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圓明園的毀滅> 【熱】《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熱】《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

  《圓明園的毀滅》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我根據課文的特點,制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1、掌握生字詞。2、瞭解圓明園輝煌的過去,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引導學生把閱讀、感悟、想象結合起來深入地理解課文。

  因為當年的景觀早已不復存在,在做課前的準備工作時,我安排學生蒐集有關圓明園的文字資料,學生透過收集的資料來介紹自己瞭解到的圓明園。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找出文章該段落的重點句,然後展開想象,瞭解文字介紹中的圓明園。當學生逐漸梳理出文章層次與想象空間後,再借助課件讓學生直觀地瞭解,加深文字印象。文章的內容相對單薄,缺少生動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對民族苦難的深層思考。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於是,我適時地給學生補充材料,如透過數量眾多的圖片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教學中還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語言,品味語言去感受昔日圓明園的精美,壯觀。使學生深切感受圓明園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發出“圓明園真的太美了”這樣的感嘆。我認為本節課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句子展開教學,教學思路清晰;語言文字的訓練比較落實,如引導學生品讀句子,體會圓明園的美麗、宏偉,指導學生背誦課文也落到實處。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學生的情緒沒有很好地調動起來。由於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引導學生背誦和展示背誦,導致在教學第五自然段時間倉促,未能讓學生觀看《火燒圓明園》的影片片段和讓學生抒發看到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時的感受,學生的情緒未能很好地調動起來,因此,學生對英法聯軍罪惡行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圓明園的惋惜之情在朗讀課文時表現不夠。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2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第九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行徑的無比仇恨,圍繞這一中心作者著重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圓明園是怎樣一座園林,突出了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二是強盜們肆意踐踏毀壞圓明園的罪惡行徑。透過一美一慘,愛恨交織,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從課題看,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關於“毀滅”的內容。然而,縱觀教材不難發現,全文寫“毀滅”只用了一個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圓明園昔日輝煌卻佔用大部分篇幅,且難點較多。憑藉教材,我將課文第二部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確定為教學重點,將“毀滅”的內容略作處理,原因有兩個:

  第一,昔日的圓明園已不復存在,其精美、壯觀上能透過文中的語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將其確定為教學重點,使其成為語言文字訓練的最佳落腳點。只有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品味語言,才能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

  第二,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教學的成功可為“毀滅”部分的教學埋下伏筆,以愛激恨,從而化難為易,達到使教學結構最佳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基於以上解讀,我制定以下四點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學習文中“損、皇”等14個生字,聯絡課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舉世聞名、眾星捧月、金碧輝煌、玲瓏剔透”等詞語的意思。

  3、品讀第2、3、4自然段,在品詞析句中瞭解和感受圓明園過去的輝煌,激發對祖國曆史文化的熱愛之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教學重點是在品詞析句中瞭解和感受圓明園過去的輝煌,激發對祖國曆史文化的熱愛之情。

  《圓明園的毀滅》內容相對單薄,缺少生動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對民族苦難的深層思考。於是,我適時地給學生補充材料。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以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為基礎,教學中主要以“學”為中心,使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老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相關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知識。

  在使用補充材料的時候,我始終牢記一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源於文字而非節外生枝,基於需要而非生吞活剝。課外讀物成為解決學生問題的有效載體,而貫穿課內與課外的是情感,是對圓明園的深沉的愛。

  這節課中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如圓明園的面積有5200畝,這個數字對於學生來說是個抽象概念。為了讓學生有個具體的感知,我把圓明園的大小與學生最熟悉的校園大小作比較。

  圓明園已從人類社會中消失了,昔日的輝煌已無法再現。這無疑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為了讓學生切實有效地實現對當前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了一個資訊量大且頗具人文色彩的環境來輔助教學。上課一開始,呈現給學生一段影片,再現了昔日那繁華輝煌的圓明園,再配上雨果那詩意的語言“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這兒建神殿,那兒造後宮,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黃金,施以脂粉。清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然後呈現的是火燒圓明園後只剩的那幾根殘垣斷壁。強烈的視覺反差在學生心裡激起了無比的悲憤,很好地鋪墊了學習本課的情緒。學生禁不住問:昔日的圓明園是一座怎樣的皇家園林呢?圓明園為什麼會被毀滅?帶著一串問題,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教學變“要我知”為“我要知”,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多媒體輔助教學對這節課的朗讀訓練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時我不再是乾巴巴地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而是讓學生一邊欣賞美麗的畫面一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展示在學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樓等景點圖,把學生帶入了美不勝收、引人入勝的仙境,給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學生的感官充分地調動起來了,他們面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讀出了讚美、自豪之情,面對圓明園的毀滅,讀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要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來收集資訊,運用資訊。課前我沒有明確佈置學生收集有關圓明園的資料,但在教學時,對那些主動從課外獲取資料和資訊的學生我及時表揚和鼓勵,第一課時結束時我又設計了一個作業“蒐集並整理資料”。我說:“課前部分同學已查過圓明園的相關資料,老師這節課呈現給你們的圖片、文字、影片等資料也是我搜集來的。查詢課外資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它可以拓寬我們的眼界,瞭解很多課文裡沒有提到的知識,對我們理解課文也能起到幫助的作用。本單元的導語中也明確提出‘透過多種途徑蒐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並在語文學習中加以運用。’同學們課後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自由選擇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表格、圖片或文字表述,能幹的也可以製作成幻燈片,下一節課再展示交流。”這樣的設計,有效地體現了課堂學習延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收集資訊,運用資訊的能力。

  在這堂課上我感覺自己還是比較投入的,但學生表現不是太好,發言的積極性也不高。原因是沒能讓學生更多地與文字接觸,對學生的預習能力估計得過高。本以為五年級的學生讀通課文沒問題,因此課堂上沒能讓學生初讀感悟,學生讀得不夠多,朗讀的形式較單一。再加上本課的時代背景距離學生較遠,學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樣利用課堂中的40分鐘,採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充分接觸文字,是我今後努力的目標。

  還有在教學時提問的指向性不夠明確,造成部分學生不知所措,當看到學生的表現不是我預設的,顯得有些著急。在教學設計時安排的容量較大,這也想教那也捨不得放棄,可短短的40分鐘畢竟有限,今後要努力從教學的有效性入手,以一當十,以點代面。

  透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有效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瞭解、對教學環節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把握。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3

  《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為“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是一個悲劇。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所以,“圓明園”這一“毀滅”的悲劇,更能激起學生的痛心與仇恨。文章前後內容為圓明園的“輝煌”和圓明園的“毀滅”,這兩者緊密聯絡,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愛恨交織,透過閱讀感悟,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這就是教學的重點。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其昔日輝煌景觀是教學的難點。

  落實這一理念,讓學生歷經“走近圓明園——走進圓明園——走出圓明園”的教學流程,使學生“愛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閱讀中飛揚。

  一、激情匯入,走近圓明園。

  上課伊始,用雨果對圓明園的評價語板書“圓明園”三字,齊讀後,讓學生就瞭解“圓明園”的有關資訊作以簡單的介紹。而後,教師補充相關資料。特別針對“圓明園佔地5200餘畝”。學生對圓明園有了初步瞭解後,我深情感嘆道:“同學們,就這樣一座被世人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二、以讀激情,走進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並作簡單的批註。教師巡視點撥後,開始引領學生走進圓明園。

  首先,讀悟第2自然段。讓學生在文字的對話中,在課件演示中理解“眾星拱月”之“獨具匠心”的佈局特點。

  其次,品讀第3自然段。品讀中,引導學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一系列的關聯詞,理解圓明園中的景觀眾多;品讀中,引導學生理解“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麼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築及景觀之風格各異的特點,在學生的頭腦中初具映象。為進一步激發對圓明園景緻的讚美之情,透過課件欣賞“民族建築”“西洋景觀”相關圖片,同時,教師隨機補充有關資料,如適時簡介“買賣街”“山鄉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萊瑤臺”“武陵春色”“西洋樓”……

  為讓學生對圓明園建立整體美,課件播放圓明園復原影片,教師隨課件聲情並茂地解說:圓明園被譽為“萬圓之園”,它是我國無數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園中著名景觀達145處,風格各異,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

  至此,教師引領學生跟隨作者走進圓明園,盡情地飽覽了“恍若月宮”的奇景。

  再次,品讀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什麼說“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後,課件出示“青銅禮器、名人書畫和奇珍異寶”的典型圖片,讓學生對當時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而讚歎。

  最後,引導學生迴歸朗讀第2、3、4自然段,讀出欣賞、自豪、讚美之情。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文字載體的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呢?教師悲憤地說:“但是,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已灰飛湮滅。華麗的殿堂樓閣已成一片廢墟,讓人流連的美景人們心酸的回憶。園內的奇珍異寶,有的被毀壞,有的流落他鄉陳列在別人的博物館裡。這是為什麼?是誰毀滅了美?是誰毀滅了圓滿無缺、光明普照的圓明園?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憤慨地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東西,一個放火。……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引導學生自讀第5自然段,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然後,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學生猶如走進圓明園,目睹了英法兩個強盜的無恥行經,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發聯軍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三、昇華情感,走出圓明園。

  教師過渡語:“圓明園就這樣化為灰燼,就這樣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就這樣只能浮現在我們的夢中。圓明園的毀滅僅僅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損失嗎?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兩個“不可估量”重點領悟。

  教師蕩氣迴腸地總結:“這把火,燒燬了園林藝術的瑰寶;這把火,燒燬了建築藝術的精華:這把火,燒燬了耗資5億3千萬兩白銀、歷時151年才建成的萬園之園。但是,這把火,燒不毀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燒不燬炎黃子孫的刻骨仇恨,更燒不毀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引出)落後——就要捱打!”此時,學生會感慨萬千:對強盜的刻骨之恨,對祖國的深切之愛。在老師的`激情下,讓學生拿起筆將內心的話語記寫下來。寫後,讓學生帶著或讚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讀一讀自己的感慨或抒懷。教室裡想響起的陣陣掌聲,將課堂推向高潮。

  此刻,螢幕上出現八個大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的預案是讓學生齊讀而昇華情感。然而,我的靈感頓生:讓學生全體起立,舉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聲音迴盪在氣宇軒昂的教室裡,這聲音迴盪在情緒激揚的每個學生的心頭!

  一堂課結束了,這是一堂“愛”與“恨”的課,這是一堂“讚美”與“憤恨”的課。一堂課結束了,可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卻飛揚起來。

  總之,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文字為依託,以情感為紐帶,以現代技術為手段,以學生髮展為目的,力求著眼於自主閱讀,致力於課堂最佳化,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4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能激發學生強烈愛國情懷的文章。課文描寫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抒發了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憤慨,讓學生明白落後就要捱打,要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表達的深層愛國情,學好課文的表達特點。預習任務做細實完成。

  一、通讀課文,讀準生字音,識記字形。

  學生可默讀,可輕聲朗讀課文,注意這些生字音。“不可估量”的”量”liang,讀輕聲,“玲瓏剔透”的“瓏’讀lng,“武陵”的“陵”líng,“飽覽”的“覽”ln,這四個字都是邊音。

  “輝煌”的“煌” huáng,“銷燬”的“銷”xiāo,“闖進”的“闖”chung,“殿堂”的“殿”diàn,這四個生字都是三拼音節,要拼讀準確。

  “境界”的“境” jìng,“奉命”的“奉”fèng都是後鼻音。“侵略”的“侵"讀qīn,“灰燼”的“燼”jìn是前鼻音,這兩個字音是檢測題目中的常客。

  識記字形,五年級學生能獨立地把學過的形近字與生字聯絡起來,進行辨析,如籠,攏,與瓏進行辨析,知道玲瓏與寶貝的精巧細緻有關;將凌與陵比較著記憶;將燼與盡比較,會發現灰燼與火有關;剔與踢一對比,就能記住剔與刀有關,踢與腳有關;銷與削,悄對比;瀾與水有關,還可以透過組詞來理解識記,如“推波助瀾”。形聲字的構字規律確實能幫助學生識記生字。

  二、再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內容。

  正確朗讀課文後,思考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再想想課文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課文結構清晰,學生自讀,能思考出作者寫作思路,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點明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以及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第二部分,是第二到四自然段,具體介紹圓明園的佈局、建築風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現了圓明園當年的宏偉壯麗。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講述了圓明園被毀滅的經過。學生初步把握課文的內容,瞭解課文的基本結構。

  三、聯絡上下文閱讀,理解詞語,思考書後的問題。

  對於文中不甚瞭解的詞語,除了查漢語詞典,還要閱讀上下文來思考、選擇更符合文意的詞意。如:“眾星拱月”,詞典中的解釋是:許多星星聚焦環繞著月亮。比喻眾人擁戴一人或眾物圍繞一個重要的事物。讀文中句子:“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佈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從而理解,小園是星,圓明園是月,突出圓明園的重要。

  “飽覽”詞典上解釋是:充分地看,盡情地觀賞。讀文中句子:“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再聯絡上一句,就知道園中美景很多,讓人看得很盡興。也明白了圓明園太宏偉了。

  通讀文後的思考題,有助於課上有目的聽老師講課。如課後問題2,自己先思考,有了想法,課上與同學交流時,會提出有思考價值的話題。課後問題3,讀句子談自己的感受,要在瞭解一定的歷史背景的情況下,才會有感受。那就離不開蒐集資料。

  課文後的幾首歌,創作背景與課文有共通之處,表達了相同的情感,學生可提前讀一讀,找到相關音樂聽一聽。

  四、收集相關資料。

  圓明園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園林?課文介紹得比較概括,學生課前要找相關資料,看圖片,增加對圓明園的瞭解。

  資料(一)圓明園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圓明園,每個景區內,既有莊嚴宏偉的宮殿,也有使人感覺輕鬆靈巧的樓閣亭臺與迴廊曲橋,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點綴其中。園內有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園、若帆之閣、文源閣等處。當時懸掛匾額的主要園林建築約達600座,實為古今中外皇家園林之冠。

  圓明園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資料(二)八國聯軍的掠奪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援配合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及其賬目都一併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鐘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鐘。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髮指!

  閱讀這些資料,可對文章內容做一個補充,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為體會課文情感,領悟課文表達方法,作好鋪墊,更是有助於學生把資料與課文,資料與理解、感悟相融合,深層次地理解課文。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5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第九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行徑的無比仇恨,圍繞這一中心作者著重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圓明園是怎樣一座園林,突出了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二是強盜們肆意踐踏毀壞圓明園的罪惡行徑。透過一美一慘,愛恨交織,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昔日的圓明園已不復存在,其精美、壯觀上能透過文中的語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只有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品味語言,才能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我以愛激恨,將“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部分作為重點學習內容,把“毀滅”部分作為略學內容。從而化難為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新課改理念,教學中主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為中心,使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老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相關的學習資料,透過多媒體和圖片而獲得知識。這節課中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以圖示意,直觀形象。

  圓明園已從人類社會中消失了,昔日的輝煌已無法再現。這無疑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再現了昔日那繁華輝煌的圓明園,為學習課文作了很好的鋪墊。學生禁不住問:昔日的圓明園是一座怎樣的皇家園林呢?圓明園為什麼會被毀滅?帶著一串問題,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教學變“要我知”為“我要知”,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時我不再是乾巴巴地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而是讓學生一邊欣賞美麗的畫面,一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展示在學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樓等景點圖,把學生帶入了美不勝收、引人入勝的仙境,給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學生的感官充分地調動起來了,他們面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讀出了讚美、自豪之情,面對圓明園的毀滅,讀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查詢課外資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它可以拓寬我們的眼界,瞭解很多課文裡沒有提到的知識,對我們理解課文也能起到幫助的作用。有效地體現了課堂學習延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收集資訊,運用資訊的能力。

  在這堂課上我感覺自己還是比較投入的,但學生表現不是太好,發言的積極性也不高。原因是沒能讓學生更多地與文字接觸,對學生的預習能力估計得過高。學生讀得不夠多,朗讀的形式比較單一。再加上本課的時代背景距離學生較遠,學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樣利用課堂中的40分鐘,採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充分接觸文字,是我今後努力的目標。還有在教學時提問的指向性不夠明確,造成部分學生不知所措,當看到學生的表現不是我預設的,顯得有些著急。在教學設計時安排的容量較大。今後要努力從教學的有效性入手,以一當十,以點代面。

  透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有效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教學環節的安排等,還需要很好的把握。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6

  《圓明園的毀滅》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為“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真是一個悲劇,更能激起讀者的痛心與仇恨。

  教學一開始,我從課文的題目入手,要求學生和我一起書寫課題,並激情匯入:看到“圓明園”這三個字在你的腦子裡會出現怎樣的畫面?學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輝煌,想到了它被毀後的廢墟,這樣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園林卻被侵略者無情的毀滅了。正像文中所說,“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採用這樣激情的匯入,首先使學生一開始就在思想上產生強烈的共鳴,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能迅速地融入到課文內容中去,並順利進入課文第二部分的學習。

  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圓明園這麼美,但卻被無情地毀滅了,在感受了圓明園的美之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第五自然段,讓學生再次讀課文說說哪些地方讓你最可恨。在學生暢談感受的基礎上,指導朗讀,最後迴歸第一自然段。面對強盜的無恥行徑,面對清政府的昏庸無能,面對美的東西瞬間遭毀,學生心中肯定有千言萬語,學生心中升騰起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透過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朗讀,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感情得到昇華。

  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並展開想象,使學生對當年圓明園輝煌景觀有個大致的瞭解。還找出了文章中三個高度評價圓明園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的句子──“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抓住關鍵詞“舉世聞名、博物館、藝術館、瑰寶、精華”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人們給圓明園這麼高的評價?”在討論中明確作者是從眾星拱月的佈局、風格各異的建築、收藏珍貴文物這三個方面,來再現圓明園輝煌的過去。

  為了達到本課教學的情感目標,突破難點,我讓學生在課前蒐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圖片,讓學生了解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圓明園真的太美了”學生由衷地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但在教學中,我感覺《圓明園的毀滅》再現的畢竟是歷史,與學生生活的年代實在太遠了。在學生的腦海裡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維,學生很難理解和想象這麼一座歷經幾代皇帝辛辛苦苦設計、建立起來的美麗皇家園林就這樣在三天時間裡,在英法聯軍的手裡化為灰燼,這是多麼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這是我們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個恥辱。為了使學生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思維,我利用多媒體、圖片等,此時映入學生眼簾的是圓明園的設計、建造、毀滅這一完整的歷程,嘔盡幾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園林就這樣化為灰燼已清晰地記入學生的腦海裡。頓時引起了學生們的憤怒,激起了他們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告誡他們不要像統治者們的昏庸無能,激起他們發憤圖強,熱愛科學技術,振興中華民族的雄偉決心。學生們紛紛談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是那麼熱烈、那麼深刻、那麼感人。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7

  《圓明園的毀滅》講述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景觀和毀滅,表現了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是本文的中心。所以我在教學時的時候,就制定學習目標:瞭解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是重點;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語言。

  課前,我讓學生多蒐集有關圓明園的輝煌資料,課上先交流,然後讓學生想象被毀後廢墟的場面,前後進行比較,讓學生感受到享有“人間天堂”美譽的萬園之園頃刻間化為一片灰燼的無奈,讓學生在一種至惡至醜的情境中產生強烈震動,迅速投入到一種激昂悲憤的情緒中,體會強盜們的野蠻、貪婪、瘋狂,真正瞭解到“國弱被人欺”的歷史原因,真正認識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捱打,進而將內心的憤怒和傷痛發洩到極點。

  在這次教學中,讓我感動的是學生的發言,他們雖小,但他們已清醒地認識到“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捱打”;認識到了他們必須發奮學習,保衛祖國,決不讓列強再踏進國土一步。

  最後我還加強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使學生在讀中悟情,受到啟發,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命感。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8

  上午結束講課後,腦中便不停地回放著課上的情景。認真反思這節課,我想到了許多。如:問題提出後,如果再多給學生一些表達的時間和機會,學生對課文理解得可能會更透;在學習圓明園“輝煌的過去”時,如能多請幾位學生朗讀,一定會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閱讀感受與體驗等。如果說這節課還有點滴優點的話,我想那要歸功於沿江小學四年級二班那些可愛的孩子們。他們的表現首先消除了我的疑慮與擔憂,讓我更加自信。從而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吸引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記得在引導學生想象圓明園昔日景觀時,學生非常感興趣,積極地與同桌交流,有個學生還甚至回答:我彷彿聽到了潺潺的流水聲,看到了獅子林茂密的樹林。再問學生:“假如此時此刻你就站在圓明園的廢墟中,你會想些什麼?”有個學生飽含感情地說:“我非常痛恨那些侵略者,他們在我們的國家肆意胡為;我也痛恨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他們──,我現在一定發憤學習,等到有一天──”言為心聲,我想如果以後這個學生有機會到圓明園一遊,一定不會忘記曾經上過的這一課,以及自己發自內心的感慨。對了,課上還有個鮮為人知的小插曲。正課完成後,有個小男孩輕聲問我,課件中的圖片和音樂是怎麼製作並呈現的。這讓我突然感受到,我們的學生對現代科技瞭解得還比較少,雖然多數學校開設了計算機課,但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還有待思考。

  透過這節課我還體會到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瞭解、對教學環節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把握。同時,我也真正理解了什麼是教師間的合作和同伴互助。在一節優質課的背後,每一個看似平常的提問;每一筆看似不經意的板書,不知要凝聚多少老師的汗水和智慧。

  其實細細想來,作為一名教師,乃至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平常的日子是最多的。如果每名教師在日常的每節課中,都能精雕細琢,那才是難能可貴的。即使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對每一節課精雕細琢,但如果我們能真正領會新課標精神,潛心鑽研教材,並把每一名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那麼我們的每一節課,雖不是一道精美的大餐,卻也算得上是一盤可口的居家小菜了。這些,便是我這節課所想到的,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9

  一、走近圓明園

  課前學生閱讀了兩篇課文,一篇是《圓明園的毀滅》,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萊德的信》。上課伊始,學生的學習熱情便被點燃了。“英法聯軍把金碧輝煌的圓明園搶掠一空,焚燒殆盡,真是強盜行徑。”“我讀了兩篇文章感受是兩個字:悲憤,無比的悲憤與憤怒。”“東方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變成了斷垣殘壁,一片廢墟,讓人痛心不已。”學生在讀書中真的動了感情。

  引導學生透過有關資料知道圓明園佔地約458.9公頃,有一萬多個禮堂這麼大。學生感受到課件上顯示的廢墟在風雨中已經佇立了144年。學生低沉而緩慢地誦讀:“圓明園裡,荒野的風,嗚咽地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殘留的柱,痛苦地書寫著——一個國家的恥辱!”學生開始領悟課文上的這段話:“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學生說:“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損失。”學生真正把書讀進去了。便從“走近圓明園”昇華到“走進圓明園”了。

  在這裡,把文字整合成一個三維立體的“整合塊”,學生在閱讀同一主題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獲取資訊。在同一主題的語境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與思維,獲得審美的情感薰陶。

  二、走進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畫出了一系列的關聯詞,如“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學生在讀書中掌握“眾星拱月”是怎樣的佈局,“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麼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畫”“奇珍異寶”又是多麼珍貴。在此基礎上,再讀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學生被那“恍若月宮”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語言文字的載體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

  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也告訴世人:“圓明園的價值在祖國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呢?引導學生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此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螢幕上大火熊熊,濃煙滾滾,所有珍寶都化為灰燼,大火燒了30秒。沒有任何聲響和音樂,學生的心縮得緊緊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個30秒啊!在老師的引讀下,剛才板書的“有……也有……”等詞語間,老師加上“沒有……也沒有……”的沒字,這種強烈反差,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留下了永遠難忘的印痕。當螢幕上出現李大釗的詩句“圓明兩次昆明劫,鶴化千年未忍歸。一曲悲笳吹不盡,殘灰猶共晚煙飛”時,學生對侵略者的罪惡痛恨有加。

  在這裡,課堂教學的流程就像在一幅偉大畫作的框架中,整體把握,不斷積累,螺旋漸進,逐步沉澱。包括語言材料、結構樣式、人生體驗、情感態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正是在以“文化”為教學主題的引領下,教材要整合,在課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從文字中積累文化知識,獲得情感體驗,豐富人生涵養,使師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發。這樣的超越正是對學生成長真正負責任的體現。

  三、走出圓明園

  再讀課文開頭段,學生永遠記住了這個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從這一天以後,圓明園被摧毀成一個廢墟。還有什?什麼都沒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跡都擦去,稍留殘跡。)留下的是憤怒,是淚水,是嘆息,是奮發,是立志……“圓明園的毀滅是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如果歷史可以改寫,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護計程車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對英法聯軍的暴行,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學生在深入人物內心的體驗中,進一步領文字的深刻內涵。)當學生從資料中獲知有一種傳說——火燒圓明園的帶路人竟是著名詩人龔自珍的兒子——龔橙,這時學生們從心中僅僅是“仇恨”和“憤怒”嗎?這時“圓明園”這個符號在你心目中又是什麼?學生答:是恥辱,是警示牌……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捱打!”

  在這裡,課堂教學的另一個層面——自,進入了學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個性的養成,是語文教學追求的重要目標。它不是把語文教學視為思想灌輸,而是引導每一位學生在獲得基本認同的前提下,根據個人的獨特感受,走上文化積累和精神成長的快車道,並終建立屬於自己的豐富而充滿活力的生命世界。

  在《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中,我以三大學習主題為主線:“圓明園為什麼會毀滅”“為什麼說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為什麼說圓明園的毀滅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在問題內驅力的作用下,學生運用遠端教育中的豐富的資源自主學習,或點選圓明園概況,或欣賞圓明園風光,或觀看圓明園被毀的影片資訊,或走進數字虛擬圓明園……這些完全由學生主動探索、相互協商而學到知識,其價值遠遠超過教師在傳統課堂上灌輸,更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當學生感知到圓明園的輝煌後,內心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時,我們則設計了一個情感流露的環節:有學生想用優美的語言感情描述;有學生想當導遊,更有同學把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製成了圖文並茂的風光介紹,並輔以導遊解說詞,這樣學生帶著情感進入角色,感受到了圓明園美至極點的同時學生的情亦至了極點,同時更為後文名園被毀,將內心的憤怒與傷痛發洩至極點奠定情感基調。

  在這次教學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課前資料蒐集和積累運用中讀後感的材料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感情,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0

  在設計《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上。體現了“自讀發現──選讀探究──品讀感悟”的教學模式。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在學習第二段時,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然後交流讀書後的感受,在彙報的過程中,學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圓明園佈局的獨特,景色的優美,收藏的珍貴。這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後,我讓學生帶著讚美和熱愛之情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更加升華了學生的情感。學生透過一遍遍的朗讀,感悟到了這座萬園之園昔日的輝煌,感悟到了這種獨特的佈局中所蘊含的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限的讚美和熱愛,也為後一部分學生對侵略者把這麼美的一座園林毀滅掉而產生的滿腔怒火埋下伏筆──此時,學生對圓明園昔日的景觀越是發自內心的愛,後一部分就會對侵略者產生刻骨銘心的恨。

  我認為,語文學科的感悟能力至關重要,有所感才會有所悟,有所悟才會有所發,有所感悟才會培養愛美、審美情趣,提高對語言文字的鑑賞力,進而提高對祖國傳統文化的鑑賞力,內化積累,激發創新,提高民族素質。在學習第二段時,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評價朗讀,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例如: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話: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徵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徵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指出:“金碧輝煌”這個詞的意思是形容建築物異常華麗,光彩奪目。為了突出殿堂的這個特點,讀的時候應該把這個詞讀得重一些。“玲瓏剔透”這個詞,為了要突出“亭臺樓閣”小巧玲瓏的特點,應該讀得輕一點。在讀“買賣街”一句的時候,語調高一些;在讀山鄉村野那句的時候,語調低一些,也就是透過語調高低的變化,來表現出不同景點的特點。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感悟到了殿堂的輝煌,亭臺樓閣的玲瓏剔透,買賣街的熱鬧,山鄉村野的寧靜。我還在第三自然段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男女生對讀,挑戰對手讀,朗讀擂臺賽等,課堂上透過朗朗的讀書聲,

  把學生帶進了昔日的圓明園內,使學生如身臨其境,一會兒置身於“金碧輝煌的殿堂”;一會兒置身於“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一會兒置身於寬廣、寂靜的“山鄉村野”……在充分朗讀感悟的基礎上,學生們領略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擁有眾多珍寶的園林卻毀滅了,我帶領學生再讀第一段話,進一步體會圓明園的毀滅所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激發了對英法聯軍的仇恨之情。

  在學習最後一段時,我先讓學生畫出最能體現侵略者罪行的詞語,然後談感受,我對學生的理解和感悟給與充分的尊重和肯定,這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指出的:“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無論學生怎樣去談,去理解,對侵略者的仇恨、痛恨是大家情感的共鳴。接著我又透過一段錄影,加深學生對侵略者的暴行的理解,此時學生的內心對侵略者的仇恨已經達到了極點,我順勢引導學生就帶著這種仇恨齊讀最後一段。那一句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朗讀,融進了學生對圓明園毀滅的無限的痛惜和對侵略者無比的仇恨。讓聽的人彷彿有一種心碎的感覺:多麼令人惋惜,那無數的珍寶、瑰麗的園林。多麼令人憤怒,那些可恥的強盜。

  這一課的教學,使我又一次的體會到:讀,是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實踐活動。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1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理解語言文字,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並瞭解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認識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捱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一、教學一開始,我採用這樣的激情匯入

  “有一把火曾把恥辱烙在每一箇中國人的臉上,同時又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裡烙下了深深的仇恨,這把火騰空燃燒的時候,他們卻只能握著空拳,眼睜睜地看著這座萬園之園被化成一片灰燼。”採用這樣激情的匯入,是為了創設情境,鋪設好情感場,使學生一開始就在思想上產生強烈的共鳴,迅速融入到課文內容中去。

  二、藉助電影紀實片,結合書面語言文字,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

  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有兩大點,一是“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二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而144年前的圓明園是一座皇家園林,即使在當時也沒有多少人親眼見過。那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輝煌,光靠書上優美的語言文字描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藉助紀實片,生動再現當年的樣子,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輝煌到毀滅,增強學生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圓明園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極點,學生情至極點,為下文“被毀”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鋪墊,我讓學生想象圓明園被毀後廢墟的場面,前後一比較,讓學生感受到享有“人間天堂”美譽的萬園之園頃刻間化為一片灰燼的無奈,讓學生在一種至惡至醜的情境中產生強烈震動,迅速投入到一種激昂悲憤的情緒中,體會強盜們的貪婪、瘋狂,真正瞭解到“國弱被人欺”的歷史原因,進而將內心的憤怒和傷痛發洩到極點。學生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反差,心理上產生極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憤言不止。讓我感動的是學生的發言,他們雖小,但他們已清醒地認識到“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捱打”;認識到了他們這一代肩挑重擔,必須發奮學習,保衛祖國,決不讓列強再踏進國土一步,要讓莊嚴的五星紅旗永遠高高地飄揚。在同學們積極的發言中,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又一次得到了昇華。

  在這次教學中,我加強朗讀,讀中感悟。語文教學必須加強學生的朗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我重視了學生的朗讀訓練,特別是加強重點段落的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悟理。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2

  [教學片斷]

  [出示句子:上( )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 )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

  師:誰能把這兩個空填起來?

  生:兩個空都填“zhì”。

  師:對嗎?

  生:不對。第一個空填“自己”的“自”,第二個空填“至於”的“至”。

  師:這兩個字有什麼區別嗎?能調換位置嗎?

  生:“自”是平舌音,“至”是翹舌音。

  生:“自”和“至”不能調換位置。因為“自”是“從”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

  師:那你把“自”和“至”分別換成“從”和“到”後再讀一讀。

  生(讀):上從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到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

  師:“自”和“至”的用法弄懂了嗎?

  生(齊):弄懂了。

  師:誰同時用“自”和“至”說一個句子?

  生:自山腳至山頂,我爬一個多小時。

  生:自鳳崗至東莞,現在可以全程走高速公路了。

  師:都不錯。請大家再讀讀這個句子,你體會到什麼?

  (生讀。)

  生:我體會到圓明園收藏的歷史文化很多。

  生:裡面的許多文物年代很久遠,而且每個朝代的都有,很豐富。

  生:我覺得圓明園收藏的那些東西都很珍貴,很值錢。前幾天,我看了電視,裡面報道正在北京展出的三件“獸頭”是從外國收藏家手裡買回的,就花了很多錢,而有些文物更是無價之寶,無法用金錢來計算。

  師:是啊,圓明園裡收藏的文物、藝術品,的確是無與倫比! 圓明園不愧是

  當時世界上——

  生: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師:請大家再齊讀這一自然段。

  (生讀。讀完後一生仍把手舉得高高的,不肯放下。)

  師:你還想說什麼?

  生:我發現這是個病句。

  (師生都吃了一驚,大家一齊把目光投向這位同學。)

  師:是嗎?請你詳細說說。

  生:我讀這句話的時候,總感覺有點彆扭。後來我用您教的方法,把它縮寫了一下,就成了:上自青銅禮器,下至名人書面,各種奇珍異寶。這些奇珍異寶怎麼樣呢? 句子裡沒說,所以不完整,我便斷定它是個病句。

  師:大家同意他看法嗎?

  生:同意。

  師:你真了不起,很會發現,並且還敢對課本提出質疑,了不起! 好,現在,我們就來當一回編者,根據作者的思路,這句話“治治病”。誰能把它補充完整?

  生①: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多得數不清。

  生②: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看得人眼花繚亂。

  生③: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

  生④: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應有盡有。

  師:大家為什麼這麼加?

  生:作者的意思是要說圓明園收藏的文物從先秦時代到唐、宋、元、明、清都有、很多,而且很珍貴,所以這麼加。

  師:你們真會讀書。如果你是編者,你會選擇哪一句呢?

  生:我會選第④句。

  師:為什麼?

  生:第①句很平淡,很一般;第③句太誇張了;第②句不真實,因為圓明園是一座皇家園林,而且在1860年就被燒燬了,作者不可能到圓明園裡去看過。第④句比較實事求是。

  生:我同意他的觀點,但我還想補充一點。這句話很多詞都是四個字組成的,你看“青銅禮器”、“名人書畫”、“奇珍異寶”,結尾也用四個字的“應有盡有”顯得押韻。

  師: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均搖頭。)

  師:那我也同意剛才兩位同學的意見,大家就在書上把這個病句改改吧!

  (生改。)

  師:不過,剛才關於“押韻”的說法得糾正一下,這不是押韻,是一種內在的節奏感。同學們自己輕聲讀一讀,體會體會。

  生:(聲情並茂地朗讀經過自己修改的課文。)

  [教學反思]

  今天的收穫可真大!不僅是學生,更指我自己!

  備課時,壓根兒沒料到這麼經典的課文裡竟有病句!《圓明園的毀滅》的公開課已經聽過多節,自己也教過一遍,誰也沒發現呀!可能是我們太迷信權威,也可能是我們鑽研教材仍欠深入、欠推敲。看來,這個教訓值得吸取!

  新課程有一個全新的理念:教師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我想,學生何嘗又不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呢?學生從書本上、從老師那裡獲取知識,的確沒錯!但學生在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所獲取的能力,所得到的鍛鍊豈可小視?而實際上,學生在生活中所獲取的東西我卻難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因此,學生僅僅從書面上、從教師那兒獲取知識,對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應重視開發學生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特別是學生之間的相互啟迪、相互討論、相互交流與相互幫助。

  值得慶幸的是我今天抓住了這稍縱即逝的機會。當學生對課文提出質疑時,我心裡“咯噔”了一下,但很快回過神來,給了那個學生說下去的空間,聽了學生的陳述,我心中已是豁然開朗。可問題怎麼解決呢?我乾脆順勢將難題端給了學生,當時只是覺得既然問題從學生中產生,當應該由學生來作結,若我以“權威”的身份自居,一錘定音,似有不妥。於是就發生了學生“修改”課文的情形。就當時的課堂狀態及修改結果來看,似乎較為成功!其一是培養了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書本的科學態度;其二是讓學生平時所學的知識在特定的時刻得到了運用;其三是較好的開發了學生的潛能,豐富了這節課的課程資源;其四是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對幾個句子的比較選擇,是說不出特別的道理的,憑的就是語感。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3

  一、教材分析: 《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是讓學生透過學習讀懂課文、理解課文。

  這篇課文講述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景觀和它的毀滅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比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無比憎恨。圍繞這一中心,作者先概括指出圓明園毀滅的損失“不可估量”,再具體介紹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建築和珍貴文物,從而突出它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最後講述了英法侵略者毀滅圓明園的強盜行徑,從而激起人們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作者透過美與醜,善與惡的對比,把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於全文始終。透過一課時的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到圓明園過去的輝煌和遭八國聯軍損毀後的慘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但是由於課文內容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利用了資訊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透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使學生對圓明園的瞭解更加豐富,更貼近生活。

  二、設計思想: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新思路,在教學設計,我利用網路資源和多媒體課件資源,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大力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養成一種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應用資訊科技課前參與、課中探究、課後拓展的學習習慣,努力使學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識量。使資訊科技成為學生學習的有力工具。

  課前參與就是學生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之前,學生自主預習課文,初步瞭解所學內容,確立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然後他們透過上網查詢、收集有關資料,如:文字、圖片等,然後進行分析歸納。這樣,為學生學習課文、深入瞭解課文奠定了基礎,使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悟與問題走進課堂,促進了課上的學習。

  課中探究就是課上,學生利用自己整理的資源真正的動起來,參與課堂,自己動手動腦,進行探究“為什麼說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在彙報交流中學生結合資料學習文字,他們在資訊的獲取加工中理解課文,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精神。

  課後拓展,應用資訊科技,激發學生寫的慾望,使讀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將要下課時,我引導學生生成新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把知識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再一次的應用資訊科技小組合作開展課後實踐活動。

  這樣,整節課資訊科技的應用,為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的平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目標: 1、 自學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表現出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讚歎和對侵略者的痛恨。

  3、瞭解圓明園的昔日輝煌及毀滅的過程,喚起學生捍衛祖國神聖尊嚴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瞭解圓明園過去的輝煌和遭八國聯軍損毀後的慘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 學生的資訊資料

  教學過程:一、引入:

  1、出示圖片,學生欣賞。

  解說: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它曾被人們譽為“人間天堂”、萬園之園,法國大文豪雨果也曾這樣讚美它:“在世界的一隅,存在著人類的一大奇蹟,這個奇蹟就是圓明園。”遺憾的是昔日那些美麗的景色如今已經煙消雲散,被一場無情的大火化為灰燼。今天,我們就一起回顧這段屈辱的歷史《圓明園的毀滅》

  2、學生齊讀課題

  學生欣賞由老師解說配樂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圓明園的地位價值及毀滅的惋惜。讓學生真正融入到音樂、文字、影象中去,深入其中,進入情境,為學習課文,鋪設好了情感場。

  二、課中探究:

  (一)感知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昔日的圓明園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概括得出: 舉世聞名

  (二)運用資源、共同探究

  1、學生默讀課文2-4節,想:為什麼說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教師巡視指導學法。

  2、交流彙報:

  a宏偉建築:

  1)學生結合資料理解課文,體會讀讀。

  2)指名讀1—4句,閉眼想象圓明園中的宏偉建築。

  3)出示佈局圖,問: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建築?

  4)學生帶著體會到的感受讀最後一句話。

  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期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

  b歷史文物:

  1) 學生結合資料理解課文,體會讀

  2)問:你說收藏著珍貴文物的圓明園又可以稱之為什麼?

  3)齊讀最後一句話。

  &nb

  sp; 學生圍繞著“為什麼說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他們透過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及課前整理的圖片、文字資訊資源瞭解到了圓明園的建築很美,歷史文物很多。然後在彙報交流中學生結合資料學習文字,他們在資訊的獲取加工中理解課文,使他們進一步體會到圓明園建築的宏偉、歷史文物的珍貴。這樣,資訊科技的應用,為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的平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利用媒體 深刻感悟

  昔日輝煌:

  1、出示課件

  2、學生說說看後的感受。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化為灰燼:

  1、導:同學們,就是這麼一個讓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的圓明園,就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裡,變成了廢墟,它在烈火中痛苦的呻吟,讓我們看看那慘痛的一幕吧!

  2、播放《火燒圓明園》的錄影。

  3、帶著你的感受自己體會讀最後一節

  問:同學們,圓明園為什麼會毀滅呢?

  4、引導讀:圓明園是建築史上一個奇蹟,一個神話,可就是這樣的一座具有傳奇色彩,耗資巨大的皇家園林卻毀在了侵略者在1860年10月的一場大火中。同學們, 下面我們一起讀最後一節,請把你們無法釋懷的痛、滿腔的恨讀出來。

  5、引讀:侵略者毀掉的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所以,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告訴我們:

  為了讓學生深刻感悟到“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我再一次運用資訊科技為學生創設了體會圓明園輝煌的情境:看圓明園昔日輝煌的影視片段,看後學生不僅體會到了這就是舉世聞名;同時也使全體學生入境入情,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圓明園的熱愛之情,這樣使學生感悟、表達等綜合素養得到了培養。

  當學生用讀在抒發自己的自豪感後,我播放了圓明園的毀滅的影視片段,將英法聯軍燒殺搶掠、火燒圓明園的強盜行徑展現於課堂,我進一步激情導讀。這時學生情感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在讀中去感受侵略者的野蠻,去表達對侵略軍的刻骨仇恨。

  資訊科技的運用,使學生置身在當時的環境中,強化了直觀感受,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三、課外延伸

  1、讀寫結合

  圓明園被燒燬了,這個損失確實是巨大的、無法彌補的。如今,145年的風風雨雨已經過去了,圓明園的廢墟始終屹立在那裡,它記載著帝國主義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記載著中華民族那段飽受屈辱的苦難歷史。同學們,假如此時此刻,你站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會想些什麼呢?請你把它寫下來

  學生寫後讀一讀。

  望著燒後的廢墟,配著低沉的音樂,我進一步煽情,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感受。此時的學生已經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了。這樣,資訊科技的應用,激發了學生寫的慾望,使讀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2、小結:忘卻歷史就是背叛,為了讓火燒圓明園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讓我們時刻記住“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3、佈置作業:我們的課馬上就要結束了,但是,圓明園的還立在那裡,望著它,你還想知道什麼呢?下課之後,請同學們分組合作再來查詢一些資料,然後把你們知道的發到學校論壇。

  為了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識量。在課後,我引導學生生成新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把知識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再一次的應用資訊科技小組合作開展課後實踐活動。這再一次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資訊科技的工具性。

  板書: 圓明園的毀滅

  宏偉建築

  舉世聞名 化為灰燼

  珍貴文物

  教學反思:

  1、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是在普通教學環境下,學生利用網路資源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學習,瞭解有關圓明園的歷史、風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及建設祖國的責任感,這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2、這節語文課和現代資訊科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學生養成一種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應用資訊科技課前參與、課中探究、課後拓展的學習習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4

  《圓明園的毀滅》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寫作時,首尾呼應,題目是“毀滅”,但主要寫它的輝煌,更能激起讀者的痛心與仇恨。在教學課文前,我根據課文的特點,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估量、損失、殿堂、銷燬、瑰寶、灰燼、舉世聞名、眾星拱月、玲瓏剔透、亭臺樓閣等相關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激發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4領悟文章的表達特點,學習與運用搜索、整理資料的方法。圍繞目標我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把閱讀、感悟、想象結合起來深入地理解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中國人民為之惋惜。圓明園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它的毀滅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世界人民也應感到惋惜。

  二、讚歎之情

  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的“舉世聞名”讓我們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讚歎。圓明園建築宏偉壯觀,充滿詩情畫意,“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圓明園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兩處“最”,讚歎之情溢於言表。

  三、仇恨之情

  這樣一座世界上最宏偉壯觀的園林,這樣一座當對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竟然在幾天之內化成一片灰燼,怎能不激起讀者對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統統掠走”“任意破壞、毀掉”“放火”燒園,這些詞語寫出了侵略者踐蹋人類文化的殘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我感覺《圓明園的毀滅》再現的畢竟是歷史,與學生生活的年代實在太遠了,在學生的腦海裡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維,學生很難理解和想象這麼一座歷經幾代皇帝辛辛苦苦設計、建立起來的美麗皇家園林就這樣在三天的時間裡,在英法聯軍的手裡化為灰燼,這是多麼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這是我們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個恥辱,為了使學生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思維,我特意播放了《圓明園》的紀錄片,映入學生眼簾的是圓明園的設計、建造、毀滅這一完整的歷程,嘔盡幾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園林就這樣化為灰燼已清晰地記入學生的腦海裡,頓時引起了學生們的憤怒、激起了他們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之情、告誡他們不要像統治者們的昏庸無能、激起他們發憤圖強、熱愛科學技術、振興中華民族的雄偉決心。學生們紛紛在課上談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是那麼熱烈、那麼深刻、那麼感人。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5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成功之處是:

  (一)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舉一反三。精講第3自然段,教給學生理解重點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的方法。然後“扶讀”第4自然段,放手讓學生“自讀”第5和第6自然段。這樣,學生不僅僅理解了難詞難句,說出了各段的主要資料,還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產生對瘋狂掠奪我國文化遺產的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仇恨。

  (二)在“美讀”中,學生切實地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激發出愛國主義情感。

  不足之處:

  1、由於條件限制,不能使用課件。對圓明園過去的輝煌,學生沒有直觀感受。

  2、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前松後緊。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