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浣溪沙> 《浣溪沙》鑑賞15篇

《浣溪沙》鑑賞

《浣溪沙》鑑賞15篇

《浣溪沙》鑑賞1

  浣溪沙·洞庭

  張孝祥

  行盡瀟湘到洞庭。楚天闊處數峰青。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①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夜涼船影浸疏星。

  注:①紅蓼,指生在水邊的紅色蓼草。

  鑑賞: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 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 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 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 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 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問題:

  (1)這首詞的上闕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3分)

  (2)詞的下闕使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舉出兩例作簡要賞析。(4分)

  答案:

  (1).上闕寫了遼闊的楚天、青色 的山峰、平靜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繪了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2).①動靜結合,“明”是躍出水面之魚,在這樣的安靜的環境中,靜中見動。②比喻、對比,將雙尾白魚比作“玉刀”,既寫出魚的特徵,也和“紅蓼”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給人強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時是傍晚,而“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轉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現出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的優美境界。(只要任意舉出兩種手法即可)

《浣溪沙》鑑賞2

  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

  李清照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鑑賞

  這首言情小調透過對一個女子的情態的幾個側面摹寫,不僅生動地勾勒出她美麗動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現出人物大膽天真的性格,以及蘊藏在心底的細膩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兩句“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是一副似對非對的偶句。“繡面芙蓉”形容這個女子姣美的面龐宛如出水荷花,光豔明麗;“斜飛寶鴨”是說她把用寶石鑲嵌的飛鴨狀頭飾斜插鬢邊,對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飾妝點;正如古人所說的“粉黛所以飾容,而顧盼生於淑質”,這兩句表示詞中女主角天生俏麗,再加以入時的華飾,就必然產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開”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動態描寫打破了靜物寫生,起到了能將詞中的女子從字面上撥出的奇效;而其中“開”字在這裡用得尤為精巧。詩詞之妙,在於煉字煉句,使一詞一句的含義達到極大的豐富;即如這個“開”字,無疑是指芙蓉花開,但其深層意思未嘗不可以表示詞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錮的愛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來的“眼波才動被人猜”這句神來之筆,便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證。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彎流動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著她內心的喜悅與怕人發現自己秘密的悸慄。越怕人猜,偏會被猜,這便是生活的真實;作者捕捉到這一真實,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恰當地表現出來,更添了幾分韻味。

  下片進一步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前兩句“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是一副較為工巧的對偶句,摹寫出這樣的情景:幽居深閨的懷春女子,完全被“愛而不見”的愁苦與期盼的喜悅所左右,這混雜的感情化為風情萬點,都從她一顰一笑的的面部流露無遺;終於她大膽地展開半張素箋,舞動一隻彤管,把滿懷思念、嬌嗔與幽怨傾瀉給自己深深繫戀著的人。結句“月移花影約重來”寫的是實況?是希冀?還是幻影?無從考定。但這確是一幅絕美的流動著的畫面:月光裡,花影下,玉人雙雙,傾訴著生死相依的情話。

  這首反映愛情的小令,詞語鮮明生動而不失其樸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禮教重重包裹的那個時代,只要不帶任何世俗偏見,便會發現易安筆下的這個秀外慧中的少女多麼可愛,她對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麼真摯、熾烈、大膽;從而也會驚歎這首詞多麼質樸深刻、生氣盎然。

《浣溪沙》鑑賞3

  《浣溪沙·蓮漏三聲燭半條》

  清代:納蘭性德

  蓮漏三聲燭半條,杏花微雨溼紅綃。那將紅豆記無聊。

  春色已看濃似酒,歸期安得信如潮。離魂入夜倩誰招。

  《浣溪沙·蓮漏三聲燭半條》譯文

  夜晚已深,默默地守候著流淚的蠟燭,春天的微雨一點一點地打溼紅花,遙寄的南國紅豆因為離別的愁苦招致埋怨。

  春天已過了許多,那個心底的人未有像潮水一樣守約歸來,撩起在夜晚夢見他的小心思,卻不能將其招入夢中。

  《浣溪沙·蓮漏三聲燭半條》註釋

  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蓮漏:即蓮花漏。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的雨。紅綃:代指紅色花朵。

  那(nèi):猶奈。紅豆,紅豆樹、海紅豆及相思子果實的統稱。古詩詞中常以之象徵愛情或相思等。那將句:意謂愁極無奈之時便將紅豆取出,記下這無聊的心緒。

  信如潮:即如信潮,謂如定期到來的潮水一樣準確無誤。

  倩:請。

  《浣溪沙·蓮漏三聲燭半條》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份不詳,應寫於寒食節將近的寂靜春夜, 為表達對遠方的愛人的思念而作的詞。

  《浣溪沙·蓮漏三聲燭半條》賞析

  這闋詞,是以女子的口吻話離別之情。上闕景起,寫夜深,杏花微雨,雨溼紅花。下接以“那將紅豆記無聊”,用一細小情節便把女子相思無聊的情態勾畫得活靈活現。下闕抒情。一層寫春已深而離人久久不歸,盼他如期歸來;一層是寫盼望與他夢裡相逢。但這些都成了無望之想,“安得”與“倩誰招”露出了這一失望的悽苦心情。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即景抒情。“蓮漏三聲”點明正處在一個寂靜的夜晚。在這個燭光微搖、略帶寒意的夜間,寂寞的主人公開啟小窗,任那略帶寒意的幾許杏花春雨輕打自己的臉龐。驀然發現,寒食節已經近了。寒食節將近而相思卻無計可消除——面對此情此景,刻骨的相思便如同春水一般襲來,緊緊縈繞在周圍。古代的女子一般會採擷紅豆遙寄思念,這裡作者運用對寫法,雖明寫愛人採擷紅豆遙寄無聊,實則是為了突出在思念遠方的愛人,愈見思念之深。

  詞的下闕,從身旁的景物出發,即景抒情。在一派杏花春雨柔美的包裹之中,不禁感慨而今的春色已然如同美酒一般濃烈,一般讓人沉醉。“已看”二字與“安得”相對比,春色愈濃,愈加體現出對於離家已久的愛人深切的思念,遠方伊人歸期不得的焦急與惆悵。期望在夢裡與愛人相依卻不可得,心念及此,不由得萬般惆悵迷離的傷情湧上心頭,唯有將這一腔無人可訴的思念寄託在寂寞的夜裡。

  這首詞運筆如行雲流水,描寫愛情真摯纏綿,低徊悠渺的情致滲透在字裡行間,使人沉醉其中。

  《浣溪沙·蓮漏三聲燭半條》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浣溪沙》鑑賞4

  此詞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極大,具有含蓄蘊藉,意境朦朧的美感,讀後使人感覺意猶未盡,餘韻深長。

  浣溪沙 趙令畤

  水滿池塘花滿枝。

  亂香深里語黃鸝。

  東風輕軟弄簾幃。

  日正長時春夢短,燕交飛處柳煙低。

  玉窗紅子鬥棋時。

  趙令畤詞作鑑賞

  此詞以極其委婉。含蓄的手法抒與閨怨。詞****包含六個畫面,其中有四個畫面是描摹春景的,另有兩個畫面是一般閨閣生活的掠影:一為做夢,一為下棋。這六個畫面完美、和諧地組合成一個特殊的意境,使本詞具有詞淺意深。語短情長的藝術魅力。

  上片寫女主人公被春光打動,心魂為之曳,為之陶醉。水滿池塘花滿枝,是從視覺上觀察到春天的到來的。春水初漲,百花怒放,自然是春天特有的身姿和光彩。亂香深里語黃鸝是從聽覺和嗅覺上體味到春天的存的。花香而亂,說明是百花飄香:亂香深裡,即百花叢中。黃鸝飄香的百花叢中歌唱,這自然又是春天特有的氣息和聲音。東風輕軟弄簾幃,是從觸覺上體察到春天的溫柔的。輕軟的、多情的東風不時拂弄著簾幃,撫掠著女主人公的鬢髮,這自然又是春天的溫暖和柔情。如此種種,無不撞擊著女主人公的心扉,必然會使她產生細微而曲折的心理反映。春天是青年男女播種和耕耘愛情的季節,如今她卻是孤身一人,面對這撩人的春光,自然會觸發對愛情的嚮往與回憶,會感到悵惆。

  詞的下片寫這個女了沉浸於相思之中。日正長時春夢短,燕交飛處柳煙低,意思是說既然春心已經萌動,那麼只有到午夢中去會心上人,以療愛情的飢渴,可是春夢又偏偏是那麼短促,心上人杳無蹤影,唯見雙燕交飛,煙柳低垂。燕雙飛,使人想到自身的獨守空閨,徒添相思;煙柳低垂,又使人更生離愁,垂楊只解惹春風,如何系得行人住。說明這短短的春夢不僅沒有給人以精神的補償,反而惹得愁恨倍增。最後女主人公不能不採取現實的可行的辦法來排除這相思的困擾:玉窗紅子鬥棋時。借鬥棋以排遣無限相思之情,正如同借酒消愁愁更愁一樣,其間蘊含著深重的感傷與幽怨。

《浣溪沙》鑑賞5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作者】晏殊 【朝代】北宋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譯文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註釋

  (1)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2)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3)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4)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5)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6)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7)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鑑賞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

  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纏綿哀感,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絡,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

  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裡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

  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鑑賞6

  《浣溪沙·記綰長條欲別難》

  清代:納蘭性德

  記綰長條欲別難,盈盈自此隔銀灣。便無風雪也摧殘。

  青雀幾時裁錦字,玉蟲連夜翦春旙。不禁辛苦況相關。

  《浣溪沙·記綰長條欲別難》譯文

  記得我們分別那日,折柳相送,依依不捨。都知道從此天各一方,再難相見,那種刻骨的傷感,比風霜雪雨更催人老去。

  如今你我遠隔天涯,不知何時才能收到你的音訊。馬上就要立春,正是連夜裁製春皤準備迎春的日子,你也許沒空給我寫信吧。我的心繫於你,你是否和我一樣,也在思念中煎熬,和我一樣憔悴?

  《浣溪沙·記綰長條欲別難》註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於若耶溪而得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記綰(wǎn):盤繞打結。長條:長的木條,特指柳枝。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盈盈:風致姣好的樣子。銀灣:即銀河。自此:一作“從此”。

  摧殘:此處指伊人的憔悴。

  青雀:即青鳥,神話傳說中西王母之信使。《藝文類聚》卷九一引舊題班固《漢武故事》:“七月七日,上於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有兩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錦字,信箋。裁錦字,一作“傳錦字”。顧復《浣溪沙》:“青鳥不來傳錦字,瑤姬何處瑣蘭芳?忍教魂夢兩茫茫。”

  玉蟲:比喻燈火。宋陸游《燕堂東偏一室夜讀書其間戲作》:“油減玉蟲暗,灰深紅獸低。”玉蟲連夜,一作“綠窗前夜”。翦(jiǎn):或為剪。旙(fān):或為幡。春幡,舊俗於立春日,或掛幡(春旗)於樹,或剪小播戴於頭上,以示迎春。

  不禁:一作“愁他”。況相關:一作“夢相關”。

  《浣溪沙·記綰長條欲別難》創作背景

  從文中可以看出,該詞當作於詞人和戀人沈宛分別之後一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南巡結束,詞人不得不跟隨回京,一年之後因詞人懷念沈宛而寫下了這首詞。

  《浣溪沙·記綰長條欲別難》賞析

  這首《浣溪沙》為抒寫離情別緒的詞作。芬芳雅緻,又無處不顯露出自己的思念關懷。“記綰長條欲別難”,描寫昔日分手時的情景,你我在離別之時,楊柳依依,難捨難分。在古代,柳這個意象經常出現在描寫離別場景的詩詞中,例如“上馬不促鞭,反折楊柳枝,碟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歷代文人墨客之所以在送別時折柳寫柳,是因為“柳”與“留”諧音,因而“折柳”相留,從而表達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

  “欲別難”寫出了古人所處的環境與條件之艱苦,由於交通不便,人們在離別之後,往往是音容杳然。甚至到死也難以再見上一面.因此古人在離別時通常會黯然神傷,難捨難分。

  “盈盈自此隔銀灣”緊承上句,將自己和戀人比喻成牛郎織女,從今天起我們就要天各一方,中間的距離就如同隔著銀河般難以跨越。然而,牛郎和織女還能夠在每年的七夕相聚於鵲橋之上。可是自己和戀人這一別很可能就是永別。所以納蘭發出了“便無風雪也摧殘”的慨嘆。意思是說,這樣的煎熬即使是沒有無風雪催逼的好時光,也依然是惆悵難耐。

  綜其上片,雖為寫柳,卻借景寫人,感嘆世事時光的無常。

  “青雀幾時裁錦字”,青雀就是青鳥,相傳是西王母的信使。“錦字”是一個典故,出自《晉書·竇滔妻蘇氏傳》:竇滔在苻堅做秦君主時任秦州刺史,後來被貶官到了流沙縣,他的妻子蘇氏十分想念他,就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以贈他,後人常用來比喻妻子懷念丈夫。這句表達出詞人日日期盼妻子音信到來的急切心情。

  “玉蟲連夜翦春幡”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羅、絹、紙為長條狀小幡,或掛在樹梢上,或戴在頭上,以示迎春。結合開篇的“記綰長條”我們能夠得知,此時詞人已經與戀人分開將近一年了,然而信使始終沒有帶來戀人的書信、排解詞人的相思之情,所以他只能幻想遠方的戀人正在燈下剪裁著春幡。

  但是尾句“不禁辛苦況相關”卻讓所有美好的願望都落空了,彷彿讓人突然從雲端跌落,心緒憂傷彷徨、幽擾縈懷,難以排遣。你是否經受得住離愁別緒之苦,是否能不為海角天涯失落惆悵、憂傷縈懷?

  全詞精於用典,纏綿悽婉,一往情深。

  《浣溪沙·記綰長條欲別難》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浣溪沙》鑑賞7

  浣溪沙·

  宋代: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譯文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註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⑵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⑷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⑸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⑹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⑺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鑑賞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纏綿哀感,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絡,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裡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

  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鑑賞8

  原文

  燕壘雛空日正長,一川殘雨映斜陽。鸕鷀曬翅滿魚梁。

  榴葉擁花當北戶,竹根抽筍出東牆。小庭孤坐懶衣裳。

  註釋

  ①燕壘:燕窠。雛空:謂乳燕已經長成,飛離燕窠。

  ②鸕鷀:一種能捕魚的水鳥。魚梁:捕魚水堰,又稱魚床。

  ③懶衣裳:謂時已天暖,無須多添衣裳。

  賞析

  此詞借景抒懷,清雅別緻,獨具風格。古人作詩填詞,多重鍛字煉句。有時一字見新,全篇為之生色。此首“榴葉擁花”的“擁”字,也甚為人稱道,以為表現出榴花的真面貌。其與杜甫《返照》詩的“歸雲擁樹失山村”,方岳《夢弄梅》詩的“黃葉擁籬埋藥草”,雖同用“擁”字,卻能各臻其妙。

《浣溪沙》鑑賞9

  古詩原文

  舟逐清溪彎又彎。垂柳開處見青山。毿毿綠髮覆煙鬟。

  夾岸鶯花遲日裡,歸船蕭谷夕陽間。一生難得是春閒。

  譯文翻譯

  小船兒沿著彎彎的清溪曲折而行。兩岸是濃密的楊柳,偶在風吹開處窺見遠遠的青山——彷彿像那絲絲綠髮披覆著女子的髻鬟。

  夾岸鶯啼花放,在那遲遲的春日裡;歸船吹簫擊鼓,在那西下的夕陽間。啊,一生難得的正是這春天的閒暇。

  註釋解釋

  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毿(sān)毿:毛髮或枝條細長貌。

  綠髮:指眼前垂拂紛披的楊枝。

  煙鬟:指女子烏黑美麗的頭髮,喻指雲煙繚繞的遠山。

  遲日:指春日。

  蕭鼓:指春社祭神時的蕭鼓。

  創作背景

  《浣溪沙·舟逐清溪彎復彎》寫作於1904年春,作者因患頸疾回海寧休養,在家鄉度過了幾天相對來說比較清閒的日子。詞中“一生難得是春閒”句就是與此有關。

  詩文賞析

  《浣溪沙·舟逐清溪彎復彎》是首寫山水風景的小詞,流露出一種《人間詞》中難得有的好心情和好興致。

  起句“舟逐清溪彎復彎”是指小舟在清澈曲折的溪水中自由自在地划行。“逐”,強調了舟行之隨意,它不是故意做出曲折的姿態,而是隨自然彎曲的溪水而行。正如蘇軾論文時所說的“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的那種“行雲流水”的境界(《答謝民師書》)。“彎復彎”,與《阮郎歸》中“美人訊息隔重關,川途彎復彎”的用詞雖同而給人的感受不同。“川途彎復彎”是強調前途的艱難阻隔,這裡卻是寫船行的自然隨意。“垂柳開處見青山”的“開”字用得很好,它既寫出了小舟在楊柳稀疏之處忽然發現柳外青山的豁然開朗之感。這兩句寫的是放舟春遊的自然環境,但也同時寫出了人在這種環境中所感到的自由和適意。“毿毿綠髮覆煙鬟”是進一步描寫近處垂柳和遠處青山共同組成的畫面。這一句實際上有雙關的含義,既可以看作是寫近景垂柳遠景青山的自然風光,也不妨可以看作在寫乘舟春遊的美人。

  “夾岸鶯花遲日裡”寫春暖花開的兩岸景色,“歸船蕭鼓夕陽間”寫的是遊春之人的蕭鼓絲竹之樂。古人說:“四美俱,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王勃《滕王閣序》),王國維自己也說過,“四時可愛惟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王國維《曉步》)。大自然的春色提供春色每年都有,而且它如此慷慨地把這美色提供給人間,不分貧富也不論貴賤,只要你有悠閒的心情和審美的悟性,就能夠得到盡情的`享受。然而,這麼簡單的兩個條件卻不是人人都能具備的:蕭鼓樓船的達官貴人固然未必真正懂得大自然之美;憂生憂世的詩人則很少有“能狂”的閒暇和“能狂”的興致。

  在《人間詞話》裡,作者提出了境界說,大大豐富了文藝批評的理論。境界是一個空間。根據構成空間的要素,境界可分為景境(物境)、情景和意境。一般來說,空間的構成是多因素的,但是空間的維度是由要素決定的,景境是一維的,情境是二維的,意境則是三維的。比如說,在景境空間並非純粹的毫無情感的景物描寫,只不過其主要意蘊是表現物和景的。

  情境是二維空間,作品所表現的是景(物)和情,景既是情產生和存在的條件,是情的背景,是情的襯托。《人間詞》中以情境詞為多,其中有表現戀情的,有表現思婦懷遠人的,有表現傷感的。無論是哪一類情境詞,大多采用以景襯情的手法,表現了聖潔的情境。“清溪彎復彎”表達的就是有我之境。作者平素難得欣賞這樣的閒適美景,休養的時候身入其境了,所以作者在盡情地欣賞美景。“一生難得是春閒” 正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作者對當前的美景是無限珍惜的,詞中表現的景是優美的,情是深沉的。

《浣溪沙》鑑賞10

  古詩原文

  雨歇梧桐淚乍收,遣懷翻自憶從頭。摘花銷恨舊風流。

  簾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蒼蘚徑空留。兩眉何處月如鉤?

  譯文翻譯

  秋雨停了,梧桐樹葉不再滴雨 ,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淚。重新反覆回憶,釋放自己的情懷。想當初曾與思念之人有過美好的風流往事。(回憶)那美麗的身影、如桃花般的面容,但人已離去(可是人卻不知何處去了)。只空空留下那嬌小的鞋痕在長滿蒼蘚的小徑上。思戀之人在何處,只有孤單的如鉤明月。

  註釋解釋

  雨歇句:此言秋雨停了,梧桐樹葉不再滴雨,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淚。

  翻:同“反”。

  摘花句:意思是當初曾與她有過美好的風流的往事。杜甫《佳人》:“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屧(xie}痕句:此言長滿蒼蘚的小徑上,她那嬌小的鞋痕猶在,可是人卻不知何處去了。 屧痕,即鞋痕。

  兩眉:代指所思戀之人。

  創作背景

  從內容看大概是納蘭寫給他早年曾愛戀過的一位女子的。在青梅竹馬的表妹、生死患難的盧氏之前,何來這樣一位驚鴻照影的美人?史籍已無從可考,可那份深切的思念卻力透紙背,如歲月一般悠長,縱使青絲變成白髮也無法忘懷。

  詩文賞析

  此詞上片景起,情景交織,“淚乍收”已是傷情畢現,又接之以“遣懷”二句,點明傷感之由。“摘花銷恨”中有人有己,低迴惆悵。下片寫眼前空寂之景。前二句以“簾影碧桃”、“屧痕蒼蘚”表現人去樓空的寂寞,結句又以遙遙生問表達了深深的懷念之情。

  這首詞為思念舊日情人而作。首句“雨歇梧桐”與“淚乍收”是什麼關係呢?是表示雨和淚在同一時間停止,還是以雨停比喻淚止?不能說死。作者只是把二者並列提出,以不解解之,反而能增加一種朦朧的意境。反正“梧桐雨”和“流淚”都與離情有關。如溫庭筠《更漏子》詞“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元雜劇中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都能引起讀者的聯想。“遣懷”二句謂為排遣愁懷反而回憶起過去的戀情,也就是摘花銷恨這件風流韻事。下片由回憶回到現實。“簾影”二句寫眼前所見。竹簾上映著碧桃樹影,花徑的苔蘚上還留下她的鞋印,然而伊人已去,徒然睹物思人,增加傷感。“空留”二字透露出多少感慨和無奈。結句由看到天上彎彎的新月而聯想到伊人的雙眉,但不知她如今人在何處?一種刻骨相思之情躍然紙上,情深意苦。詞句亦纏綿悽婉,令人惆悵。其中“簾影碧桃”和“屧痕蒼蘚”二句,對仗工整而典雅,亦為此詞增色不少。

《浣溪沙》鑑賞11

  浣溪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透過對眼前景物的詠歎,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下面是浣溪沙晏殊理解性默寫及鑑賞,歡迎參考閱讀!

  原文: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譯文: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臺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賞析

  “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氣”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下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遊,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後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諡元獻。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閒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浣溪沙晏殊理解性默寫

  1.蘊含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的詞句是:

  2.表明時光易逝,一去不復返的詞句是:

  3.表現對往昔留戀的詞句是:

  4.表現作者寂寞孤獨的詞句是:

  5.用以形容景物依舊,時間難以逆轉的詞句是:

  6.借眼前之景,進而擴充套件到人生,暗含時間永恆而人生短暫的哲理的詞句是:

  7.孔子有云:“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告誡人們,時間如東逝水,一去不返。晏殊《浣溪沙》中與此意思相似的詞句是:

  8.請寫出你所知道的古詩文中詠歎或珍惜時間的句子:

  9.暗含時間永恆而人生短暫的哲理的詞句是:

  10.含有惋惜春光,懷思憶舊之意的詞句是:

  11.除本詞外,你還知道哪些“傷春”的名句?

  12.全詞的警句,不僅景中寓情,還遇情入理,達到了情景相融,情理兼美的極致,恰當地表達了詞人對時光流逝、世事變遷的感慨的詞句是:

  13.詞句屬對工麗,自然天成,情致纏綿,音調諧婉,深寓人生理趣,耐人尋味的詞句是:

  14.寫出一位要對所見所感所思來一番深沉的反省與思索的此人形象的詞句是:

  15.與劉希夷《帶悲白頭翁》“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意境大體相似的詞句是:

《浣溪沙》鑑賞12

  《浣溪沙·湖上朱橋響畫輪》

  宋代:歐陽修

  湖上朱橋響畫輪,溶溶春水浸春雲,碧琉璃滑淨無塵。

  當路遊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日斜歸去奈何春。

  《浣溪沙·湖上朱橋響畫輪》譯文

  帶有彩繪的的豪華馬車經過硃紅色的橋,車輪的響聲在湖上響起。春水豐盈的湖面,倒映著柔美的白雲。湖面平靜的好像碧綠的玻璃,平滑乾淨沒有灰塵。

  春季裡昆蟲吐出來的細絲,隨風飄舞在花草樹木之間,網住春光,留住遊人。花叢中的鳥兒不停地鳴叫,彷彿在召喚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誘人,遊人遊賞到夕陽西斜才無可奈何地離去。

  《浣溪沙·湖上朱橋響畫輪》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

  朱橋:欄杆硃紅的橋。

  畫輪:指有彩繪的豪華車子。

  溶溶:指水盛貌。

  春水:指春天時的湖水,表現出湖水的柔和之感。

  春雲:即春天的雲,表現出湖上天空的雲之舒緩柔美。

  碧:即綠色。

  遊絲:本指春季裡昆蟲吐出的細絲。

  縈:即縈繞,留住之意。

  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遊人。

  歸:指離開。

  《浣溪沙·湖上朱橋響畫輪》賞析

  歐陽修這首《浣溪沙》抒發了作者對春光的深深眷戀。詞中的春光,使讀者聯想到人生的青春、愛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雋永蘊藉的意境,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思。

  上片寫湖面風光很有特色。首句“湖上朱橋響畫輪”,寫遊客們乘坐著豪華的車子,駛過那裝修著硃紅欄杆的橋樑,來到西湖遊賞春光,傳達出一種喧騰熱鬧的氣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雲”,一句之中,並列兩個“春”字,是名副其實的“加一倍寫法”,目的就是把這個字突現出來。這句裡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說成浸泡,就等於把雲的影子說成是真的雲,透過這種“真實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來,從觀察體驗的錯覺中描繪景物的狀態。第三句“碧琉璃滑淨無塵”,用琉璃的光潔平滑來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現了湖面泛舟時輕快、暢適的心情,形象而有詩意。

  下片寫遊興未盡的留連之情。前兩句是對偶句:“當路遊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這兩句描寫春物留人,人亦戀春,是全詞的重點所。歐陽修說遊絲“縈醉客”,這既是遊人賞春縱飲,也有遊人被美景“喚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鳥喚行人”,這一句是從聲音的角度來寫,不但寫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境界,也寫出了春天西湖的“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蔥綠景象。詞人透過把遊絲、啼鳥對遊人的“挽留”,表現出遊人被西湖美景吸引而捨不得歸去之情。把遊絲、啼鳥說成頗通人性的靈物,這便是詞體以婉曲寫情的特別處。末句裡的“日斜歸去”四字,說明西湖景色美好,讓人流連:“奈何春”三個字使得全詞更顯得精彩,它表達了作者鬱積於心的留連惆悵之情。這首詞的結尾,是用陡轉直下的筆法揭示了遊人內心深處的思維活動,表現了由歡快而悲涼這種兩極轉換的心理狀態,故而能夠取得含蓄蘊藉、餘味不絕的藝術效果。

  從藝術上看,詞人借景抒情,在描寫“樂景”之中,暗示了“哀情”,具有含不盡之意現於言外,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蘊含在寬闊的境界之中,給讀者以無盡的想象和思考。

  《浣溪沙·湖上朱橋響畫輪》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宋仁宗皇祐元年至二年(1049—1050)。歐陽修任穎州知州,與友人一起載舟遊春的所見所聞。是一首以景抒情的小詞。

  《浣溪沙·湖上朱橋響畫輪》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浣溪沙》鑑賞13

  古詩原文

  門隔花深舊夢遊,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譯文翻譯

  那道門隔著深深的花叢,我的夢魂總是在舊夢中尋遊,夕陽默默無語地漸漸西下。歸來的燕子彷彿帶著憂愁,一股幽香浮動,她那纖纖玉指扯起了小小的簾鉤。

  墜落的柳絮靜靜無聲,春天的淚滴在飄零,浮雲投下了暗影,明月含著羞容,東風降臨此夜,竟覺得比秋天還冷!

  註釋解釋

  ①玉纖:纖細潔白之手。

  詩文賞析

  本詞為感夢之作。全詞描述夢境尋遊情侶及離別之痛。“門隔”三句寫夢遊深閨情景。“舊夢”二字暗示詞人夢遊情侶居處已非一次,故言“舊”,正見其對情侶魂牽夢繞之眷懷深摯。“夕陽”句以燕歸於夕陽黃昏之際,舊巢難覓,渲染一層暗淡氣氛。“玉纖”句寫詞人來到情侶閨閣,她伸手為自己掀開帷簾相迎。下片寫夢中離別。“落絮”句寫詞人與情侶離別時,正是暮春柳絮愁寂無聲,冷雨淋漓如墮淚,既寫離別時淒冷氛圍,又象徵了情侶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之狀。“行雲”之雲影暗淡,遮住明月而月光朦朧,彷彿明月含羞。結句實為“情餘言外,含蓄不盡”(《白雨齋詞話》),顯然,春冷於秋是藝術的錯覺,在此展示的卻是詞人的一片真情。

《浣溪沙》鑑賞14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蕭蕭 一作:瀟瀟)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譯文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

  山腳下蘭草新抽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時分,細雨蕭蕭,布穀聲聲。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註釋

  蘄qí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

  浸:泡在水中。

  蕭蕭:形容雨聲。

  子規:又叫杜宇、杜鵑、催歸。它總是朝著北方鳴叫,六、七月嗚叫聲更甚,晝夜不止,發出的聲音極其哀切,猶如盼子迴歸,所以叫杜鵑啼歸、這種鳥也叫子規。

  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

  白髮:老年。

  唱黃雞:感慨時光的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的流逝。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鑑賞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後,於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此詞描寫雨中的南方初春,表達作者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清美;下闋抒發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取喻,表達有關人生感悟,啟人心智。全詞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

  上闋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潔淨無泥。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布穀的叫聲。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喚起內心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詩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生來說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生命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悽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創作背景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春三月作者遊蘄水清泉寺時寫下此詞。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賞析二

  蘄水,今湖北浠水,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東。蘄水的清泉寺,下臨蘭溪。蘭溪水出於箬竹山,溪旁多蘭花,故名曰:蘭溪。此詞是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46歲的蘇軾貶官黃州期間所作。

  上片寫暮春三月蘭溪的雨後景色。首句點名了蘭溪 得名的緣由——山下溪邊多蘭。同時又點明瞭遊蘭溪的時令。蘭剛發芽,芽雖短,但是生機勃勃長勢很快,一個“浸”字寫盡春蘭的活力。次句寫漫步溪邊,“松間沙路淨無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潤無泥”。蘇軾將“潤”改為“淨”,更加突出了蘭溪的潔淨和一塵不染。“蕭蕭暮雨子規啼”點出了淨無泥的原因,同時又烘托出自己貶官黃州期間的淒涼環境和悲涼心情。暮雨蕭蕭、子規哀鳴都是寫實。暮春三月,春色正濃,可寫之景可謂數不勝數。但是作者獨取此景,這顯然和他當時的處境和心情有著直接的關係。

  但是,蘇軾畢竟是一個“奮厲有當世志”的傑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難道人生就再無少了嗎?何必自傷白髮,哀嘆衰老呢?集中體現了他雖然身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將白髮唱黃雞”中的“白髮”和“黃雞”都出自於白居易的《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白居易感嘆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朱顏易逝,調子低沉。蘇軾在這首詞中是說不要傷悲嘆白髮,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這就一掃白詩的低沉調子,也沖淡了上片“蕭蕭暮雨子規啼”的悲涼氣氛。

  此詞,上片寫景,景色如畫,淡雅悽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奮人心。近千年來,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煥發出生活下去的勇氣和繼續前進的信心!這首詞從山川景物著筆,意旨卻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達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整首詞如同一首意氣風發的生命交響樂,一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宣言書,流露出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讀之令人奮發自強。

  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淨。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作者選取幾種富有特徵的景物,描繪出一幅明麗、清新的風景畫,令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表現出詞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下闋迸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結尾兩句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象,即景生感,藉端抒懷,自我勉勵,表達出詞人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悽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賞析三

  這闋小令是三月所寫,蘭溪在黃州東南,寫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來有些意象在中國人眼中總是無比的悽楚與憂傷,比如長長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黃昏,比如飛過鷓鴣的青色天際。

  詞的上半闋寫景,大的背景是子規鳴叫著的細雨濛濛。照一般看來,無邊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憂傷得說不出。可是蘇東坡偏偏就把它寫成了一首愉快清麗的歌,一幅生機盎然的畫:蘭芽在山中茁壯成長,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刷得乾乾淨淨,在綿綿的細雨中,有杜鵑在清啼。

  後人對蘇東坡的評價是豪邁,因為他極少因外物的悲而悲。在我看來,倒不如說他是通透曠達,正是因為永遠置身事物之外去體味事物本身,所以得到的快樂與感言多於或異於常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詞的有我與無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將自己的情感帶入事物中,便是淚眼看花花不語,而此詞中蘇東坡卻跨越了觸景傷情或是因情傷景,到達王國維所言的無我境界。因此此詞大背景的淒涼便成了新涼,杜宇的叫聲也清亮了起來。

  下闋詞是抒懷。"休將白髮唱黃雞"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白居易想表達的是紅顏易老,良時不返,偏偏蘇東坡反其道而用之,勸說世人莫要因為自己韶華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黃雞催曉的悲傷調子。

  誰說人生不可能再年輕?門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輩子朝西,又怎麼可以唱那些黃雞催曉的悲傷歌曲?這是蘇東坡的人生哲學,老又如何?依然可以左牽黃右擎蒼,努力進取。誰說人不似花,再無少年時?青春可以永駐,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遠不會老去,老去的,只是歲月本身。

  蘇東坡善於直抒胸臆,不假比興,所以讀之覺顯露直白。他的詞大多源於他的生活經驗與人生感悟,看似不經意地脫口而出,實則是真正超脫的思想心情。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作者介紹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浣溪沙》鑑賞15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1.這首詞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詞抒寫對人事變遷、聚散無定的惆悵和對春意衰殘、時光流逝的悼念。

  2.如何理解“一曲新詞酒一杯”?

  隻身一人,新詞“一曲”,清酒“一杯”,自吟自飲,借酒消愁愁更愁,孤單冷寂的情景,可感可見。

  3. 如何理解“夕陽西下幾時回”?

  詞人從人事的變遷,想到流光的易逝,不禁發出了“夕陽西下幾時回”的慨嘆。這西下的夕陽,既是寫景,也是詞人心情的反映。於是借景抒情;形象生動地傾吐了滿腔的沉鬱,抒發了不盡的幽思;同時也暗含了但願美好希望重現的微妙情懷。

  4.“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含有怎樣的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5.體會“獨徘徊”的含義。

  詩人在花間小路上沉默無語,獨自徘徊,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憶與思念之中。“徘徊”反映心緒的彷徨不寧。“獨”字更道出了孤寂之深,傷感之重。