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中的三個成語

桃花源記中的三個成語

桃花源記中的三個成語

  桃花源記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今天為大家介紹桃花源記中的三個成語,歡迎閱讀!

  桃花源記中的三個成語

  世外桃源:以比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豁然開朗:比喻頓時通達領悟

  無人問津:沒有多少人關心詢問,現形容毫無生氣

  篇一:桃花源記賞析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藝術構思精巧,虛寫、實寫相結合,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作品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用的是樸素的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寫的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桃源人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作者運用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但陶淵明描寫的.是一群避難的普通百姓,一片農耕的景象,而不是神仙,也沒有古代所謂仙境的長生和財寶。他們和平、寧靜、幸福,靠勞動生存,保留著真淳的天性。桃花源固然是作者空想的理想社會,但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篇二:桃花源記賞析

  本文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