃線的詞語(2分)

  (1)楚人有涉江者( ) (2)遽契其舟( )

  【小題4】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劍之所從墜

  (2)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小題5】寓言故事一般表達了作者對某種人和事的認識,這則寓言故事對你有何啟示?(3分)

  答案

  【小題1】B

  【小題1】D

  【小題1】(1)渡 (2)立即,匆忙

  【小題1】(1)這裡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2)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小題1】做任何事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採取對策,不能因循守舊、不知變通。

  解析【小題1】B應是“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小題1】D中應是“那隻/自己”。

  【小題1】這是對文言實虛詞考點的考查。要求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注意對教材中重點詞彙的理解、識記和積累。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譯。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如:“所、若此、惑”等重點詞語要理解精準。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中心主題理解和表達。學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要求考生在分析歸納原文有關內容的基礎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敘述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作者的主張和看法。能結合文章做具體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7

  從前,有個人坐船過江。船到江心,掛在身上的寶劍從劍鞘滑出,掉進水裡去了。他趕緊伸手去抓,可是已經來不及了。眨眼之間,寶劍在滔滔的江水中沉沒了。同船的人都覺得很可惜。那個人一點兒也不著急,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

  同船的人不理解,問他:“你在船上刻個記號有什麼用啊?”

  那個人得意地說:“我的寶劍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到了碼頭,我就能把寶劍找回來。”

  不久,船靠岸了。那個人順著刻得記號下水去撈寶劍。可撈了半天,怎麼也找不到寶劍的影子。他望著自己刻得記號,自言自語地說:“奇怪,我的寶劍明明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怎麼找不到呢?”

  好詞:滔滔 自言自語得意

  佳句:他趕緊伸手去抓,可是已經來不及了。眨眼之間,寶劍在滔滔的江水中沉沒了。

  1.寶劍掉進河裡,那個人當時怎麼做的?

  A.在船舷上刻上記號。

  B.立即跳下河去撈。

  C.不管不顧。

  正確答案:A

  2.那個人的寶劍是在什地方掉進河裡的?

  A.江邊

  B.江心

  C.劍鞘

  正確答案:B

  3.“劍鞘”的“鞘”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應查 ( )音序。

  A.Q

  B.B

  C.q

  正確答案:A

  4.短文有( )個自然段?

  A.3

  B.4

  C.5

  正確答案:B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8

  甲、乙兩篇文言文,完成6~9題。(12分)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小題1】.下列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 )

  【小題2】.解釋下列劃線詞的意思。(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兔走觸株( ) (4)冀復得兔( )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劍之所從墜。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小題4】.甲乙兩文後來分別演化成了什麼成語?這兩則寓言都諷刺了哪種人?(2分)

  答案

  【小題1】A

  【小題1】(1)雕刻 (2)糊塗 (3)跑 (4)希望

  【小題1】(1)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2)兔子是不會再得到了,自己卻被宋國人所恥笑。

  【小題1】刻舟求劍和守株待兔。 諷刺的都是那種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9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題。(19分)

  【甲】楚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識菱者,仕②於南方。席上啖菱③,並④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⑤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⑥地不有!

  【註釋】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並:連同 ; ⑤以:用來 ⑥何:哪裡

  1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從其所契者( ) (4)席上啖菱( )

  13.選出句中加點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項:(3分)( )

  A、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B、其人自護其短

  C、置之其坐 D、其人自護其短

  14.翻譯句子:(6分)

  ①是吾劍之所從墜。

  ②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們可以從甲乙兩文中分別獲得什麼啟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2.(4分) (1) (立刻,匆忙) (2) ( 迷惑,糊塗 )

  (3) ( 雕刻) (4) (吃)

  13( B )(3分)

  14.(6分)(1) 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經向前行駛了,但是劍卻沒有行走。

  3.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

  15.(3+3分不能墨守成規、不能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

  人不可能什麼都懂,但不能不懂裝懂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10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立即]契[雕刻,刻]其[代詞,船]舟,曰:是[指示代詞,這兒]吾劍之[結構助詞,的]所從墜。舟止,從其[代詞,他]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迷惑,糊塗]乎?

  1、請寫出刻舟求劍這一成語的意思。

  [答]比喻拘泥固執,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的變化來處理事情。

  2、這個寓言說明了什麼道理?

  [答]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