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清照> 李清照如夢令原文翻譯

李清照如夢令原文翻譯

李清照如夢令原文翻譯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必須認真進行閱讀,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水平,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清照如夢令原文翻譯,歡迎閱讀參考!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註釋:

  疏:指稀疏。

  捲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濃睡:酣睡,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講解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功效一醒覺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因而,她急問清算衡宇,啟戶捲簾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氣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捲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捲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捲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創作背景】

  此為憶昔之詞,非當時當地所作。李清照十八歲之前到汴京,二十四歲時,翁舅趙挺之被罷相,不久她便隨丈夫趙明誠“屏居鄉里十年”,離開京城到了青州,也離開了與她有詩詞唱和之誼的前輩晁補之、張耒等人。趙明誠是金石學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創作雅興,一度轉移到與丈夫共同蒐集、整理、勘校金石書籍方面。所以此詞當是作者結婚前後,居汴京時,回憶故鄉往事而寫成的,也就是詞人十六七歲至二十三四歲之間的作品。細審作者行實,此詞大致可繫於她十六歲(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時,是時她來到汴京不久,此詞亦當是她的處女之作。

  【名家點評】

  現代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別見楊金本《草堂詩餘》’前集捲上,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卷四,誤作無名氏詞,注“或作李易安。”(《詞林萬選》所注或作某某,殆為毛晉所加,非楊慎原文。)又見《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卷一、《唐詞紀》卷五、《古今詞話·詞辨》捲上、《歷代詩餘》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詞話》,俱誤作呂洞賓詞。

  現代唐圭璋《百家唐宋詞新話》:李清照《如夢令》第一句雲“常記溪亭日暮”,“常”字顯然為“嘗”字之誤。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原為抄本。並非善本,其誤抄“嘗”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卷十一荷花門內引此詞正作“嘗記”,可以糾正《樂府雅詞》之誤,由此亦可知《全芳備祖》之可貴。縱觀當代選本,凡選清照此詞者無不作“常記”,試思常為經常,嘗為曾經,作“常”必誤無疑,不知何以竟無人深思詞意,沿誤作“常”。以訛傳訛,貽誤來學,影響甚大。希望以後選清照此詞者,務必以《全芳備祖》為據,改“常”作“嘗”。

  現代吳小如《詩詞札叢》:我以為“爭”應作另一種解釋,即“怎”的同義字。這在宋詞中是屢見不鮮的。“爭渡”即“怎渡”,這一疊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計想著怎樣才能把船從荷花叢中劃出來,正如我們平時遇到棘手的事情輒呼“怎麼辦”、“怎麼辦”的口吻。不料左右盤旋,船卻總是走不脫。這樣一折騰,那些己經眠宿灘邊的水鳥自然會受到驚擾,撲拉拉地群起而飛了。檢近人王延梯《漱玉集註》,“爭”正作“怎”解,可謂先得我心。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翻譯: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划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麼渡,怎麼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註釋:

  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溪亭:臨水的亭臺。

  日暮:黃昏時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興盡:盡了興致。

  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後,這裡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不小心進入。

  藕花:荷花。

  爭渡:怎渡,怎麼才能劃出去。爭(zen),怎樣才能

  驚:驚動。

  起:飛起來。

  一灘:一群。

  鷗鷺:這裡泛指水鳥。

  講解:

  有時候,一件細小的、但饒有興味的往事,會反覆出現在你的記憶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當時經歷的生動情景,會歷歷如畫,在眼前重現;當時的興奮和激動,也會再次在心頭湧現,印象還是那樣的新鮮。如果你是一個有才能的文學家,你就會真實地描繪出這種經歷和心情,吸引讀者也進入你再現的那個境界,分享你的激動。

  這首《如夢令》就是這樣的作品。這是李清照為追記一次有趣的郊遊而寫的。作品中第一句說明了這是已經過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邊的一個亭子裡,傍晚的時候。一個“常”字,表明這件往事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時常引起她的回憶。在那裡作什麼?第二句告訴我們,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經到了不認識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顯然,她是在一邊欣賞郊野的景色,一邊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剛剛到了那裡,是在那裡已經遊賞了相當長的時間了。“興盡晚回舟”,是說在玩賞的興致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之後,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時所乘的小船,掉轉船頭,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後果產生了。由於天色黯淡,特別是醉眼模糊,辨認不清歸路,把船划進了一片密集的荷花叢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從藕長出來的,所以在詩詞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詞調的要求,這裡不用荷花,而改稱“藕花”。這時,她心慌意亂是可想而知的了。怎麼辦呢?怎麼樣才能劃出荷塘?怎麼樣才能劃回家去?正好,按詞調,這裡需要重複一遍相同的兩個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處地填寫了“爭渡,爭渡”。這裡的“爭”,作怎麼講。“爭渡”,這裡是怎麼劃出去的意思。“爭渡,爭渡”,重複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當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樣才能劃出荷塘回家時,想必是在胡亂地划動著小船,去找尋一條歸路。忽然聽得,呼啦啦一片響聲,從河灘上飛起了一群被小船驚起的水鳥。“鷗鷺[ōulù]”,鷗和鷺都是水鳥。小詞寫到這裡,戛[jiá]然而止。至於下文如何,就留待讀者自己去想象了。想來,可能是驚飛的水鳥,嚇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頭腦清醒了一些,終於能夠尋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詞中不是流水賬式地寫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裡怎麼玩,只在字裡行間把經過作了交代。作者也並沒有寫“我玩得多麼高興呀”之類,而只用了“常記”、“沉醉”、“興盡”、“晚”幾個字,就把她遊賞的歡快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善於剪裁,僅僅截取了醉歸途中、誤入荷塘、驚飛水鳥這個“鏡頭”,稍加點染,就寫出了她這次郊遊中不同一般、最難以忘懷之處,使讀者不僅如臨其境,也如聞其聲。總之,這首小詞,雖然並無深意,但寫得簡練、生動而傳神,今天讀來,還是引人入勝的。

  另外,一個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遊玩,還喝得大醉,這在今天也是不多見的,在封建禮教重壓之下的宋代,那就更為稀罕了。這也表現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個方面。

  作者生平簡介: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計程車大夫的家庭。父親李格非是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李清照一生經歷可以宋室南遷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

  由於家庭的原因,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李清照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李清照的'成長,與她所處的自然環境也是分不開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時間是在風景如畫,人文薈萃的家鄉歷城渡過的。大約在她五六歲時,因父親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隨父母遷居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她是在東京長大的。那時候,北宋統治階級享樂成風,東京表面上仍極繁榮。李清照作為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由於封建禮教的禁錮,不可能像男子一樣走出家門。接觸整個社會。但她畢竟出身於城市,不像鄉村地主家裡的女子那樣閉塞。她不僅可以划著小船,嬉戲於藕花深處,而且可以跟著家人到東京街頭,觀賞奇巧的花燈和繁華的街景、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愛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說明了她曾經受過故鄉山東的涵育。而她在愛情描寫上的"毫無顧忌",顯示了都市社會風氣和文學氣氛對她的薰染。

  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婦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當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歎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後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蒐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壞無能,自毀長城。

  同年,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亂中,趙明誠縋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對其心灰意冷,並於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烏江時寫下有名的《夏日絕句》,贊項羽諷明誠,趙明誠自感羞愧,心情鬱郁,後死於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時,張汝舟(一作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婚後,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並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而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甚至到後來的拳腳相加。之後,李清照發現張汝州的官職來源於賄賂,便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印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苦。李清照入獄後,由於家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釋放,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

  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

  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汙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拓展閱讀:改寫李清照《如夢令》

  時常想起那一次在溪亭飲酒時的情景——

  我坐在溪亭裡觀賞著那千姿百態的荷花,只覺得自己被眼前的荷花深深吸引了——有的含羞待放,粉紅的花苞鮮嫩可愛。有的剛剛綻放,幾隻蝴蝶就迫不及待地鑽了進去,那裡面橢圓形的花蕊約有一寸長。盛開著的荷花,潔白柔嫩得像嬰兒的笑臉,甜美、純潔、惹人喜愛。先前熱熱鬧鬧開過的荷花呢,花瓣雖然凋謝了,蓮蓬卻依然挺立在荷葉中,蓮蓬上嵌滿了綠寶石似的碧綠色的小顆粒,這就是孕育著新生命的種子。遠遠望上去,一株荷花就像是一個數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這些景象構成了一幅充滿詩意的《夏日荷花圖》。

  看著這美妙絕倫的景象,我深深陶醉其中,自己彷彿也變成了一株荷花,在微風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我坐在溪亭裡一邊觀賞著這隻有天上人間才有的美景,一邊品嚐著千年陳釀。沒想到我如此不勝酒力,才喝了幾杯,就酩酊大醉了,坐也坐不穩,只覺得自己的身子飄飄悠悠,彷彿自己來到了人間仙境。我又覺得自己真是快活似神仙呀!

  不知不覺中,天已經漸漸暗淡了下來,直到自己的興致被時間的流逝給消耗得差不多了,才想起自己該回家了。我搖搖擺擺的走上小舟。可這時,我還有些醉意,早就把回家的路線給;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我只好憑著自己朦朧的記憶前進。可是自己搖櫓的手不聽指揮,你讓它往北搖,可是它偏偏和你作對,把櫓往南搖;你讓它把櫓往南搖,可它卻往北搖。行的船跌跌撞撞,好像是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童一樣。沒想到,我竟然把小舟給搖到了藕花的深處。

  此時,我驚出了一身冷汗,頓時酒也醒了,看到自己身處在藕花的深處,四周都被荷花給籠罩著。我頓時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我拼命的搖著船櫓,可這荷花比我人還要高,怎麼劃也無濟於事。可我搖櫓的聲音卻驚動了荷葉叢中一群水鳥,它們撲稜稜地飛起,直上雲霄。

  我像一隻洩了氣的皮球癱在了船艙裡,在這種無人之境的環境中我該如何是好呀!最終,我只得在船艙中度過了這漫長的一夜。

  那一夜以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

  李清照名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夏日絕句》

  英雄永遠是英雄,不會因為任何不利的條件而改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五陵春》

  時過境遷,萬事皆休,想說還沒說呢,眼淚就流下來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聲聲慢》彷徨、無助、寂寞、無聊、無望。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鷓鴣天》

  與其作無可奈何的懷鄉之想,不如依舊開懷暢飲,一醉方休,不要辜負了這眼前盛開的菊花。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如夢令》歲月無情,自然依舊春來秋往,相思的苦令人無限憂傷,相思苦一種,閒愁的是倆人。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我的愁苦相思重啊,小船都載不動。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相思的苦是沒法排遣的,縐著的眉頭方才舒展,而愁悶的思緒又湧上了心頭。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

  此時此地怎麼能不令人傷感呢,西風吹捲起珠簾,是一個面容瘦削不堪的我。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

  蟬在鳴叫,看到綠綠的樹葉中小小的花朵,唉,花無百日紅,葉有一時綠啊。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鳳凰臺上憶吹簫》

  近來我這樣消瘦,並不是因為喝了過量的酒,也不是因為悲秋,而是相思的人兒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