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唐詩> 唐詩遊子吟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唐詩遊子吟教學反思

唐詩遊子吟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唐詩遊子吟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詩遊子吟教學反思1

  一、 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

  《遊子吟》這首古詩許多孩子在上學之前就已經背會了,那在孩子已經會背的情況下,怎樣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有新的提升,有所收穫呢?我設計了一下幾個層次:讀通、讀懂、讀好。

  讀通要求不僅會讀,還要讀準確,讀流利。讀懂,詩會讀不是目的,要了解詩的意思,腦子中能夠浮現詩的畫面。讀好,在理解了詩的基礎上,感受詩的意境,才能讀出詩的韻味。

  二、幫助學生形成畫面,學好背好古詩。

  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讓學生讀讀背背倒沒有什麼難度,要體會詩的意境,還是有困難的,畢竟低年級學生不可能像高年級學生一樣,利用工具書,利用自己對字詞的理解就可以領悟詩中的情感與意境,但如果能促成學生頭腦裡形成畫面,會幫助孩子理解詩的意思,讀好背好這首詩。

  在教學中我告訴孩子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在孩子讀通後,我便問他們腦子中出現什麼樣的畫面,孩子們說:“一位媽媽在給孩子縫衣服”,說明孩子在以有的知識基礎上,大體瞭解了前四句。隨後我給學生出示了一幅畫,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的意思。透過老師的語言將孩子與孩子一起走進畫面 ,“別人都入睡了,只有我家油燈在閃爍,只見以為母親在……;夜晚,窗外寒風呼嘯,人們早已進入夢鄉,我一覺醒來,只見……”。這樣層層遞進,使學生感受詩畫是一家,幫助孩子較好的理解詩意,古詩的情境被學生體味出來了。

  三、多種誦讀,書聲琅琅

  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順應兒童喜讀好背、記憶力強的特點。因此,剛開啟課本初讀古詩時,我便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順詩句,不加字減字。自讀後,再指名個別讀,此時要求是一句一句讀正確,注意詞的連貫,按標點停頓。找到朗讀古詩的一般節奏,其他同學互相評議,讓他們糾正或指出讀錯、讀破的字詞。讀書後,讓學生打拍子讀,感受古詩的韻律。在瞭解古詩後,與孩子一起誦讀古詩,有感情朗讀古詩。最後讓孩子欣賞,知道古詩不僅可以讀,還可以唱。

  四、拓展閱讀,感悟內涵。

  古詩教學,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段愛、那顆心、那種味。在教學中採用了拓展閱讀,補充了一首孟郊的《遊子詩》和幾句名人名言,幫助突破難點,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透過想象、對比誦讀、畫面展示等多種手段感受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

  有位教育專家說:“教學不是為了理解,而是為了感動。”我贊同這個觀點。課堂上學生受到了感動,所學的內容才能在其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的心靈受到了觸動,才能不斷髮展良好的情感與態度。

  五、識寫結合,指導書寫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識字和寫字指導是必不可少的。古詩教學中一定要勻出一定份量的時間來指導學生認真書寫生字。儘管學生在初讀、細讀、品讀詩文中,早已多次感知了生字的音、形、義,但對生字的認識只是一種輪廓印象,要繼續對字形做分析,才能在頭腦中留下清晰印象。因此,教師也要重視識字和寫字的教學。在教學中重點指導學生寫“慈”字,透過講解這個字的本義,使學生記住它的意義,更好地用心寫字。隨機有獨立書寫本課另外一個帶有心字底的字。最後用歸類法識字,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不足之處:

  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應與生活相聯絡。在教學中要加強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如果創設了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讓生活走進課堂,融入了學習,能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這樣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受,使學生感受到母親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母親用愛心教會我們吃飯,走路,做人……母親的愛是偉大崇高的,樸實無私的。讓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體驗撥動學生的心絃,震撼學生的心靈,讓生命的體驗上升到體悟、品味、欣賞的境界。

  總之,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先是充分地讀,然後是充分地說,最後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為今後的古詩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保留學習古詩的極大興趣,充分地遨遊在古詩的文化海洋之中。

  唐詩遊子吟教學反思2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內心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課堂中,我逐步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句品讀,隨機搭建朗讀擂臺,調動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客觀地相互評價,使得學生朗讀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為了使不同的學生在本節課的朗讀中都能有所進步,或有新的收穫,我很中肯的給每個人以不同的評價,有針對性地進行及時幫助,朗讀指導的效果立竿見影。隨著對詩句的感悟,孩子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的體驗不僅使他們感悟了教材,促進了朗讀,而且豐富了教材的內涵,是對教材的提升和發展。

  二、開發學生資源,培養學生想象練筆。

  為了拓展學習,豐富古詩課堂內容,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安排了一個“小練筆”環節,讓學生寫一個表現遊子即將遠行,母親在微弱的燈光下為兒子縫衣服的情景片段。在這個環節裡,我也關注了不同層面上的學生寫作的差異,對個別學生降低了練筆要求,並給予鼓勵和指導,使學生們的練筆落得更實。還安排學生對自己的母親說幾句表示感謝的話。學生的答案很精彩,讓老師折服。

  唐詩遊子吟教學反思3

  1、教師要善於捕捉、利用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的資源。教學將近尾聲時,學生突然發問:“孟郊為什麼不帶上母親一起出門,讓她老人家享享清福?”教師及時抓住了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充分利用這一稍縱即逝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展開對話,在探究、討論中深化認識,昇華情感,教學層層推進,直至達到最高潮。假如教師對學生所提問題充耳不聞或敷衍塞責,那麼,這堂課也就失去了其精彩之筆。讓可貴的教學資源白白流失,不能不說是莫大的遺憾。當然,課堂上學生的質疑問難並不一定都能作為資源,都能用來點石成金,關鍵在於教師要獨具慧眼,進行甄別,篩選。

  2、傾聽,是對話之前提。有了傾聽,對話才能傳達至每位學生的心靈,才能產生巨大能量,真正實現面向全體學生,課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變得厚重。綜觀這一教學片段,“我反對他的意見”,“我有補充”,“我覺得他倆的推測都成立”,從反駁到補充再到總結,可見學生有著良好的傾聽習慣,過硬的傾聽能力。這一切,離不開教師平時有意識的引導。在這一教學片段中,也有一定體現。如“誰聽懂他的話了?能把他的意思表達得更清楚嗎”再如,“多會聽話,多會理解”,這些看似多餘的問話及常被教師忽略的肯定,都在不斷強化著學生的傾聽意識。

  3、對話,並不僅僅侷限於師生之間。只有讓師生、生生這些個體間互動、互激,課堂才能經緯交錯,渾然一體。然而,傳統的課堂,對話往往只侷限於師生之間,學生缺乏與學習同伴對話的意識。這樣,課堂的單薄勢必導致教學之低效。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對話意識呢?一句話,教師要進行有意識地引導。起始階段,“誰有不同意見?”“誰能進行補充?”“誰能進行總結?”……這些問話可以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語言。當生生對話成為學生的自覺意識與行為時,這些語言就可以從課堂上悄然隱退,生生對話也就“不待教師之謂也”。

  唐詩遊子吟教學反思4

  《遊子吟》是一首感情真摯的詩歌。講的是慈母手中拿著針線,正給準備外出的兒子縫製衣服。母親擔心兒子走後遲遲迴不來,就把衣服的針腳縫得密密的使它更結實,更耐穿些。正像小草難以報答春天的陽光一樣,兒子的愛心怎能報答得了母親那深重的恩情呢?

  教學《遊子吟》這首詩時,正好學校教導主任袁主任親臨課堂指導。我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環節上做了如下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能以日常生活中舉例說明父母是怎樣關心、培育自己的?並在班上交流收集到的資料後,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讓學生邊聽音樂邊初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情感。

  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時,我先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分小組互相讀一讀,交流自己對詩意的理解。最後引導學生邊讀邊體會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古詩的教學,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反覆地讀,入情入境地讀。課堂上,我注意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聯想母親對自己的愛。學生讀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教學結束時,我動情地講述了我自己對母愛的感悟,再次引發學生的孝義之心。當時,我清楚的記得,我們班上的好多學生感動了,哭了。為此,我因勢利導,讓學生自由的說出當時最想對母親說的話和以後怎樣報答自己的父母,學生們紛紛表達出了自己心中感情。

  總的來說,我在教學過程中情感很投入,積極引導了學生,創設相關意境,並透過對關鍵詞的理解,加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讀出慈母的關愛之心,遊子的孝義之情。我還注重母愛主題詩的拓展,使教學容量增大,內容開闊。不失為中華詩文教學的典範。這節課上得輕鬆、愉悅。袁主任聽完課後,非常讚賞。同時也指出一些教學上的不足,我默默地記在心裡。

  唐詩遊子吟教學反思5

  《遊子吟》一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所作。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通俗易懂,歷來被人們所廣泛傳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豐富古詩積累。瞭解詩歌大意,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慈母的孝心,感受詩人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背誦訓練,教學中滲透了“母愛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

  課始,精心設計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將寫作背景娓娓道來,隨之配樂配畫感情朗讀,使教學活動一開始就充滿一種體驗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繼而學生在音樂聲中解讀詩句、觀察畫面、想象寫話。在這個過程中,教學內容和各種教學媒體中含蓄潛在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浮動起來,生髮開去,促使學生將自己原有的生命體驗和新鮮材料相結合,產生一種新的體驗。

  二、師生交流,創設和諧、融洽的情境

  人人直面所有學習成果,交流就成了欣賞與被欣賞的過程。師生之間以學習成果為中介,產生交流和對話的慾望,無論是津津有味地誦讀同學的作品,還是聲情並茂地介紹自己的成果,抑或是教師發自內心的賞識,充滿美好的情趣和氛圍。師生在這種和諧、融洽的情境中享受表達和聆聽的喜悅,更進一步加深心靈的體驗。

  三、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加深學生的文化涵養

  詩歌的語言是一種臻於精粹的藝術,是從形式到表達都充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的語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僅得益於它的音韻美,更因為其中包含著的對慈母的頌揚,已成為人類具有共性的最高境界的情感體味,而且不同的讀者結合自身的經歷賦予了它獨特的內涵。以上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旨在透過作品,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加深學生的文化涵養,豐富學生的精神體驗。學生在生動具體的形象感受中所培養起來的人文精神,在他們今後的人生經歷中發揮的作用,將會更加持久更加內在。

  唐詩遊子吟教學反思6

  《遊子吟》是一首描寫孩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和無言的愛的抒情歌曲。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突出母子情的主題,我這堂課主要以審美為核心,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注意感情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用心體會歌詞的意思,然後以情帶聲,有感情的朗誦歌詞,並配上背景音樂,有助於情感的抒發。

  在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上,我採用舉例子、對比、擬人的方式,讓學生形象的認識前倚音,並記住前倚音的樣子,就像是媽媽拉著孩子的手,依偎在一起。

  整堂課的氣氛比較活躍,環節比較緊湊,透過反覆聽唱歌曲和模唱旋律,學生對於歌曲的旋律比較熟悉,音準也得到了提高。

  這堂課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匯入的時間過長,在匯入時候採用的圖畫內容更深一點就更好了,教師的肢體語言不夠豐富,語言不夠有親和力,沒有從始至終的抓住孩子的心。

  在今後的教學中,如何讓抓住孩子的心,調動每個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是我教學的重點。對於音樂老師而言,除了具備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課堂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