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小學版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小學版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小學版

  引言:《題西林壁》是蘇軾在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小編整理了《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1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緣”,理解“識”、“緣”等字在詩句中的意思,說出詩句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3、在理解詩句大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領會詩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2學情分析

  班上有47個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基礎較紮實,課堂上能做到認真思考。有幾個學生成績拔尖,思維活躍,能積極舉手發言,上進心強,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四個學生的語文基礎比較薄弱,課堂專注力比較差,在學習上有畏難情緒,作業時常不能按時上交。總體而言,全班的語文基礎紮實,生字詞方面基本能過關,但對於閱讀中比較抽象的題目,特別是講人生哲理類的題目,比較難理解到位。作文的篇章結構,整體框架已初步成形,但是在選材立意、遣詞造句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領會詩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複習匯入

  (出示廬山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裡嗎?這裡是廬山。相信大家對廬山並不陌生,還記得我們三年級的時候學過的有關廬山的詩文嗎?(生答:《望廬山瀑布》)大家還記得李白是怎麼描繪廬山的秀麗的美景,讓人驚歎的飛瀑的嗎?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日照香爐生紫煙······”

  有句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由於每個人的觀察方式不同,面對同一座廬山,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景色。今天我們看看蘇軾眼中的廬山是什麼樣的。翻開課本第22頁,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放相關課件)——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活動2【講授】學習課文

  1.初讀詩歌,讀通讀順

  (1)範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同學們都讀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有停頓才更能讀出詩的韻律,讀出詩的詩味。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一下這首古詩,其他同學在每句話的停頓處用“/”做上標記。

  (2)聽讀古詩,劃出停頓;

  根據停頓,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遍

  2、 知詩人,解詩題 大家知道《題西林壁》作者是誰嗎?

  下面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蘇軾(播放作者簡介課件)。

  知識要點: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歌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我們不管讀文章還是讀詩,都要先從題目開始。請大家結合註釋,來讀一讀題目。有哪個同學願意來說一說,題目是什麼意思?

  (“題”字就是書寫,題寫的意思。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廬山。全題就是書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的意思。《題西林壁》是蘇軾遊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

  師:帶著你對課文的.理解,再讀一遍。

  (3)齊讀全詩,整體感悟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出蘇軾筆下的廬山是什麼樣子的? (讓學生自由地說自己的感受)

  師:看來同學們的感受到的蘇軾筆下的廬山是不一樣的,那麼下面我們就細讀全詩,從字裡行間去感受蘇軾筆下的廬山。

  (4)分小組朗讀第一、二句 邊讀邊思考:

  ①詩人是從哪幾個角度觀察廬山的?請大家在書上劃出來。這是三組什麼詞?

  (“橫、側、遠、近、高、低”,六個角度,分別出示表示“橫、側、遠、近、高、低”六個觀賞角度的廬山圖片,並說明從不同的角度看見的景色是不一樣的。 反義詞——由此引導學生理解,“橫”與“側”相對,是“正面”的意思)

  ②詩人都看到了哪些景色?

  (山嶺,山峰)

  ③看圖說說“嶺”和“峰”各有什麼特點?

  (出示圖片,提醒學生關注兩幅圖的差異。“嶺”的特點是連綿不斷;“峰”的特點是直插雲天,用動作表示一下。)

  師:那連起來我們可以這麼理解詩第一、二句,一邊用手勢來表示: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直插入雲,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第一、二句主要寫作者從各個角度去觀賞廬山,女生讀第一、二句。

  (5)男生讀第三、四句,並思考:

  ①“面目”是什麼意思?(由人的面目引出,“面目”即是樣子、面貌)

  ②身是指什麼呢?(由身體引出,“身”就是自身、自己,這裡指詩人)

  師:這兩句話連起來理解,就是“我不認識廬山的真正的樣子,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用關聯詞說“因為••••••所以••••••”說一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③詩人從多個角度看廬山,都沒看清楚它的真面目。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瞭解事物)

  師:不管從正面、側面、遠處、低處、高處、近處看廬山,都只是看到廬山的一個面。就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看到的只是地球的一部分。但是宇航員楊利偉升上太空就能看到地球的全貌,我們才真切地知道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 所以這句話也正是蘊含了這樣一個哲理:從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瞭解事物。因此這句話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大家可以多讀讀。

  總結:有時候我們看事物,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摸到腿就說這是柱子,摸到鼻子就說這是擀麵杖。所以我們要學會全面、客觀地觀察身邊的世界,不輕易下定論。

  活動3【活動】拓展延伸

  試著讀一讀蘇軾其他的詩歌

  《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活動4【作業】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麼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的意思。

  教學感言

  上星期五我參加了我鎮的教師素質大賽,講了《題西林壁》一課,課後做了認真的反思:

  古詩,在時代上離我們很遠。兒童讀古詩,主要是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除了要熟讀成誦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韻味也是必須的,因為只有讀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感受到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教材我知道,領悟哲理美是《題西林壁》一詩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教學流程設計過程中,我嘗試以誦讀為主,在朗朗的誦讀聲中讀出韻味,讀出美感,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構建。針對個性差異,採用不同的方式組織、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探究,在實踐中領悟景美情美,在互動中放飛思維,在語境中錘鍊語言,飛揚文采。

  透過教學,我也有了點滴收穫:

  1、教學古詩要把握好誦讀和積累關。

  熟讀成誦是理解、欣賞、內化的最好手段。我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誦讀,注重理解內容,探明意境,充分領略蘊含其中的美。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他們各自的優勢,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促成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心理體驗中挖掘潛能,愉快的探究。在動手、動口、動腦的語言實踐中學懂詩句,獲得學習古詩的真實體驗,建構古詩學習的知識系統,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2、古詩教學應注重歷史背景的介紹,領會大意,習得方法。

  教材中精選的古詩大都出自名家之手。這些詩人在為人、行事、作詩等方面有不少軼聞趣事,其中有些故事蘊含著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讓學生了解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故事,有助於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提高學習質量。

  教學中的不足:

  1、如何帶領學生品味字句,領會意境,獲得美感?

  推敲重點字詞,這是古詩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詩獨特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詩中,去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燦爛與輝煌?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這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實踐、總結。這節課我感覺教學中對於“嶺”和“峰”的理解雖然運用了圖片,但是仍然不透徹。

  2、如何在預設的目標中給學生最大的生成空間?

  預設是為了生成,生成實現了預設。如何把詩人的語言內化為學生的語言,讓詩人的感受成為學生的感受,確實是每個語文老師必須解決好的一件大事。要做好真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