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蜀道難> 實用的《蜀道難》教案三篇

《蜀道難》教案

實用的《蜀道難》教案三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蜀道難》教案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蜀道難》教案 篇1

  【教學內容分析】

  《蜀道難》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必修3的課文。這一單元的內容主要是唐代詩歌。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蜀道難》具有一種示範的作用。這種示範作用一方面體現在展現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峰時期的作品風貌,從而感受時代與文學的聯絡;另一方面的作用,在於透過引導學生誦讀、鑑賞《蜀道難》,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會閱讀其他唐詩作品。

  在詩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物件。這個中國詩歌史上的巔峰詩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點燃了盛唐詩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詩歌放在這一單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窺豹的作用。通過了解李白的詩瞭解李白,又進一步瞭解唐詩的風采。在之前上過的唐詩引導課的基礎上,我希圖透過誦讀與鑑賞兩個層面結合李白這位詩人來閱讀他的詩。使學生能被古典詩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學情分析】

  《蜀道難》是一個樂府舊題。在行文上有別於學生經常誦讀的格律詩,它不像格律詩一樣以對偶句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這就增加了誦讀時情感把握的難度。高中的學生在思想上漸漸從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達上卻正相反由開放轉向了封閉。而詩歌閱讀鑑賞恰恰需要的就是學生敢於開口去誦讀,在這一點上,詩歌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現了矛盾。

  在詩歌教學上,學生已經接觸過現代詩歌,對詩歌的意象有一定的瞭解。而要了解唐詩乃至整個古典詩歌的魅力,僅僅瞭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難》的教學上,意象是一個跳板,它連線著學生的已知與未知。學生可能會被古奧艱深的用詞抑制了興趣,但詩歌豐富的想象世界與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導學生主動誦讀主動探究的一盞明燈。

  【設計思想】

  針對學生對誦讀古詩的畏縮情緒,我決定以兩條主線貫穿全課。一條主線在於從把握情感、掌握停頓、理解內涵三個有著層層遞進關係的角度指導學生如何誦讀和感受一首詩歌。另一條主線在於梳理分析《蜀道難》的句法特點、主旨情感和表現手法上的特點,探究李白對樂府舊題詩的創新和超越,進而探討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而這兩條線的交匯之處就是詩人“李白”。第一條線屬於“表”,第二條線屬於“裡”,正是如此,讓學生表裡結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詩人李白之“大”。在授課過程中,採取多樣的誦讀方式來把握詩歌,讓學生從多方面接受朗誦這一藝術表現手法,進而能夠主動的去誦讀。這樣既起到引導學生敢於誦讀的作用,又能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詩歌。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深入瞭解李白其人,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章法、意境、聲韻等。

  2.能力培養目標:透過誦讀品評賞鑑,體會想象、誇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迴圈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藉助於“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鑑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二、教學難點:

  1、鑑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4、多媒體影音。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兩課時內容簡介】

  本公開課為第一課時,主要立足於引導學生學會朗誦,進一步熟悉其樂府舊題詩歌的特點

  ,體會李白詩風的豪邁飄逸,。在內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藉助於“剝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詩的情感主旨。

  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鑑賞和品味本詩的語言和藝術手法,進一步瞭解和掌握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形成。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匯入:

  以賀知章對李白《蜀道難》的評價——“子,謫仙人也!”引出教學文字。

  教學過程:

  一、初讀文字,粗品詩意。

  (一)、《蜀道難》解題:

  《蜀道難》屬魏晉早有的於樂府舊題。這個歌曲的內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之辛苦。

  《樂府解題》:“備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學生集體朗讀,教師注意其讀音及停頓。

  (三)、朗讀指導:

  1、教師指正個別易讀錯的字音。

  2、提問學生:朗讀應注意的要素。

  朗讀要素:節奏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為例,教師示範並指導朗讀。

  “噫籲嚱……難於上青天“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籲嚱”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4、學生再讀。

  (四)、問題研討:

  1、《蜀道難》為樂府舊題,本為寫行旅之艱難。李白作為唐人再寫舊題,是簡單的再重複還是另有創新之處?

  李白詩歌的最高建樹就是樂府舊題詩歌的創作。我們能借助於本詩的學習,以瞭解李白這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對樂府舊題詩的繼承和創新?

  2、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指導。

  (讓學生結合初高中以來所學過的樂府詩歌,進行比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師總結:

  第一處創新:句法的推陳出新。

  樂府詩歌,尤其是初唐以來,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詩,但李白善於把3、4、5、7言等各種句法混合運用,成為一種雜言體。大量使用散文化詩句,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奔放的語言風格。這是繼承了楚辭和漢樂府的傳統,加以推陳出新。句式的創新,有利於情感抒發的自由和變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羈,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的靈魂。(PPT展示:)

  二、再讀文字,淺探主旨。

  (五)、學生聽名家範讀,再次朗讀。

  (六)本詩內容主旨淺探。

  1、教師提問:本詩題為“蜀道難”,此道到底有多難?詩人運用什麼手法把蜀道之艱難表達淋漓?

  詩人運用比喻和反覆手法,直接抒發:“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PPT展示)

  2、教師提問:蜀道之難的具體體現為哪兩個關鍵字?

  "高、險"(PPT展示)

  3、學生小組合作,從"高、險"兩個方面分析本詩內容。

  4、教師指導總結:

  一 嘆蜀道之高險 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 蜀道高峻

  二 嘆蜀道之驚險 景物悽清(二嘆畏懼、發愁)

  (可畏) 山水險惡

  三 嘆蜀道之兇險 劍閣險要

  (申戒) 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PPT展示:)

  5、教師提問:本詩主要寫蜀道之高險,目的何在?只是單純的以寫景為目的還是另有他意?

  6、學生討論,請個別學生談談看法。

  7、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與學生“剝皮抽筋”讀法。

  讓學生劃出文中抒情、議論的句子,並組成一詩。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詩的骨幹句子集中起來:

  v 噫吁戲!危乎高哉!

  v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v 問君西遊何時還?

  v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v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v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v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v 側身西望長諮嗟!

  詩歌主旨:贈別友人入蜀,對友人去蜀地的憂慮和惜別之情。

  胡震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

  (PPT展示)

  9、教師總結:

  第二處創新:主題的現實意義。

  本詩雖是引用樂府舊題,詩的內容依照傳統的題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現著充沛的時代精神,有著針對現實的主題。

  10、課後作業:

  小組合作:對文字進行評註式精讀和誦讀式精讀。找出語言要素,如煉字、修辭等,共享學習成果。以書面形式上交學習成果,由小組長組織負責。

  (此課後作業是針對第二課時做準備)

  【板書設計】

  一 嘆蜀道之高險 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 蜀道高峻

  二 嘆蜀道之驚險 景物悽清(二嘆畏懼、發愁)

  (可畏) 山水險惡

  三 嘆蜀道之兇險 劍閣險要

  (申戒) 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

《蜀道難》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瞭解李白的生平、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二、體會作品本身所表達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美麗的詩歌語言及其深刻的含義。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最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品,其作品內容含量之大、藝術特色之奇妙為歷代評論家所稱道,然而無論對其創作目的的認識,還是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又使歷代評論者仁者見仁,眾說不一。對此,我們在教學中也不應該要求學生對作品必須充分認識和理解,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透過自主學習,拿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以切實達到提高獨立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體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進行:課前預習(自學:透過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疏通詩歌大意,提出問題)→課上分組討論(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課下自學中發現的問題,並提自己新的見解)→課上交流(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全班提出,全班學生髮言談看法,最後解決問題)→課下總結歸納,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寫評論或感想。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課前準備。

  1.查閱資料瞭解作者生平、作品的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寫作目的。(以上內容分四個小組準備,每小組只准備一個問題,要全面、準確,每個問題由各小組出一名代表準備課上彙報。)

  2.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字詞,通讀全詩,熟讀全詩,以備課上教師叫起朗讀。

  3.弄清全文主要內容及感情脈絡的發展,準備複述(全班每個學生都準備)。

  4.每個人把自己在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寫在紙上,在課前由課代表統一收齊交給教師,以供教師備課和課上討論使用。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2.誦讀全詩,瞭解本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脈絡。

  3.熟悉全詩,提出問題。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新課。

  李白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是李白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作。大凡傑出的作品都具有內容豐富、藝術特色多樣的特點。因此,學習這樣的作品,我們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說的束縛和制約,敢於思索、敢於想像,拿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二、檢查預習作業。

  1.根據課前佈置,由四個小組的代表分別介紹作者的生平、作品創作風格、本詩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在學生介紹的同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訂正和補充。有條件的學校,課前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相關內容製成投影卡片、電腦幻燈片或列印成資料發給學生。(有關內容見“方案一”。)

  2.讓一名學生複述全詩主要內容,並請至少兩名學生補充說明。

  教師明確:

  本詩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艱險,而以驚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濃烈情感見長。全詩分三段:第一段,以開闢之奇寫蜀道之難;第二段,以奇峻荒涼的景色之令人悚懼寫蜀道之險;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間,表現對蜀中可能出現叛亂割據的隱憂,仍然不離“難”、“險”。體現全詩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3.朗讀。

  請三名學生分別朗讀三個自然段,每個學生朗讀以後,請全班學生指出其朗讀過程中的字音和音節的錯誤,教師應及時訂正。

  三、分組討論、交流。

  分組討論、交流有兩種形式(內容):一種是,教師把收集上來的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系統整理歸納後,編上號,如果問題特別多就分散到幾個小組;如果問題少,就全部發給每個小組。另一種是,教師不把收集上來的問題分給各小組討論,而只讓每個小組討論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

  活動方式:

  學生:

  首先分成活動小組(小組的多少、大小應視班內人數或其他具體情況而定),每個小組應該有一名負責人,負責召集、組織活動並負責做好記錄,待下節課全班交流時發言(或給答案,或提問題),其他同學應對每一個問題(或老師分給的題目,或本組同學提的)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討論的問題,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個字的讀音、解釋,大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

  教師:

  要密切注意每個小組討論的程序,掌握討論的時間,巡迴輔導,指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詩歌第一自然段,熟讀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組討論後仍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思考,準備下節課發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繼續朗讀練習。

  二、重點鑑賞詩的主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和重要寫作技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

  我們經過課下大量地查閱資料和上一節課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對《蜀道難》這首詩一定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和理解,產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過也一定還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問題,那麼這節課就來個全班討論,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讀背誦。

  1.提問個別學生,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全班學生齊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討論、交流。

  根據上節課分組討論的情況,全班學生討論、交流的方式要相應變化,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每小組的代表按照老師分給的題號逐一向全班同學彙報(說出答案或提出問題)。

  二是全班每個學生不必拘於順序和形式,隨便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對問題的看法。

  活動方式:

  學生:

  按順序或隨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問題,或提出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後,全班其他學生可以隨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對),並認真做好筆記。

  教師:

  首先要組織好學生討論、交流,注意隨時調節討論、交流的氣氛,對所有問題要給出較為準確的答案或較為明確的說法。有些問題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別是一些語句含義的理解本來就可以見仁見智,要給學生講解明白,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應給予肯定,對答案不必要求整齊劃一。

  四、佈置作業。

  1.背誦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內容。

  2.就課上討論、交流的問題中,找一個你最感興趣的寫一篇研究性報告,不得少於700字,下節課課上交流。

  參考題:

  1.《蜀道難》一詩的文體特色。

  2.探索李白寫作《蜀道難》一詩的背景及目的。

  3.從《蜀道難》一詩看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4.李白詩風與杜甫詩風比較談。

  5.詩中有幾處用典,作用是什麼?

  6.開頭連用三個嘆詞,其用意何在?

  7.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8.主旨句在全詩中反覆出現三次,有何作用?

  9.全詩的誇張。

  10.全詩感情的脈絡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

  11.本詩哪些情節體現了詩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

  12.李白的政治預見性是如何體現的?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一、充分認識《蜀道難》思想內容的精深、藝術特色的絕妙。

  二、繼續品味《蜀道難》語言的華麗,體會作者胸懷的博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

  李白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他有許多優點,但也有許多缺點,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透過這首詩的學習對這一歷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二、檢查全文背誦。

  (檢查方法如前)

  三、組織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組交流,選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誰願發言誰說。這樣,一方面可以鍛鍊學生的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交流。

  教師: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交流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指出。

  四、佈置作業。

《蜀道難》教案 篇3

  【課標分析】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詠,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教材分析】

  《蜀道難》是李白借用樂府古題,展開奇偉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壯麗雄險的山川,詩中感慨豐富,詩意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詩中的描繪,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詩中的感慨有山川險阻之嘆,又有人生坎坷、功業難成之慨。《蜀道難》一課是一篇色彩絢麗、想象奇特的盛唐詩歌。其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體會詩歌的.主旨,難點在於讓學生透過分析詩歌所採用的藝術手法來鑑賞詩歌。

  【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閱讀的古體詩並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由於學生對詩歌的藝術手法分析有困難,所以,老師在講時要注意循序漸進。

  【三維教學目標】

  1、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重點字音、字義、字形,整體感知全詩的內容,瞭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2、 過程和方法目標:透過誦讀品評賞鑑,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體會詩歌的藝術特色,學會鑑賞詩歌,並掌握一些常用的藝術手法,如誇張、想象、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等。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寓於詩中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體味其對待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探究詩歌的情感主旨,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感受“盛唐氣象”。

  2、 難點:鑑賞詩歌,體會其藝術特色,探究李白豪邁、飄逸、浪漫的詩風的形成。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多媒體影音

  一、 匯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把詩歌中的字音、字義以及詩歌脈絡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詩歌先後寫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險以及戰禍之慘烈,大家快速地在腦海中回憶一遍。好,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蜀道難》。(板書:課題、作者)唐代詩評家殷璠曾評價《蜀道難》是“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那麼這首詩究竟奇在何處呢?這節課我們就從手法和意蘊這兩個方面來看看這首詩到底奇在何處。

  二、 過程

  1、 誦讀文章

  師:我們先來品讀揣摩詩歌的手法之奇,先來看第一節。上節課我們講了第一節寫的是蜀道之高(板書),那麼這一節是如何來寫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呢?現在請大家自由朗誦第一節並思考這個問題。

  生朗讀第一節。

  師:好,讀完了,給大家一點時間思考一下,剛剛老師的問題是第一節用了什麼樣的手法來寫蜀道之難。

  生:誇張、想象、用典……

  師:好,看來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現在呢,我們一起來看第一節,老師先挑幾句,我們一起來賞析,之後,再由大家補充。先看老師挑出來的第一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有沒有采用什麼手法?

  生:誇張,說蜀道之難比登上青天還難。

  師:對,說蜀道之難比登上青天還難,極言蜀道之難。好,我們接著來看這一句:“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句話用了什麼樣的手法?大家可以結合課下注釋看一下。

  生:這句話是用典,採用了五丁開山的神話傳說,寫出了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師:說的很對,所以這句話呢,是用典的手法,說具體點就是用到了神話傳說。那麼老師要問了,第一節裡還有沒有其他用到神話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也採用了神話,是六龍回日的神話,寫出了蜀道之高。

  師:大家覺得他補充得對嗎?

  生(齊):對。

  師:沒錯,這兩處都採用了神話故事。前者寫出了歷史上開蜀道之難,後者寫蜀道之高,連太陽神見了都要繞道行駛,兩者都表現出了蜀道的難。作者採用這兩個神話故事,使得詩歌的意象也顯得闊大雄奇。好,到這裡,老師想問大家,神話故事是不是真實的呢?

  生:不是。

  師:那是不是詩歌中的所有描寫都是不真實的呢?

  生(齊):不是。

  師:嗯,那同學們找一找,看看第一節中有哪些實寫。

  生1:“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是實寫。

  師:對,那麼既有虛寫又有實寫,這是什麼手法?

  生(齊):虛實結合。

  師:對的,虛實結合。虛實結合,使得趣味、詩韻倶存,使詩歌內涵豐富,意境也十分闊大。好,我們接著來看這一句“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這句話用了什麼手法?

  生:……

  師:老師先給大家分析一下,課下注釋說,黃鶴是一種善飛的大鳥,猿猱也是一種善於攀援的動物,但是這裡卻說黃鶴飛不過去,猿猱也“愁攀援”,這是什麼手法呢?

  生:誇張。

  師:對,好,我們再來看這句話還有沒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詩人沒有直接寫山勢之高,也沒有直接說人行走很艱難,而是透過黃鶴和猿猱都飛不過去或者攀不過去,來說山之高,這是什麼手法?

  生:側面烘托。

  師:說的很對,用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援來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並沒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艱難,所以是側面烘托的手法。我們接著來看這句話:“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大家看看課下注釋,上句中的“捫”是摸的意思,“歷”是從中間穿過,“仰”是仰著頭,“脅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撫膺”是用手摸著胸脯,“坐長嘆”,徒有長長地嘆息。這整句話實際上是寫登上頂峰以後的情形,我們來看,“捫”、“歷”、“仰”、“以手撫膺”是不是都是動作描寫啊?“脅息”和“長嘆”我們不能從動作上看出來,但是可以從神態上看出來,這句呢,其實是用了一種摹寫神情、動作的手法,這種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瞭解,我們說簡單一點,可以叫做細節描寫。詩人透過摹寫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一系列的動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狀猶在眼前。那麼,老師想問大家,詩人能真的“捫參歷井”嗎?

  生:不能。

  師:對,很顯然是不可能的,“捫參歷井仰脅息”,大家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觸控星星,甚至要從它們中間穿過。

  師:嗯,課下注釋寫得很清楚,我們看一下,詩人不可能“捫參歷井”,但這裡他卻說自己在山上能夠“捫參歷井”。這是什麼手法?

  生:想象。

  師:對,這是詩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現蜀道之高。好,到這裡,我們已經基本看完了第一節。大家有沒有想補充的?

  生:老師,“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擬人的手法。

  師:對,說猿猱“愁”,嗯,補充得很對,這一點老師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沒有要繼續補充的,那我們來總結一下第一節,第一節用了誇張、用典、側面烘托、虛實結合、摹寫神情、動作、想象、擬人(板書)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節,現在我們就一起進入第二節,我們知道第二節寫的是蜀道之險(板書),那作者是怎樣來寫的呢?XX你給我們讀一下第二節把,大家在聽他讀的時候要注意思考這裡面的藝術手法。

  生:問君西遊何時還……

  師:嗯,讀得不錯,聲音洪亮,情感到位。我們一起來鑑賞一下吧。還是老師先挑幾句,一會大家補充。先看老師挑的第一句:“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讀完這句話有什麼感覺?是不是感覺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鳥、古木、林、子規、夜月、空山。

  師:對,大家數一數,一個列了六個景,詩人有什麼用意呢?悲鳥、古木、林等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麼子規呢?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吧。子規於暮春、初夏時日夜啼叫,鳴聲悽悲,關於它,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國亡身死,魂化為鳥,思國念家,暮春啼苦,以至於口中流血,於是人們又稱子規為杜宇、杜鵑。在古代詩文中,子規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徵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後在賞析詩歌的時候看到子規這個景物或者說是意象,就應該知道怎麼做了吧。好,瞭解了子規,我們再回到剛剛大家找出來的景物,我們發現,鳥、木、月、山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飾語,那麼這些修飾語有什麼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師:說的很對,詩人用子規這個意象,再加上悲鳥、空山等一系列帶有傷感色彩的景物構成了一幅冷色調畫面。鳥的號叫,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從而營造出了一種悽清的氣氛,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蜀道艱險的慨嘆。那這裡用了什麼手法?大家發現了嗎?

  生(齊):借景抒情。

  師:是的,借景抒情,透過景物表達了自己對蜀道艱險的慨嘆,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們再來看看後文,“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這裡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連峰、枯松、絕壁、飛湍、瀑流。

  師:對,大家看一下這些景物,前三個跟後兩個有很明顯的區別,你們發現了嗎?

  生:前三個是靜,後兩個是動。

  師:說得對,那有動有靜,是什麼手法啊?

  生:動靜結合。

  師:對,詩人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將視覺與聽覺結合,從而營造出了一種蒼涼、雄渾、蕭條的氛圍。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連峰去天不盈尺”這句,說綿延不斷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這是什麼手法?

  生:誇張

  師:對,很顯然是一種誇張的手法。用了誇張的手法來誇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大家想一想,離天不到一尺,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節裡,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就不必多說了,可見沈德潛雲“起雷霆於指顧之間”,絕非虛言啊!對於第二節的鑑賞,大家還有什麼想補充的嗎?

  生:……

  師:那好,我們來總結一下,第二節用了借景抒情、誇張、動靜結合(板書)的手法。接著我們就進入第三節,第三節寫的是戰禍之慘烈(板書)。現在,老師來讀一遍,在老師讀的過程中,請大家思考這一節是怎麼來表現戰禍慘烈的。“劍閣崢嶸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跟第一、二節比,這一節賞析起來可能比較難,還是我們一起來看吧,大家都認真聽老師講。我們來看這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在講這句話之前呢,我們先來看這句話“一夫荷戟,萬夫趑(zī)趄(jū),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意思是說一個人在此防守,千萬人馬都躊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親信可千萬不能派他堅守此地!這句話是西晉張載《劍閣銘》裡的一句話,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句話其實是異曲同工的。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麼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師:對,這裡詩人是化用了張載的句子,勸人引以為戒,警惕戰亂髮生。我們接著來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裡我想問問同學們,你們覺得“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是形容誰的呢?

  生:猛虎和長蛇。

  師:僅僅是猛虎和長蛇嗎?再思考一下。

  生:我覺得也暗指當時黑暗的政治。

  師:對,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著危機,心懷異志者可能恃險作亂,作者這樣寫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世事、時局。所以這句話還表達了另一層意思,就是影射當時政治凶煞。好,既然表達了兩層意思,那這是種什麼寫法呢?

  生:雙關。

  師:是的,一語雙關。好,至此,我們已經從藝術手法上把這首詩鑑賞完了,我們來總結一下第三節,化用名句和雙關(板書)的手法。從整首詩歌來看,李白的這種瑰麗的想象,大膽的誇張,神奇的傳說等各種藝術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構成了詩人浪漫主義的風格特色。相信同學們從老師剛剛的講解中也學到了一些鑑賞詩歌的方法吧,希望大家掌握這些方法,以後在做題的時候能夠學以致用。好,看完了全詩,現在請同學們找一下,詩歌的主旨句(板書)是什麼?

  生(齊):“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板書)

  師:嗯,找的對,一共有幾次提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啊?快速找一下。(停5秒),幾次啊?

  生(齊):三次。

  師:沒錯,提到了三次,詩人為什麼要多次提到這句話呢?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這三次出現分別有什麼作用。先來看第一處,第一處出現在詩歌的開頭,大家思考一下,這裡起到什麼作用呢?

  生:領起全文。

  師:對,領起全文。好,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處,“凋朱顏”是什麼意思啊?看課下注釋。

  生:嚇得變了臉色。

  師:對,害怕,為什麼害怕啊?

  生:因為周圍環境很艱險。

  師:那作者這裡再次提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有什麼作用呢?

  生:突出環境之艱險,再次強調蜀道之難。

  師:好,說的很對。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在結尾提到,是什麼作用呢?

  生:總結全文。

  師:對,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更準確的說法,收束全篇。那麼,還有沒有別的作用呢?老師提示一下,詩歌開頭提到,結尾處又提到,是什麼作用?

  生:照應。

  師:對,與開頭照應。好,分析完了每一處的作用,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詩人為什麼要多次提到這句話?老師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多次重複一句話是什麼手法嗎?

  生:反覆

  師:對,確實是反覆(板書),那這種手法有著什麼樣的作用呢?

  生1:起強調作用,強調了蜀道之難。

  生2:這句話貫穿了文章始終,從第一次出現到第三次出現,使得文章的內容也層層深入,顯得很有條理。

  師:大家說的很對,現在我們來看看到底什麼是反覆。反覆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複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好,從整首詩歌來看,詩人用了反覆的手法,強調了蜀道之難,同時也使得詩歌的格式更為整齊有序,而又迴環起伏。好,到這裡我們品讀了藝術手法之奇,接下來進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蘊之奇。課下注釋裡寫道,這首詩是大約作於唐天寶初年,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都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大家覺得這首詩的情感是怎樣的?是不是十分惆悵傷懷呢?

  生:不是。

  師:嗯,從我們第一節課聽的朗誦音訊中,我們就可以聽到這首詩讀起來慷慨激昂,沒有一點送別的哀婉之情,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大家可以先討論一下。

  生:這首詩之所以壯闊是因為詩人主要寫的是蜀道之難,而並不像其他送別詩那樣極盡送別之哀婉。

  師:那你覺得詩人極寫蜀道難的目的是什麼?

  生:目的是為了勸友人不要去。

  師: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師:說得對,詩人確實是想勸友人不要入蜀,那麼這就是詩人創作這首詩的最終目的嗎?我們知道,這首詩是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而李白二十六歲時隻身出蜀,到四十二歲才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天寶初年,地方節度使勢力膨脹,藩鎮割據。好,現在請大家結合我們剛剛講的第三節來思考一下,詩人創作這首詩還有沒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嘆人生之難,仕途之難。

  生:警告當時的統治者,謹防軍閥割據,表現對時局的隱憂。

  師: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語傾吐一腔幽憤之情,一副狂態也難掩他一顆赤子之心啊!好,這節課到這裡就講完了,我們來總結一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啊?

  生:誇張、神話故事、想象……

  師:主旨句是什麼啊?

  生: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師:有什麼樣的意蘊,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

  生:勸友人不要入蜀;感嘆人生之難,仕途之難;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

  師:好,給大家留一個小作業,課後第四題。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