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清照> 聲聲慢李清照導學案

聲聲慢李清照導學案

聲聲慢李清照導學案

  引導語: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逐件事一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下面是這首詞的導學案,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學習總目標】

  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感悟《聲聲慢》中的沉重複雜的“愁”情及其表現手法。

  第一課時(老師用)

  【學習目標】

  1.重點朗讀,以聲傳情,把握李清照婉約詞風格之美。

  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背誦《聲聲慢》中的名句,提高審美情趣。

  3.初步感悟作品所達到的重現淒涼情境和悽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自主學習】

  一、鞏固舊課

  1. 背默初中學過的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2.此詞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溪亭遊玩時的情景。透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 無憂無慮 的生活和 閒適 的心情,用一個字概括,就是“ 樂 ” 。

  二、進入新課

  1.誦讀《聲聲慢》。

  2.這首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哪句話直接傳達出了這種感情?並指出詞眼所在。

  答:這首詞寫了李清照南渡後的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國之思、亡國之痛和理想破滅後的失望交織而成的 愁苦 感情。 “怎一個愁字了得!” 直接傳達了這種感情。“愁” 是該詞的詞眼。

  三、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1.李清照,(1084—約1151),宋代著名 婉約 派女詞人,號 易安居士 。父親李格非很有學問,母親王氏知書能文,文學氣氛濃厚計程車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歲時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生活優裕,與丈夫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

  2.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南逃,重新立國,史稱南宋。從此,李清照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夫妻二人被迫逃離山東青州故鄉,倉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後,(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趙明誠奉詔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後,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難民一樣,漂泊在杭州、紹興、台州、溫州、金華一帶,始終無安身之所,過著動盪無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後在顛沛流離中死於杭州。

  3.前期悠閒的少女和少婦生活使她前期的詞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如 《醉花陰》 ;南渡後,生活的苦難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含蓄深沉,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如 《菩薩蠻》 、 《武陵春》 、《聲聲慢》等。《聲聲慢》是李清照震動詞壇的名作,作者也因此被譽為 婉約派正宗 詞人。

  4.清代沈謙讚歎婉約派詞家二李“極是當行háng本色”,“詞家二李”指的是 南唐後主李煜 和 南宋時期的李清照 。清代王士嫘léi將號易安居士李清照)與

  辛棄疾(字幼安) 並稱為“濟南二安”。

  四、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

  (1) 悽悽慘慘慼戚 慼慼: 憂愁悲哀的樣子。

  (2)乍暖還寒時候 乍: 讀zhà,初,剛。這裡指寫深秋忽冷忽暖的多變氣候。

  (3)最難將息 將息: 調養,靜息。

  (4)有誰堪摘 堪:能夠。意思是沒有人能有摘花的興致。

  (5)怎生得黑 得:捱得到。怎樣捱得到天黑呢。

  (6)梧桐更兼細雨 更兼:更加上,更夾雜著。意為細雨打在梧桐上。

  (7)怎一個愁字了得 了: 概括。一個愁字怎麼能概括得了。

  五、朗誦課文,初步感受

  ①聽錄音朗讀。詞中平聲音字較多,平聲音的延長性使感情深沉蒼涼。故朗讀時用低沉的語調、緩慢的語速以傳達深沉的愁苦情感。

  ②有感情地自由朗讀和齊讀,要求讀出愁苦感。

  【合作探究】

  《聲聲慢》創設淒涼意境,傳達愁苦感情出奇美妙,堪稱抒情寫意的佳作。總結前人研究,最突出的手法有兩點,請把它概括出來,並舉出具體例句。

  答:1.借疊字的運用,直接渲染淒涼心境。(直接抒情)

  2.借情境意象的鋪敘,間接表現悲苦心情。(間接抒情)

  具體例句是:

  直接抒情的:“悽悽慘慘慼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間接抒情的:①借鋪敘情境抒情的:“尋尋覓覓”、“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②借意象描述抒情的:上闋有淡酒、急風、過雁,下闋有黃花、梧桐、細雨。

  【目標檢測】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 次第:光景、狀況。 )

  A.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敵:對付、抵禦。

  B.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憔悴損:指菊花在風雨中凋零滿地,顯得非常衰敗。一說指詩人面容愁苦黃瘦。損,詞尾,無實義,相當於“煞”。

  C.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怎生:怎麼能夠。

  D.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次第:時候。

  2.將詩歌散文化是理解詩詞的最便捷的方法和途徑,請將《聲聲慢》改譯成散文。

  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於是淒涼、慘痛、悲慼之情一齊湧來。深秋驟熱又驟冷的時候,最難以調養靜息。喝幾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擋晚上大而急的寒風。正在傷心之時,傳書的大雁飛過去了,卻原來是以前舊相識的。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沒有人能有摘花的興致。守在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樣捱(ái)到天黑啊!細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黃昏時分,綿綿細雨還是發出點點滴滴的聲音。這種光景,一個愁字怎麼能概括得了呢!

  3.背默《聲聲慢》。

  《聲聲慢·悽悽慘慘慼戚》導學案

  第二課時(老師用)

  【學習目標】

  1.理解這首詞巧妙運用疊字、鋪敘和藉助意象來抒發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

  2.結合作者的身世遭遇對作品進行鑑賞,領悟詞作形象、聲韻的悽美魅力。

  3.把握《聲聲慢》中的沉重複雜的離亂苦楚和憂患餘生的悲哀。

  【自主研習】

  一、在這首詞裡,有一句話被歷代詞家異口同聲贊為千古絕調,請找出來。這一句話在

  形式上有何特點?在全詞中起怎樣的作用?又是怎樣抒發感情的?

  答:這個千古絕調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形式上特點是:巧妙運用疊字(14個字,7組疊字)

  在全詞中起的作用是:為全詞定下哀婉淒涼的感情基調,使全詞富有音樂美,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增強了感情。

  抒發感情的手法是:十四字,三個疊字句,從神態、環境、心情三方面分三個層次由外在環境逐步寫到人物的內心感受,並最終把人物內心深處的悲哀、孤獨、寂寞與苦痛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每一個層次的疊字之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也同樣是由淺入深地逐步推進,感情極為強烈。

  【合作探究】

  《聲聲慢》抒發的是國破、家亡、夫死後那種濃重的悲痛與哀愁,是詩人遇人不淑、顛沛流離和孤苦無告的反映。通篇純用白描,層層鋪寫,滿紙嗚咽。詞評家評為“千古創格”、“絕世奇文”,堪稱抒情寫意的佳作。

  縱觀全詞,創意傳情出奇美妙,妙就妙在創設兩個場景、五幅畫圖來表現一個離亂女子抒發國破家亡的悲痛哀愁之情。

  一、閱讀全詞,從內容層次入手,探究作者創設出的兩個形象場景。

  ①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從神態、環境、心情三方面創設出第一個形象場景:離亂女子若有所失哭泣尋覓的形象場景。( 離亂女子哭泣尋覓 )

  ②餘下所有詩句透過意象描述創設出第二個形象場景:離亂女子孤苦無告哀憐獨坐的形象場景。( 離亂女子哀憐獨坐 )

  二、探討兩個形象場景包藏的五幅畫圖。

  請發揮想象,揣摩詞人心境,仿照示例樣式,用第一人稱“我”描述作者構思的圖畫,再立上標題,然後概括寫出離亂女子的悲苦心境。(小組內交流各自描述畫面,然後向全班展示。意思對即可)。

  示例:第一幅:陋室冷清圖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神態),可眼前一片冷冷清清(環境),什麼也沒有,一股淒涼、慘痛、悲慼之情一齊湧上心頭(心情),我坐立不安,彷徨無主,腸痛心碎,伏枕而泣。

  ——離亂女子若有所失,低聲嗚咽、泣不成聲。

  第二幅:秋寒風急圖

  這天氣忽暖忽冷,真叫我難以適應啊。就憑著這三杯兩杯的淡酒,又怎麼能夠抵擋得了這寒冷的秋風啊!

  ——離亂女子疲憊嘆息:生活艱難,年老多病,幾杯淡酒,何以消愁?

  示例:第三幅:舊雁南飛圖

  我抬頭看去,又見北雁南飛,這情景和以前多麼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愛人的訊息了!雁兒雁兒……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