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元稹> 元稹《離思·其四》鑑賞

元稹《離思·其四》鑑賞

元稹《離思·其四》鑑賞

  元稹的《離思·其四》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抒寫了詩人對亡妻韋叢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刻骨的思念。

  離思五首

  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白話譯文】

  譯文一

  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我在花叢中任意來回卻懶於回顧,一半因為我潛心修道,一半因為曾經有你。這是詩人元稹為了紀念逝去的妻子而寫的。

  譯文二

  曾經領略過蒼茫的大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曾經領略過巫山的雲靄,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即使身處萬花叢中,我也懶於回頭一望,這也許是因為修道,也許是因為你的緣故吧。

  【賞析】

  此詩就詩論詩,確是好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千百年來吸引過多少戀人的心扉。他們信誓旦旦,每每引此語以自況。顯然,不是深於情者決不能道出此語;同樣地,不是深於情者也決不能真正領悟此語。何以呢?

  《孟子·盡心篇》有“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兩句。朱熹《孟子集註》為它解釋說:“所見既大,則其小者不足觀也。”這是人之常情;正如人們遊歷過名山大川之後,誰還為尋常的丘壑迷戀呢?但“曾經滄海”兩句,另有特定的深意在。它純用詩詞比興手法,道出了鍾情戀人心底的特有秘密——愛情的排他性。因為人們交友,朋友不妨越多越好;然而戀愛卻與此不同。儘管封建社會里容許三妻四妾,但真正的愛情在同一時間內卻只容許屬於一人。哪怕此人並不是想象的那般完美,但她(或他)在對方心目中確是像滄海水那般豐盈、清深,像巫山雲(用宋玉的《高唐賦》故事)那般繾綣多情。

  這是任何第三者也難以代替的。像這樣一種特殊的鐘情者心態,元稹能用如此形象而又如此雋永的詩句表達出來,不能不說是由於自身有切膚之感。

  後兩句進一步申足前意,表明詩人愛情的專一。

  他不再尋花覓柳,經過“花叢”且懶於回看;這除了由於遵守道德規範之外,也是一種對心上中人的忠誠表現。他的好友白居易在《和夢遊春詩一百韻》中稱讚他:“京洛八九春,未曾花裡宿”,亦可與此參證。

  問題是:此詩的受詩人究竟是誰呢?有人說:“此為悼念亡妻韋叢之作”,顯然與事實不符。《全唐詩》於《離思五首》題下注雲:“一本並前首作六首”。所謂前首,即《鶯鶯詩》;詩題下亦注云:“一作《離思》詩之首篇”。據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考定:

  此詩乃“為其少日之情人所謂崔鶯鶯者而作”。而所謂崔鶯鶯者,實即名為雙文的寒族女子。儘管她才、藝雙絕,仍終被元稹離棄。元稹為了飛黃騰達,不惜忍心負情,另婚高門女韋叢。由此足見:元稹對雙文的感情並不像他在此詩中所表示的那般忠誠。原因何在?

  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寫道:“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可見,元稹的兩重性格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演。他棄雙文另娶固是大謬不然,但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應該負很大部分的罪責。關於這,陳寅恪氏已有詳細論述,不必重複。

  拓展閱讀:讀元稹《離思》其四有感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歌數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詩分為古諷、樂諷、古體、新題樂府、律詩、豔詩等十類。這首《離思》(五首之四)屬於豔詩。所謂“豔詩”,即寫男女之間愛情的詩。在作者十類詩中,這類寫得比較好。而這首《離思》詩,尤其寫得一往情深,熾熱動人,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在描寫愛情題材的古典詩詞中,亦堪稱名篇佳作.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全詩僅四句,即有三句採用比喻手法。一、二兩句,破空而來,暗喻手法絕高,幾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筆意所在。“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從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詩句表面上是說,曾經觀看過茫茫的大海,對那小小的細流,是不會看在眼裡的。它是用大海與河水相比。海面廣闊,滄茫無際,雄渾無比,可謂壯觀。河水,只不過是舉目即可望穿的細流,不足為觀。寫得意境雄渾深遠。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賦》裡“巫山雲雨”的典故。《高唐賦》序說:戰國時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懷王),曾遊雲夢高唐之臺,“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願薦枕蓆,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別離楚王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楚王旦朝視之,果如其言,因此就為她立廟號曰“朝雲”。顯而易見,宋玉所謂“巫山之雲”,——“朝雲”,不過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謂“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面是說:除了巫山上的彩雲,其他所有的雲彩,都不足觀。其實,他是巧妙地使用“朝雲”的典故,把它比作心愛的女子,充分地表達了對那個女子的真摯感情。詩人表明,除此女子,縱有傾城國色、絕代佳人,也不能打動他的心,取得他的歡心和愛慕。只有那個女子,才能使他傾心相愛。寫得感情熾熱,又含蓄蘊藉。

  第三句“取次花叢懶回顧”,是用花比人。是說我即使走到盛開的花叢裡,也毫不留心地過去,懶得回頭觀看。為什麼他無心去觀賞迎入眼簾的盛開花朵呢?第四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說他對世事,看破紅塵,去修道的原故,這是其一。其二,是因為他失去心愛的她,再也不想看別的“花”了。統觀全詩,不難看出,“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原因,還是因為失去了“君”。“半緣修道”之說,只不過是遁辭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