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魯迅自傳的教案

魯迅自傳的教案

魯迅自傳的教案

  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化巨人。以下是魯迅自傳的教案,歡迎閱讀。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生字、解詞。

  2、學習運用樸素平實而又蘊含深情的語言來寫作。

  3、學習傳記文體把握人物精神實質的寫作方法。

  4、學習傳記文體高度的概括性。

  二、課文字詞(分發,不然教學進度來不及)(按其在課文中出現的順序)(板書出字詞)

  自傳(zhuàn):

  學力:在學問上達到的程度。

  生計:生活;維持生活的辦法

  變故:意外發生的事情。

  乞食者:要飯的人。乞:乞討。

  籌辦:籌劃辦理。

  幕友:舊時軍隊或行政部門裡由長官私人聘請的人員,協助辦理文案、訴訟、錢糧等事物、俗稱師爺。

  衰落:(事物)由興盛轉向沒落。

  維新:wéixīn反對舊的,提倡新的。通常指變舊法,行新政。

  學籍:登記學生姓名的冊子,轉指作為某校學生的資格。

  紹(shào)興:

  段祺( qí)瑞 :北洋軍閥皖系的首領。

  廈(xià )門: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彷徨:pánghuáng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侮蔑:wǔ miè輕視;輕蔑。

  川資:路費。

  隨喜:隨著眾人做某種表示。

  失怙:hù喪父。

  三、課文朗讀:

  四、課文導語:

  “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五、常識(分發)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省紹興人。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等。

  本文初稿寫於1925年,1925年5月26日,魯迅為俄文譯本《阿Q正傳》作序,並附著者自敘傳略。1930年5月16日,魯迅在此傳略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魯迅自傳》。增補內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間的工作簡歷和著作。寫作初稿時作者尚住北京,修訂時則在上海。

  自傳記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經歷和寫作成果,表現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和深沉的愛國思想。

  六、 課內問題--串講:(含語言分析)(板書出題目)

  1、文章內容:

  A、少年變故:出生時間、地點、父母簡況、家庭變故、寄居親戚、 父病重三年去世

  B、青年求學:18歲考入水師學堂,半年後改進礦路學堂, 畢業後日本留學,仙台醫專兩年,棄醫從文。

  C、回國工作:杭州執教、紹興教務長, 師範校長、教育部員,北大講師、廈門教授,中山大學教授、往上海。

  D、著述情況。

  2.魯迅的家世是怎樣的?

  參考:魯迅本姓周,名樟壽,後改為樹人;號豫山,後改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擔任內閣中書,家裡有四五十畝水田,不愁生計。其父雖沒做官,但也是讀書人。周家是—個典型的書香門第。

  3.出生於這樣的家庭,魯迅的童年過得怎樣?描述一下。

  參考:一個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愛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顧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樂園,有博學的老師指點,又受著書香門第的薰陶,魯迅的童年應該說是很幸福的。

  4.魯迅家遭遇了怎樣的一場變故?家庭景況淪落到怎樣的.境地?

  參考:魯迅的祖父涉嫌科場舞弊,被罷官下獄。獄中的打點需要錢,父親一病三年也需要錢,家道急劇衰落,以至於學費都無法籌措。且家庭敗落後,親戚族人也都一個個換了嘴臉。這種急劇的變化,使魯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態的炎涼,人生的陰暗面。從而形成了魯迅強烈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作者只好“寄住在一個親戚家裡”。一個“寄”字寫出了什麼?

  提示:一個“寄”字,就把家境的困難程度點化出來:寄人籬下,必受冷遇,“乞食者”的滋味是何等難忍!

  ▲家中變故,寄人籬下,“決心回家”,

  表現作者自尊自愛自強的品格。

  ▲、“……因為我總不肯學做幕友或商人,——這是我鄉衰落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句中“兩條路”是指什麼?魯迅為什麼不走鄉間子弟的老路?

  提示:“兩條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總”字寫出了家人或親友屢次勸他去走那條“衰落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的現實和他屢次堅決拒絕的態度。作者厭惡做官老爺的師爺,不齒做商人。

  6.魯迅為什麼考入水師學堂後很快又改進礦路學堂呢?

  參考:俗話說:“便宜無好貨”,魯迅因為沒錢求學,無奈選擇了為當時所不取的水師學堂,雖然不要學費,但教員水平極差,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直到魯迅離開二十年後,江南水師學堂還有教員公然在課堂上斷言:“地球有兩個,一個自動,一個被動,一個叫東半球,一個叫西半球。”

  7、魯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幾次重大轉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魯迅怎樣的思想?

  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轉折:

  (一)從考入南京水師學堂到“改進礦路學堂”,這是作者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表明思想進步,想走實業救國的道路。

  (二)到東京留學決意學醫,為了祖國的強盛,民族的振興,走上醫學救國的道路,這是作者思想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三)棄醫從文,學文學,走上文學救國的道路,這是作者思想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這三次大的轉折,隱含了魯迅先生思想發展變化的軌跡,特別是第三次重大轉折,直接表露出魯迅先生一心為了救國救民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新文藝。”句中“較為廣大的運動”是指什麼?

  提示:“較為廣大的運動”是指用文藝來宣傳群眾,改變國民的精神。

  8.請同學們結合時代背景,談談對魯迅回國後,從這個學校輾轉到另一個學校的理解。

  魯迅就像一頭困獸,為生活,更為救國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舊中國左衝右突。

  9、魯迅先生走上文學救國的道路後,在文學創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提示:主要創作成果——兩本短篇小說集,即《吶喊》、《彷徨》。一本論文,一本回憶記,一本散文詩,四本短評。還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一本編定的《唐宋傳奇集》。“初做小說”即指《狂人日記》,這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聲討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是魯迅文學創作中戰鬥性、革命性很突出的作品。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等皆收於《吶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集:《野草》

  論文集:《墳》

  四本短評:《華蓋集》《熱風》《華蓋集續集》《而已集》

  10、傳記是以寫生平事蹟為主的,而第四段寫的是著述情況,是否可以刪除?

  不可刪除。因為魯迅不但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偉大的文學家。他一生的革命實踐與文學創作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文學創作是他歌頌人民、宣傳真理、打擊敵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顯然,刪去這段,傳記就會有很大的缺陷。

  11、語言揣摩:

  A、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範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到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

  這段話表明作者回國後由於政局混亂和社會**,幾乎到了謀生艱難的地步。從“第二年就走出、第三年又走出、到底被拒絕了”,這些語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失望、傷感、憤慨交集的情緒。

  B、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

  被政府通緝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但先生卻用輕描淡寫的語氣表達出來,充分體現了先生蔑視反動政府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12、講解傳記的特點

  ①短小精悍;②不鋪陳細節;③語言簡捷嚴謹。

  傳記是用來記敘。人物生平事蹟的文章,也簡稱“傳”。

  從創作方法來說,它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以記敘翔實的史實為主的歷史性傳記;另—類屬文學範疇,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寫各種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面貌及其歷史背景,這是傳記文學。

  從篇幅長短來說,它可以分為大傳和小傳。小傳一般在千字上下

  從立傳人物來看,又分為自傳和他傳。自傳是敘述自己生平經歷的書或文章;他傳是記敘別人的思想·、經歷、言行的傳記,一般是對在某個方面有突出成就並有較大影響的人寫傳。請同學們把本文按各種分法一一歸類。

  本文屬於自傳、小傳和歷史性傳記。

  13、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偉人為鏡,得必大於失。有人說,交一位好朋友是一筆財富,歷史上的偉人很多,如果讓你以偉大為友,你會選擇哪一位,為什麼?

  如果你覺得自己還不夠堅強,請去讀《貝多芬傳》如果你覺得自己還缺乏毅力,請去讀《居里夫人傳》。以偉人為友,會讓我們受益終生。

  七、中心思想:

  八、課文引申:——名言等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

  2、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答客誚)

  3、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魯迅題三義塔)

  4、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恆心,是很不好的。

  5、哪裡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6、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7、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8、我好像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 、血。(魯迅說,許廣平載於《欣慰的紀念》)

  9、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故鄉》)

  10、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11、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12、其實先驅者本是容易變成絆腳石的。

  13、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14、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了。

  15、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

  16、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17、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18、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19、懷疑並不是缺點。總是疑,而並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20、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

  21、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

  22、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華蓋集》中《這個與那個》的第三部分《最先與最後》)

  九、擴充套件資料(分發)——課外閱讀

  十、習題講解:

  十一、作業設計:

  1、抄寫解釋字詞及摘句(造句)

  2、

  十二、文章總結:佳作選登:

  《自嘲》

  運交華蓋意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是魯迅舊體詩中最為人稱頌的一首。他以幽默的筆調,描寫自己在***文化“圍剿”中的艱難處境,但他從容鎮定,頑強應戰,表現出“為敵為我,了了分明”的階級愛憎,和“喜笑怒罵,皆成文章”的戰鬥風格。雖然如此,但這首詩的感情還是十分深沉的。有一次,魯迅把詩的意思講給內山完造聽,聽的人哭了,魯迅也哭了。因為他處在八面攻擊之中,想到自己的處境,想到中國人民的將來,他怎能不悲憤,不落淚!?這首詩充分體現魯迅一生高貴的革命品質,因而得到崇高的評價。

  1903年,魯迅在照片背後,寫下一首《自題小像》的詩,送給許壽裳: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這是一首動人的愛國主義詩篇,在這裡,魯迅表示了對於祖國命運的深沉關切和憂思,流露了他對於廣大人民在封建統治下愚昧、不覺悟的憤慨和焦慮,抒發出他的某種寂寞的心情,同時他還立誓要為祖國的復興獻出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這是他畢生遵守的最可貴的誓言。全詩採用各種形象化手法,熔鑄成慷慨悲歌的風格,顯現一位憂國憂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不堪孤寂、求索奮鬥的青年愛國者的光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