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魯迅鑄劍教案

魯迅鑄劍教案

魯迅鑄劍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節發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徵。

  2、體會作品的深刻含義。

  3、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節發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徵。

  2、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1、對本文的主題的理解,特別是對黑色人身上的“復仇”精神的理解.

  2、體會作品的深刻含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個平凡的日子,卻誕生了一個不平凡的人物——魯迅。他的出生給紹興城(浙江省)東昌坊口的周家帶來一片歡騰。

  實際上魯迅的本名並不是這個,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給他取的。周福清是這個小康人家的大家長,這個小男孩出生的時候,他正在京城做官,當抱了孫子的喜訊傳到他耳朵裡時,恰好有一位姓張的高官來訪,於是就給這小嬰兒取了個乳名叫阿張,學名是樟壽,字豫山。可是後來發現,“豫山”的發音和“雨傘”接近,容易引起笑話,也不太好聽,就又改為豫才。到了1898年的時候,他長大了,要去南京求學,又改名為周樹人。

  魯迅出生的年月正處於清朝統治即將瓦解的時期,其時黃昏氣息濃郁。保守落後的古老中國,被外國列強侵略,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聳立在北京城裡的愛新覺羅皇室的金鑾寶殿,也已經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就要走到了盡頭,在中國大地上,正醞釀著新舊時代的大交替。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先生的《鑄劍》?

  二、介紹作者

  魯迅(1881.9.25—1936.10.19),現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正式用筆名——魯迅。被譽為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華蓋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南腔北調集》;〈論文集《墳》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題解

  本文最初發表於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題為“眉間尺”。後收入小說集《故事新編》時改題為“鑄劍”。在這篇小說中,魯迅沿用了中國古代有關眉間尺的故事框架,賦予了它鮮明的時代和個性特徵,使之成為魯迅短篇小說中的傑作。

  2、結構

  本文共四節,按情節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小說故事的緣起。寫眉間尺聽母親講父親為大王鑄劍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決心為父報仇。

  第二部分(第2、3節):小說故事的主體部分。是“復仇”的完成。其中第2節寫眉間尺與黑色人的相遇。第3節寫黑色人殺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節):復仇後的情景。作者重在諷刺臣子們的可笑與昏庸無能。

  五、瀏覽課文,把握眉間尺與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一)眉間尺形象分析

  1、眉間尺的母親最初為什麼認為眉間尺的“父親的仇是沒有人報的了”?

  討論,明確:因為母親認為眉間尺的“性情還是那樣,不冷不熱地,一點也不變”。

  2、從這一節裡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眉間尺的性情究竟是什麼樣的。

  討論,明確:在眉間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惡如仇的一面,又有軟弱優柔的一面,而且他還缺少徹底懲惡的決心。

  比如:作者寫他憎惡老鼠,所以當聽到老鼠落水的聲音時,他心裡非常高興,而且抱著一種賞玩的態度在看落入水甕中的老鼠,可是當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時候,“卻忽然覺得它可憐了”,於是伸出蘆柴去救老鼠,但當他看見老鼠的全身,“溼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覺得可恨可憎得很”,於是“用蘆柴在它頭上搗了幾下,叫它趕快沉下去”。可是當那老鼠“已經不能動彈,不過沉浮在水中間,有時還向水面微微一跳”的時候,眉間尺又覺得很可憐,隨即“折斷蘆柴,好容易將它夾了出來,放在地面上”。當老鼠“四隻腳運動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來逃走”時,他卻“不覺提起左腳,一腳踏下去”,踩死了老鼠。

  眉間尺在對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現出一系列心理的變化,這些變化可以看出他內心充滿了矛盾,而且他還只是一個剛剛十六歲的少年,正因為如此,他的母親才會感到憂慮,認為眉間尺的“父親的仇是沒有人報的了”。

  3、眉間尺的性格是否就是這樣一直持續下去?是什麼使他發生了改變?

  討論,明確:隨著情節的展開,眉間尺的性格開始發生了變化,促使他產生如此變化的,有母親對他優柔性情的失望,也有父親被大王殺害的悲壯。

  母親的失望“使他冷得毛骨悚然”,這是眉間尺為不能替母親分憂而產生的自責。父親被大王殺害時的凜然與慷慨,更使眉間尺被深深地打動了,“眉間尺忽然全身都如燒著猛火,自己覺得每一枝毛髮上都彷彿閃出火星來。他的雙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響。”

  這時的眉間尺,“復仇”二字已經在他的心中紮下了根。這是眉間尺性格的一次重大轉變。

  4、性情改變後的眉間尺是否足以擔當替父報仇的重任?

  討論,明確:作者筆下的眉間尺,“他覺得自己已經改變了優柔的性情;他決心要並無心事一般,倒頭便睡,清晨醒來,毫不改變常態,從容地去尋他不共戴天的仇讎”,“但他醒著。他翻來覆去,總想坐起來”。作者借這段描寫暗示:眉間尺雖然性情上有了改變,但仍有許多東西需要他去學習。

  從後面的情節來看,當眉間尺在城裡準備刺殺大王的時候,他雖然勇氣十足,但顯得有些莽撞,特別是當他與那些圍觀的閒人發生衝突的時候,眉間尺顯得缺少與“看客”打交道的經驗,有些手足無措。

  但無論如何,眉間尺為父報仇的信念卻越來越堅定。

  5、眉間尺為什麼會相信黑色人的話自刎,而把復仇任務交給黑色人來完成?

  討論,明確:眉間尺與黑色人的對話,是眉間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轉變。他在對話中接受了黑色人的“復仇”理論,那就是堅決、徹底地“復仇”,要對一切罪惡進行審判,而這樣的復仇是不需要任何名義與藉口的。所以眉間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話,然後自刎,而把復仇任務交給黑色人來完成。

  (二)黑色人形象分析

  1、黑色人為眉間尺出謀劃策是為了什麼?

  明確:表面上看黑色人為眉間尺出謀劃策,是因為“我一向認識你的父親,也如一向認識你一樣”。但正如黑色人自己所說:“……我要報仇,卻並不為此。聰明的孩子,告訴你罷。你還不知道麼,我怎麼地善於報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靈上是有這麼多的,人我所加的傷,我已經憎惡了我自己!”他的出發點就是純粹的“復仇”,而不是什麼私心。

  2、黑色人為什麼找眉間尺要他的頭和劍?

  討論、明確:這正是黑色人的精明所在,因為他要藉此來使大王喪失警惕,以便在適當的時候尋找機會刺死大王。

  3、黑色人在刺死大王之後,為什麼也要自刎?

  討論、明確:黑色人的自刎並不是一種絕望的表現,而是為了更堅決、徹底地戰鬥。他對暴虐的大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戰鬥,“他的頭一入水,即刻直奔王頭,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幾乎要咬下來”,不但“不放”“還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頭再也合不上嘴”,“離開王頭,沿鼎壁遊了一匝,看他可是裝死還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頭確已斷氣”,才“微微一笑,隨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裡去了”。

  (三)眉間尺與黑色人的性格比較

  討論、明確:二人最主要的是內在精神方面的相似。

  眉間尺與王有殺父之仇,但他作為一個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險惡和敵人的殘忍,性格怯懦脆弱。幾度“可憐”為害甚多的落水老鼠,報仇之前緊張地睡不著覺,一有動靜便“出了一身汗”。但他經過了一番磨鍊,最終也成為了一個堅定的復仇者。

  黑色人與眉間尺並無私交,素無來往,但卻有一個共同的大敵——“王”。他富有鬥爭經驗,瞭解告密者和仇人的動向;他對敵人毫無幻想,他說:“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都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裡全沒有你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要給你報仇!”他絕望於統治下的黑暗世界,默默地但卻堅定地向“王”復仇;他出發時便胸有成竹,有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決心;他善於鬥爭,一入鼎便給了“王”致命一擊。

  可以說,眉間尺是一個現實中復仇者的形象,他有自身的性格弱點,但在復仇的道路上他逐漸成熟起來。黑色人則是作者塑造的一個理想化人物。他始終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冷靜的頭腦,最重要的是他的復仇是那麼徹底,他的復仇精神是那麼強烈。

  四、佈置作業

  思考本文最後一節在文中的作用。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討論、分析“看客”在文中的作用。

  2、討論、分析主題。

  3、分析、品味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內容】

  一、討論、分析“看客”在文中的作用

  (一)眉間尺在進城準備刺殺大王的時候,與一個少年發生爭執,這個少年及周圍的人是一些什麼樣的人?

  討論、明確:“乾癟臉的少年還扭住了眉間尺的衣領,不肯放手,說被他壓壞了貴重的丹田,必須保險,倘若不到八十歲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閒人們又即刻圍上來,呆看著,但誰也不開口;後來有人從旁笑罵了幾句,卻全是附和乾癟臉少年的。眉間尺遇到了這樣的敵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覺得無聊,卻又脫身不得。這樣地經過了煮熟一鍋小米的時光,眉間尺早已焦躁得渾身發火,看的人卻仍不見減,還是津津有味似的。”

  從作者的描繪中可以看出,這些人是一些無聊的看客、閒人,他們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十分願意欣賞別人的難處與尷尬,以此排遣自己內心的空虛與無聊。

  (二)作者在這時寫出這樣一些人,有什麼用意?

  討論、明確:作者一方面以此表現眉間尺涉世不深,不會機智處理問題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寫出了一種冷酷的社會現實,眉間尺——一個就要去完成復仇大業只有十六歲的少年,是孤獨的,沒有什麼人能理解他的舉動。

  (三)本文的主題是十分冷峻與嚴肅的,但在文中卻出現了這樣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們的出現與本文的主題是否矛盾?

  討論、明確:這種情節表面上似乎與主題無關,但魯迅所描繪的這樣的人物形象在其他作品中並不少見。正是這些閒人,使“他走進無物之陣,所遇見的卻是對他一式的點頭。他知道這就是敵人的武器,是殺人不見血的武器,許多的戰士都在此滅亡,中了炮彈一樣,使猛士無所用其力”。那正是這些愚昧麻木的國民,深受重壓而至死不悟。不僅殘害自己還束縛別人;正是這些麻木的靈魂使夏瑜(魯迅小說《藥》中的革命者)的血白流。今天又使眉間尺掉進了“無物之陣”而無所用其力。

  文中寫道,七天之後,是落葬的日期,全城很熱鬧,城裡的人民,都奔來瞻仰國王的“大出喪”,“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叢中出現。幾個義民很忠憤,嚥著淚,怕那兩個大逆不道的逆賊的魂靈,此時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禮,然而也無法可施”。這就是魯迅曾在“幻燈片”中見到過的民眾,是作者深愛著但又憎惡的“路人”。他們與為“復仇”而獻身的眉間尺和黑色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強烈的反差。

  作者藉此來表現自己作品中多次出現的一個主題,那就是改造“國民性”的問題,在這裡,我們又一次看到改造國民性的必要與艱鉅。

  二、分析主題

  討論、明確:在回顧自己的半生經歷時,魯迅曾說:“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懷疑什麼?懷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者,他們假借革命的名義,殺害了多少無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他深切感到:“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墳娜拉走後怎樣》)。辛亥革命果實之被篡奪,秋瑾、徐錫麟等的壯烈犧牲,袁世凱的大殺革命者,“五卅”慘案,“女師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軍閥血腥屠殺手無寸鐵的青年學生,魯迅的學生劉和珍等倒在血泊中……這些“血的遊戲”把魯迅壓抑得喘不過氣來,也激發了他的反抗的、復仇的怒火。《鑄劍》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構思的。作者就是要透過本文,來表達出自己強烈的“復仇”精神。

  三、分析描寫人物的方法

  本文描寫人物的手段多樣,請舉例加以說明。

  討論、明確:

  1、簡潔的外貌描寫

  例如:“前面的人圈子動搖了,擠進一個黑色的人來,黑鬚黑眼睛,瘦得如鐵。他並不言語,只向眉間尺冷冷地一笑,一面舉手輕輕地一撥乾癟臉少年的下巴,並且看定了他的臉。”這個句子寫出了黑色人的特點,強調了他的“瘦”,給人一種堅毅、冷酷、嚴峻的印象。

  2、精練的語言描寫

  例如:“你不要悲哀。這是無法逃避的。眼淚決不能洗掉運命。我可是早已有準備在這裡了!”眉間尺的父親帶著凜然與堅定在向自己的妻子冷靜地交待後事,“眼淚決不能洗掉運命”一句,寫出了人物的性格。

  3、細膩的心理描寫

  例如:“他看見他的母親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彷彿身體都在顫動;低微的聲音裡,含著無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轉眼間,又覺得熱血在全身中忽然騰沸。”寫出了眉間尺面對母親時的複雜心態,既有內心的愧疚,又有為父報仇的激動。

  4、生動的細節描寫

  例如:“一個最有謀略的老臣獨又上前,伸手向鼎邊一摸,然而渾身一抖,立刻縮了回來,伸出兩個指頭,放在口邊吹個不住。”活化出老大臣的醜態,具有強烈的諷刺效果。

  四、佈置作業

  比較魯迅小說《藥》《阿Q正傳》中的“看客”形象與本文中的“看客”有哪些相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