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老楊其人散文

老楊其人散文

老楊其人散文

  老楊何人?陝西臨潼晏寨鄉西楊村村民,姓楊,名志發,一個地地道道的普通農民。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普通農民,竟然使中國考古學界和旅遊界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話說1974年3月,陝西大旱。在“天大旱,人大幹”的口號下,生產隊將社員分成幾組,分頭打井取水。當時不講科學,只會蠻幹,老楊一組數人領到任務後,也不知哪裡有水,到處亂挖。這日老楊一钁頭下去,把在場人嚇了個半死。咋啦?原來老楊從土裡刨出個吹鬍子瞪眼睛的五彩人頭來。這可是大不吉利的事呀!一夥人不敢聲張,匆匆把那人頭埋到村頭大楊樹下不敢再提。

  這老楊心裡可就嘀咕開來,人頭是土製的假人頭,這年頭誰有閒心做這人頭幹什麼?又怎麼會埋在我們這地裡?老楊當過幾年兵,畢竟見過一些世面。莫非是出土文物?這樣想著,老楊當夜便乘月黑風高,一人偷偷到大楊樹下把人頭刨了出來,藏在自家的床肚底下。第二天,人不知鬼不覺送到縣裡報了案,對其它人則隻字不提。

  幾個月風平浪靜過去了,就看見戴太陽帽扛探測儀的人經常來這裡轉悠。忽一日上面傳出話來,說西楊莊的土地下面埋藏著古文物,國家要徵用。聽了這訊息,村民們象炸開了鍋。這土地沒了,我們今後吃什麼?做什麼營生?這房子沒了又要住到哪裡去?村民們一致反對,反對當然是沒用的了。就仔細排查,是誰洩露訊息的。一排排到老楊頭上,就發恨要批鬥遊街。老楊一聽,嚇得連夜外逃了。

  時間一晃又過去一年,徵地、挖掘工作相繼展開。在後來被稱之為1號坑的地下,陸續挖出一尊尊兵馬將帥的土俑。誰會想到,老楊這一钁頭下去,竟然挖出個世界第八奇觀!國家向有關人等發放獎金,可最先發現人卻始終沒找到。原來老楊偷偷跑到外地打工去了,他也因此開了中國農民工的先河。而西楊莊的村民們卻都過上了好日子,國家發給每人上萬元的補助金,兵馬俑博物館統一為每家建起了兩層小樓。年青人幹起了導遊,稍稍上點歲數的便以製作、出售紀念品為生。過年了,家家都貼上這樣的春聯:“翻身不忘共產黨,致富全靠秦始皇”,橫批:“多虧老楊”。

  事情到了這個份上,老楊當然也就回來了,是博物館找回來的。讓他向遊客介紹當年發現奇蹟的經過和當地的風土人情等,老楊當然也就成了熱門人物。忽一日說英國撒徹爾夫人來訪,要見一見奇蹟的第一發現人。有關有關部門的有關人員慌了手腳,臨陣教學應對,但畢竟是普通農民,倉促上陣,雖走上了檯面,接見時行為拘謹,言語訥訥自不必說。單就一口的陝西土話,連中國人都難懂,何況撒徹爾了。此後,趕忙選派有關專業人員,從衣著、禮儀、語言、文字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包裝訓練。再有名人來訪接待,老楊竟然從容若定,應對自如。如今,他已是秦兵馬俑博物館的終身顧問。

  我們遊覽秦兵馬俑博物館,見到西楊村的那棵老楊樹,見到威武雄壯的兵馬方陣,見到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秦俑。在1號坑的前排中心位置,見到老楊挖出的那個被推測為兵頭將尾的俑,同時也得見這位叫楊志發的老人。說見到老楊,我還要簡單介紹一下會見老楊的經過。是導遊先說出來的,說你們要見老楊我替你們聯絡一下。又說楊老很忙,經常要會見中外貴賓。剛出去一轉身便來了,說楊老要到市裡去會見市領導,經協商同意見你們一面。我們跟隨導遊來見楊老。只見老楊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西裝革履,一表人才,正在堂前簽名售書。書是秦兵馬俑簡介,薄薄一本售價100元,比90元的門票還貴,但轉眼就銷掉幾十本。我沒買,從別人買的書中看到,“楊志發”三字筆走龍蛇,姿意飛揚,既具中文草書行雲流水的傳統章法,又有飄逸灑脫的英文特色,實在是中英合璧的最佳簽名。

  遊畢兵馬俑,是半小時後。我們乘電瓶車來到相距不遠的秦始皇陵,抬眼就見老楊又在那裡簽名售書。依然是衣冠楚楚,神態自若。依然是人潮湧動,川流不息。老楊哪裡是去會見什麼市領導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