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化石吟> 《化石吟》教學反思範文

《化石吟》教學反思

《化石吟》教學反思範文

  從匯入環節來看,開始我是以提問的方式來問學生是否知道化石,並且在多媒體中展示了幾張化石的圖片,農村的學生沒有去過大圖書館,更別說博物館,所以這樣設計的目的就在於引起學生的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接著就引導學生進入課文,邊看FLASH播放的課文朗誦影片,邊對照課本朗讀來整體感知,本意是想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圖文結合的閱讀中初步感知全文內容的,但我忽視了初一的學生還沒有這樣的概括能力,他們剛剛從小學進入初中,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畢竟還十分有限,儘管我在揭示答案之前已經引導學生說出了許多關於這首詩歌內容的不同答案,但我沒有就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而展現的是教學參考書上的答案,這是我最大的失誤,因為這些語句學生根本不可能答得上來,到最後只是限制了他們的思維罷了,所以,在接下來的備課和課前準備中我會更加註重讓學生自己去概括內容、組織語言的這一環節。

  連線匯入與整體感知的這一環節的失誤也影響了我接下來的精讀細讀環節。因為學生並沒有透過兩次的朗讀就自己領會全詩的意思,他們對整首詩歌的內容把握是從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得並不透徹,這也限制了他們在精讀文字的過程中的發散性思維。比如在請一位學生讀第三節的時候,有幾個生字“骸”“腐朽”“悄然潛行”“軀殼”等還不是很確定讀音,我應該就這一情況再次著重強調這幾個字的讀音和意思,並引導學生朗讀鞏固,而我只用幾句話強調了一下,並沒有要求學生再讀以鞏固學習,而“軀殼”的“殼”字在糾正字音之後我自己因為平時的習慣在之後的講解中又讀錯了兩次,這也於無形當中讓學生犯迷糊,到底是讀哪個呢,所以這是這堂課讓我最慚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錯誤習慣的確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響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

  另外,精讀品讀這一環節我都是以多媒體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出發點在於讓對遠古生物並不熟悉的學生能夠在看圖識文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因為這個班級的學生基礎普遍比較差,我在提出問題後只請幾位能說出答案的學生談了理解和感受,忽視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這些問題的學生,如“冰冷的'骸骨”、“平凡的真理”、“裹藏”等語句的品析,學生是難以獨立回答完整的,在這裡我沒有讓學生髮揮想象,翻閱資料,獨立思考,最終都以多媒體出示參考書答案作結,導致大部分學生只知道作好筆記來應付作業和考試,也失去了思考的動力和興趣,這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這一點在評課中經過幾位老師的指正,我意識到以後課堂問題的設定要有取捨,有梯度,(課後的題目可以參考採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節都有一個問題,要學會取捨,有重點)難度高的問題讓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而難度中等或較低的問題就留給基礎比較差,認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較差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讓學生多想多說,重視課堂“生成”的問題,在學生講的基礎上作相應的補充,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這樣也落實了新課程標準中“最近發展區”的理念,讓每位學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再者朗讀能力的提高是初一學生的一大目標,又因為這是一篇詩歌,所以朗讀勢必要佔很大的比重。鑑於對學生的瞭解(他們重視分數,有很強的小組競爭意識),我設定了一個小組競賽朗讀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結合齊讀、小組讀、個人讀等方式來落實朗讀環節,雖然學生反映很好,也很積極,但是他們重視的只是自己這組的成績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朗讀能力,所以這於無形之中淡化了語文課的濃郁書香氣。我還沒有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我的普通話比較標準,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朗讀的讀音,我的詩歌朗誦感情比較豐富,能夠為學生做很好的示範),畢竟教師範讀是對學生朗讀的最好引導,他們能透過老師與自己的朗讀對比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所以語文課堂的獨特之處應該是琅琅的讀書聲而不是競賽的吆喝聲,語文課堂應該是以學生感知語言——品味文字——暢談感想為主的練場,而不是競技場,要真正地做到以語文為宗,讓預設為學生而變,讓學生動腦,讓學生會說。

  最後通過幾位老師的指正,我意識到自己的表達和方法上的不足,板書設計還是要引起,再者畢竟不是演講或表演,語文老師的神態和語言表達應該是隨著課堂的進行和學生的反應進行而變化的,雖然微笑是最美的語言,但是還是要時刻謹記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根據課堂生成情況和學生反映情況來調整自己的用語和神態,取得的效果應該會更好。

  綜上,發現自己還是有許多的不足和缺點,但我會本著謙虛的態度一如既往地努力,爭取一次的反思有一次的進步,提高自己的素養的同時,緊跟新課程的步伐,多為學生想,多想學生所想,讓語文課成為學生培養興趣、發揮想象、學會表達的演練場,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