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曾經我的理想很貴,如今成了一地雞毛散文

曾經我的理想很貴,如今成了一地雞毛散文

曾經我的理想很貴,如今成了一地雞毛散文

  理想這個東西,沒有的時候最昂貴,擁有了就成了最便宜的。

  1、

  剛上大學那會,結識一個新朋友就會被詢問一次,你有理想嗎?

  那時的我遇到這種問題,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有。言詞間的語氣就好似有理想的人就是了不起的存在,走路都必須比常人更加挺直腰桿目不斜視。

  有理想真的是件值得自豪的事嗎?這是兩年後的我對當初的自己擊出的第一聲質問。

  2、

  讀過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人都知道那句代表所有追夢者的口號---“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

  作者筆下的思特里克蘭德是個四十多歲的銀行家,擁有漂亮的妻子健康的孩子,以及世人最理想的生活。

  蘭德為了重拾自己曾經對繪畫的理想,摒棄世俗觀念離開家人,放棄原有的生活逃往巴黎,過上窮困潦倒甚至多次面臨飢餓和疾病的致命威脅的日子。

  很多人在讀了這本書後都會問自己,現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嗎?我有沒有哪怕一次為自己的理想而活?也許我也應該為理想瘋狂一次。

  《月亮與六便士》無疑是本上乘的勵志書,毛姆用斯特里格蘭德這個人物告訴我們,理想這個東西,無論多晚,只要在你活著的時候,都值得為它至少全力以赴一次。

  所以後來才會有了‘生活不應該只有滿地的便士,停下腳步抬頭仰望你會發現你最想要的還是頭頂的月亮。’

  3、

  遙不可及的月光真的能讓我們捨棄滿地的便士嗎?

  一無所有的我們沒有天賦,沒有充裕的資本,沒看過繁華落盡,沒歷經大起大落,沒遇到生命中那個人,沒有可以依賴的依靠,僅憑那片模糊不清捉摸不透的白月光就能支撐起我們對抗前路的無力和渺小?

  書不是生活,我們也不是作者筆下的主人公。

  書裡主角總能突破重重磨難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過上想要的生活;努力堅持自己方向的人總會被善待;捨棄的東西以後還會得到更好的。活在書外的我們卻能真切感受到作者筆觸下無法體現的細微的絕望。完全大相徑庭的結局才是現實和小說最傷人的分水嶺。

  讓你最終絕望的往往不是你所看過的小說裡構造的.大悲大難,而是那些現實發生的看似不起眼卻一次又一次蜂擁而來的失望。

  4、

  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和一群愛寫詩的朋友常常聚在一起討論理想和遠方,沒有嘈雜的餐桌聚會,也沒有浮誇的繁瑣形式。

  想聚了,約個天氣微晴的日子,大家從各地趕到約定的地點邊走邊聊,累了就在草地或是江邊坐坐。即便轉眼一天的時間匆匆而逝,分離時仍是意猶未盡。

  雖然生活很刺骨,那時的我們也不夠成熟,但能遇上志趣相投的同伴,各自發出對生命的扣問,是我們所理解的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正當該做的事。

  那時我最喜歡讀餘秀華的詩,每天做的最開心的事就是早上起來跑到教學樓樓頂讀她的詩。從《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到《每個人都有一枝桃花》,一首一首地收集,一遍一遍地品味。

  那時的理想都很貴,你只能小心翼翼地憧憬,偷偷摸摸地接近。

  後來,我們都不再寫詩,再談及理想,都成了生活中不可觸碰的傷疤。

  那天朋友問我,你還在寫詩嗎?

  我丟下“沒有”兩個字後,感覺自己好像失去了很多東西,突然有種說不出的難過湧上神經。

  它終究還是沒了。

  你還在堅持曾經的最遙遠的理想嗎?

  沒有,它只是一地雞毛。

  (再來一首非常溫暖的歌,方雅賢《聽見》)

  和你一樣依然在路上的南方小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